甄嬛最後為什麼不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扶上皇位?

小遷娛樂


因為甄嬛早已經厭倦了爾虞我詐的宮鬥了。但是,如果不是四阿哥上位,而是她的親兒子六阿哥繼承大統,她就又將自己與允禮之子推到了宮鬥漩渦的中心,她太瞭解弘曆這個養子的厲害了,當初幾句話就把皇后的養子三阿哥送走,去給他八叔當兒子去了,她知道憑自己的能力,當然可以讓六阿哥上位了,但是,她更清楚的是六阿哥上位了之後,很難保證其不被人加害的,畢竟她沒有保六阿哥一世平安的能力。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甄嬛本人也是個深明大義之人,四阿哥自幼聰慧,學富五車。雍正去世時,弘曆早已經是親王了,一直都在幫雍正打理朝政,比起年齡尚小的六阿哥,已經成人的四阿哥弘曆,對於大清的發展建設更具有治理的能力……

甄嬛這個決策,得到了宮中嬪妃以及朝上文武百官的敬佩,乾隆皇帝弘曆也因為有鈕祜祿氏甄嬛這個名門望族的聖母皇太后而更添精彩,甄嬛與允禮的一雙兒女享受終生的榮華富貴,從此以後,大清朝又開啟了新一輪的康乾盛世。



愛咖啡的大媽


先上一組圖:

《甄嬛傳》大結局的時候,四阿哥登基之時,甄嬛去看望被囚禁的皇后。

皇后問:你居然不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天下竟然有你這樣的額娘?

甄嬛說:






當然,這裡有故意諷刺皇后的意思,但是這也是一部分緣由吧。

甄嬛一步一步走到現在,宮裡所有的黑暗與陰謀她都看過了。她本身是一個高傲的女子她不屑於爭鬥,卻還是學會了算計,她痛恨宮裡的生活。

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果郡王允禮吧。他本身是一個多才之人,卻終究無心於權謀,六阿哥是果郡王的兒子,果郡王為甄嬛而死,甄嬛大概也痛恨皇位吧。

我記得大結局的時候,甄嬛去看完六阿哥,看到他在合歡樹下吟誦詩書。

她溼了眼眶說:多年以前,允禮或許也是如此,臨風窗下,吟誦他本該安穩閒逸的人生。

終究那人為她而死了,看到他們的兒子如此,大概於甄嬛也是一種慰籍。

除此之外,四阿哥事實上也是一個厲害的角色,如果甄嬛執意送自己的兒子坐上皇位,若他並不善權謀,卻非要死於他人助手,連果郡王最後的血脈都不保。

Emmmm...腦子突然斷片兒了……下次想起來再分析……



……你長的那麼好看……一定要關注我吆……


趙小念


甄嬛秀外慧中,頭腦不是一般的聰明,她不會做那些對自己對孩子不利的蠢事!當年之所以進宮,一是八旗女子成年後必須走的過程,再一個是不想更不忍心讓年幼的妹妹一入宮門深似海,沒有了自由安逸的大好人生!她不進宮,妹妹指定還得去參加選秀,甄嬛本人也不是那種虛榮心極重之人,參加選秀是為了家族的安微不得已而為之啊!甄嬛經歷了,並看透宮廷裡的爾虞我詐,處處涉險,雖然最後通過諸多的險境成就最高的榮耀,可作為母親深知這種危險,才不想讓兒子涉這樣的渾水呢!讓兒子有個好的幸福未來,是作為母親最大的心願!看看皇帝,被他的女人害死,這樣的下場驚醒著母親,不想孩子做了皇帝面對宮鬥,沒什麼好的一場!這才是甄嬛不讓兒子做皇帝的最理想的解釋!母愛最無私,最坦蕩,最充滿人性!上下五千年,凡做母親者皆如此!


佟星


甄嬛奮鬥了一生,好不容易坐上了太后的位置。

她給皇上戴了一頂很綠的帽子,直至皇上死的時候才知道。所以,甄嬛還真是心狠手辣!

那麼,謀劃大半生,與那麼多人鬥,吃了那麼多苦,也受了那麼多的委屈,終於勝利了。

可是,既然勝利了,為何不把自己的親生兒子弘曕扶上皇位,豈不是更好?

