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第一謀士范增和劉邦第一謀士張良誰更厲害?

大國布衣


范增的水平其實是不差的,名氣也是很大的。別的不說,只說一點,在整個楚政權裡,幾乎沒有什麼謀士。范增不但能夠成為楚政權的謀士,而且是極受尊重的謀士。從項羽稱他為“亞父”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他在楚政權中受到了多大的尊重。但是他最後竟然失敗了。本來是很成功的一個人,最後為什麼會失敗呢?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把他和張良對比看一看。

(范增劇照)

一、范增看得準人,但跟錯了人。

范增一直對劉邦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劉邦不是一個平凡的人,將來一定能夠做成大事。他也分析得很準確,他說劉邦是一個貪財好色的人,但是到了咸陽以後,財物一樣都不取,美女一個都不要,這就是要幹大事的人的表現。他不但講道理,而且還根據古人迷信這一點來講劉邦。他說他特別找人望過氣,發現劉邦的頭上有帝王之氣,這樣的人必須要除掉。

當他給項羽說過多次,甚至都採用迷信的說法給項羽說,而項羽依然不聽的時候,范增就只好親自動手,準備派項莊在鴻門宴上刺殺劉邦。但依然因為項羽的不支持,他的刺殺行動失敗。

范增既然能夠看清楚,劉邦是那個將來能夠獲得天下的人,而項羽成不了大事。那麼他就應該當機立斷離開項羽,可是他一直都沒有離開。

而張良不一樣。張良一直是跟著韓王的,而且他還是韓王的宰相。雖然他一心復國,但是看到韓王不是那個能夠成大事的人,他最後就乾脆地跟隨了劉邦。

(項羽劇照)

二、范增擺不正位置,造成被主帥猜疑。

范增因為年紀比較大,追隨頂梁的時候已經70多歲了,再加上他在楚政權初興的時候,給項梁提了非常準確的建議(立楚王的後代為王,以此號令天下),並且項梁在這個建議幫助下,成為了當時諸侯中第一大政權。所以項梁對他非常尊重,讓項羽認他為“亞父”。

可以說,項羽對范增的稱呼,是項梁要求的結果,並不是發自項羽本心的。後來項梁戰死後,范增就應該認清形勢,知道那會兒的領導是項羽。項羽是君,他是臣,他應該把君臣關係擺正。但是他一直沒有擺正君臣關係。在鴻門宴上。他沒經過項羽的允許,就派人刺殺劉邦,這件事說明他的權力是比較大的,項羽怎麼能不忌憚他呢?而且最終劉邦逃走後,他甚至拿出寶劍劈壞劉邦送給他的玉斗,且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可以說,這深深地傷害項羽了。

張良一直把自己的角色擺得比較正。他從來沒有越位之事。他知道他和劉邦之間是君臣關係,任何時候他都把自己擺在臣子的地位。最後,劉邦取得天下,並且把他評價為功臣中第一名的時候。他並沒有沾沾自喜,並沒有擺老資格,反而極力推脫。劉邦要封他為萬戶侯,他並不接受這個封賞,而且他只要留地很少的一部分。就算這一部分,表明了他對劉邦的忠心,因為劉邦和他最早就是在這個地方認識的。

(劉邦劇照)

三、范增不知進退,貪戀權貴。

范增在鴻門宴上的計謀不被項羽採納,而且此後,凡是給項羽說的話,項羽都愛理不理的時候,他最好的選擇,就是乾脆離開。但是他並沒有離開,直到後來,陳平使反間計,離間范增和項羽關係的時候,他才惱羞成怒,灰溜溜離開了。

張良卻很明白進退。他知道劉邦是一個可以同患難,不可以共富貴的人。他知道劉邦很忌憚功臣們,所以在劉邦當皇帝以後,他就迅速向劉邦提出,他要離開,過隱居的生活。這樣也讓他被保存了下來。他的這種做法,也獲得了後世的尊重。

四、范增缺乏軍事謀略能力,不會打仗。

范增給楚政權提出的建議,就是擁戴楚懷王的後代為王,號令天下。還有一點,就是他勸項羽殺劉邦。但這一點並沒有被項羽採納。這些謀略都只是政治謀略,並不是軍事謀略。後來,項羽打仗全憑自己軍隊的驍勇善戰,基本上沒有用過什麼計謀。由此可知,范增作為一個謀士,這一點是不稱職的。

