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由於經濟差距拉大,親戚或者親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正在逐步走向疏遠,對嗎?

美食冷藝達人


憑我個人經歷和感覺這個問題不一定。我親身經歷的,我們親兄弟三個,姊妹六個,兄弟排名我是老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和一個妹子,父親去世早,母親和我一起過,母親從得病到去逝整整六年,在這六年時間裡,我們的左鄰右舍,親戚路人對我和妻子都評價很好,都說我倆把老人伺候的好。現在我們兄弟姐妹之間關糸都很好,優其是兩個姐姐和一個妹子,每到逢年過節回孃家,晚上總是要在我家睡,寧願在我家擠,也不願去兩個哥哥家,正是因為我們把母親孝敬的好,感動了他們。從這個事實證明人只要忠孝能做到,親戚朋友或兄弟姐妹不會疏遠,而會越來越親近。


天長地久11413


個人經歷,像我家四姐弟,一言難盡,因為廣西農村重男輕女,導致最小的弟弟不成器,一有點什麼事,就要問幾個姐姐拿錢,借了以後,叫還非常難,還說本來就必須幫忙,他自己有點錢就像個老闆,到處借款給外人,姐姐去借就沒有,吹牛能吹上天,吧把自己的錢借出去,然後連幾百塊的生活費都沒有,就幾個姐姐姐夫連續問,如果不給,就說我們不幫他,說他從來沒有得都到過我們的幫忙。反正說殺啥不好聽的都出來。倒是我們三個姐姐相互間的關係還比較融洽。


林業葉霏霏


我有這樣的經歷和感覺。

記得在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我剛邁入社會之時,父母要我回老家認認親。父親是早期轉到外地工作的,我出生在異地,自然不識除父母之處的宗親族親。

長大後,第一次踏入故鄉的我,完全被故鄉的親情鄉情融化。那時的我,也禁不住奶奶、叔伯、姑姨以及堂兄弟、表姐妹們的親情感召而潸然淚下。

隨著時代的變遷,家鄉的長輩大都不在了,那些堂兄弟、表姐妹隨著僑鄉的發展變遷,也都成了千萬和億萬富翁了,而我這在國企工作的遊子,己完全跟不上富人的腳步,並且是下了崗的國企失業人員。再與他們相逢時,完全不似往夕的親情纏綿,血濃於水的感覺,十足的一個叫花子與施主的感受了。

不就是吃碗飯麼?咱不靠別人生存。

隨著時間的推移,親情,確實完全淡化了!


淚眼中的背影


我認為心理差距拉大是圈子導致觀念導致生存理念導致,與經濟無關。經濟結果就是觀念理念生存模式的結果。

我家兄妹三人,我搞技術,喜歡實打實做事掙錢生存。弟弟曾經是軍官,一生追求做官失敗,退休後仍然不醒。妹妹在農村生活一輩子,曾經幫助辦過一段小企業,但是知識環境等影響最終失敗,周圍都是混日子的,很難改變,居然近五年時間在家待著不打工掙錢,如今經濟很困難。

我們聚餐也沒有共同話題。誰也改變不了誰,也無法幫助。

父母那一代就更難溝通了。


農民工老了


親戚或者親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正在逐步走向疏遠,這沒錯,但不一定是經濟差距拉大惹的禍。或者可以說經濟差距拉大隻是表面原因。真正疏遠的原因應該是經濟差距帶來的一系列的其他問題引起:


1、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問題。富人和普通人相比:思想觀念轉變快。眼光更長遠,富人之所以富,他們理念要比別人超前,行動要比別人快,付出的心血比別人大,毅力比別人強,判斷比別人果斷,抗挫折能力比別人強。雖然來自一個相同家族,但兄弟姐妹的眼光、見識、能力、品德各不一樣。而且差距很大,差距很大的人很難有共同的語言,交流起來的話不投機才往往是疏遠的內核。

2、親戚或兄弟姐妹之間既啃富又仇富,沒有感恩心理,貪心不足。我見過不少家庭的先富者,他們也在竭盡全力幫助、提攜家庭裡其他兄弟姐妹和親戚。但是,他們的關係除了少部分,關係還好,大部分卻並非友好。


一個家庭裡,經濟條件好的人往往會成為為家庭付出最多的人,父母的贍養、看病住院、其他弟兄姊妹買房、孩子上學、結婚、一串串事他們比別人掏得多,天經地義、有一次掏得少或沒掏就會被人忌恨,回回給家人借錢,大家都高興。一回沒借就讓人說壞話。天長地久,人心就涼了,關係就疏遠。

