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時代的浪潮太急,很多東西在驚濤拍岸後,便被迅速裹挾而去;有的則潮起潮落,多年後,仍牢固地佔據著人們的記憶,成為念念不忘的迴響。

2002年,電視劇《劉老根》登陸央視,火爆熒屏,眾多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尤其是“藥匣子”的扮演者範偉,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劉老根》劇照

如今,《劉老根3》呼之欲出,在預告片中有這樣一幕:趙本山(飾劉老根)給範偉(飾藥匣子)打電話,“你從走,這都十七八年了,面都沒露。”

海外歸來的藥匣子回到龍泉山莊,與劉老根相擁:“這不就你一句話嘛,你一說我就回來唄。”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劉老根3》中,海外歸來的藥匣子回到龍泉山莊,與劉老根相擁

在劇中,從藥匣子的離開到歸來,這中間是漫長的十七八年的光陰,也差不多是範偉離開趙本山的時間段,因此這個耐人尋味的情節設置彷彿也是兩人關係的一個折射。

作為黃金搭檔的範偉和趙本山,從珠聯璧合、相映生輝,直至漸行漸遠,多年後的再次合作也讓人們感慨萬千。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三國演義》中的開篇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實說的不止是歷史發展規律,也可能是來來往往的人間事。

1、

今天,春晚節目單公佈,在星光璀璨的演職人員列表中,依然沒有看到那個令人期待的名字:範偉。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微博截圖

恍然間,範偉離開春晚舞臺已經15年了。

範偉的從藝生涯,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厚積薄發的成名前,第二個階段是跟隨趙本山成名後的光輝歲月;第三個階段則是單飛後,重新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

範偉是學相聲出身的,曾師從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陳連仲。那年,他16歲。

真正的好相聲不止是插科打諢,抖機靈,耍貧嘴,它需要的是一種高級的幽默能力,此外,還要有較為深厚的生活積累和入木三分的洞察力。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 範偉(左)、陳廉富相聲《要賬》

範偉少年老成,喜歡思考,極有悟性,因此他說的相聲裡往往有一種超越年齡之上的嚼頭。

1983年,範偉考入瀋陽曲藝團,由於資歷最淺,年齡最小,最初坐的是“冷板凳”,沒人為他寫相聲,於是,年少輕狂的他嘗試創作出了第一個相聲作品——《一個廠長的日記》,被團長刮目相看,後拿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演播。那次北京之行讓範偉第一次走出了遼寧。

三年後,範偉去參加全國相聲邀請賽,因表現搶眼成為瀋陽曲藝團的骨幹。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 範偉和黃蘊成合說的相聲《五幾年》

至於走上春晚舞臺,是因緣際會,也源於趙本山的提攜:“1990 年,我在遼寧一個藝術節上演了一個相聲小品,本山大哥看了,留下了印象。1993 年他說有一個小品想邀請我去搭一下戲,這一搭還挺好,1994 年我們就上了東三省的春晚,1995 年第一次登上全國春晚,就這麼一路走下來了。”

之後,範偉開啟了長達10年的春晚。

1995年,趙本山和範偉合作的反腐小品《牛大叔提幹》亮相春晚,贏得了滿堂彩。趙本山在小品中的一句臺詞“扯淡扯淡,是不是擱這來的”,成為當年大家一致公認的金句。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牛大叔提幹》是趙本山和範偉在春晚舞臺上的第一次合作,小品講述了因為馬經理不在,牛大叔為了村裡學校的玻璃假扮馬經理陪酒的故事。

那一年,觀眾主要聚焦於趙本山,範偉作為配角,雖然只演了個秘書的小角色,但他卻將一個官腔十足、喜歡扯皮、欺下媚上的形象演活了。

那是他平生第一次上春晚,他非常珍惜,其實更多的是源於對母親心願的滿足。

其實早在九十年代初,範偉已經在東北聲名鵲起了。一次母親在看春晚時說,“兒子啥時能上一次春節晚會,就是我的福分了!”也許在以兒子為傲的母親心中,能上春晚,就是屬於一個演員的無上光榮了。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小品《牛大叔提幹》

