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党項人現在是哪個民族?

中國歷史研究所


西夏,其實可以算是一個偶然性的政權,因為北宋皇帝的膽小怕事,讓李繼遷不斷髮展自己的武裝,當北宋回過頭來時發現已經無法控制党項人了,而西夏已經雄霸一方。

曾經盛極一時後又被蒙古鐵騎蹂躪的党項人去哪了?

1226年,成吉思汗兵分兩路向西夏發起進攻,此戰就是蒙古滅西夏的戰役,此時的西夏已經柔弱不堪,完全經不起蒙古鐵騎的衝擊。

1227年,在堅持了快達一年的西夏皇帝李睍終於開城投降,雖然此時的成吉思汗已經病死在六盤山,但在他臨死前還是下達殺死李睍的命令,地下部將遵循遺命殺了李睍,西夏自此滅亡。

但西夏亡國後,並非所有人都被殺死,蒙古人將西夏百姓納入自己的軍隊中,而原來的西夏貴族也被貶為平民,成了元朝統治下的色目人中的一支。

在經過多年後,党項人逐漸與個民族融合,而党項人也慢慢消失了歷史長河中,這是世界上從此沒有了党項人。

(党項人形象)

在党項人成了色目人後,他們分佈到亞洲各處,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藏傳佛教僧人楊璉真伽,這個喜歡盜墓的喇嘛,曾經挖了南宋皇帝和公候墓達一百多座,還把宋理宗的頭蓋骨製作成佛教法器骷髏碗。

中國的党項人在哪裡?

有一則說法是西夏滅亡後,拓跋裹足率領餘眾進入了四川和西藏一代的康定地區,在那裡建立個小王國:西吳王國。

西吳王貴的具體地址和資料已經無法考證,因為這個小國存在時間不長,並且沒有文字記錄。但考古學家研究後覺得,不論是語言還是習俗方面,現在四川省的木雅人很可能就是西吳王國党項人的後裔。

(木雅人)

除了木雅人外,還有一部分人向蒙古人投降,就是上面說的,他們的成了色目人為元朝服務,而西夏人英勇善戰的性格也受到了元朝統治者的重視。

另一部分遷徙到了如今的河北保定地區,從後來查到的遺蹟和記錄顯示,至少在明朝時期這些人一直保留著党項人的習俗,但後來被漢族同化。

(色目人)

另外,“木雅”一詞由“弭藥”音傳而來,而弭藥是當時吐蕃人對党項人的稱呼,從語言上分析和藏文記載,道孚人就是古代弭藥遺民,而木雅人即西夏遺民。


大國布衣


在歷史上,党項人建立了西夏,也曾盛極一時,但是最後西夏還是被蒙古所滅。在西夏滅亡後,党項族也隨之消失了。那麼,西夏的党項人在西夏滅亡後,他們去了哪裡,還有就是他們的後裔現在變成了什麼民族呢?

歷史上的党項族是古代的北方民族之一,追根溯源,他們屬於西羌族的一支,羌族發源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一帶。據史書記載,在漢唐時期,党項族多次內遷,最後在唐末的時候,其大部分族人遷移到今甘肅、寧夏等地區。公元1038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正式稱帝,建立了西夏。隨後,西夏政權在周邊遼國、金國、宋國以及後來的蒙古政權之間的夾縫中頑強生存。



直到1227年,西夏向蒙古投降,根據成吉思汗的遺囑,蒙古人將西夏皇族乃至党項全族滅族,西夏就此滅亡。在西夏亡國後,党項族人遭受蒙古人屠殺,失去了共同生活的地域,少數倖存者不得不與其他民族間錯雜居,這個民族最終走向消亡的。關於西夏党項人的後裔的去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推測。

一是在西夏滅亡後,西夏貴族帶領一部分黨項人遷徙到了現在西藏甘孜一帶的藏區木雅,重新建立了西吳王國。後來,這些党項人在與當地藏族人的民族融合,逐漸被藏族人同化,其後裔成了我們今天的藏族的木雅人。

二是一部分黨項人在西夏滅亡後,他們繼續留在了西夏故地,成為了元朝的百姓。蒙古元朝曾多次從河西隴右調徵為數可觀的党項兵士,蒙古元朝的宿衛軍和鎮戍軍中都有專由党項人組成的"唐兀軍"。後來,這些留在西夏故地的党項族後裔被蒙古族以及回族同化,最後成了蒙古人和回族人。



三是根據族譜、碑文以及考古研究,專家發現一部分黨項人在西夏滅亡後,他們選擇了南遷到河北、河南、安徽等地。他們與當地的漢族融合,其後裔最後成了漢族人。

總之,在西夏滅亡後,党項族的少數倖存者不得不與其他民族間錯雜居,從而漸漸為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族所同化,党項族就這樣最終走向了消亡。縱觀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年,就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56個民族是一家!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党項人建立的西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政權之一,它的神秘只因文字記載過於有限。

1343年,元順帝命令丞相脫脫修宋遼、金史,由於西夏統治區域狹小,因此沒有單獨修史,這一政權的歷史散見於宋、遼、金史。由於缺乏相關的文字記載,所以很少有人能說明白党項人來自哪裡。人們不禁要問:西夏王朝是如何崛起的?為什麼党項人會隨著西夏的滅亡而突然間消失了?天書一樣的西夏文應該怎樣解讀?