3、嫉妒心理,讓親戚和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越走越遠。我們歷來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大家本來出生在同一個家庭,起點都一樣,但有人硬是有老天爺幫忙一樣,諸事遂順,能發家致富。但有人卻碌碌無為,生活只夠溫飽,所以人心都不平衡。



再加之經濟條件好的人吃穿用度很闊氣,經濟條件差的人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兩相對照,更讓經濟條件差的人怨恨、自卑。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經濟條件差些的親戚弟兄姊妹也不願去高攀,雙方溝通少、來往少,關係自然就疏遠。


翟改琴


有一定的道理。

1、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消費的領域和層次都不一樣,只能客氣和禮節一下,很難像以前一樣,經常玩到一起。

2、如果經常是有錢的人請客吃飯,久而久之,也會久遠。自己請不請,吃便宜點好像沒有面子。其實在家裡,怎樣都可以。每個人情況不一樣,大家都應該會理解。

3、人一般情況下的交往,還是比較門當戶對的,這樣才有共同的話題,共同的愛好。階層的出現,就是因為經濟基礎的不同。

不管怎樣,親情就是親情,希望不要摻雜太多的經濟因素。在有困難或者需要幫助的時候,能互相拉一把,也是應該的,而不是顯擺或者圖面子。

我們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有一些經濟基礎還不錯的親戚,幾十年了,相處得還很不錯,他們給予我們的關心和幫助也不少,我們也很感激。


韜說


我覺得也對,也不對。對的是,確實有這種情況發生。錯的是,這不是,也不會是大家的共識和主流。尤其是在我國,發展時是一個時代和國家命題,當社會發展是主流的時候,人的很多自然屬性就要被客觀環境所改造,尤其是那些模稜兩可,需要理解和包容的東西,往往就會因為處理成本的高昂而乾脆丟掉不管,比如親情。社會發展就需要效率,而親情或者感情的問題的處理,往往無法計算需要的成本,也不能預測將來的結果,這種事對於精打細算的人是最為忌諱的,也就是常說的風險太高。其實情感問題的處理,說簡單,也不簡單。簡單的是他有規律,難得是難以做到。規律是隻要有餘地,一切都不是問題。難的是精打細算的人,生活中很難有餘地留出來。就好像裝修房子,恨不得每個角落都要利用起來,空著就覺得是浪費。殊不知滿滿當當的屋子,也就容不下其他事物了。感情問題的難其實就是沒有餘地迴旋和轉圜。反過來想,如果你家面積超大,我想一兩個迫不得已的路人留宿一晚也不是什麼大問題。我本來覺得,人們越有錢應該越包容和大度。可為什麼有時候看得到是反過來的呢?就是因為你是有錢了,可別人比你更有錢了。這就是社會發展不平衡造成的。致富的本意是讓窮人富起來,和富人一樣富有,結果窮人富了,富人更富了,窮人等於還是窮人。所以回到你的問題,人們之間親情的疏遠並不是因為錢的問題,而是埋在內心深處本就不熱絡的家庭關係,只不過錢把這層窗戶紙捅破了。


倦鳥歸雲巢


是啊! 這種事情,愈演愈烈。手足之情已讓利益沖淡,與家人來往,看的是能否借用錢財,能否換去利益,利益為親,利益為大,已經成為人類最大的悲哀!

是什麼、讓人成為賺錢工具?是什麼、讓人忘記了親情? 愛心只圈妻兒,沒了父母和手足,讓人心寒!

過去父母養兒十個,能養起,可如今,十兒養父【母】一人,困難重重,推三阻四。即是達成共識,也無人願意,侍奉父母。最後結局,攤錢送往養老院,已求心安理得!

可悲、可憐! 含幸如苦幾十年,到頭來,落得個孤苦伶仃,去養老院接受,通一放風,通一吃飯,通一休息,通一娛樂。

就算養老院再人性化,他也給不了家的感覺。辛苦經營一輩子,誰不想和家人終老至死!

是人性貪婪的慾望,是不只厭倦的攀比,在這世俗的旋渦裡,迷失了做人的準則,失去了良知,可到頭來,還不是一無所有,永無知覺。


切隨風9


是這麼回事。


手機用戶6684694159


經濟好的人,在過年過節給老人及小孩發發紅包,親戚朋友間送送禮,然後在他們碰到困難時,伸出手拉拉他們,幫助他們,這樣,不會拉遠距離,反而把以前關係不好的人都圍攏在一起了,這個是我的經驗。按照自己的能力,能力大就多一點,能力小就少一點。一句話,就是不能太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