張良不一樣,張良既有政治謀略,又有軍事謀略。張良有好幾次給劉邦規劃軍事謀略,讓劉邦獲得了很大的好處。比如“奪取咸陽”,比如“明修棧道”,比如“聯合韓信、彭越、英布發動對項羽的大反攻”。這些都是他軍事謀略的傑作。

除了軍事謀略以外,張良政治謀略也不差。包括最後,他幫助呂后確定了劉盈的太子之位,都是他政治謀略的傑出表現。

如此一比較,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范增雖然名氣很大,號稱項羽的第一謀士,他無論是智謀,志向和氣量都是比不上張良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答案明擺著呢!先不論具體的治國謀略。

張良選擇老闆找工作的能力比范增強。研究公司風險的研究能力比范增強。

還要怎麼說?

就算我們這些普通人在找工作當中,遇到傻帽老闆,傻帽領導,我們還要辭職走人呢,或者另尋他家,或者回家種地,是不是?

范增他不!遇到蠢笨老闆,他第一反應是希望把蠢笨老闆教育聰明,人世間最蠢的行為之一就是有人試圖把蠢人教聰明,蠢人反抗你的教育的時候,你和蠢人頂著幹,豈不是一對蠢貨嗎?

其實呢,所謂的治國方略什麼的很容易學習的,就和我們現代人一樣,你想開一個公司,難道找不到資料學習嗎?

重要的是學會“妙”用。這“妙用”在用的時候,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比如有一好計謀,前一秒鐘可用此計,後一秒鐘可能就晚了,千萬不能用了。反之,早一秒鐘可能就早了,如果用了,可能鑄成大錯呢!

三十六計在哪裡公開擺賣,人人可以學習,學的會的人可就不多了。

但是,認為自己已經學會的人可就多了,比如項羽就認為自己可行了,武勇文韜全不在話下。

范增七十大幾的人了,面對這樣勸不進的項羽。不急流勇退而去,答案還用說嗎?


葭明通半瓶歷史


如果要比較范增和張良作為謀士的能力,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看:謀己、謀人、謀兵、謀國,謀天下,然後得出最後的結論,而不是主觀臆斷誰更厲害一點。

一、謀己

作為謀士首先要保護好自己,如果一個謀士連自己都保護不了,還提什麼謀人、謀兵、謀國、謀天下呢?從這點上來看,范增顯然不如張良,范增被項羽猜忌後,憤而離開於半路舊病復發而死,而張良在幫助劉邦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和自己亡秦的目標後,選擇了隱,最後得以善終。因此,在謀己這個環節的比拼上張良加一分。


二、謀人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謀士如果不善於擇主,那麼就註定了他的悲劇結局。因為謀士只能出謀劃策,最後拿主意的還得自己輔佐的君主。從這一點來看,劉邦對於張良言聽計從,以師禮以敬之。反觀項羽對范增,言不聽計不從,范增無計可施,只好憤而離去。

但是考慮到范增最初輔佐的人不是項羽而是項梁,范增也是看在和項梁是故交的份上,才輔佐項羽的,最後的離開,也是對項羽失去信心後的明志選擇。因此在這個環節上,兩個人也打成了平手。

三、謀兵

縱觀張良和范增在謀兵方面的表現,我們不難發現張良為劉邦做的是戰略級的規劃和宏觀的東西,並沒有具體的謀兵方面的表現。反而是范增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如著名的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騎兵從齊地長途奔襲,破劉邦的幾十萬聯軍,就得益於范增的奇謀。

而張良在謀兵上則不見長,劉邦是在得到了韓信之後,才實現了攻必克、戰必勝的。可以說范增是把韓信的謀兵之能和張良的戰略規劃能力集於一身,說范增是全才並不為過。因此在謀兵方面,范增更勝一籌,加一分。

四、謀國

在謀國方面,人們都說張良見識非凡,如酈食其要劉邦分封六國之後,張良便指出這是敗亡之道,而非必勝之謀,並用引經據典論述了自己謀略的正確性。

同樣,當范增看到劉邦進咸陽後不近女色、不掠錢財的種種異常的表現之後,便斷定劉邦是項羽未來最大的勁敵,因而謀劃了鴻門宴企圖誅殺劉邦,由此可見,范增的謀國之能比之張良不需多讓,在謀國之能上二人平分秋色。