党項族是中國古代發源於西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在有些文獻中又稱唐兀、唐惕、唐古特,一般認為是羌族的一支,所以又叫党項羌。羌族在漢代時大量內遷到關隴、河西地區,此時他們還過著原始的遊牧生活,後來逐漸發展出党項八部,其中最強盛的就是拓跋氏。
隋朝時期,一部分黨項人開始接觸中原文化。到了唐朝,党項人主要聚居在現在的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一帶,基本上仍是分散的部落,與室韋、內遷的吐谷渾及漢族雜居在一起。唐朝政府在党項族的聚集地設立了羈縻州進行管理,任命有功的党項部落酋長為州刺史等官職。唐末,党項首領拓跋思恭率部參與平定黃巢起義,被唐僖宗封為夏國公,授予定難軍節度使之銜,並賜姓李。至此,党項拓跋氏集團有了自己的領地,逐漸發展為藩鎮割據勢力。人們不禁要問:“拓跋”不是北魏鮮卑人的姓氏嗎,為什麼党項人也有姓拓跋的?《遼史》記載,西夏“本魏拓跋氏後”,認為拓跋思恭的祖先正是北魏的鮮卑拓跋氏。據學者考證,党項人曾與吐谷渾雜處,而吐谷渾就是鮮卑的一支,因此推測拓跋思恭的家族可能是一支被党項同化了的鮮卑後裔。

唐朝滅亡後,拓跋思恭家族相繼佔據了夏、銀、綏、宥、靜、延六州,控制了今天的陝西、寧夏、甘肅地區。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削奪藩鎮兵權,引發定難軍的不滿,雙方矛盾日漸嚴重。李繼捧任定難軍節度使期間向剛建立的北宋稱臣,其弟李繼遷則率領部眾離去。後來李繼遷及其子李德明相繼擔任定難軍節度使,多次派兵劫掠宋朝邊境,同時與遼交好,在宋、遼兩個大國之間尋求政治上的平衡。

1032年,党項首領李德明病死,其子李元昊繼位。

後來,李元昊改名“曩霄”,自稱“嵬名卒”,即党項語的青天之子。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建都興慶(今寧夏銀川)。由於他統治的地區與十六國時期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相符,而且其祖上曾受唐朝冊封為夏國公,因此以“夏”為國號。因為這一政權在宋朝的西北,所以又叫西夏。西夏崇尚白色,其党項語的國名叫“白上”。

李元昊派使臣去開封,宣告自己稱帝一事。但宋朝眾大臣並沒有意識到西夏威脅的嚴重性,只是宣佈削奪李元昊的爵號,斷絕雙方的邊境貿易,還在邊境張貼告示,以定難軍節度使一職懸賞李元昊的首級。李元昊也派遣使臣,把宋朝先前賜予的旌節和誥敕都退了回去。雙方正式決裂。後來宋、夏展開激戰,雙方互有勝負,均損失慘重,於是西夏表面上向北宋稱臣,而北宋則以“歲幣”換取和平。李元昊熟悉漢文化,他按照唐宋制度構建政權組織,設立文武朝班,規定官民服飾,還創制了西夏文。從李元昊1038年稱帝建國,至1227年被蒙古所滅,西夏立國190年,傳10帝,鼎盛時期的疆域遍及今天的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和外蒙古南部的廣大地區。西夏前期曾經和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後期和南宋、金鼎足而立。

13世紀,成吉思汗開始了對外擴張,曾經六次攻打西夏。

1227年,成吉思汗圍困興慶府長達半年之久。西夏拼死抵抗,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居然在此陷入苦戰。最後蒙古軍以慘重的代價,才迫使西夏投降。據說,西夏同意投降時,成吉思汗已經死去,卻密不發喪以防對方反悔。按照成吉思汗的遺囑,西夏獻城投降之後,蒙古軍隊殺死了西夏皇族,並實施了殘酷的屠城。蒙古鐵騎所經之處化為焦土,白骨敝野,包括歷代西夏王陵均被蒙古軍破壞殆盡。

有190年曆史的西夏政權灰飛煙滅,党項族或被屠殺,或隱姓埋名而融合於其他民族中,自此徹底從歷史上消失了。因此,西夏王朝就成了歷史上的不解之謎,西夏文也成了無人能夠辨識的天書。

天天開心歷史


“党項族”現在已經不復存在。西夏保義二年(1227年)隨著西夏國的滅亡,党項族也隨之被窩闊臺下令滅族。之後少數倖存者為了逃脫追殺,不得不與其他民族間錯雜居,從而漸漸為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族所同化。



“党項族”起源於今青海河曲一帶,據漢文獻記載,党項屬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項羌”一稱,據載早在遠古時代,党項就佔據著青海湖周圍的草原和青海湖以南,及黃河、大通河、湟水源頭附近的山地。有學者認為“党項”是“宕昌”的意思,即藏語中高寒曠野的意思,同時有時党項族人會自稱“白上”,而為什麼會稱“白上”目前尚不明確,有人認為是因為他們崇拜尚白色,故自稱白上,也有人認為因党項族原居於嘉陵江上游白龍江流域,為了紀念祖居地,故自稱白上。

漢時,“党項族”大量內遷到河隴及關中一帶,他們過著原始的遊牧生活,以部落為劃分單位,而後逐漸形成了日後讓人熟知的党項八部,即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辭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勢,西夏國開國君主李元昊的先祖就是拓跋氏的首領拓跋思恭。