如果有朝一日,弘曕的身份曝光了呢?

別人不知道,甄嬛自己心裡還能沒點數嗎?弘曕是誰的兒子,那是她與十七爺果郡王的孩子!

既然不是皇上的孩子,又如何可以做皇帝?豈不是亂了超綱。

皇上死了,關於誰會繼承皇位的事兒,大臣們就話說兩邊,有人支持四阿哥,有人說是六阿哥的。

四阿哥的生母雖不是甄嬛,但畢竟是皇上的親兒子。既然有人支持,再有遺召,還有什麼好說的。

再者,皇上生前其實問過甄嬛關於六阿哥弘曕與四阿哥弘曆誰做儲君的事兒,甄嬛當時說了弘曆。其實,皇上不過是試探一下甄嬛而已,四阿哥資質很高,有很努力。本來就是合適的人選。

所以,如果甄嬛昧著這些讓自己的親生兒子上位了,保不齊會有人去查。那麼有朝一日,這些陳年舊事被翻出來了,豈非是天大的笑話。

被人嘲笑倒也沒有什麼,甄嬛的一生,經歷了那麼多大起大落,何曾畏懼被人嘲笑。關鍵是,果郡王府,甄家以及弘曕等人的命運都將結束。

甄嬛心思細膩,怎麼會選擇去冒險。

甄嬛骨子裡對權力並沒有多大興趣,自然也不會讓兒子參與

要說甄嬛入宮這事兒,她自己可以萬般不願意。在面見皇上之前,她把自己的耳環都送給了安陵容。

本來就打扮素淨得不得了了,還要如此,可見甄嬛是真的不願意被選上。可是造化弄人,她生了一副像極了純元皇后的皮囊,皇上當即賜封號,莞!

這一個封號,遠比那些貴人還尊貴了。所以,剛入宮的甄嬛,一味地裝病,以此避開皇上的寵幸。

那個時候的甄嬛,天真又善良,聖寵算個屁。然而,她漸漸的發現,這後宮並非是想躲就能躲開是非的。你不惹別人,比代表別人就不惹你。

甄嬛在經歷了幸福的時光後,才發現自己不過是別人的替身而已。後來再次回宮,不過是為了父親,為了家人,為 了肚子裡的孩子。

所以,其實甄嬛並不是一個權力慾望很重的人,她所做的一切,只是我了周全自己,周全身邊對她來說重要的人罷了。

既是如此,也知道宮中鬥爭的兇險,她怎麼捨得讓自己的兒子去參與鬥爭。

這是一場無休止的鬥爭,四阿哥弘曆可不是省油的燈

宮中的鬥爭,向來就是一場長期的戰鬥。四阿哥弘曆心機很重,手腕也夠黑。

從第一次在圓明園相見皇阿瑪,卻不得見。於是迂迴戰術,想辦法見到了莞嬪娘娘,因為他聽說莞嬪娘娘是寵妃。

那麼個小小的人,便知道這樣討好皇阿瑪的寵妃。與甄嬛說話時,還刻意讓伺候的麼麼下去,其心思不一般。

再看甄嬛一句,當然了,三阿哥與皇后娘娘唇齒相依。他找了個機會,悄悄告訴三阿哥為十四叔求情,為了是皇上的名聲。

這些話說起來,有理有據,有情有義,把三阿哥說得一愣一愣的,連聲點頭答應。

結果,三阿哥被撤去了黃帶子,被趕出宮裡。三阿哥沒了,他便有了勝算,而皇后也就沒有了靠山,這樣甄嬛對皇后也就更容易了。

沒有了皇后,或者皇后沒有了實權,那麼他登基之路又近一步。

四阿哥的心思,甄嬛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等到四阿哥登基,甄嬛說讓弘曕去了果郡王府。

當然還有一點,故事的改編也得符合歷史嘛,你說呢?

