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說的“聽調不聽宣”是什麼意思?聽調和聽宣的區別是什麼?

音樂加


首先要先說明,本篇的參考內容,主要是《西遊記》原著小說以及明朝相關史料,而去其他範疇無關。

在《西遊記》原著裡,二郎神“聽調不聽宣”,是個看似不起眼,其實信息量非常大的劇情。它最早的出處,是《西遊記》的第六回。當時孫悟空殺的性起,前線天兵天將稀里嘩啦。一旁看熱鬧的觀音菩薩,趁機強推二郎神:“乃陛下令甥顯聖二郎真君,見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誅六怪,又有梅山兄弟與帳前一千二百草頭神,神通廣大。奈他只是聽調不聽宣,陛下可降一道調兵旨意,著他助力,便可擒也。”

所以,這“聽調不聽宣”的意思也很明白:二郎神擁兵灌江口,天庭的各級部門都管他不著,天庭的日常活動他也不參加,就是呆在灌江口享受香火。這叫“不聽宣”。但需要他出力時,只要玉帝發話,他就得來助拳。這就叫“聽調”。如此奇特關係,《西遊記》裡也有詩句形容:“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十分特立獨行。

為何會有這奇特關係?待到“聽調”的二郎神,帶著眾弟兄來找孫悟空血拼時。也被孫悟空一句話補刀:““我記得當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麼?”這番揭二郎神家醜,也就揭開了“聽調不聽宣”的來龍去脈:玉帝妹子(二郎神之母)與凡人相戀生了二郎神,也因此被罰壓在桃山下,後來被長大成人的二郎神劈山救出。而後二郎神就割據灌江口,跟“玉帝舅舅”來了個“聽調不聽宣”,看似苦大仇深。

如此“過節”,在好些神話劇的演繹裡,更變成了玉帝與二郎神這“舅甥倆”,各種錯綜複雜的恩怨情仇。也叫好些觀眾直嘆氣:你二郎神既然也和玉帝有仇,那該和孫悟空聯手揍你舅(玉帝)才對,怎麼你倆反而殺紅了眼?可要細看《西遊記》原文,這看上去苦大仇深的“聽調不聽宣”,甚至這“不認天家眷”的傲氣,卻沒這麼簡單:人家舅甥倆關係好著呢!

比如靠著兄弟群毆加太上老君偷襲,成功活捉了孫悟空後,立大功的二郎神,非但沒“不認天家眷”的傲慢,相反一口一個“此乃天尊洪福”。接著上天庭受獎,也是喜氣洋洋在壁廂聽表彰,領了“金花百朵,御酒百瓶,還丹百粒,異寶明珠,錦繡等件”,賞賜比享有“天庭編制”的哪吒李靖們都豐厚。全程都是一幅其樂融融的樣子,哪有半點怨仇?

那是因為二郎神胸襟開闊?說到底,人家本來就沒仇。當年二郎神“母親被壓”“骨肉分離”的苦難,說到底,並不是“玉帝舅舅”對他們全家的惡治,相反,卻是苦心的照料。

在《西遊記》的世界裡,“戀愛問題”是天庭不能碰的“紅線”,凡間能想到的浪漫的事,天庭抓著了就涼涼。不信就瞧天蓬元帥,這麼個手握重兵的天庭戰將,只是調戲了下嫦娥,就被一擼到底踹進豬胎,成了西遊路上挑擔的豬八戒。同一個錯,二郎神母親都生娃了,卻只是被送到桃山關押。而後二郎神一怒劈山救母,率兵在灌江口立足,卻也不見天庭“追責”,反而由著他“聽調不聽宣”了。

而且這“不聽宣”的二郎神,在灌江口的日子也十分滋潤。他在灌江口有自己的廟宇,享受民間的香火。閒了就帶著手下人打獵遊玩,打獵能打到祭賽國地界,順手幫孫悟空收拾了偷寶的碧波潭龍王一家。簡直是在規矩森嚴的西遊世界裡,瀟灑享受種種特權——沒“玉帝舅舅”照顧,顯然不可能。