東晉南北朝時期,党項族就開始遷徙到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生活。當然,此時的他們還是處於原始社會的階段,《隋書.党項列傳》載:“(党項族)每姓別為部落,大者五千餘騎,小者千餘騎。織犛牛尾及古歷毛以為屋。服裘褐,披氈,以為上飾。俗尚武力,無法令,各為生業,在戰陣則相屯聚。無徭賦,不相往來。牧養犛牛、羊、豬以供食,不知稼穡。其俗淫穢蒸報,於諸夷中最為甚。無文字,但候草木以記歲時。三年一聚會,殺牛羊以祭天”,在這個時候党項族人不事農業,衣、食、住、行皆仰賴畜牧,且無文字立法,記時間皆靠草木。同時崇拜天神,每三年就有一次殺牛羊的祭天活動。


同時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党項族藉著中原戰亂,時常派兵襲擾中原邊疆地區,“魏、周之際,數來擾邊。高祖為丞相時,中原多故,因此大為寇掠。蔣公梁睿既平王謙,請因還師以討之,高祖不許”(《隋書.党項列傳》),當時楊堅還是周朝的宰相時,梁睿就請戰去平定党項地,但楊堅因各種原因並未答應。



後“開皇四年,有千餘家歸化。五年,拓拔寧叢等各率眾詣旭州內附,授大將軍,其部下各有差。十六年,復寇會州,詔發隴西兵以討之,大破其眾。又相率請降,願為臣妾,遣子弟入朝謝罪。高祖謂之曰:"還語爾父兄,人生須有定居,養老長幼。而乃乍還乍走,不羞鄉里邪!"自是朝貢不絕”(《隋書.党項列傳》),開皇四年,數千党項族歸順隋朝,次年党項族首領拓拔寧叢率部眾到旭州內附,隋文帝授其大將軍職,其餘部眾各授大小官職。開皇十六年(596年),拓拔寧叢再次反叛,隋文帝下詔徵發隴西兵討伐,大破其眾,拓拔寧叢再次請降,並派遣子弟入朝謝罪,隋文帝接受其請降,並說道“告訴你的父親、兄弟,人活著就要有個固定居所,這樣才能贍養老者、哺育幼小,像你等這般時降時叛的,就不怕讓人笑話嗎?”,自此“自是朝貢不絕”。



到了唐朝,唐初因中原還是處於諸侯混戰,所以党項族又開始與吐谷渾聯合起來襲擾西北地區,自唐武德九年之前,党項族侵擾唐朝西北地區就多達十餘次,而依靠著這數十次的襲擾,党項族的勢力開始得到進一步的增強,《舊唐書·党項列傳》載:“其界東至松洲,西接葉護,南雜春桑迷桑等羌,北連吐谷渾,處山谷間,亙三千里”,此時党項族的疆域東至松州,西接葉護,北連吐谷渾,南臨春桑迷桑等羌地,幅員三千餘里。

唐太宗即位後,隨著國內局勢趨於穩定,唐朝開始步入盛世,因此唐周邊各族開始又紛紛依附於唐朝。貞觀三年(629年),唐朝南會州都督鄭元躊招諭党項歸附,党項細封氏首領細封步賴率部歸降,於是唐太宗就在其地設軌州,授細封步賴為刺史。隨後,因細封步賴得到了非常豐厚的賞賜,所以又有許多的党項族部落開始歸順於唐朝,如此唐太宗又設崌、奉、巖、遠四州,並以投降而來的各黨項族首領為各州刺史。



貞觀五年,隨著突厥被唐所滅,唐朝開始稱霸周邊各國,如此內附的党項族部落就變得越來越多,如党項族最強大的拓跋部就是在此時內附的,此時拓跋部首領拓跋赤辭率眾內附,唐太宗冊封拓跋赤辭為西戎都督,賜姓李,封平西公。如此,自貞觀五年,党項全族基本全內附於唐朝,而唐朝為了方便統治屬党項族的地盤,就在這裡設置了一系列羈縻府州,並以各部族首領為刺史。此時唐在党項族地區設有懿、嵯、麟、可等32州,以拓跋赤辭為都督,歸松州都督府節制。

貞觀之後,隨著吐蕃在松贊干布的統領下一統西藏地區,吐蕃逐漸成為了地方強國,而後党項族在唐和吐蕃兩國間反反覆覆,時而降唐,時而附吐蕃,舉棋不定。



唐廣德二年(764年),郭子儀“以党項、吐谷渾部落散處鹽、慶等州,其地與吐蕃鄰近,易相脅,即表徙靜邊州都督、夏州、樂容等六府党項於銀州之北……以離沮之。召靜邊州大首領左羽大將軍拓拔朝光等五刺史入朝,厚賜賚,使還綏其部”(《新唐書.党項傳》),此時郭子儀為了防範党項等族受叛將僕固懷恩的唆使,於是建議唐代宗將居住在靜邊等六府的党項遷到銀州以北、夏州以東一帶居住,而後唐太宗接受郭子儀的建議,召党項族大首領、左羽林大將軍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五人人朝,對他們厚加賞賜,讓他們返回各自部落,安撫部眾,然後遷徙慶州、夏州,自此拓跋乞梅居慶州,號東山部;拓跋朝光居夏州,號平夏部。