如此種種,甄嬛怎麼會讓親生兒子當皇帝呢!她只願自己的親生兒子,安逸的過完一生。


無心浪味仙


甄嬛眼瞧著皇帝被皇后算計的幾乎斷子絕孫,作為母親,她怎麼捨得讓自己的孩子重走一遍這樣的路?甄嬛要的不是弘曕登頂至尊寶座,她只希望果郡王一脈能繼續下去,這也是她回宮的初衷。



四阿哥的確是可塑之才,開蒙最晚但是天資最高。不光讀書好,在這種政治鬥爭中也頗有一套,小小年紀心計夠用,還懂得利用甄嬛的優勢,他不是個省油的燈。假如日後發現弘曕身世的問題,恐怕弘曕連親王的位子都保不住。

因此甄嬛為了讓弘曕平安,把弘曕清除出皇室血脈,讓他入嗣果郡王,弘曕名義上不是皇子皇孫,就不再可能對皇位產生威脅。哪怕甄嬛權傾朝野,頗有前朝太后執政的架勢,弘曕也不能繼承王位。



甄嬛不希望弘曕走上險境,在皇帝留下來的幾個孩子裡,也只有四阿哥有帝王風範,其實也是沒得選,皇帝在時也誇過四阿哥,這麼做也算是尊重皇帝遺願,同時也是為了朝代、皇家延續考慮。


甄嬛雖然有私心,但是她也不想成為歷史的罪人。畢竟弘曕被外界議儲,曾經是皇帝人選,假如日後再有人拿這個做文章,到時候甄嬛在朝堂能力不足,母子倆的處境會更加艱難,還不如趁現在,讓弘曕再沒可能繼承皇位,才好永絕後患。

四阿哥登基後對甄嬛母子其實是忌憚以及有防備心的,下了早朝他就跑過來,看似商量朝政上的事,實際上是在提醒甄嬛,他和甄嬛、弘曕之間的關係,也算是給甄嬛一個下馬威,基於這一點,甄嬛也要讓弘曕不在宗室之內。



甄嬛要的是弘曕能像果郡王學習,在新皇登基後,弘曕在果郡王處讀書學習,就是希望弘曕能繼承果郡王的風骨,其他的,不重要。


入行娛樂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甄嬛作為宮鬥最後的獲勝者,一定有能力為自己的親生兒子六阿哥選擇一個最好的歸宿,而劇中發生的事情讓我們明白,當皇帝未必是件得意的事,很可能還不得善終。甄嬛當然不希望六阿哥這樣,所以還是當個太平王爺更適合他,皇位讓四阿哥坐,對國家發展也更有力



首先,國賴長君,六阿哥還年幼,尚未成年,他做皇帝,就免不了要有輔政大臣,這樣權利就會被這些輔政大臣把持,實在不利於國家發展。而四阿哥正是二十幾歲的好年華,不需要他人輔助,就能直接獨立治國,不至於引起騷亂,有利國家發展



其次,六阿哥本來就不是雍正的孩子,認祖歸宗對他是個更好的歸宿。六阿哥是甄嬛和果郡王的孩子,並非皇上親生,還被質疑過血統。如果登基難免會有人議論,到時候三人成虎,名不正言不順,早晚埋下被反對的隱患,對六阿哥成長很不利



最後,六阿哥心思單純,為人善良,過繼給果郡王才能避免迫害保平安。四阿哥生性多疑,很像雍正,且當年很不受寵。六阿哥倍受寵愛,還差點被推上皇位,四阿哥必然忌憚六阿哥,時間長了疑心越來越重,很可能威脅到六阿哥的安全。只有永遠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才能保證不被殺害



這麼看來,於公於私四阿哥登基都比六阿哥當皇上更加合適,甄嬛不讓親兒子當皇帝是最明智的選擇


萌萌小笑笑


四阿哥雖不是甄嬛親生,但對外宣稱是甄嬛所生,就是甄嬛的長子,六阿哥比四阿哥小,長幼有序,立嫡立長,讓四阿哥做皇上符合正統,朝臣們也會支持,沒有異議。

四阿哥本身聰慧,有才能,適合也有能力做皇上,如果不立四阿哥立六阿哥,朝臣會有異議,四阿哥也不會甘心,他就會站到甄嬛和六阿哥的對立面,甚至成為敵人,那麼甄嬛就要想方設法處心積慮的防備四阿哥,打壓他,甚至除掉他,還要對付那些其他反對的人,會很麻煩和危險,成為敵人,除掉四阿哥,甄嬛也會不忍心吧,畢竟四阿哥也是甄嬛撫養長大的,是有感情的。