所以,這“聽調不聽宣”,與其說是二郎神的苦難身世,不如說是二郎神與玉帝,舅甥倆心照不宣的“秀”而以。遇上孫悟空這樣敢惹舅舅的潑猴?二郎神外甥當然要挺身而出,乒乒乓乓拼個死活。

那《西遊記》裡,為什麼要悄然寫下二郎神的這些“特權”?聯繫下作者的生活年代就知道,這顯然寫了明朝一群享受特權的階層:外戚階層。

二郎神這樣的“玉帝外甥”身份,放在明代,就是標準的外戚。明代的外戚,雖沒有了漢代的專權跋扈,卻也一樣享有種種特權。不但年齡到了就能封官領空餉,時不時還有朝廷賞賜,到了《西遊記》問世前後的明代中後期時,外戚們更是氣焰猛漲,只要不造反,日常的國家法度,那也是隨意踐踏。

所以,在明朝嘉靖年間時,除了搶男霸女兼併土地外,京城裡好些外戚開典當行,靠放債收賬賺得盆滿缽滿。更有外戚在交通要道上公然設卡收稅,到了“虐市民,虧國課”的地步。以《明史》的話說,那真是“有司望風奉行,民不堪”,或是“有司厭苦之”。法律管不了,各級衙門沒權管,還有的為虎作倀,苦的,只是老百姓。

甚至李自成攻滅明朝後,更留下了實錘證據:進拷索銀七千萬兩,侯傢什三——農民軍在北京拷掠的鉅額財富,三分之一都來自外戚為主的公侯家庭。明朝滅亡這事,“被照顧”的外戚們,卻是挖大坑。

甚至,《西遊記》裡的二郎神,雖然也享有特權,比起明末外戚來,那還是良心人物。至少孫悟空揮起千鈞棒後,二郎神還敢硬槓。而李自成打北京時,那些享受明朝幾百年特權的外戚們,卻是逃的逃降的降。作為崇禎帝老岳父的周奎,甚至還公然投靠。然後全被李自成“清理門戶”——這吃垮了明王朝的特權階層,到了兒,還把大明往死裡坑。

歷史風雲錄


“聽調不聽宣”的意思,可以參考一下古裝宮廷劇的常見橋段:

在這些劇裡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太監撤了嗓子喊道:“宣——某某某覲見!”於是這個某某某就畢恭畢敬地跑到皇上面前下跪了。

這個就是“宣”。而“調”就不一樣了。隨便找個人來喊一嗓子,沒用!你得有調令,也就是正式的紅頭文件,蓋好章的才行。

聽調的意思就是,我還是尊你為大boss,但是得公對公,你有調令了,我才來。

不聽宣的意思就是,尊你老大是給你面子,平時你想耍威風?不好意思,我不伺候!

其他天兵天將、各路神仙,都是玉帝吱一聲就屁顛屁顛地去了。所以二郎神比他們牛。

這個當年是有原因的,《西遊記》第六回就借他人之口說了三眼哥哥聽調不聽宣的來由:

菩薩道:“乃陛下令甥顯聖二郎真君,見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誅六怪,又有梅山兄弟與帳前一千二百草頭神,神通廣大。奈他只是聽調不聽宣,陛下可降一道調兵旨意,著他助力,便可擒也。”

大聖道:“我記得當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麼?


說白了就是玉帝對不起這個外甥,而這個外甥又比較有實力,玉帝也沒辦法,最後就聽調不聽宣了。


牛皮社


聽調不聽宣這個說法在傳統演義小說裡是很常見的一個說法,除了二郎神和天庭的關係是這樣,隋唐演義裡羅藝和隋朝的關係也是這樣,都是聽調不聽宣。

聽調不聽宣是什麼意思呢?先看看隋唐演義裡羅藝和隋朝的關係。按照書裡的交代,羅藝是秦瓊的姑父,是前朝舊將,是在前朝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不得已投降了隋朝,條件就是聽調不聽宣。實際上,在每個新王朝推翻舊王朝的過程中,為了迅速推翻舊王朝,都會接收大量前朝舊將,都會給予類似羅藝這種待遇,也就是聽調不聽宣,允許你保留自己的軍隊,自己的地盤,只要不參加反對朝廷中央的活動,其它事情都可以在自己的地盤上獨立自主。