唐末農民大起義時,黃巢叛亂,平夏部支持唐朝。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十二月,唐僖宗為了嘉獎平夏部,於是賜軍號“定難軍”,中和三年(883年)七月,黃巢叛亂平定,此戰平夏部立有大功,於是加封平夏部首領拓跋思恭為太子太傅,晉爵夏國公,賜姓李,稱李思恭,同時拜夏州節度使。



“拓跋思恭鎮夏州,統銀、夏、綏、宥、靜五州地”(《宋史.夏國傳》),此時夏州地區正式成為平夏部的統治中心區域,併成為了平夏部實質上的“割據”地盤,同時也為日後西夏國的建立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正如南宋末年史學界胡三省所言:“此拓跋氏強盛,遂為跨據西夏張本”。五代十國時期,誰強平夏部就依附誰,而當時各國為了拉攏他們,也都讓他們世襲定難軍節度使一職。

宋朝建立後,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即附宋,趙匡胤延續前代的做法,繼續讓李彝殷家族世襲罔替夏州定難軍節度使一職。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李繼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獻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自此北宋正式掌控這五州之地,而後宋封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留居京城。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北宋恐党項人“居城自雄”,於是就將20萬党項人遷到綏、銀等州,自此党項族便居於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北宋天聖十年(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了獨立建國之路,他先是棄李姓,自稱嵬名氏。而後在第二年,他以避父諱為名改北宋明道年號為顯道。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李元昊仿漢字創西夏文,並彙編字書十二卷,定為“國書”,推於全國。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10月11日,在一切都準備就緒後,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這個時候,党項族進入了極盛時期,他們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國家。西夏建國後,党項族的勢力不斷髮展,其疆域幅員方圓二萬餘里,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今內蒙古阿拉善戈壁與鄂爾多斯草原及西部的巴盟、包頭一帶,皆屬西夏所轄。但正所謂“成也西夏,敗也西夏”,党項族因西夏而昌盛,也因西夏而衰敗。西夏保義二年(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滅,而隨著西夏的滅亡,党項族也隨之陷入了滅頂之災,他們遭到了窩闊臺的滅族。


當然,在當時還有一小部分的党項族得以逃脫。西夏亡國之後,殘存的拓拔貴族帶領著部分西夏遺民來到了現在西藏甘孜一帶的藏區木雅,在這裡他們又重新建立了西吳王國。至今,西藏甘孜地區還流傳著西吳王的傳說。此後,隨著西夏吳國的滅亡,党項族也隨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為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所同化。


澳古說歷史


党項人曾是兩宋時期,我國西北地區西夏國的主體民族,其發源於今青海湖一帶,唐初歸附後被遷徙至黃土高原。

宋初,党項人李繼遷叛宋自立,經李德明到李元昊,三代人終成就党項人的宏圖霸業,正式割據一方,並宋遼而立國!


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立大白高國!

公元1226年,西征花剌子模歸來的成吉思汗發動了滅亡西夏的戰爭,党項軍民頑強抵抗,但最終,蒙古鐵騎還是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滅亡了西夏!

公元1227年,西夏末代皇帝李現出城投降,西夏滅亡!

西夏滅亡後,由於成吉思汗在此之前死於六盤山中,因此蒙古人準備對中興府進行屠城,後在党項人察罕的勸諫下而作罷!

於是,大部分黨項人,被賞賜給當時的蒙古國皇后,並被帶回蒙古草原,如今鄂爾多斯一帶,還有許多蒙古人,自稱其祖先為“唐兀”。

其實就是党項人,“唐兀”是當初蒙古人對党項人的稱呼!

還有部分黨項人則加入蒙古軍隊,跟隨其四處征戰,並在蒙古軍隊中擔任將領,鎮守一方。

直到今天的安徽等地,還能找到党項人後裔,只不過他們已經融入漢人當中,除了家譜為證之外,再看不出與漢人有何區別。

還有說法,是說党項皇族,逃到今川西地區,或許與今天的木雅人等存在聯繫!


党項人,在西夏滅亡後就融入到其他民族中,作為一個民族的党項人消失了,但是他們留下的歷史和文化,依然深深地紮根在中華文明之中!

或許在你的身邊,就有朋友是党項人的後裔,只不過,時過境遷,或許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的族源了。

大家覺得呢?


喜歡的朋友請點贊評論哦,期待您的支持與關注,十分感謝!


Mr這史香


在党項人建立的西夏王朝,除了生活著党項人外,還生活著很多漢人、吐蕃人、契丹人、回鶻人,等等。如果用現在的概念來總結,那也曾經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政權。


學界認為,党項人的祖先跟古羌人的支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就是“党項羌”。

這部分人最早生活在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以及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和吐蕃人雜居在一起。後來在東漢的時候,開始內遷到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一帶。但當時的党項任然是部落散居,還沒有完成內部統一。

在隋朝的時候,基本上形成了“党項八部”。

即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辭氏、房當氏、米禽氏、拓跋氏這較大的八部。但勢力都很小,最大的也就能集合起5000兵馬而已,小的也只有千餘兵馬。但是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更像我們漢人的地主武裝,部曲性質比較重。

一個部族只認族長一個姓,窮人連個姓名都沒有。後來西夏開國的皇帝就出自拓跋氏部,這個拓跋氏因為和曾經建立過北魏的鮮卑族的拓跋氏重姓,所以有部分專家認為党項的前身可能和鮮卑也有關係。