做皇上不一定就是好事,有很多無可奈何和身不由己,整日活在自己和別人的處心積慮滿腹算計中,六阿哥不做皇上也好。

果郡王和甄嬛真心相付,六阿哥本就是果郡王的孩子,他過繼到十七名下,甄嬛對十七也算有交代了,此舉也消了四阿哥的後顧之憂,日後六阿哥不會與四阿哥爭奪皇位,保了六阿哥今後的安全。



四阿哥每當想起,當年甄嬛從未想過要立自己的親生兒子六阿哥,而是直接讓他做了皇上,並且還把六阿哥過繼到果郡王的名下,不管因為什麼事,他都會厚待六阿哥,至少會對六阿哥手下留情吧,而不會向先皇那樣,每當想起果郡王就是心中的一根刺,只因果郡王才是他們父皇最中意的太子人選,因為果郡王母妃的緣故,才不得已讓他做了皇上。


君穎娛樂說


康熙時期九王奪嫡何等兇險,後宮爭鬥算計又永不休止,她更想讓自己的兒子平安過一生。

而且她算計了一輩子很累了,原本她也是被迫捲入各種鬥爭的,和皇上一開始也是各種想要向尋常夫妻靠攏,應該是原本就不太喜歡這些,所以也不願意自己孩子捲入各種鬥爭吧,做個閒散王爺最好了。

她的人設就是不爭吧,如果能閒雲野鶴得像原本的果郡王,她也不想自己的孩子做那個無時不刻不被人算計、無時無刻不算計人的九五至尊。她始終覺得果郡王的死,跟愛上她有關吧。甄嬛一路都想扶老四上位的,不然不會給他傳授那麼多大道理,教他如何為人子、為人臣、為皇儲。捧殺他、再用他除掉老三不才是給自己孩子鋪路麼。

況且甄嬛和弘曆相處中也看得出來弘曆非等閒之輩 而且她本來就想把兒子過繼到果郡王一脈,畢竟六阿哥是果郡王的親兒子,甄嬛一開始進宮也沒想要宮鬥,後來被逼一步一步走上宮斗的道路,經歷那麼多不想讓自己兒子更兇險也是正常的,何況那是果郡王的兒子,萬一在宮鬥中出點什麼事不是得不償失了。

而且弘曆絕不是個軟柿子,他的野心很早就顯露出來了,現在說得好聽等六弟成年就封親王,但六阿哥要成年還有好久,這期間變數太大了。弘曆在敏感多疑以及執行力這方面跟他皇阿瑪很像,如果六阿哥當了皇上,稚子年幼,將來萬一弘曆要動他,他一點反抗的能力都沒有。


顏公子看劇


甄嬛被廢后是以鈕祜祿氏甄嬛,四阿哥的生母,生下四阿哥後一直在甘露寺為國祈福的身份回的宮。扶持四阿哥是理所應當的,首先四阿哥身份特殊,又是宮中除皇后撫養的三阿哥最大的阿哥,為人又聰明,知道和甄嬛一路,而且是皇上的親兒子

六阿哥雖然是甄嬛的親生兒子,但他不是皇上的兒子,而是果郡王的兒子,甄嬛經歷了這麼多,見證了阿哥們為了爭帝互相殘殺互相暗算,她不想讓自己的兒子也這樣。所以扶持了四阿哥當皇帝,同時為了解除四阿哥的後顧之憂讓六阿哥入嗣果郡王府,也算是認祖歸宗了


娛叔漫談


甄嬛從一個懷著“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愛情觀的純情少女,被後宮的爭鬥硬生生的逼成了一個攻於心計,善於弄權的高手,能夠笑到最後,贏得“後宮一姐”的地位,可謂功夫了得,是個厲害角色,那麼甄嬛最後為什麼不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扶上皇位呢?