也就是說,聽調不聽宣一般也就意味著,相對於朝廷來說,保持著一定程度的獨立性。比如說羅藝,朝廷可以在必要的情況下調動羅藝參加軍事行動,但是不能宣召他入朝覲見皇帝,因為這有可能意味著他被剝削原有的權力,也就打破了原來的承諾。如果朝廷強行下令要求他入朝,那就等於向他發出了明確的削藩的信號,會導致他們鋌而走險,直接起兵造反,反對朝廷。

這其實是每個朝代初期都會面臨的問題,也就是在開國時期的戰爭中,為了打倒主要對手,不斷以各種許諾的條件拉攏過來的臨時盟友。比如漢朝開國時的英布、彭越、韓王信、張耳、燕王臧荼,都是這種類型。因為對當時的漢高祖來說,主要任務是打倒項羽,所以這些人加入劉邦陣營,並不是劉邦真的要他們一起打項羽,而是要給最低限度的要求,也就是說,只要他們不參加項羽陣營,出兵幫助項羽打劉邦就可以了。

還有清朝初期的三藩,以及在大同的姜驤等明朝降將,和清朝的關係都和這種關係類似。他們都有自己的地盤,在自己的地盤裡完全可以自主,相當於國中之國。在清朝尚未完全平定全國的時候,他們還有用,所以不會動他們。等到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時候,沒有其他重要敵人了,他們就會成為朝廷加強中央集權的對手。所以,當康熙明確要求三藩入朝的時候,對三藩的吳三桂等人來說,這就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削藩信號,要麼他們的地位下降到和清朝其它的地方官員一樣,也就意味著完全失去之前相對於朝廷的半獨立性,如果不接受這個要求,那就只能造反了。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和華北地區的藩鎮同樣是這種關係,每個藩鎮都是半獨立的,名義上服從唐朝中央,但實際上是半獨立的,軍事、財政、人事、行政都是藩鎮自己說了算,朝廷無力干預。在必要的情況下,朝廷可以下詔要求一些藩鎮參加朝廷的軍事征討行動,比如調動幾個藩鎮對付一個刺兒頭藩鎮,但是不能輕易要求這些藩鎮的藩帥們入朝中央,如果有這個要求,就會激起直接反對朝廷的叛亂。當然,也有些藩帥們在自己的地盤站不住腳了,會主動請求入朝中央,放棄獨立性。

二郎神和天庭玉皇大帝的關係就是如此,他名義上是服從玉皇大帝的,但實際上只要做到不公開反對玉皇大帝就可以了。而他之所以有這個待遇,就意味著他曾經反對過玉皇大帝,發生過正面衝突,最後是在玉皇大帝的天庭無法完全把他鎮壓下去的情況下,雙方達成的一個妥協局面,讓二郎神成了天庭的一個政治特區。可以說,名義上二郎神和天庭是君臣關係,但實質上帶有盟友性質。當天庭遇到沒辦法解決的麻煩的時候,可以徵調二郎神出兵參戰,但是不能讓其他人去指揮他。

所以,在孫悟空出世之後,天庭的鎮壓行動是逐步升級的。先是派比較低級的將領去剿滅,剿滅失敗,再派天庭的大將托塔天王李靖出戰,李靖率領十萬天兵天將和哪吒一起去征剿,還是被孫悟空打敗了,玉皇大帝迫於無奈,只能讓太白金星去請二郎神參戰,去打孫悟空。這也就是二郎神和哪吒之間的區別,哪吒是天庭的將領,是必須要服從玉皇大帝的命令的,還要聽掛帥出征的李靖的指揮,但二郎神並不完全隸屬於天庭,李靖也指揮不了。二郎神完全是自己去單幹,憑一己之力去和孫悟空單挑。

