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到中年,三個人以上的聚會少去,因為大家基本上是泛泛而談,對此你怎麼看?

合肥寶迅


這種說法屬於以點概面或是以偏概全。

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荷爾蒙過剩忙著談戀愛;不是所有的中年人,都是“油膩男”;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閒著沒事跳廣場舞;小孩子除了學習,也有溜冰、畫畫、跳舞、唱歌、看風景。

人到中年,本身就千人千面,哪有一定之規! 怎麼活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同樣中年人,有的人為房貸月供殫精竭慮;有的人為孩子教育怒火沖天;有的人帶著小三,看小四;有的人為了進步,忙於拉關係,夜夜不歸家;有的人身家巨億,海闊天空;還有的人,東山再起,要重新創業。

不同的人生際遇,讓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狀態,也有不同的生活感悟,當然也有不同的人際交往模式。

一個朋友,40歲出頭,有自己的企業,每天都奔波在業務拓展上,酒場下來就進茶館;茶館結束再去KTV,多次叫我一起去,我被搞怕了,去了兩次,再也不敢。

還有一個高中同學,小有身家,千萬級別的。他經常性發起聚會,不僅是同學聚會,而是各種類型的聚會。包括同學聚會、同事聚會、朋友聚會。規模不一定大,有時候三五個,有時候十來個,意思就是整合資源,共享關係,大家一起再出發,他要進入“億萬富翁”的名人堂。最近兩年,事業蒸蒸日上,很多都是在一個月兩三次的聚會中,發現機會,還“帶”出了幾個小富翁,類似“跟著千萬成百萬”類型。

當然,也有很多中年人,事業已經定型,生活也比較安穩,不喜歡折騰,就少於交際應酬。他們大多不喜歡熱鬧,也不喜歡群聚。

千人千面,各有活法,不管是中年人,還是老年人,或者是年輕人,都各有自己精彩,沒有模式可以套用。


波士財經


我不認同這種說法。

人到中年以後,越來越感覺到時間不屬於自己,如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向朋友訴訴心中的煩惱;也能從朋友之間的交談中找到一些啟發,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我一個朋友的父親今年已75歲了,他酷愛書法,完全是自己辛勤練就的一手好字。後來他報了老年大學,在那裡認識好多老夥計,有共同的愛好,變得非常愉悅,開朗。

他們每個月都要小聚一下,幾個老夥計還小酌一杯。有時也會為一個字的觀點爭得面紅耳赤,但更多的是和睦相處。

我認為隨著年紀的增長,適當的與朋友小聚,完全是件好事。


一杯啤酒一碗麵


這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人性各有不同,要看人的成長經歷,文化素質。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各有各的活法。

有天天聚在一起打麻將的,有跳廣場舞的,還有揹著長槍短炮湊在一起拍模特,拍花花草草,拍動物的,等等。

有人喜歡熱鬧,呼朋喚友,只有在熱鬧中才能找回自己,對這些人來說,害怕孤獨,閒下來就覺得不自在,不知道怎麼打發時間。熱鬧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

既然是群體,就必然會放棄自己一部分個性,隨大流,這種環境也不是獨立思考的地方。

也有人喜歡獨處,自由自在的放飛自己。

一般來說有個性,文化素質比較高,有主見、有思想的人,喜歡獨處,聖人的三省吾身,靜下心來,看書學習,思考問題。

所謂修身養性,面壁十年圖破壁,講究的是個人的修煉功夫。

人的本性是孤獨的。古人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大學者楊絳說過,世界是自己的,年輕時曾經熱衷於得到別人的認可,最終發現,你的世界與他人毫無關係。



醉太平II


人到中年小圈子的聚會當然要去,三、五個人都是話語投機又有交情的老朋友,拉拉家常,論論時政,說說知心話,沒有盛氣凌人,只有坦誠相待。而那種大聚會反而少參與,比如,單位同事的聚餐,同學聚餐等等,都是一場虛偽的演唱會。各種世俗的表演粉墨登場,讓好端端的心情一團糟。


風雨之彩虹137536760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可親…虎狼獨行快…牛羊成群忙…一切順其自然!


春天230


年輕時喝酒那是拿命賭生存,中年喝酒那是用命玩生活,老年喝酒那是生命延續酒精的度數。為喝酒而喝酒那是高人


攬盛世


人到中年,三,五人聚會最好。

人太少,顯冷清,又無多少私密可談,人太多,又顯太雜,太多客套又聊不上幾句。


老楊139066966


首先,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

不過,人過中年,諸事已淡,還能聚起來的會,想必是情深義重,偶爾參加,亦是樂事。

至於禮節性的、功利性的、被組織的聚會,則能躲便躲吧。


山寨莊子


不認同。能聚在一起,肯定有吸引自己的東西,也有聚在一起的必要。


用歌聲唱哭別人


聚會是認識人,交流,擴充人脈的平臺。因此:人越多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