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君主投降之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這之中有什麼講究?

用戶50035732909


劉禪的投降對象是魏國,當年曹丕篡漢,他給漢獻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慣例,所以劉禪歸順後,也是“公”。


先看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脅迫漢獻帝禪位,建立魏國。

篡漢之後,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享有食邑一萬戶。雖然只是公爵,但獻帝的地位排在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稱臣,受詔不跪拜的待遇。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親不享有的。

並且,漢獻帝在封地內,可以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獻帝的宗廟、祖、臘皆如漢制,不必改為魏制。

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漢獻帝劉協壽終正寢,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親自哭祭。給予其極高的待遇。

實事求是的說,曹丕對漢獻帝可以了。雖然他篡了漢,但魏國的江山本來就是曹操自己打下來的,也沒沾獻帝多少光。獻帝在沒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戶,連吃喝都沒著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養的。


再看後主劉禪。景元五年(264年,蜀漢亡於263年)三月,司馬昭以魏帝曹奐的名義冊封劉禪為安樂縣公,享有食邑一萬戶,賜絹一萬匹,奴婢百餘人。

並且,劉禪的子孫,蜀漢的皇室成員也都有封賞,僅封侯者就有五十餘人。

從司馬昭對劉禪的封賞來看,他在物資方面的待遇與漢獻帝差不多。比如獻帝是公,劉禪也是公;比如獻帝享有食邑一萬戶,劉禪也是一萬戶。(東漢諸侯王在曹魏時期也是侯爵,跟蜀漢宗室投降後的待遇一樣)

但是,劉禪在地位和禮制方面不如獻帝。比如漢獻帝享有奏事不稱臣,受詔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劉禪則沒有。劉禪奏事要稱臣,受詔時要跪拜接旨。還比如漢獻帝在封地內享有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的特權,這一點劉禪也沒有。

也就是說,漢獻帝的公爵很特殊,劉禪的公爵很一般。

那麼,劉禪為什麼投降後是公爵呢?我個人覺得,原因應該就是司馬昭按照曹丕當年對漢獻帝的待遇,也照貓畫虎,給了後主劉禪一樣的物資待遇。

只不過,由於魏國繼承了漢室的正統,必須要尊漢,以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所以漢獻帝享有很多特權;而劉禪只是割據小國,並不享有正統地位,所以劉禪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國之君待遇。

另外,劉禪投降時,蜀漢的南中都督霍弋還沒有投降,東吳也還在對抗。司馬昭優待劉禪可以一舉雙鵰,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劉禪給東吳做榜樣。

接著看魏帝曹奐。鹹熙二年(265年)晉武帝司馬炎建立西晉,封曹奐為陳留王,享受食邑一萬戶,給予他上書不稱臣,受詔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帝王專用的五色車架),在封地內行魏國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晉制的待遇。

從司馬炎給曹奐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實曹奐的待遇和漢獻帝是一樣的。他們都享有上書不稱臣,受詔不跪拜,在封地內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

這說明,魏國因為繼承了漢室的正統,所以它要尊漢,以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所以漢獻帝享有很多特權;晉朝因為繼承了魏的正統,所以它也要尊魏,以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所以曹奐也享有很多特權。

從這個角度來說,跟曹奐做對比的對象是漢獻帝,而不是劉禪。

那麼,曹奐為什麼是王呢?比漢獻帝還要高一級呢?我覺得這有可能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結果。

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曹氏並不虧欠漢獻帝;而晉朝江山是篡來的,司馬氏幾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現在篡奪了人家的江山,總要給予相當大的待遇才能安撫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其次,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這是魏國處置亡國之君的封爵標準。劉禪被封公時,也是按魏國的標準封的公爵。現如今曹奐退位了,天下已經是晉朝了,曹奐如果再封一個公爵,不能顯示晉朝的新朝新氣象,給人一種晉朝模仿魏朝的感覺。

並且,如果司馬炎封曹奐王,也能說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

最後是吳末主孫皓。公元280年,孫皓到洛陽投降時,司馬炎賜孫皓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

注意了,這只是給孫皓的,東吳的其它宗室沒有封爵,只能被封為中郎和郎中之類的閒散官位。

從司馬炎給孫皓的待遇來看,他壓根不承認孫皓是亡國之君,晉朝也壓根不承認東吳宗室成員的皇族地位。孫皓投降,等同於魏蜀宗室成員的地位,東吳宗室形同官吏。孫皓別說跟曹奐比了,就算是跟劉禪比起來也差的很遠。