有書君認為甄嬛做事深謀遠慮,滴水不漏,在兒子的歸宿安排上考慮十分周全,歸納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顧全大局:以大清安定為第一要務。

甄嬛顧大局,識大體,絕不會因一己之私,讓大清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也不會讓大清前朝後宮陷入血雨腥風。

甄嬛在宮中歷練幾十年,已經親身體驗和見證了皇室後宮的爾虞我詐的,諸多算計。

雍正在位時,朝中大臣已對立六阿哥為儲君表示不滿,如果現在強行撫六阿哥弘曕登上皇位,朝中大臣更會出來阻撓,這勢必影響大清的安定,甚至引來無妄之災。

甄嬛身為太后,必定以國家大局為重,大清安定為第一要務,蕙質蘭心的甄嬛必不會幹有損大清安定團結的事,所以甄嬛最後沒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扶上皇位。

二、活著最大:以平安快樂為人生目標。

甄嬛一生所求平安快樂,與自己所愛之人平淡安定悠閒度一生。活著最大,然而扶兒子登上皇位,這不是件簡單的事,要用一生的平安快樂為代價。

甄嬛見證了雍正幾十年的皇帝生活,她總結出一句話:當皇帝未必是天下第一得意事。

能從九龍奪嫡中勝出,睿智多謀的雍正尚且受到諸多算計,最後被活活氣死,生活中鮮有快樂,生活質量並不高。甄嬛看到是帝王家的無情事,她自然不願看到自己的六阿哥弘曕像雍正那樣在各種算計中度過一生。

況且甄嬛深知四阿哥心思縝密,足智多謀,羽翼早已豐滿。他能在與三阿哥的爭鬥中,利用雍正對八爺的忌諱,致三阿哥太子之位被廢。手段高明而嫻熟,倘若自己扶兒子登上皇位,早已覬覦皇位的四阿哥必不會放過六阿哥,兩子相爭,必有一傷,而且甄嬛料定六阿哥絕不是四阿哥的對手。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甄嬛深知扶兒上皇位,那是把兒子扔入火坑,對兒子是一種摧殘與加害,並不是真正的疼愛和幫助。

甚至有可能在他人算計中失去性命。活著最大,甄嬛必不會讓自己兒子身陷險境,所以甄嬛最後沒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扶上皇位。

三、繼承大統:以唯才唯賢為選拔原則。

立長立賢,是清朝祖制,甄嬛心中有一杆明稱:繼承大統應以唯才唯賢為選拔原則。

甄嬛一直在悉心栽培四阿哥弘曆,在十多年相處中,已經把養子的能力摸得一清二楚,勤奮刻苦,有能力,有才學,有魄力,已經歷練有成,堪當大任。

而六阿哥年少,雍正皇帝駕崩時才6歲,少不更事,主少國疑,用甄嬛自己的話說是資質平平,不堪重任,而且六阿哥曾經被質疑過血統,當皇上更會引出一系列爭議。

實際上甄嬛讓年長而又是最出色的養子弘曆為帝,弘曆為念在甄嬛的撫養栽培之情敬重她,從而會給六阿哥不錯的待遇。

如若讓少不更事的六阿哥為帝,四阿哥不服,帝位之爭又會引來朝堂動盪,即便甄嬛能護得六阿哥一時,護不了六阿哥一世,既然爭了皇位,反而對兒子不利,不如一次性放下對皇位的角逐,讓六阿哥永遠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才能屏蔽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所以甄嬛最後沒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扶上皇位。

四、個人私心:為果郡王允禮留下血脈,讓兒子認祖歸宗。

甄嬛也有個人的私心,她愛果郡王允禮愛到骨髓裡,她活著便是為了把自己和允禮的愛情結晶撫養成人,讓他們平安健康的長大,為允禮留下血脈。

甄嬛認為生前他們父子不能相認,於是她讓六阿哥弘曕過繼到果郡王允禮一脈。讓六阿哥弘曕名正言順地在允禮墳前盡孝,在祭祀祖宗時,向允禮磕頭,讓他認祖歸宗。

甄嬛私低下希望兒子過安穩閒逸的人生,遠離爭鬥,遠離權勢,遠離算計,因而選擇不做皇子,做親王之子,與皇位無緣,是六阿哥弘曕最好的歸宿。

這不能不說甄嬛用心良苦,一切盡因一個母親對兒子全心全意的愛!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