但相對而言,他們更像吐蕃人,他們餓死不種地,但又不同一般遊牧民族,那就是他們豬、犛牛、羊什麼都養,因為這些肉類是他們的主食,對肉食沒有宗教禁忌。党項人特別善戰,而且非常兇殘,非常記仇,也非常團結,傷他族人一人,全族人都上。大仇未報,臉不洗牙不刷,連肉都不準吃,戰死後就地火化。所以雖然党項人少,但是一般其他的大族們還真惹不起他們。這也就是党項之所以能以弱小卻可以雜居於像善戰的吐蕃、回鶻、契丹這樣的大族中間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唐朝中後期,拓跋氏党項很快崛起了。因為拓跋思恭幫助唐僖宗平定黃巢起義,因而被賜予國姓,封西平王。

所以後來西夏的開國皇帝李元昊為什麼姓李,原因就在這裡。後來李元昊飄了的時候,就拋棄李姓不用了,自己造了一個姓,嵬名,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嵬名曩霄。不過他的後代們沒他強,還是老老實實地有撿回了李姓。

所以到了宋朝初年,拓跋部的首領李彝殷,歸附宋朝,並且出兵幫助北宋攻打北漢,所以被封為夏州定難節度使。宋朝對這些仍然處於奴隸社會的部落,實際上延續了唐朝的做法,繼續羈縻統治。


但是到了趙光義的時候,北方能剷除的小敵人都剷除了,一心還要收回燕雲十六州,所以政策進一步縮緊。

當時拓跋部的首領是李繼捧,宋朝收回了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封李繼捧彰德軍節度使,讓他到東京汴梁去當官。李繼捧沒意見,但是李繼捧的弟弟李繼遷不幹了,於是拓跋部內部實際上就出現了巨大的分裂,結果李繼遷就帶著追隨自己的族人逃到了距離夏州西北300多里外的地斤澤,開創自己的霸業去了。

電視劇《賀蘭雪》描寫這一段的時候,特別精彩。前有攔截後有追兵,就在這個時候,李德明的老婆衛慕氏懷孕待產。李繼遷帶著士兵衝在前面擋住敵軍,大喊“偉大的賀蘭神山啊,保佑我拓跋家族生個兒子吧!”果然如願生出了李元昊。然後就開始一路順,路路順了。


党項人後來之所以建立的西夏國那麼強悍,除了本身強大的軍事化體制之外。最主要的是兩點。

一點是他佔據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過關設卡,給西夏帶來了巨大的貿易紅利,為西夏對宋朝和遼國發動的兩場奠定基礎的戰爭,提供了大量的金錢和物資。

另一點就是整個西夏王朝對宋朝的“翻版複製”,實際上也就是一個高度漢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党項人完成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王權社會過渡的過程,他的經濟、文化、宗教、制度大規模翻版宋朝。此刻的党項原來的傳統在逐步改變,比如党項人開始重視農業生產,重視水利工程了。

到在這個過程中,李元昊避免被漢文化吞噬,保持党項人特色,又不斷要求“胡化”。

比如“禿髮令”,比如創建自己的文字,但即便如此,文字也都脫胎於漢字。李元昊死後,西夏實際上也一直在漢化和胡化的形式之間徘徊。

直到西夏最終被滅亡,西夏文這種故意在簡單的基礎上造出的複雜文字變成了“死文字”。多年後,再看那些荒廢在大漠裡的西夏王陵,才讓人深信,党項這個民族被蒙古人徹底滅族了。

實際上並非如此,有學者研究,後來實際上有很多蒙古化的党項將領,隨著蒙古鐵騎征戰全世界,然後留在了當地。比如察罕那顏,就被封在了河南。現在四川、雲南、安徽、河南、寧夏,等等地方都存在這些人的後裔。


如今的党項人後裔已經融入到蒙、藏、回、漢等各個民族裡去了。其實沒有必要深究哪個人具體才是党項人後裔。

只要有交流,就無法逃避融合。要保持幾千年前的原狀實際上是不現實的,除非生活在一個封閉的自循環的環境裡。比如解放前的客家人,一群漢人活生生地在廣西的崇山峻嶺裡,活成了少數民族的樣子,但那恰恰是幾百年前漢人的樣子。


炒米視角


自公元1277年,西夏末代皇帝李睍帶領群臣投降蒙古之後,西夏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權被滅亡了。之後,党項人或被蒙古軍隊屠殺,或四處逃亡、遷移到各地、或仍然留下西夏故地,其中還有一少部分黨項貴族在元朝出仕做官。不論是在元朝各地做官的党項貴族還是遷移或留在故地的普通党項老百姓,由於政治的需要和生活環境的改變,他們的文字、語言以及生活習慣都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被同化。最後,党項做為一個單獨的名族其實已經消失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

如果說西夏党項人現在是哪個名族,我的回答是哪個也不是。但是,藏族的一支—木雅人,相對來說是比較純粹的党項族後裔。

根據民間傳說和史料推測,西夏滅亡後,一小部分黨項族人向南逃亡,到達今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區定居了下來,還建立了一個小政權。他們的首領被稱為“西吳王”。雖說是小政權,但其存在了470多年,歷經元、明、清三朝。明朝時期時,還曾出兵幫朱元璋征討過明玉珍。永樂六年,被朱棣授予其首領阿旺堅河西魚通寧遠軍民宣慰使司,時代世襲。直到康熙三十九年,才因絕嗣而停止世襲。