一貫孝順的範偉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對他寄予厚望的母親得償所願。

但範偉那年上春晚時,母親已經病入膏肓了,她強打精神坐起來,整整堅持了12分鐘,看完了兒子的演出。

不久,母親過世。回到家中的範偉聽到母親在彌留之際看自己演出的情形,失聲痛哭。

2、

其後在春晚的舞臺上,無論是《拜年》中的範鄉長,還是《紅高粱模特隊》裡娘娘腔的範師傅,儘管範偉並沒有像趙本山作為主角那般贏得無數叫好聲,但他演啥像啥,渾然天成的演技還是被廣為稱道。

範偉事業與人生的“拐點”出現在2001年的春晚上,千禧年剛過,新世紀的曙光照亮了他四十不惑的人生。

在趙本山高秀敏範偉合作的《賣柺》系列中,讓從前一直是配角的範偉大放異彩。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 小品《賣柺》

在這個系列小品裡,範偉以“腦袋大、脖子粗、智商感人”塑造了一個經典的伙伕形象。他操著一口濃重的地方口音,憨態十足,想努力掙脫被騙的泥潭,卻懵裡懵懂地掉進對方精心設置的陷阱。

他最後感激涕零說出的“緣分吶”和“謝謝噢”,讓人彷彿看到了很多被騙而不自知的眾生相。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小品《賣車》

他的表演沒有斧鑿的痕跡,勝在自然,“包袱”迭出,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時,卻沒有用力過猛的感覺。

小品旨在表達強烈的反諷效果, 通過三個人的默契配合,尤其是範偉對被騙者“化腐朽為神奇”的演繹,成為了小品界長盛不衰的經典之作。

那些年,範偉不單單和趙本山演了小品,電視劇也拍了不少。《劉老根》裡的藥匣子,《馬大帥》中的彪哥,《鄉村愛情》裡的王木生,讓他進一步突破了小舞臺的侷限,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

範偉扮演的“藥匣子”這個角色可以說讓廣大的觀眾喜聞樂見。劇中的藥匣子自詡文化人,但實際上不過是半瓶醋,愛拽文,卻經常詞不達意;虛榮心強,喜歡佔小便宜,一心想掙脫農民的身份,卻一直事與願違。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 《劉老根》劇照

這個頗接地氣的角色讓範偉演駕馭起來毫不費力,彷彿藥匣子在他身上“附了體”,讓很多人看到這個槽點多多的藥匣子都樂不可支。

2003年,範偉以“遼北第一狠人”彪哥的全新形象出現在《馬大帥》系列中,彪哥作為酒店老闆的保鏢,帶大金鍊子,卡著大墨鏡,說話磕磕巴巴,卻金句頻出,沒啥能耐,卻嗜好逞強鬥狠。

他武能赤膊上陣,卻被“群雄”暴打;文能“出口成章”,貌似顛撲不破的社會真理,能裝能顯亦很彪(東北話“傻”的意思)。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 《馬大帥》劇照

趙本山形容生活中的範偉“是個膽子很小的人,走路都怕掉下片樹葉砸著腦袋。嘴也比較笨,有話說不出來,平時接受記者採訪說話多了都冒汗。”

但他卻能超越自己的性格侷限,把一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彪哥演得出神入化,以至於後來很多觀眾都直接叫範偉為“彪哥”。

範偉是這樣評價彪哥的,“他是一個小人物,是一個有不少缺點的小人物,但我不能把他演得遭人厭,得把握好每一個分寸,就是不能讓觀眾看了他就可氣。”

火候和分寸這東西,說起來簡單,但拿捏得恰到好處才最見真功夫。

3、

儘管趙本山被譽為“小品王”,但若論在影視劇中的表演天分,範偉其實要強於趙本山,這從《馬大帥》中就已經初露端倪。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馬大帥》顯然是以趙本山為主角,卻硬生生讓範偉演的彪哥搶盡了風頭。