而當二郎神也搞不定孫悟空的時候,玉皇大帝就只能派人去請和他完全沒有臣屬關係的如來佛祖了,這就是請外援了。如果打個比方說,就相當於抗戰的時候,首先是國軍抵抗日軍,中央軍抵抗不住,然後就是各地方部隊參戰,地方部隊還不行,就是八路軍,都不行了,那就只能請蘇聯、美國支援了。二郎神之於天庭,就相當於民國時期地方軍閥與國民政府的關係。國民政府可以調動地方部隊抗日,但不能直接干預他們的地方行政事務。二郎神也一樣,天庭可以調動他去打哪吒,打孫悟空,但是不能要求他到天庭來參加玉皇大帝主持的御前會議。

所以說,天庭的這套政治秩序,其實和地上人間的政治秩序的結構其實是相同的。中國作為一個廣土眾民的多民族統一國家,在政治上必然是複合型的,包含著多種政治秩序,相互之間既有重疊之處,也有一些細微的差別,這既是現實政治的需要,也是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積累起來的政治經驗。而每一種類型的政治秩序的形成,都是在多種力量的鬥爭和妥協之後才形成並穩定下來的。二郎神和天庭的關係就是在經歷了鬥爭之後形成的妥協方案,但在處理孫悟空的問題的時候,天庭耍了不少小手段,就是利用了孫悟空對天庭政治秩序不瞭解,實際上是利用了信息不對稱。

孫悟空要求的齊天大聖地位,實際上應當和二郎神一樣,聽調不聽宣,但天庭卻給了他一個虛假的名號,又派他去當弼馬溫,看守蟠桃園,這就是對孫悟空的政治欺騙了。也是因為這種政治上的欺騙,導致了孫悟空的自我定位錯誤,沒有找準自己位置,他以為自己和其他的赤腳大仙等一樣,和天庭是平等關係,結果卻發現他只是天庭的中下級官員,導致他再次造反。假如天庭沒有請如來佛祖來幫忙鎮壓,那麼經過孫悟空與天庭的鬥爭,也是有可能參照二郎神的待遇,形成類似的聽調不聽宣的格局的。


蕭武


二郎神“聽調不聽宣”的典故出自《西遊記》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孫悟空大鬧天宮,玉帝的各路天兵神將都奈何不了,事情鬧大了,玉帝又急又怕,卻又想不出合適的人來解決這隻令人頭疼的猴子。這時,觀音菩薩力薦二郎神:“乃陛下令甥顯聖二郎真君,見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誅六怪,又有梅山兄弟與帳前一千二百草頭神,神通廣大。奈他只是聽調不聽宣, 陛下可降一道調兵旨意,著他助力,便可擒也。”

“調”和“宣”一字之差,卻相當微妙。調是指軍事上的指令,一般都因為緊急軍務,需要調動有實力的軍隊過來解決,是爭對緊急情況這件事的。二郎神作為一名天庭軍人,遇到天庭的重大危機,是責無旁貸要支援的,這是幫助天庭群體,跟玉帝本人沒多大關係。

而宣就不一樣了,是上級對下級的行政指令,君命不可違,你來也得來,不來也得來,沒得商量的。

為什麼玉帝跟二郎神的關係這麼尷尬呢?其實書中孫悟空告訴我們原委了。

二郎神奉了調令,來到花果山挑戰孫悟空,報上名後,卻被孫悟空一頓奚落:“我記得當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麼?”

原來當年玉帝的妹妹雲華仙子下界,與楊生結為夫妻,生下二郎神楊戩。兩人姻緣卻不被玉帝和王母容許,把雲華仙子壓在桃山之下。楊戩斧劈桃山,救出母親,從此也跟舅舅玉帝結下了樑子。

《西遊記》裡說他,“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寫出了二郎神心氣之高,性情之傲,因為母親的事,管你是不是天皇老子,死活不認這個舅舅了,跑去下界的灌江口做了個割據軍閥。

但是,《西遊記》裡也寫道,二郎神接到鬼王的調令,反應很異常,不是故作姿態,而是非常爽快地答應了。原文是這樣的:真君大喜道:“天使請回,吾當就去拔刀相助也。”

在跟孫悟空報名號時,還高聲說:“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靈顯王二郎是也。今蒙上命,到此擒你這反天宮的弼馬溫猢猻,你還不知死活!”