五、謀天下

謀天下是謀士的最高境界。范增在跟隨項梁之後,就建議項梁擁立楚王之後,這樣可以增強自己的號召力,因為項氏世代為楚將,不擁立楚王則師出無名、名不正言不順,無法號令天下。項梁聽從了范增的建議,找回了失落在民間的楚懷王熊心,懷王成為了天下反秦勢力的共主,而實際上權力則牢牢的掌握在項氏一族的手裡,直到項梁意外死去,才給了楚懷王可乘之機。

不過面對楚懷王的蠢蠢欲動和卿子將軍宋義的搶班奪權,范增謀定而後動,輔助項羽誅殺宋義,獲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從而消滅了秦最後的精銳,說鉅鹿之戰一戰滅秦並不為過,前面靠的是項羽的武勇,後面仰仗的則是范增的謀略。

劉邦屢次敗於項羽,劉邦不禁發出感慨:“誰能幫我消滅項羽,我就與他平分天下。”張良獻策道:“普天之下,主公有三個人可用,這三個人就是韓信、英布和彭越,但這三個人都是不能用大義去說服的,必須用利益才能驅動!”

劉邦說道:“這有何難?”當即將戰勝項羽後,給三個人的土地及爵位,寫在了文書之中,讓人騎快馬送給三人,不就三個人果然來與劉邦匯合在垓下徹底擊敗了項羽。劉邦的從善如流背後是張良的洞若觀火般的智慧。因此,在謀天下環節上,兩個人平分秋色、不分上下。

綜合謀己、謀人、謀兵、謀國、謀天下來看,儘管從結果上看,楚漢之爭以項羽的失敗和劉邦的勝利落幕,但范增和張良兩個人的第一謀士之爭卻是平分秋色、不相伯仲。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由於秦二世的胡亂蠻幹,再加上始皇帝先期的一些作惡行為,讓廣大人民不堪忍受折磨,紛紛揭竿而起,大秦帝國岌岌可危。而這些起義的人裡,主要就以項羽和劉邦的勢力最大。而這兩個人都有比較厲害的謀士,項羽有范增,劉邦有張良。

范增生於公元前277年,卒於公元前204年,居鄛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巢湖人。他是秦末農民戰爭中主要霸主項羽的重要謀士,他牛逼的地方在於他以七十歲的高出山,輔佐項羽攻城掠地,被項羽尊稱為亞父,可見他還是十分有本事的。他於公元前205年和項羽攻入關中,並勸說項羽消滅劉邦勢力,項羽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後面他又在鴻門宴上多次示意項羽幹掉劉邦,指使項莊舞劍助興,實則想殺了劉邦,但依舊沒有成功。公元前204年,劉邦被困滎陽,於是採用手下謀士陳平的離間計去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項羽中計,於是開始猜忌范增,於是范增心灰意冷決定辭官回鄉,後病死在回老家的路上。

張良曾經說過范增的智謀強過他三倍。當然這也可能是謙虛之詞,但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張良其實是覺得范增要比他厲害的。既然范增要比張良要厲害,那為什麼最後還是劉邦坐了江山,而不是項羽。這個中原因也就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做人差距了。單論帶兵打仗,論武力值,項羽是完勝的。但是在用人及為人處事上面,劉邦就要甩項羽幾十條街了,不然他手下怎麼會有蕭何、韓信、張良這些人唯他馬首之瞻。作為西楚的霸主項羽,各方面都碾壓劉邦的存在,最後卻死在了劉邦的手上,不得不說他失敗的地方就在於他不會用人及剛愎自用了。






V587累


謝謝@悟空小秘書。

所謂“成者王侯,敗者寇”。因為范增是屬於戰敗者的一方,所以歷史上對於他的記載相對較少。而張良作為大漢王朝的開國第一謀士,《史記》、《漢書》都有單獨列傳,詳細介紹了他傳奇的一生。然而,歷史是公平的,它不會因為你的失敗而忽略你。

范增主要謀略史料上的記載只有兩次:

  1. 年逾七十,輔佐項梁,分析形勢,謀立義帝。迅速的使楚軍成為陳勝之後,天下最大的反秦義軍。
  2. 獻計項羽,剿滅劉邦。
張良曾經說過:范增智謀三倍於我。這其中有謙虛的成分,但是這句話也能看出張良肯定范增的能力。范增給項羽出的每個計策都足以治劉邦於死地,可惜都沒有被採納。范增曾兩次對著項羽怒吼:第一次是鴻門宴上走了劉邦。范增劍劈玉斗,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第二次就是張良與陳平向劉邦獻反間計,成功的破壞了項羽與范增的關係。范增無奈向項羽告老還鄉: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途中病死。