那麼,晉朝為什麼這麼“薄待”孫皓呢?我覺得這可能也是兩方面因素導致的。

首先,孫皓投降時,海內皆降,東吳也完全投降了。司馬炎沒有需要拉攏的人,也沒有拿孫皓做表率的必要。孫皓沒有一點利用價值,身價自然就不高。

其次,晉朝一直不承認東吳的地位。蜀漢在晉朝眼裡,屬於“偽政權”,因為真正的大漢已經禪位了。但偽政權也是一個政權;而東吳在晉朝眼裡,屬於魏國的叛逆,本來只是魏國的藩國,但卻僭越稱帝,魏國根本不承認吳國是個政權,連“偽政權”都算不上。晉朝繼承了魏的正統,自然也不承認孫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認他是地方諸侯。

所以孫皓投降時,他是按照諸侯的待遇,降封為侯。司馬炎沒給他任何特權,就給了一點點微薄土地,一點點穀物錢糧,相當於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給打發了。

另外,孫皓本身也是個爛人,臭名遠揚。晉朝沒有通過任何拉攏他,借他的名聲安撫東吳故地老百姓的必要。


後來在兩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漢之名建立成漢,這都是後世政治家對曹魏和蜀漢政權的一種追認(還有匈奴漢國)。但唯獨東吳政權沒有攀附,這或許就是孫權這種野路子出身,靠著自身努力建國稱帝的寒門,在那個講究門第的時代的悲哀吧。


Mer86


為什麼魏是王,蜀是公,吳是侯,針對這個問題,我進行了如下整理。

蜀國是當時第一個被滅國的,其亡國君劉禪(就是被劉備摔傻的那個)被封為安樂公。

第二個就是司馬家的老熟人兼老上司曹魏,其皇帝曹奐“禪讓”亡國後被封為陳留王。

第三個就是隔著江河脈脈相望不得言語的東吳,其國主孫皓舉家西遷來到洛陽,被封為歸命侯。



正統地位

介於曹魏是正了八經的經過漢獻帝劉協的“禪讓”,下面無論誰想當老大,都得經過姓曹的人“禪讓”一下,以此表明自己的正統地位。在線表達一下自己的皇位既不是偷來的,也不是搶來的,而是人家讓來的。

劉禪雖然祖上是漢高祖的後代,但是沒有經過漢獻帝的那麼一下撫摸,正統地位大大打折。至於江東孫吳……這段他只是來打個醬油的。

以此不難看出為什麼曹魏封王,蜀漢封公,東吳封侯。

親近關係

司馬家的根據地還是在洛陽,且司馬懿也是跟過曹操,曹丕一起打天下的人。司馬家族在曹魏前期一直處於給人打工狀態,隨便結了不少曹家的,夏侯家的,別的家的親家。社交圈也在曹魏這塊,包括陪他一起“禪讓”天下的人,都是魏國的人。這個時候天下你有了,然後老主人你封侯,後面的功臣你怎麼封?

至於給劉禪封安樂公,是為了安撫蜀地。並且給劉禪退休後的福利待遇可不低,僅比陳留王曹奐次了點。

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

反觀後面來的小弟孫皓則沒有這樣子的福氣,僅給田地三十頃,錢五十萬,絹五百匹。後面剛搬新家的時候還被晉朝的權臣賈充嘲笑。

合併時間

作為一血蜀漢,首先起了開頭作用。

合併江東也是早晚的事情,所以孫皓作為被忽視的一方可想而知。

陳留王曹奐雖然是待遇最好的那一個,可是在人家漢獻帝沒當皇帝之前,乾的就是陳留王。對三位萬國之主,進行了三連諷刺。

陳留王梗,樂不思蜀,虛席以待。最硬核的是孫皓,正面肛過去,我也在江東那邊備了一塊席子等你呢。

【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與關注,我是竹林第八閒,位列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的寫手榜季軍,擅長魏晉南北朝歷史,同時也愛好八卦、漢服、填詞、視頻剪輯等等,我的人生格言是閒來有事!】