20世紀20年代,英國人吳爾芬敦在西康地區考察時發現,根據當地居民的語言特徵判斷,他們很可能是西夏党項族人遷徙到當地的後裔。

1944年,鄧少琴先生也曾到夏康地區進行調查,他認為當地的居民並非原始居民,而是一部分黨項貴族在西夏滅王后遷徙到此處的。

1980年,寧夏社科院的李範文教授深入四川木雅地區調查研究,他認為今天總數大約1萬人的木雅人是西夏滅國後遷徙至此的党項遺民與當地党項原著民弭藥人互相融合而形成的。木雅人有自己的語言,即“木雅語”。木雅語不同於藏語,但與西夏語十分接近。

因為缺少相關文獻,到目前為止對木雅人歷史的瞭解還是相當有限的。


喧囂平原


歷史總能找到許多相同的地方,何況是推動歷史車輪緩緩前行的人類。如同瞭解滿族人的歷史淵源必須從原始的漁獵民族肅慎說起一樣,提起党項人,不得不說羌人,因為肅慎是滿族人的祖先,而党項人就是羌人的後裔。

從遠古羌族到党項人的演變

個別近代史學家推斷,炎黃二帝都出自遠古的羌族。炎帝從西戎遊牧區進入中原,黃帝隨後從黃土高原進入黃河流域。而如今我們使用的文字,似乎也包含了羌人的影子,比如“美”、“善”、“羞”、“祥”、“義”等字,都由一個重要的“羊”子組成。以羊為美,以羊為善,以羊為祥,以獻羊為羞,以羊為義,恐怕不僅僅是一個巧合。

堯之後,禪位於大禹,禹將姚重華(舜)的小兒子封到西戎擔任羌人首領。殷商時期的羌人位於殷商的西部,商朝末期,羌人曾直接參與武王滅商的戰爭。後來,陝西、甘肅一帶的羌氏戎人和北來的狄人,以及東來的畎夷融合,發展為一個名叫“犬戎”的強大部族。

公元前771年,周朝諸侯申國與犬戎聯合進攻鎬京,周幽王被殺,美女褒姒淪為犬戎酋長的女人,西周滅亡,中原歷史進入戰火紛飛的東周時代。而犬戎就像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始終盤旋在中原王朝的頭頂。後來,意外建國的秦部落就是那個驅趕夢魘的勇士。縱觀秦帝國600多年的建國史,它的前期就是一個與犬戎不斷爭鬥的過程。此消彼長,秦獻公時期,犬戎衰敗分化,秦國崛起。


(義渠王劇照)

戰國末期,歷史進入“天下奉秦”的秦國時代,部分犬戎成為了一個一息尚存而又頑強不屈的義渠部落。秦惠文王(贏駟)時期,義渠部落俯首稱臣。秦惠文王去世後,義渠王助宣太后(羋八子)平定秦國內亂。有付出,必有回報。義渠王助秦穩定政局,宣太后以身相獻,由此二人演繹了一場長達34年的纏綿愛情。然而有些童話註定以悲劇收場,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

公元前272年,義渠王殞命於與宣太后最後的溫存。同年,秦昭襄王贏稷(宣太后之子)發兵義渠國。兩年後,秦國佔領甘肅、寧夏等義渠故地,並設北地郡,修築長城。從此,殘喘於草原上的戎人也以羌人相稱。

歲月如一條河,無論岸邊發生多少事,奔騰不息的大河流依舊向東流去。中原進入大漢王朝,羌人遍地開花,以青海為中心,在黃河、賜支河、湟河、雅魯藏布江流域,有近150多個羌人部落來回遊蕩。為了約束如牛毛一樣多的羌人部落,漢武帝在羌人的居住區設置護羌校尉。東漢時期,一部分羌人不斷內遷,同時與漢朝摩擦不斷,最終引發叛亂,漢朝西北全部淪為羌人領地。

東漢衰亡,三國並起,歷史反覆著輪迴。後三國時代,司馬氏取魏建晉,統一全國。不久,晉王室發生八王之亂,以羌、匈奴、氐、羯、鮮卑為主的少數民族趁機進入中原,西晉滅亡,東晉偏安,歷史進入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公元386年,前秦大將姚萇在羌人的擁待下在長安稱帝,定國號為“秦”,史稱後秦。公元417年,後秦被東晉大將劉裕所滅,羌人的歷史告一段落。然而羌人並沒有從此消失,而是隨後以党項人的身份粉墨登場,它們就是那部分與後秦形同陌路的羌人。

西夏——党項人的歷史舞臺

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部首領吐谷渾率軍佔領青海一帶,生活在此地的羌人遂成為他的子民。由此,鮮卑人開始與上層羌人不斷的通婚融合。隋朝時期,一個叫作“党項”的名字出現在了歷史視野,它們就是吐谷渾屬部宕昌和鄧至的遺種。因此,党項人算是羌人與鮮卑人融合的結果。

隋文帝開皇時期,党項人在首領拓拔寧從的帶領下歸順隋朝,被安置在旭州。此時的党項羌包含了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房當氏、米擒氏、拓拔氏共八大族姓。隋朝滅亡,唐朝建立。與此同時,一個名叫“吐蕃”的少數民族政權也在悄然崛起。迫於吐蕃的軍事壓力,在此後的180間,党項人陸續內遷。大部分遷至銀州、夏州,被稱為“平夏部”;一部分遷到六盤山之東的慶州,所以又稱“東山部”;最後一部分遷到綏州、延州一帶。