好像對玉帝外甥這個的名頭非常看重,這好像跟“聽調不聽宣”的高傲之氣有點出入。

這是為什麼呢?

也許,是因為玉帝之前雪藏了他,你想想,以二郎神的本事之大,心氣之高,怎會久居於灌口這個凡間小地方,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聖”?但是,玉帝也是個心高之人,既然你不叫我舅舅,我也不理你,你喜歡在哪待著就在哪待著吧。於是,不知過了幾百年,二郎神一身本領,卻無用武之地,被磨得沒了脾氣,但他又心高氣傲,不肯主動低頭,兩人就這樣耗著。其實,二郎神一直在等一個機會,就是玉帝碰到非他不可解決的大事,主動求他。

這個機會終於讓他給等到了,也許他也沒想到,會出一個孫猴子大鬧天宮,而且這個對手夠強,配得上自己的本事,可以讓他一展多年的憋屈,在天庭揚名立萬。

所以,二郎神怎能不大喜?

其實,整個事件中,最厲害的莫過於觀音了,她是一個情商極高的菩薩。以觀音的法力,本可輕鬆降伏孫悟空,但她把這個人情給了二郎神,她知道,二郎神太需要這個立功機會了,她把人情同時又送給了玉帝,要是由她出手,就是佛家勝過道家,玉帝臉上未免掛不住。不管怎麼樣,二郎神都是玉帝的外甥,是自家人,由二郎神捉住孫悟空,不丟臉。而特意強調“聽調不聽宣”,是給兩個人都留了足夠的面子,給了臺階下,以建立統一戰線的高度,輕鬆化解了這對甥舅之間長期的冷戰局面。

真要為觀音姐姐點一個贊!


二郎神這麼聰明,怎能不知觀音的用心良苦?所以,投桃報李,也冰釋前嫌,大聲報出“吾乃玉帝外甥”這樣響亮的名號,給了玉帝一個大大的臉面。


李異寒山道


宣和調是兩個意義不同的字。

宣字的原始本意是高聲展讀由天子的詔告或任命,這是一個由上及下的動作,本身就有明令、安排、通知的意思,被“宣”方處於下位,沒有拒絕、議論的空間。

調和宣的本意就不同了,調的原始本意是為達成一致在各方間商議。從中我們可以跟明顯的看出兩者的區別,“調”是建立在雙方同等地位、同等權利的基礎上的,在這裡沒有上下級,各方可以接受,也同樣擁有拒絕、改變、退出的權利。

所以,聽調和聽宣這兩個詞意義差距極大。在《西遊記》中寫到,二郎神對於天庭的安排就是“聽調不聽宣”,由此也可以推斷出二郎神和天庭的關係,雙方的地位。

《西遊記》中有一首詩來寫二郎神,通過這首詩我們幾乎可以將這位大神的形象、事蹟瞭解的差不多了。

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

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

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

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

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鋋羅雙鳳凰。

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聖行。

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

赤城昭惠英靈聖,顯化無邊號二郎。

“聽調不聽宣”與詩中的這一句“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口”也是相互照應,互為解說。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二郎神本身對於天庭、玉帝——二郎神的舅舅不怎麼看得上眼,態度上也是一種愛搭不理的樣子,而且天庭方面也是默認這種行為的。由此我們又可以推斷出,天庭對於二郎神沒有太大的束縛,甚至可以說,二郎神是獨立於天庭之外的一個存在,玉帝的手在小小灌口打了個彎,被硬生生的折了回去,可見玉帝也不是萬能的。