歷史中簡堂曹子建


道理是明擺著的,三國君主原本的地位不同,形勢需要也不同。

三國中的蜀漢理論上是亡於魏,而不是亡於晉(雖然實際上的決策人是司馬昭而不是曹奐),在整個三國時期,曹魏一番始終不敢直呼蜀漢的國號“漢”,甚至連貶義的詞,如“偽漢”、“漢賊”都回避,而代之以“偽蜀”、“蜀賊”之類,這表明直到魏晉,對漢這個立國四百年且起死回生過一回的王朝,仍然存在巨大的心理陰影。正因如此,曹丕篡漢時才會鄭重其事地搞三讓三推的“禪讓”把戲,並一次次鄭重其事地讓史官鋪陳,他也始終保持了漢獻帝一家的體面,目的就是昭告天下,他並沒有篡漢,而是漢獻帝消化不良主動把皇帝讓給他老曹家了——司馬氏篡魏是曹丕篡漢的模仿秀,如果否認了曹氏篡漢的合法性,和漢家禪位的主動性,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麼?無論如何蜀漢還是打著漢室旗號,而且得到一部分時人的默認,那個公爵是為了堵住天下人之口,取消那個自己都不敢提的“漢”字。

不僅如此,當時東吳未滅而且國勢尚可(不久就在西陵之戰中打敗晉軍平定步闡之亂,還奪取了曹魏的交州部分),把投降的劉禪封體面一些,有利於“統戰工作”。後來東吳宗室孫秀、孫楷投奔晉朝,被高封為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奧妙也在於此。東吳滅亡第二天這兩人就分別被降職為伏波將軍和度遼將軍,他們並未犯任何過錯,只是因為“統戰需要”消失了而已。可以想見,如果劉禪不是姓劉,東吳滅亡後他大概率也會被降爵位侯的。

魏就更不用說了:曹丕僅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未能充分發揮“禪讓”的宣傳效果,天下不服曹魏正統者大有人在,當時冷眼旁觀的司馬氏自然要汲取教訓,在搞“模仿秀”時一步到位,把曹奐封為王爵,這樣“禪讓”和“自願”的意味就更濃,說服力也更強了。後來西晉遭到毀滅性打擊,東晉仍能不絕如縷一百多年,表明這套“改良模仿秀”還是起到了一些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陳留王本是漢獻帝即位前的封號,司馬氏還是挺有幽默感的。

至於東吳,曾先後向曹魏和蜀漢稱臣,司馬氏的帝系並非從孫氏手中獲得,孫權又不叫劉權或者姬權,封個侯已經可以燒高香了。


李厚何


廣義的三國時期,可從8歲的陳留王劉協於189年被董卓擁立為帝算起,到265年魏末帝曹奐“禪位”給司馬炎、被貶降為陳留王結束。

題目中的說法稍有問題,魏蜀吳三國的亡國君主,魏國的曹奐算“遜位”,蜀國後主劉禪、吳國末帝孫皓才算投降。不過,曹、劉、孫三人也的確分別被貶封為了陳留王、安樂公和歸命侯。

劉禪劇照

另外還有兩位兩位君主也被迫遜了位,一是漢獻帝,禪讓給了曹丕,隨後被冊封為山陽公;二是曹芳,被司馬師給廢成了繼位前的齊王,後來又被司馬炎貶作邵陵縣公。

綜合以上來看,三國遜了位的帝王,爵位的標配應該就是劉禪的公爵,曹奐封王高配了,孫皓封侯則低配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基本都是統治者出於政治利益考慮的需要。

劉禪為何封公?

263年,以曹魏大將軍身份實際主導了滅蜀之戰的司馬昭,在劉禪投降後,才被曹魏傀儡皇帝加封為晉公,次年進爵為晉王。

迫使劉禪投降,成為司馬昭人生中最大的政治資本。所以,對尚能戰卻主動投降的劉禪,司馬昭從內心是充滿“感激”的,感謝他成就了自己的赫赫威名及不世勳功。

司馬昭劇照

加之大智若愚的劉禪到洛陽後,還很配合司馬昭的演出,營造出一副“樂不思蜀”的和諧人設,司馬昭也就以曹魏皇帝的名義將前者封為了安樂縣公。

劉禪雖然有名義上的封地——安樂縣,但實際上他的人卻不在封地,而是一直呆在洛陽。他在洛陽度過了人生中最後八年的“安逸”時光,至於是不是真正安逸,或許冷暖自知吧。

曹奐為何封王?