唐朝末年,党項首領拓跋思恭因參加平定黃巢起義有功,被唐僖宗封為夏州節度使,賜李姓,坐擁銀、夏、綏、靜、宥五州。宋朝太宗時期,党項首領李繼捧上表歸順,並獻上五州地圖。由此,党項270名部落氏族長、5萬名百姓成為大宋子民。然而,党項與宋的其樂融融並沒有持續多久,李繼捧的弟弟李繼遷就與哥哥分道揚彪,率2萬餘眾割劇於夏州東北的地斤澤,與宋朝對抗。

宋朝興兵征討,結果連連失利,最終李繼捧獻上的五州又回到党項人的手中,雙方罷兵言和。兩年後,李繼遷遭吐蕃六穀部暗自身亡,其子李德明聽從父親遺言再次依附宋朝,雙方簽定了著名的《景德和約》,李德明授封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同時,李德明又向遼國示好、稱臣。再得到遼國賜封的西平王后,李德明再無後顧這憂,於是派兒子李元昊不斷的向西北擴張,一個嶄新的帝國隨之崛起。

李德明去世後,太子李元昊繼承王位。隨後,李元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一、發佈禿髮令,推行剃去頭頂毛髮,將劉海從前額垂到腮邊的傳統髮式。

二、廢除唐宋賜予的李姓及趙姓,改用党項姓“嵬名”。

三、廢除原宋遼冊封的西平王封號,自稱“吾祖”。

四、廢除用宋朝年號紀年的方法,自立年號為顯道。

五、創造了西夏文字——蕃書,並立即推廣使用。

六、改革官制,仿照宋朝官制的同時,允許党項官制並存。

七、訂立兵制,設立擒生軍、侍衛軍和地方駐軍。

八、改州升府,擴建宮城殿宇。

之後,李元昊繼續攻城掠地,其轄境: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擁包括夏、宥、沙、瓜、會、銀等一十七州。


1038年,李元昊稱帝,國號大夏,建都興慶府,成為與宋遼金並列的主權國家。李元昊的稱帝,顯然觸怒了大宋的尊嚴,於是宋朝大兵壓境,雙方展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拉據戰。最終雙方妥協,李元昊取消帝制,名義上臣服宋朝。宋朝則每年賜絹15萬匹,銀7萬兩,荼葉3萬斤,兩國維持了平面上的相安無事。

然而、伴隨遼國的滅亡金國的崛起,並存於世的三個國家在隨後興起的蒙古面前並沒有唇齒相依、抱團取曖,反而為了個自的利益輪番周旋於蒙古之間。與狼共舞的結局就是被狼吃掉,尤其是李元昊被兒子刺殺後,西夏的衰勢一發而不可收拾,最終在蒙古的百般蹂躪之下走向滅亡。傳10帝,立國194年,實際存世347年的党項人政權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那麼,如今還有沒有党項人的後裔,他們在蒙古大軍的鐵騎之下又能倖存幾何?

餘脈尚存、絕處求生的党項人

戰爭摧殘生靈,但戰爭也是不同種族人類的融合劑,投降蒙古的少數黨項人毫無懸念地融合於多數的蒙古人及漢從當中。另外,就在蒙古大軍橫行西夏的時候,一部分黨項人向南遷徙,最終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區建立了一個叫作“西吳”的政權,並與元朝並行。明朝時期,明成祖失棣封其為土司,原因是協助明朝討伐四川軍閥明玉珍而建功,並且一直延續到清朝。康熙時期,因沒有男性繼承人,土司的封號終止。


(羌族美女)

蒙古滅亡西夏後,在進攻大理的同時,繼續追剿党項的殘餘勢力,部分逃到木雅的党項人又逃往後藏,定居於樟木口岸、定結、陳塘、定日絨轄等地,人口愈千,也就是如今的夏爾巴人。還有一部分人逃到後藏之後,並沒有停下驚慌失措的腳步,而是翻越西馬拉雅山的囊巴拉山口,到達今尼泊爾境內的索盧昆布,形成了近10萬人的謝爾巴族。

據考證,隋唐時期,有個一個叫做“冉駀”羌人部落生活在吐蕃與唐朝之間,其中沒有被兩個大國融合的部分羌人,一直保持著羌人的生活習性和民族名稱,在川藏之間的皚皚雪山上世代繁衍,形成了如今近20萬人的現代羌人。如今,他們的定地被稱為“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他們又以“爾瑪”自稱,也算是党項人的近親。



結語:党項人的後裔與我國其他少數民族一樣,如同一杯醇厚的酒,浸滿了歲月滄桑。而他們的前身都像一捧揉和在一塊兒的五穀雜糧,在經歷漫長的發酵,烈火的加熱,熱氣的蒸溜,最終又冷卻成一股涓涓清泉。讓人唇齒留香,回味難忘。歷史的過往總有許多無奈,党項人也曾有過無限輝煌,因此他們的名字也註定被銘記。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經常出現於元代墓誌銘中的西夏“唐兀氏”,並非是西夏的一個族氏名。《新元史》雲,“唐兀氏,故夏國。太祖平其地,稱其部眾曰:‘唐兀氏’。”所以蒙元史料中的“唐兀”當為元代對西夏故地之稱,並非特指西夏某一族氏。