所以說論智謀范增可能高於張良,可是論識人范增憑亞父的愚忠,肯定在張良之下。

范增離開項羽時候太晚了,已經被項羽妒忌,屬於無奈。張良最後功成名就的退隱則時機恰當。一個對的人跟對了人。韓愈在《馬說》中有很好的應對: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小劉解讀


項羽第一謀士范增和劉邦第一謀士張良誰更厲害?看到這個問題,不禁想起乾隆二十八年,嘉定人新科狀元秦大成和乾隆帝的一番對話,聽說卿乃秦檜後人?秦大成回答:一朝天子一朝臣,帝乃喜。范增先投項梁,勸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為王,仍稱懷王。從而使項梁反秦名正言順,而且非常有號召力,因而項梁的部隊發展很快,成為反秦的主力軍,項梁對范增非常佩服,對他也是言聽計從。後項梁戰死,范增又投項羽,被項羽尊為"亞父",因此說范增在項羽軍中的地位非常的高。但項羽為人剛愎自用,對別人許多好的建議都不能採納。如對執戟郎中韓信的多次獻計都置之不理,就是對范增的一些關係到生死存亡的關鍵計謀也沒有完全採納,如在鴻門宴上,事前項羽和范增計劃好在宴會上斬殺劉邦的,但宴會中項羽猶豫不決,使劉邦乘機逃脫回到軍營,但回到軍營後,立誅通風報信的曹無傷,而項羽對走漏軍事機密的項伯卻毫無責怪之意,項羽和劉邦的政治智慧高下立判。後在楚漢相爭中,劉邦採用陳平之計,用萬金買通楚將,造遙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使項羽疑忌范增,范增一氣之下也就離開了項羽,在回鄉的途中發背疸而死!真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巾。而劉邦對張良可以說言聽計從,如劉邦被封漢王就國途中,張良建議燒燬棧道,劉邦當時不解,但還是依計而行,過後想通了,連稱妙計!再如劉邦在連遭失敗,幾乎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日夜盼望韓信發兵來援的時候,卻等來了韓信要封代齊王的使者,劉邦氣得破口大罵,是張良及時提醒封韓信為齊王,劉邦也心領神會封韓信為齊王。最終韓信助劉邦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殲滅西楚霸王項羽的十萬楚軍,項羽只率二十八騎突圍,最後在烏江自刎。張良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留侯,並且得到了善終。如果從結局看,當然是張良好於范增。但如果范增早先投靠的是劉邦,同樣可以建功立業,他的智謀不在張良之下,只有未遇明主而己。所以有句古話叫做:良臣擇主而事!


苗克華


所謂謀士,也就是出主意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參謀長。

戰術角度的謀略叫聰明,戰略上的謀略叫睿智。我們常說“多謀善斷”,因此,要判斷張良和范增的智慧和水平,不能單從其個人來評價。我認為,謀,這兩個人都是戰略級的,張良更優,但是,光有謀,沒有斷是不行的。

因此,謀最終需要斷來實現。

張良之所以封侯,那是因為劉邦善斷,劉邦能聽從不同的意見,當這個意見和自己的想法不同時,能夠及時反思和糾正,因此,張良的謀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但是,范增不同,范增的謀最終需要項羽來斷,項羽出身貴族,有天生的優越感,雖然早期奉范增為亞父,但是,當他取得驕人的成績時,就開始有所改變,就開始聽不進去范增的建議了,因此,斷出了問題。所以,後來中了離間計,導致自己的事業功虧於潰。

這種例子非常多,比如三國的曹操和袁紹,像荀攸這樣的大謀士在袁紹手裡一文不名,而到了曹操這裡,在官渡之戰中大放異彩。

所以,謀士的終極展現是“斷”,有的時候,多謀善斷可以在一個人身上展現,比如毛澤東,那就更加牛X了。


創業問問


我是一個有方向控症的患者。首先我想說的是,方向。方向對了,可上九天攬明月,但,如果方向錯了,只能在地獄裡啃燒餅。君不見,中國的散戶,以為是地獄底,結果,格老子的,還有十八層呢。這樣的事,屢見不鮮。比如說三國中的田豐和郭嘉。其智商,在伯仲之間。然,所選之主,一袁一曹,又高下立判。袁,不過草肚皮,而曹,心有錦文章。

所以,在人生的起跑線上,范增與張良,一個野雞大學,一個清華北大。方向絕對人生的走向,範張二人,哪能同日而語?