曹奐的“禪讓”給司馬炎,與當年漢獻帝的“禪讓”給曹丕,本質上並沒有實際區別,都是迫於無奈。

從漢獻帝手中接過璽印後,曹丕竟然得意的說,“我知道當年堯舜禪位的真相了”。

不管怎麼說,通過所謂禪讓,魏國、晉國都取得了法統上的合法性。這種情況下,越是承認前朝的正統性,越是對其末代君主禮遇有加,就更能襯托自己的得國之正。

所以,曹丕反封了漢獻帝為山陽郡公,在封地內還能尊享天子禮儀。這也是曹丕出於“統戰”東漢遺老遺少的政治需要了。

至於曹奐被司馬炎封王,則更有政治意義。

此前,司馬師、司馬昭先後廢掉了曹芳、弒掉了曹髦等曹魏君主,已經讓司馬家族在輿論上陷入了被動局面。司馬炎出於政治公關的目的,只好把遜位之君曹奐冊封為陳留王,也算是修正一下崩塌的政治形象吧。

孫皓為何封侯?

雖然都是投降,但孫皓的情況與劉禪又有所不同。

孫皓不但此前曾自率兵討伐過西晉,後來的投降更是在司馬炎派出的六路伐吳大軍的打擊下的無奈之舉。

也就是說,在司馬炎的眼中,孫皓遠沒當年的劉禪那麼識相,又遠比劉禪可惡。

再者,孫皓投降之時,司馬炎已經在帝位上坐穩了,底氣也足了,他不再需要通過玩些政治秀來籠絡政敵了,加上孫皓本身也在言語、行動上表現出了司馬炎的不服甚至不屑,所以司馬炎才會輕蔑地給孫皓上了一個極具諷刺性的爵位:歸命侯。

總體而言,劉禪封公,曹奐封王,孫皓封侯,無不是司馬家族經過嚴密的政治利益精算之後的產物。怎麼樣會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們就會選擇相應的冊封方案,如此而已


司馬砸光


首先聲明一點,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有孫吳和蜀漢屬於投降,而曹魏是禪讓。所以這也註定了曹魏禪讓後的君主地位要比其它兩國投降的君主地位高。

蜀漢是這三國之中滅亡最早的一國,蜀漢滅亡之初,曹魏還存在,當然了大權已經旁落到了司馬家族的手中,此時的掌權者是司馬昭,他的爵位是晉公。劉禪作為亡國之君,其爵位是不可能高於司馬昭的,如果其爵位高於司馬昭,司馬昭何以待他。所以,劉禪的最高爵位不能超過公爵,但考慮到此時的孫吳尚存,如果只賜予侯爵或者更低,不足以施恩於外邦,不利於以後的一統天下。因而綜合考慮賜予劉禪公爵更為合理。

曹魏是三國中第二個滅亡的國家,它的滅亡是因為司馬炎篡位,晉繼曹魏為大統,所以司馬炎對於曹奐這位故主還是很照顧的,曹奐被授予陳留王,並且享受上表不稱臣,入朝不跪拜,奉曹魏為正朔的待遇,也就是說陳留國儼然是晉朝中的國之國。曹奐被封王爵的原因,一個是因為禪位“有功”,另一個是因為劉禪已被封為公爵,如果把曹奐也封為公爵,豈不是把曹奐和劉禪相提並論,這是司馬炎所不能允許的。

孫吳是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亡於公元280年,此時距西晉的建立已經有十四年之久。孫吳因為是最後一個滅亡的,所以其末代君主孫皓的待遇最差,只是被司馬炎賜予了一個侯爵,並且爵位命稱也是挺有意思的,“歸命侯”,這不明顯說孫吳的滅亡是命中註定的麼。司馬炎之所以只賜予孫皓為侯爵,第一是因為孫皓是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無所顧慮,不需要再作樣子給別的國家看,第二個也是因為孫吳遲遲不歸順西晉,司馬炎對其有怨,因而孫皓才只被授予侯爵,但話說回來,孫皓卻是三國中最有骨氣的末代君主。一句“臣子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讓司馬炎反受其辱。


混沌聊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滅亡的順序分別是蜀、魏、吳。最後,三國歸入晉朝(西晉),國家恢復了統一局面。對於三國的亡國之君,晉朝的建立者司馬炎也給予了不同的待遇。

其中,魏國的亡國之君魏元帝曹奐被封為陳留王;蜀後主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吳後主孫皓被封為歸命侯。從地位上來講,王爵要大於公爵,公爵要大於侯爵。

司馬氏三代專政魏國數十年,在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執政時期,魏國出兵攻滅了蜀國,俘虜蜀後主劉禪,蜀國滅亡。而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篡奪了曹魏的江山,建立了晉朝,並假意對外宣稱是魏元帝曹奐禪讓;西晉王朝建立後,於公元280年消滅了吳國,俘虜吳後主孫皓,至此,三國完全歸一統。

那麼,這就遇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司馬氏對待三國的亡國之君各不相同呢?