有人拿《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對比《封神演義》中的二郎神,發現這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所以有人說後來的孫悟空就是從最早的二郎神演變來的。這種說法很有趣,也有極大的可靠之處。其實,不必對比《封神演義》,單單從《西遊記》中兩人的具體情況稍加分析也不難看出這二者有極大相似處,甚至說站穩腳跟的二郎神就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對於水簾洞最初的終究追求——約等於土皇帝,且是被真龍天子忌憚、尊重認可的土皇帝。

大概二郎神和他的灌口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個隱形的非典型世外桃源。

最後,從這個問題中我們由此可見古人對於漢字的理解、把控、運用,完全不是現在可比的,希望現在人多讀古書經典,多理解漢字,而不是簡單的認識。


古代哲學思考


在天庭的眾將中,二郎神絕對是一個特殊的人物,他並非是天庭裡面的主要神,他更多是在下界來做自己的草頭王,天庭的這些人平時都是在天上工作,而二郎神人家自己有著自己的隊伍,在灌江口享受著人間的煙火。

後來孫猴子打上天宮,一開始二郎神也沒有趕過來,在書中就只用‘聽調不聽宣’來簡單描述他與天庭的關係。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就要說到他與玉帝之間的關係,所謂的聽調,意思就是玉帝要有旨意讓他去做某件事,他是必須要遵命的,後來玉帝讓他來對付孫猴子,他也就趕來作戰。

聽宣就有些不同,這個意思是平日裡二郎神是不會聽從天庭的常規命令,天上的一些日常事務他也不會參與,天庭裡面的各個部門都和他沒有什麼關係。估計二郎神一年到頭也沒有幾次會去天庭,看起來他好像與天庭沒有什麼關係,因此天上的這些神對他的印象也不是非常深,即便是有事也不會想到他,後來還是觀音推薦,玉帝才想到他的。

但我們看二郎神他的本領在天上絕對是頂級的,他與孫猴子之間是有著一些聯繫,倆人都對玉帝沒有什麼好感,二郎神自己身為玉帝的外甥,可他與舅舅相處得非常糟糕。當初他的母親下凡生下他,卻因此違背天條,後來二郎神劈山救母,這可把玉帝給得罪了,但此時的二郎神法力非常強大,並且和地方的一些勢力有了聯繫,玉帝也不會輕易收拾他。這倆人也保持一種默契,平日玉帝的一些命令他不會去照做,只有專門的調令他才會動身。

二郎神雖然是非常高傲,對自己的舅舅沒有什麼好感,但他也必須要接受天庭的安排,畢竟玉帝掌管著天上人間,要是玉帝不承認他的話,他就很難在世界上生存。玉帝也不太喜歡他,可畢竟倆人還是有著一層親戚關係,沒有必要鬧得那麼僵,只要二郎神聽自己的調令就可以,至於平時就當沒有他這麼個人就行。

對於天庭來說,二郎神在下界是他們的一個強大戰力,玉帝要維持天庭的秩序,不會容忍這麼一個違背秩序的人來做天神,可我認為玉帝心裡也對自己的外甥感到有點愧疚。

因為二郎神後來救出自己的母親,可由於被困太久,重見光日之後他的母親就被玉帝召來的太陽給曬化,對自己的妹妹下這麼狠的手,確實是有些冷血。

以玉帝的能力,完全是可以把外甥一起收拾掉,可他沒有下這個手,也能看出他還無法做到真正的冷血。當然,王母在這裡也起到關鍵的作用,她就非常欣賞二郎神,並且要求玉帝去給他加封,要是沒有王母的支持,二郎神還真不見得能夠得到天庭的認可。

他有著這樣的特權,其實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在灌江口自己來做王,實際上等於被流放在這裡,平日不聽宣,等於天庭的這些福利他都享受不到,偏偏要是天庭有事,他倒是必須要趕過來幫忙。這麼做就等於是把他當做苦力,二郎神他自己也不願意去天庭上接受玉帝的束縛,就算他必須要遵守玉帝的調令,也不會去真正出力的,在和猴子對戰的時候,他也沒有真正用全力,後來還和猴子稱兄道弟。

不得不說,二郎神有著這種特權,可他在天庭裡面是非常悲催的神,享受不到任何的好處。可惜,由於倆人有著這麼糟糕的關係,讓二郎神在天庭裡面一直無法出頭,他這麼有能力的人,卻沒有辦法得到重用,要是玉帝能夠放開成見,給自己外甥更多的機會,二郎神完全可以在天上有更大的發展,玉帝這麼做也真是埋沒人才,孫猴子打過來,他手上也沒有人能頂上去。


貓眼觀史


問:二郎神說的"聽調不聽宣″是什麼意思?聽調和聽宣的區別是什麼?