其二,楚漢戰爭,不過是一場代言人的戰爭,是新興地主與舊式貴族的一場對絕。流虻對貴族,新興對式微,勝負,其實早就註定。作為兩大陣營的頭腦人物,范增的招數,是將貴族的項羽,降格,拉到流氓的層次。立懷王是他,殺懷王,也可能有他。殺劉邦,他在。殺秦降卒,殺子嬰,燒阿房,難道老範沒在現場?有沒有一句建設性意見否?宋代洪邁說,老範不過一縱橫之士,見利忘義之人耳。真一針見血也。反觀張良,系六國貴族子弟,他的招數,是將劉邦往貴族上炒作。封侯裂土,是高明之舉。試想,你不給現世的紅包,實在的土地,誰跟你劉邦混?講名氣,劉季不過是沛縣的土包子,小土豪而已,跟項羽,如何比?沒關係。我給現金,給土地,給優惠政策,貴族不?這就是大道。張良殺降?不過是替老滑頭劉邦背了萬世罵名而已。現實生活中,有人坐在高位,你以為都是草包,鬼著了,都是扮豬吃老虎。

有人說劉邦評功臣,有功狗功人之說,很吹牛B。不過,依我看,在劉邦的個人評價裡,其實是實話實說。劉邦是識貨之人,終身稱子房,其敬重之心,不假打。劉邦一生信子良,而范增中一反間計,就出局,什麼仲父之稱,假得很。

你說,張良與范增,誰更靠譜?


穿越中的書生


我個人覺得張良比之范增厲害些。

1. 首先是他們選擇輔助的人來看,范增所選的項羽力能扛鼎,有萬夫不敵之勇,可惜短智,且剛愎自用,為將才,而非帥才,而張良輔佐的劉邦雖是走卒販夫出身,身份遠遠比不上項羽,但識人善用,廣開言路,手下無不佩服聽從,是帥才。這點項羽輸劉邦一籌。

2. 其次是他們兩人獻計能力。范增年長,故說話對項羽頗不客氣,而不是順著項羽的毛摸,佔著是項羽的叔父,故計謀不被項羽所喜,鴻門宴上想殺了劉邦還被項羽阻止了。張良則按照劉邦性格提出了不少計謀,且都被接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破秦後勸劉邦保持艱苦作風,從而贏得天下歸心。這點張良勝范增一籌。

3. 最後是他們的下場對比,范增因中了陳平的離間計,被項羽猜忌,剝奪了所有權力,最後客死異鄉,而張良則是官拜大司馬,得以善終。


混剪蘿莉


作為謀士,不存在厲害與否。

智謀水平高低,需要決策者的成敗來驗證。

單純從劉項爭天下來說,張良確實水平高,但范增的智謀格局和手筆更高,起初,建議項羽項梁擁立楚懷王,迅速集結義軍,成為起事的群豪名義上的盟主。

後來,設鴻門宴一鍋端掉劉邦和其核心成員,但因為項羽的優柔寡斷,導致錯失良機。當然,就算那會殺了劉邦,依照項羽性格和管理方式,也很快玩完。

因為,項羽是軍功貴族後裔,核心團隊都是行伍出身,劉邦軍團上下都是豐沛縣的地方精英,常年搞基層政治,擅長髮動群眾,收攏人心,最關鍵的是,他們執行的是秦法,是分封制之後的郡縣制相關的一套制度,是適應鐵器時代的先進制度。

項羽的觀念和管理模式,還停留在青銅時代的戰國貴族層面,就算張良和范增都在他左右,註定他和他的團隊也不會建立新王朝。

燒阿房宮,搶掠之後,衣錦還鄉,回彭城定都,簡直就是違背了一個軍事家政治家的常識。

不捨的賞賜軍功將士,性格暴虐,動不動將人囫圇燉了,要不就屠城,殺人全家。從不會安撫百姓,隊伍越打越少,也沒法擴充,自己越來越孤立,到最後,烏江亭時,八千江東子弟兵,所剩無幾,自己的核心班底都打沒了,他也心灰意冷,自殺了。

所以,二人成敗,和謀士是誰的意義不大,腦子好使,能說會道 ,智謀百出現謀士,在那種亂世,不說遍地是吧,也不是珍稀物種,但被信任重用,最後功成名就,史書留名的很少,跟著勝者被後世稱頌的,只有站隊正確的。

綜上所述,范增張良二人的意義不宜高估,更要從多層原因分析楚漢相爭這段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