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仍然有些孕婦死於孕期或分娩?

菇涼聊情感


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15年的數據顯示,大約有30.3萬孕產婦是死在和懷孕或分娩有關的併發症上面,在這些人當中,絕大多數的孕產婦死亡是因為產後出血、不安全流產、感染、由嚴重高血壓引起的子癇,或者是因為懷孕期間併發症惡化。


產後出血是孕產婦分娩期常見又嚴重的併發症,根據統計學分析,因產後出血死亡仍然是我國孕產婦死亡原因排行榜上的第一名,而引起產婦產後出血的最常見原因有宮縮乏力、產道損傷、胎盤功能和有著產科死神稱號的羊水栓塞等,由此可見,產婦(包括順產和剖宮產)在產後非常有必要做住院觀察處理。

而女性不安全流產,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古特馬赫研究所在2017年聯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全球在2010-2014年,每一年發生約2500萬起不安全流產事件,其中包括使用未經訓練過的人員來實施流產操作,不可能不引發女性宮頸、陰道或子宮損傷和感染等,最總導致女性在懷孕後,引發各種問題導致出現死亡。


說到子癇,可能很多姐妹沒有明白是什麼意思,但是高血壓這個詞,相信很多姐妹能夠明白其意思,而子癇的前期就是有高血壓引起的,高血壓不僅僅是老年人的代名詞,同樣也經常會發生在孕產婦身上,其原因多半是因為多胎妊娠、羊水過多、子宮張力過高、腹壁緊張等,引起孕產婦宮腔壓力加大,母兒之間的血流交換減速,引起血管痙攣,導致孕產婦血壓升高,不及時加以干預,最後才演變成子癇。


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孕產婦死亡的案例中,負擔不起保健醫藥費、難以獲得或無法利用保健才是致使某些孕產婦死亡的最終原因。

如此多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孕產婦死亡已經是必不可免的,那麼我們該怎樣降低孕產婦在孕期和分娩時出現的死亡率呢?

1、在懷孕前,先積攢孕期和分娩的費用。女明星楊穎在520所談的生育觀“女孩生孩子不需要太多的準備”真不適合所有的女孩,從80後開始的年輕夫妻,基本上都是在結婚或婚後買房和車,剩下的積蓄已經不多了,而且有部分的姐妹在孕期可能無法上班掙錢,懷孕前準備一筆費用,有備無患,因為最難過的莫過於因為沒有足夠多的錢,而放棄治療在孕期和分娩時出現的可治癒疾病。


2、孕期根據個人具體情況來增減產檢項目來做。比如之前沒有做過婚檢,在孕早期做第一次B超,還可以增加常規項目,以及孕中後期,依然要2-3次,孕中後期的常規檢查,多半是因為體重迅速增加,有可能出現疾病(比如妊高症)而作的。


3、及時領取《母子健康手冊》,這本手冊裡面包括孕前和孕產期檢查,儘可能使育齡女性優生優育,讓姐妹們儘量避免孕婦在孕期出現各種跟懷孕有關的疾病。

4、隨時注意孕期出現的特別症狀。比如手腳水腫得厲害、頭暈、體重快速超標等等,對於特殊情況,能夠及時干預,避免越發嚴重,甚至死亡。


5、孕期積極鍛鍊身體和注意飲食。孕婦在孕期血壓高、血糖高,分娩時宮縮乏力等等,就是因為不鍛鍊身體,不注重飲食結構造成的。


6、產婦在產後須住院一段時間觀察。一般情況下,順產產婦產後須住院1-2天,而剖宮產則是2-5天的住院時間來觀察產後情況,以及產後第42天的檢查,儘可能為自己排除產後隱患性的危險。

最後祝天下所有的姐妹們好孕!


楊謐說


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不接受任何反駁!母親從懷孕到順利生下健康的寶寶,是一件非常幸運而偉大的事情,因為整個孕期和生產過程中,有太多的危險太多的意外,可能因此會要了母親的命!

每天,約有1000名婦女死於與妊娠和分娩有關的可預防疾病!

孕產婦死亡的首先原因是產後出血,巨大兒、羊水過多、高齡產婦、妊娠高血壓、分娩次數過多等,都易造成子宮收縮無力而引發產後大出血。

此外,懷孕期間不安全的人流、孕期併發症(如瘧疾、艾滋病、貧血等)、難產、產後感染等都是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懷孕還會增加腎臟的負擔,誘發急性腎衰竭,這也是產婦死亡的原因之一。

所以,整個孕期可以說是步步驚心,能順利安全的生下寶寶,真的非常不容易!


成長樹下


你好,非常高興為你解答問題,女人生孩子曾被稱為過“鬼門關”,一腳門裡一腳門外,不少婦女會因為傳宗接代而失去寶貴的生命。現代醫學的發展,已經能讓絕大多數女性輕鬆通過這一關口。但是,迄今為止也不能做到萬無一失,仍然有極少數的孕媽過不了鬼門關。

造成孕產婦死亡的原因有:產後大出血、羊水栓塞等,在導致產婦死亡的病因分析中,產後出血始終排名第一,且是最主要因素。產後出血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一般醫院都能夠搶救成功,所以產後出血雖然風險很高,但真正死亡率並不是很高。

羊水栓塞雖然發病率很低,但一旦發生死亡率極高,到目前為止,還不能有效的預防和救治羊水栓塞的產婦。

還有一些引起女性在孕期發生死亡的原因,比如子癇前期、胎盤早剝等等但大多數都可以預防,只要及時治療,一般都不會死亡。

按時產檢,發現異常早干預早處理,也是預防孕產婦死亡等重要措施。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