古時候的文武大臣們是"文官怕宣,武官怕調″,文官是內閣官員,武官是封疆大吏。

如果不是例行的上朝議事,文官就怕皇帝宣,聽到宣,就會想到是不是被參了,是不是要被革職查辦,聽到皇帝宣就會凶多吉少,所以文官怕宣。

武官是封疆大吏,在任上就怕被調來調去,調來調去就說明不被皇帝信任,調來調去就造成將不認兵,兵不認將,調來調去就意味著被削兵權,所以武官怕調。

二郎神駐灌江口,對天庭而言可以說是封疆大吏,是武官。武官應該是怕被調,不怕被宣,但是他就是聽調不聽宣,反著來,很另類。

這說明他有底氣不怕被調,不聽宣就是不願上朝面見天顏,別人都巴不得上天庭為官,但他卻嗤之以鼻,這說明他即不怕玉帝又不願親近玉帝。

他的身份是玉帝外甥,他母親是玉帝妹子,下嫁楊君,被玉帝捉拿壓在山下,二郎神劈山救母,與玉帝結怨,玉帝雖為天界主宰,但對外甥無可奈何,只能聽之任之。

二郎神對玉帝聽調不聽宣,其實就是藐視天庭。


生產隊長老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聽調不聽宣”啥意思?

宣,就是大家在古裝劇看到的,太監在皇宮大殿裡面高喊:宣***進殿。

然而一個大臣就走進大殿,對皇上實行三跪九叩大禮,如果是漢族大臣自稱“臣”,如果是滿族大臣自稱“奴才”。

所謂宣,就是以臣下的禮節接受皇帝的命令。皇帝是君,你就是臣,你這個臣是皇帝的奴才。

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皇上現在說一句“朕賜你死”,大臣回家就得直接服毒或者抹脖子上吊。

但是調就是另外一回事。

打個比方,中原大戰時期,蔣介石名義上是張學良的上級,但他不能以上級自居,只能調動張學良的東北軍入關作戰,夾擊閻錫山等人。

為啥?因為張學良也是實力派軍閥,根本不怕蔣介石,也不吃他這套,甚至敢於平起平坐。

即便是蔣介石調動部隊的命令,也要看張學良是否願意支援。如果張學良不願意,這個調動命令就是個屁。

二郎神也是如此,他其實是割據灌口的軍閥。

二郎神是玉皇大帝的外甥。當時玉皇大帝的妹妹思凡下界,同凡人楊天佑結婚,生育了楊二郎。

玉皇大帝知道以後,勃然大怒,認為妹妹觸犯天條,同凡人結婚。

於是,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將將妹妹抓住,關入桃山關押,永遠不得釋放。

二郎神生下來就有第三隻眼,法力驚人,但從沒見過母親。知道自己身世以後,二郎神在12歲時營救母親,擊敗玉皇大帝的爪牙,用巨斧離開桃山救下母親。

雖然二郎神和玉帝有仇,但母親勸他“不管怎麼說,玉帝也是你的舅舅”。

二郎神和梅山兄弟當時已經將人間法力高強的1200草頭神收歸部下,形成了軍閥割據力量。

玉皇大帝見消滅二郎神,只得派人招安。

雙方達成協議,二郎神名義上是玉皇大帝的部下,但不會對玉帝實行臣下的禮儀,也不到天宮向玉帝朝拜,玉帝也不得用對臣子的方式下命令(宣)。

但如果玉帝遇到危機和困難時,可以對二郎神下達調動令,後者會遵從出兵。

這就是聽調不聽宣。

說通俗點,二郎神和玉帝的關係,就類似於中原大戰時期的蔣介石、張學良。


薩沙


二郎神楊戩之所以敢“聽調不聽宣”,主要的原因是他是玉帝的外甥。中國的神話裡對於玉皇大帝其實並不友好,儘管他高高在上看似很威風,但私下裡幾乎屬於誰都能欺負的主兒。而最為惡搞玉帝的還是他家的女眷們全都思凡下界,與凡人婚配。