但範偉在趙本山的作品中永遠是配角,當時有人說範偉不甘心一直屈居人下。作為一名演員夢想能成為主角,這無可厚非,畢竟,人類本質最深遠的驅動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2004年,範偉調入中國煤礦文工團,妻子也想讓孩子有更好的求學環境,範偉就把孩子送到了北京藝術類學校,全家就此搬到北京,而這次的舉家搬遷,也代表範偉正式宣告自己單飛。

面對範偉的“遠走高飛”, 也就意味著趙本山對範偉失去了“控制”,這讓以前一直對二人的關係成竹在胸的趙本山來說,難免會感到惱火和失落,但“天高任鳥飛”,畢竟範偉不是自己的弟子,他無法阻止,只能無可奈何。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鄉村愛情》劇照

有一年趙本山在北京宣傳《鄉村愛情3》,有記者問,為啥咱們這新劇裡沒有範偉啊?

趙本山的回答語帶不滿:“這不怨我啊,我給人打電話了,人家現在是大腕了,不接我電話了,找人家拍戲都是借人家光。”

範偉則說由於趙本山經常換手機,自己很少接陌生人的電話。更因為忙於拍戲,分身乏術。

誰是誰非,其實難以釐清。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人之間的隔閡也不會是一朝一夕造成的。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江湖上一度傳言以前兩個人一起演出,趙本山拿十幾萬的出場費,只給範偉幾千。儘管這事後來被範偉自己否認了,但兩人越來越疏遠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畢竟曾是最親密無間的搭檔,加之兩個人都不是“狠角色”,所以從來沒有發生過大曝其短,讓對方尊嚴掃地的局面。

範偉評價趙本山,說他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心腸特好,嘴可以隨便說。而趙本山也說範偉是一個很好的人,但有些話憋在心裡就是說不出來。

老話有云,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 網傳範偉、趙本山不和

是世故和圓滑嗎?我倒不覺得,那些曾經親如兄弟甚至生死之交,一旦撕破臉,把彼此的底褲都扒掉的人,讓對方顏面無存,甚至走投無路,才是真正的可怕。

但凡心存一點寬恤,下嘴,知道積點口福;下手,不會趕盡殺絕。

4、

單飛之後,範偉的主要精力轉向了拍電影。從演小品,到拍電影,他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從沒有改變過:“生活中的我,其實特別拘謹,但只要一演戲,我就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拍《看車人的七月》時,範偉為了演好河南農民,他帶妻子去了鄭州,找賣茶小夥一句一句糾正口音,跟吃燴麵大哥找人物狀態。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看車人的七月》劇照

其後,他長時間沉浸在角色中,行走坐臥,不斷揣摩,彷彿中了“邪”。

影片上映後,有觀眾說:“受不了範偉演正劇,彷彿他那張臉撇去幽默以外,剩下的就全是讓人說不出的同情和可憐。看了他演的《看車人的七月》讓我哭得稀里嘩啦。”

2006年拍《芳香之旅》的一幕時,在陡峭的山路上,範偉騎著摩托車翻下了一個很深的山溝,700多斤的摩托折了幾截,他的腦袋被摩托車的鬥扣上了,當時就動不了了。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芳香之旅》劇照

很多人都以為他肯定得造成重殘,但幸虧只是胸椎骨裂,在醫院躺了兩個月後,他上了飛機,在飛機上躺了十幾個小時,去埃及開羅領國際電影節“金鑰匙”大獎。

他笑稱老天爺打個巴掌再給個甜棗。

他演過一些堂皇的大人物,但他骨子裡更偏好去演小人物:快遞員、司機、廚師......只要能打動他。很多電影裡的鏡頭,範偉執意要拍十幾條,“他會給出不同層次的表演。”