西夏滅亡後,党項族的統治階級有一部分向元朝投降,元朝重用他們,把他們列為“色目人”來對漢族進行統治。據王桐齡的《中國民族史》統計,仕官元朝的西夏人達六十人之多,宿衛諸軍中,也有西夏人,領河西軍三千人。投降元的西夏人,成為元朝的一支重要力量。

史學界對於西夏故人的遷徙與演化,都必須一提的是現在立於河南濮陽的一個墓碑。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唐兀崇喜為其遷衍始祖唐兀閭馬立的功德碑《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銘並序》(以下簡稱《唐兀公碑》),坐北朝南,正方柱體,碑身高177釐米,碑首為盝頂式,覆蓮座,通高304釐米,雄偉壯觀,被史學界譽為民族融合的象徵。碑文2600餘言,是唐兀崇喜的恩師國子司業潘迪所撰書。1986年公佈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始祖唐兀臺“歲乙未(公元1235年)扈從皇嗣昆弟南征,收金破宋,不避艱險,宣力國家,嘗為彈壓,累著功效,方議超擢,年六十餘,以疾卒於營戍,其妻名九姐,年五十餘先卒。時甫君十歲許…”。

以上說明,始祖臺未及落籍開州濮陽而卒于軍旅,其妻九姐,雖未雲姓氏族別,但可斷定,亦非漢族。其二世祖閭馬唐兀氏,配哈剌魯氏,生五子,依次為達海、鎮花臺、閭兒、當兒、買兒。

據唐兀楊氏家譜和《述善集》記載,長子達海至第四子當兒,皆婚配漢族女性,第五子買兒,娶乃蠻氏為妻;至第四世,兄弟14人:唐兀崇喜,字象賢,配李氏;卜蘭臺,字敬賢,配旭申氏;換住,字思賢,配哈剌魯氏;不老,字紹賢,配怯烈氏;廣兒,字志賢,配旭申氏;拜住,字好賢,配李氏,再配旭申氏;塔合出,字齊賢;配袁氏,再配王氏;留住,字維賢早卒;教化,字居賢,配高氏;伯顏,字希賢,配彭氏;春興,字尚賢,配張氏;錄僧,字世賢,配張氏;帖穆,字師賢,配欒氏;奈驚,字維賢,配劉氏。從以上可知,兄弟14人中,與漢族通婚者8人;與色目人哈剌魯氏、乃蠻氏、旭申氏、怯烈氏通婚者5人,未婚1人。第五世,昆弟22人,有理安,配哈剌魯氏;童兒,配乃蠻氏,其餘20人,皆配漢族女性妻。至第六世,兄弟31人,七世,同族兄弟49人,查其譜牒,娶妻皆漢族女性。

現在,這種唐兀氏的一支,已經完全融入漢族,漢姓楊。

河北保定城北韓莊出土的西夏文“勝相幢”,建於明代弘治十五年(502),兩幢所記人名近百人,其中有不少党項人的姓氏。西夏滅亡二百七十多年後,在保定地區還有這麼多的党項人,證明西夏滅亡後有一部分西夏人已東遷。此外,元至正五年(1345)在居庸關建造的六體石刻,也有納鱗、智妙彌通等党項人參與此工程。

原來党項的姓氏多是多音節,如嵬名、野利、咩布、麻女、破醜、都囉、令介,後來都改漢姓單音節。

所以現在党項族後人可能就在身邊,採用熟悉的漢姓。


濁世清風


党項族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項羌”的稱謂。 據載,羌族發源於“賜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一帶。

漢朝時,羌族大量內遷至河隴及關中一帶。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逐漸形成了著名的党項八部,其中以鮮卑部的拓跋氏最為強盛。唐朝時,經過兩次內遷,党項逐漸集中到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一帶,仍以分散的部落為主。唐朝時在党項民族聚集地設立羈縻州進行管理,有功的党項部落酋長被任命為州刺史或其它官職。唐末黃巢起義時,唐王傳檄全國勤王。党項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唐僖宗賜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後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至此,党項拓跋氏集團有了領地,轄境包括寧夏、陝西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權,成為名副其實的藩鎮。

宋朝時由於宋人文弱,邊境武備松馳,夏主李繼遷開始不斷髮動對宋朝的武力進攻與掠奪,佔有了大部西北地區領土,公元1038年十月,李元昊正式稱帝,建立西夏。這是党項族發展到歷史的頂峰。好勇鬥狠的西夏國王李元賢繼續對宋朝的大規模用兵,發動了著名的三大戰役,即三川口戰役、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戰役。迫使宋朝承認了西夏的合法地位並每年向西夏進貢大量歲幣財物,膨脹的西夏又連續與當時如日中天的遼國發動了戰爭,但是損兵折將並沒有撈到多少好處,只好與遼簽訂了和約,形成了宋,夏,遼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滅。

在與成吉思汗與蒙古軍隊的戰爭中,党項人幾乎被屠戳亦盡。西夏滅國後,党項人更是成為蒙古人血洗的對象,失去了生存之地的極少數倖存者不得不與其他民族混存雜居,從而漸漸為藏族、蒙古族、漢族,回族等族所同化。現今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羌族其實與古代党項族並無多大的關聯。歷史上叱吒一時的党項族,和曾經的匈奴族一樣,實際上已經消亡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