眾所周知,晉朝的江山篡奪自曹魏。為了彰顯正統地位,司馬氏家族給予了魏國皇帝曹奐封王的待遇,一來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江山繼承完全合法,二來是為了顯示自己對待前朝皇帝寬厚。

當年曹丕篡漢建立魏國時,也只不過封漢獻帝為山陽公。而如今晉朝篡奪魏國,司馬炎卻封了曹奐為陳留王,旨在表明自己司馬家比曹家更加寬厚、更加合法。說白了,就是爭正統。

因此在三國之中,魏國的亡國之君最為尊貴,這一點是蜀國和吳國都沒法比的。因為吳、蜀都是因為戰爭才向司馬家屈服的,屬於不得不投降的範疇。不過,蜀後主劉禪因為昏庸無能、寵幸奸黨黃皓一夥而最先亡國,客觀上比吳後主孫皓更早投降。為了安撫蜀國的舊臣,所以司馬氏才封劉禪為安樂公,意思就是:對於主動投降的劉禪,可以寬大處理,保他後半輩子榮華富貴、安生享樂。

最後要說的就是,吳國的亡國之君吳後主孫皓,他被晉武帝司馬炎封為歸命侯。作為三國中的最後一國,吳國在蜀國、魏國兩國滅亡後還苦苦掙扎,與晉朝對抗了多年,直到公元280年才被徹底消滅,是屬於負隅頑抗的範疇。

對此,司馬氏是十分不滿的。雖然孫皓後來還是投降了,三國終於歸於一統,但所謂的歸命侯其實是指孫皓歸順天命所歸的司馬氏晉朝。正是由於他歸順得太晚,所以只得到了侯爵的封號。


歷史的荒野


這還真有講究,“三國歸晉、天下一統”,司馬炎受魏帝曹奐禪讓入承大統建立西晉王朝,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是一種優待,而蜀漢後主劉禪,則是曹魏權臣晉公司馬昭發起的滅蜀之戰而降於曹魏,依照漢獻帝被降為山陽公之事,劉禪遷居洛陽後降封安樂公也合乎禮制,至於吳主孫皓,是降於西晉,且昏聵無德,比之劉禪還不如,司馬炎深惡之,僅僅給他封了個歸命侯。




三家歸晉,天下一統。曹魏皇帝曹奐是被逼禪讓而非投降。司馬炎不同於他的父祖狠辣無情,他的父親司馬昭可以指使賈充殺了魏帝曹髦,揹負殺君惡名,那是因為他想效仿曹操,為子孫後代改朝換代掃清障礙。魏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逝,長子司馬炎繼任相國、晉王之位,同年十一月,司馬炎接受魏帝曹奐禪讓建立晉朝,改元泰始。十一月,曹奐被降封陳留王,遷居金墉城。



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下場都好不到哪去,但曹奐絕對算是下場最好的亡國之君。不僅被封為陳留王,還賜食邑萬戶,將宮室安排在曹魏舊都鄴城,準允他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都仿效魏國初期的制度,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待遇。他在封國一直活到晉惠帝太安元年(302年)才壽終正寢,活了五十八歲,陳留國一直存在到十六國時期,才被後趙石勒滅國。可以說,曹奐的地位、待遇、結局在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當中算是最好的。

司馬炎這樣安排,一來是顯示自己作為新朝皇帝的寬厚仁慈,對前朝皇帝優待,而且是大大的優待,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穩定時局,堵住天下人洶洶眾口的作用,為自己承魏之正朔提供法統上的正當性,更何況當年魏文帝曹丕僅封漢獻帝為山陽公,今晉武帝司馬炎好歹封了曹奐陳留王,允許使用天子旌旗,兩相比較,他人自明矣。