攝影師也不禁嘆道:範偉就像一臺3D打印機,你要什麼他就給你完美呈現出來。

2016年,在第53屆金馬獎上,範偉憑藉《不成問題的問題》拿下了影帝。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不成問題的問題》劇照

在領獎臺上,臉上已有了滄桑的痕跡,頭髮也開始花白的範偉捧起獎盃,內心的波濤洶湧被掩蓋在他慢條斯理的致辭中:

“這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電影,拍得很淡,演得也很淡。特別感謝評審有耐心看到它的妙處。 ”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 2016年,範偉在第53屆金馬獎上領獎

曾有人替他打抱不平:“中國最被低估演技的就是範偉老師。”但這些年,他拍的電影拿了國內外很多大獎,他沒有像其他明星那樣參加綜藝節目,也沒有上過真人秀:“不是那塊料,過去我們上春節晚會,排好了節目,然後反覆磨鍊、壓場什麼的,很穩妥地放在那兒了。(真人秀)那種來不了。”

作家麥家在《星空演講》中說過一句肺腑之言:“當世界變得日日新、天天快的時候,我要做一箇舊的人、慢的人、不變的人,為理想而執著的人。當眾人都一路在往前衝殺的時候,我要獨自靠邊,以免被時代的洪流捲走;當一切都聲色犬馬令人眼花繚亂的時候,我要安於一個角落孤獨地和寂寞戰鬥。”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那些穩穩當當、腳踏實地的人,成為這個日益喧囂和浮躁的時代的“稀缺品”和“定海神針”。

5、

2005年,高秀敏去世後,春晚從此失去了趙本山、範偉、高秀敏三人組成的“三駕馬車”組合,範偉就此止步於那一屆的春晚舞臺。

趙本山最後一次亮相央視春晚,是在2011年,攜弟子們出演《同桌的你》。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 小品《同桌的你》

主打懷舊主題的小品,在將近尾聲時,趙本山拋出一句臺詞:“拉倒,別提他了。我最不愛看他了,年年出來,挺大個臉,我不喜歡他哈,咱們喝酒吧。”

趙本山本是自黑的一段話,結果一語成讖。之後,趙本山宣佈退出了小品舞臺,距今已近10載。

今年,範偉58,本山大叔63。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對於趙本山和範偉而言,壯志已酬,只是相較於本山大叔的大起大落,範偉的人生之路算不得跌宕起伏,但一個不斷與自己“較勁”的人,註定他的演藝生涯也是備受煎熬。

他們曾抱團取暖,又互相成就,範偉棄“趙”單飛後,沒有敗走麥城,相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而本山大叔呢,這些年沉沉浮浮,看透人情冷暖,也許在某個輾轉難眠的夜晚,想起曾經同生共死的戰友和作為“金牌綠葉”的夥伴,不免唏噓一番。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曾經義結金蘭的人反目成仇;一度交惡的人,也可能在多年的兜兜轉轉後握手言和。

當利益已經不是最大的問題,當兩個皆過知天命之年的老哥倆,世事洞明後,對精神的共同追求,對往昔情誼的感懷,成了彼此之間最大的聯結點。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劉老根3》劇照

所以,當《劉老根》第三部啟動時,本山大叔的“橄欖枝”又伸向了從前的黃金搭檔。

範偉也不棄前嫌,迴歸了18年前的“大本營”,儘管《劉老根》曾經的班底演員有的已經去世, 有的已經出走,有的被換掉,但觀眾喜歡的“藥匣子”還是回來了。

和趙本山“決裂”,離開春晚舞臺15年的範偉去哪兒了?

▲ 《劉老根3》中範偉的戲份順利殺青了,在現場和趙本山進行了大大的擁抱,讓現場的人員和網友十分驚喜。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世界日新月異,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滄海為桑田,天塹變通途,誰說時間填不平人心的溝壑呢。

那些最真實的、最禁得起考驗的東西,永遠是歲月的試金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