這其中的第一個就是玉帝的妹妹。在《西遊記》裡,楊戩來找孫悟空打鬥的時候,孫悟空就曾揭過他的老底,說什麼玉帝的妹子思凡下界,婚配楊君,後來他的兒子長大之後劈桃山救母。孫悟空還反問楊戩,那個劈桃山救母的人就是你麼?

可見,最早玩劈山救母的不是楊戩的外甥劉沉香,楊戩自己就已經先於沉香玩過一次了。沉香不過是步了他舅舅的後塵。孫悟空揭楊戩的老底,無非是為了羞辱楊戩。但是,楊戩畢竟還是玉帝的外甥,自己的舅舅被一個猴子打了,又有觀音菩薩的推薦,肯定是要來幫忙的,這也就叫做聽調。



楊戩作為玉帝的外甥,雖然頂著一個二郎顯聖真君的名頭,卻只是一位地仙,只在灌江口的二郎神廟裡享受香火,而他也只管灌江口一地的事務。所以,他並不是天上的正牌神仙。說白了,玉帝並沒有給他這個外甥一個正式的神仙編制,楊戩屬於體制外的自主創業人員。



一個不拿天庭一分錢工資,也不靠舅舅的權勢混編制的獨立地仙,楊戩從來不參與天庭的事務,也就用不著什麼事情都聽從於玉帝,因此,玉帝甚至都無權給他下任何的命令,即使是舅舅命令外甥,楊戩也可以不執行。這就叫做不聽宣。很簡單,我都不是你公司的人,你憑什麼來命令我,即使我們有業務往來那也是合作關係。


傅斯鴻


“聽調”是“大外甥啊,你能幫我打個猴子嗎?我給好處費!”

“聽宣”是“毋那外甥,來給老子打那隻猴子!還™敢要錢!”

二郎顯聖真君為何如此囂張!面對玉皇大帝的吩咐,他竟然敢不答應。不就是把小二郎的母親壓在華山之下了嗎?至於幾百年不來玩?不管怎麼說,二郎的母親也是玉帝的妹妹不是?

玉皇大帝一生渡過1750個劫,每劫有129800年,大概活了2億多年。從人類還是霸王龍的時候,活到了直立行走並具有智慧,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能夠活這麼久而堅持不死的,只能說明玉皇大帝非常惜命。正因為他非常惜命,所以才非常懼怕二郎顯聖真君,這卻是為何?

中國有句古話:正月剃頭死舅舅。

二郎顯聖真君為何叫“二郎”,他明明沒有哥哥姐姐,為何不叫“大郎”?

大郎這個詞兒啊,由於《水滸傳》的持續火熱,使得很多男孩子都非常避諱。聽到這個名字就有一種短命的感覺,而且頭髮直髮綠光,總的來說就是讓人渾身不自在。

二郎就不一樣了,二郎是武松啊,一看就是堅韌挺拔、魁梧有力、持續耐久。

但是二郎顯聖真君叫“二郎”,卻不是因為要誇耀自己的胯下之物,而是在時時點醒他的舅舅:還有3天才二月,你最好給我小心點!

玉皇大帝如此惜命,怎能不放老實?他是想趁著抹黑,把二郎給抹脖子的,可是看到他頭髮上鋥光瓦亮的剪刀,還是斷了這個念想吧。再說了,外甥舅舅一家親,大過年的還是以和為貴。

為了保住自己的老命,玉皇大天尊也顧不得許多了。面子是什麼?能吃嗎?先活下來再說吧。於是呢,就給了二郎顯聖真君一個“聽調不聽宣”的特殊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