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三路大軍兵發成都。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直逼成都,後主劉禪不戰而降,蜀漢滅亡。與魏帝曹奐禪讓於晉不同,劉禪降時,曹魏未亡,因此劉禪降的是魏而非後來的西晉。依照漢獻帝禪讓後被封山陽公之事,劉禪被封為安樂縣公,在洛陽府邸安度晚年,不過他的待遇根本沒法跟後面的魏帝曹奐可比。



如此安排,其實含義頗深,後主劉禪與獻帝同封公爵,一是承認蜀漢是漢朝的一部分,授以與獻帝一樣等級的爵位,可迅速安定蜀地人心,便於順利接管蜀地。二來,蜀漢既亡,剩下的東吳雖然已不足為慮,但好歹作為亡國之君的劉禪還能封個公爵,在洛陽還有自己的私邸,封賞恩賜該有的都有,這無疑也能給東吳上下以心理攻勢,便於之後的滅吳之戰可以迅速收拾人心。


天紀三年(279年)冬十一月,早已做足準備的晉武帝盡起六路大軍伐吳。晉軍大軍壓境,而東吳長年不修邊備,吳軍很快兵敗如山倒,滅吳之戰一直打到次年五月,逼入絕境的孫皓,聽從胡充的建議,效仿劉禪做法,以亡國之君行臣服之禮。孫皓及家人全部被護送往洛陽,孫吳至此滅亡,三國歸晉。



奇怪的是,投降西晉的吳後主孫皓,最後僅封了個歸命侯,且各種待遇和劉禪都有差距,孫皓在洛陽生活了僅僅四年後就病故。個人分析,孫皓投降後的待遇為何如此一般,一來是孫皓比起劉禪漢室後裔的身份,顯然是不夠高貴,孫皓的祖上不過是漢末的一個地方割據諸侯。其次,孫皓暴虐無道,天怒人怨不得人心,晉武帝深惡之,堅決不給他封公。最後一點,是三國已經歸晉,大可不必再做表面文章收買人心,孫皓隨便安置下來便可。


大國布衣


晉國司馬炎是竄去的魏國的政權,禪讓的,對魏國是最愧疚的,而且魏國也是三國中治理的最好的,相當於直接就竊取了魏國的果實,這個時候當然要給人家最高的待遇,皇帝下面直接就是王了!


蜀漢的後主劉禪,被封為公,最大的原因當然還是給吳國看的,這個時候吳國還沒有投降!其次還是,蜀漢的國號是漢啊,如果追溯的話,可能可以說人家是繼承了西漢和東漢的衣缽,而且人家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為口號的!當然不能虧待人家,而且人家為了成都人民的生死,直接投降了,少死了多少黎民百姓,這是有功勞的,當然跟魏國比還是差一些,畢竟司馬炎最愧對的就是曹魏了!就比曹魏低一檔把,就是公爵了!還有一點就是,蜀漢頭像時司馬昭是晉王,劉禪只能比司馬昭低一等,不可能平起平坐!劉禪也不敢啊!


對於吳國,本來就是一方割據政權,自己稱帝,但也是一方政權,與曹魏沒法比,與蜀漢,人家畢竟是漢室,那麼怎麼辦再低一等,就是侯爵吧!


鵬程日誌


三家歸晉,三家末代君王的封號各有不同,都帶有不同的政治目的。


陳留王——曹奐

魏國末帝曹奐是被逼主動禪位與司馬炎的,司馬炎建立了晉朝,從時局來說,這種兵部血刃的政權交接在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司馬炎用了最少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成果。

司馬炎取魏建晉其實和魏國的曹丕取漢建魏如出一轍,都是逼迫羸弱的先帝禪位自己,但都非常優待前朝末帝,漢獻帝劉協被曹丕封為山陽公;曹奐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從爵位來說,曹奐的陳留王肯定比劉協的山陽公高,主要原因就在於魏代曹,晉取魏相隔時間太短,朝中大臣和民間都會有比較和說法。

司馬炎對曹奐的待遇是非常優厚的,不但保留天子待遇,甚至上奏勿需稱臣,司馬炎非常清楚司馬家幾代深得曹魏賞識,而且當時的朝局並不是鐵板一塊,甚至當時還活著的司馬懿的親兄弟司馬孚依然以魏臣自居,就更別說有其他臣子沒有想法了。

所以司馬炎封王爵與曹奐並且優待與他,以此換取朝中曹魏舊臣的心,確保朝局穩定,安定天下民心。

其實讓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是最難的,也是風險最高的,所以司馬炎用了王爵來封賞魏末帝曹奐。


安樂公——劉禪

三國時期,最先被滅掉的是蜀國,也是戰爭最為慘烈的,鍾會、鄧艾一前一後夾擊,鄧艾偷襲陰平,直取成都,劉禪開城門投降。

但是蜀國被滅後,益州並不穩定,連攻蜀的曹魏大軍(當時還是司馬昭掌權)內部先亂,鄧艾、鍾會先後被殺,蜀國的殘餘勢力依然有零星的抵抗。

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既是對劉禪“此間樂,不思蜀”的回應,也是以公爵地位來安撫益州民眾,司馬昭真正的目的其實是對偏安一隅的東吳政權的招安。

雖然蜀國被滅,但天下未定,東吳政權依然與魏處於對抗狀態,司馬昭借封劉禪為公爵的政治態度以此來瓦解和消除東吳方面的對抗信心。


歸命候——孫皓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時期到了最後也擋不住歷史的車輪,東吳政權最終是無法和實力強大的晉朝對抗的,司馬炎解決東吳還是很輕鬆,孫皓很快就投降了,天下重歸一統。

此時司馬炎封孫皓為歸命候,這個爵位又比劉禪低了一級,那是因為孫皓的投降只能算是順勢而為,對於整個時局來說不是決定性的,有點錦上添花的意思。司馬炎對於孫皓的封號更多的是表達一種對自己天命所歸的滿足。

從以上魏、蜀、吳三國末帝的封號不同來看,司馬家是個非常注重實效的,用最高的禮遇來封賞解決最難問題的人,一切都是為了政治的需要。


沉墨I方之城


魏蜀吳三位末代皇帝之中,魏國曹奐的爵位最高,被封為陳留王,吳國孫皓的爵位最低,被封為歸命侯。而蜀漢的劉禪則被封為安樂公。

陳留王、安樂公、歸命侯,三個爵位有何講究呢?


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主要是為了安定益州

作為三國中最先滅亡的蜀漢,劉禪雖然舉家遷居洛陽,並且在洛陽頤養天年,但劉備父子經營了四十多年的益州,一開始卻不是很安穩。劉禪投降後,成都立馬就爆發了鍾會之亂,大亂的結果就是鍾會、鄧艾、姜維三人被殺,多人死於亂軍之中,鍾會家族中人被下獄斬首。

經過了成都之亂後,司馬昭開始重視“蜀人治蜀”的方針,將劉禪全家和之前跟隨劉焉、劉備入蜀的家族全部遷居到洛陽,把益州留給譙周等蜀土本地人治理。不過畢竟山高皇帝遠,朝廷的統治力度在益州向來不強,加上劉禪投降不久,又爆發過成都之亂。這時候的劉禪就可以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了。

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取“安定享樂”之意,希望蜀地“安定無事”,劉禪“享樂無為”,給東吳做榜樣,讓益州士族安心。“安樂公”雖然有點譏諷的意思,但劉禪能得到“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僕百人”的待遇,也算得司馬昭大方了。


封曹奐為王是要收買人心,封孫皓為侯則擺明了是羞辱

劉禪當了安樂公不久,司馬昭也就去世了,由長子司馬炎繼承晉王爵位,三年後司馬炎接受魏帝曹奐禪讓,建立晉朝,封曹奐為陳留王。在曹奐之前的劉協,是被曹丕封為了山陽公。現在司馬炎封曹奐為王,爵位比劉協高了一等級,這中間也有點打曹丕臉、證明自己要比曹丕大方得多了的意思。

至於孫皓的歸命侯,則完全就是在看不起這個末代暴君了。在投降之後,孫皓雖然地位改了,但他那天不怕地不怕的個性卻沒改,懟完賈充懟司馬炎,見誰噴誰,在嘴皮上佔盡了便宜。也就是因為這樣,司馬炎還是決定給孫皓一個教訓。歸命歸命,光從封號來看這就是個侮辱,和宋太祖封南唐後主李煜為“違命侯”一個意思。

既然孫皓在嘴皮上贏了,司馬炎就要在精神和生活上打敗他。除了只給田地,讓他自己養活自己外,還給他起了個帶有侮辱意味的封號,讓這位暴君成為眾人的笑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