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道理都懂,生活中卻依然很難自律?

何悟空1


文‖頻頻回眸


道理人人都懂,很正常;自律貴在堅持,卻很難。

依賴性

每一包煙盒上都印著吸菸有害健康,人人都懂,同樣也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可是又有幾個能真正的自律戒菸的呢!


還不是每天如此照常吞雲吐霧,我相信很多菸民戒菸不止一次,可是堅持不過多長時間就會重新走回老路。

那是對含在菸草裡的尼古丁產生了依賴性的原因,才是菸民們對它又愛又恨的罪魁禍首。

如果一個人對某個物體總是割捨不下,每天都是朝思暮想,那就是產生了依賴性。

依賴性這也難以自律的原因之一。

難逃舒適區

現在很多人吃飯或者玩樂,總會去同一個飯店或者老地方,哪怕不同飯店飯菜口味不一樣,也不願意去嘗試。

因為,經常去一個地方會有安全感,讓人感到非常的舒適。

如果換一個新的地方,會覺得恐慌和不安,產生莫名的陌生和孤獨感,人自然就會逃避這樣的新環境重回自己的舒適區。

早上誰會願意早起床離開溫暖的被窩上班;誰也不樂意離開自己熟悉的圈子加入另外一個新的圈子。



因為人都不想離開自己的舒適區,這也難以自律的原因之二。

本性難移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掉一個壞習慣,會迎來一片新天地,可是壞習慣向來都是從小養成,若要是改變,勢必要經歷痛苦。

可是誰又想經歷痛苦,人人喜歡接受結果,不想經歷過程。

誰能視美食而不垂涎欲滴,哪怕減肥已經開始一週,只好自我安慰,吃飽才有勁減肥;誰都想週末休息不用早起,哪怕開始晨練已經六天,晨練不差這一天。


常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變原有的壞習慣,並非易事,不是不可能,那需要很大的毅力才能做到。

因為,本性難移,這是難以自律的原因之三。

總之:人懂的道理很多,但是,與自律之間缺少————去做到,只有做到才能得自律的人生。

頻頻回眸為您心靈添光彩,謝謝關注,如有不同意見,請留言。

頻頻回眸


懂得自律,人生才能開掛,自律是一種很好的品質,這一點大家都明白,但是能真正做到自律的,還是少,為什麼呢?

我認為做不到自律大致出於以下幾點。

1. 沒嚐到自律帶給人的甜頭

如果嘗過自律帶給人的那種滿足驕傲與自豪,那麼人就會覺得自律很有必要,很值得堅持,我上學時,曾經用課間10分鐘織了一件毛衣,差不多用了半學期吧,一下課就往宿舍跑,抓緊時間織幾針,當我穿上那件綠色蜂窩針毛衣時,心裡真的很自豪。當時我意識不到這就是自律,完全是出於興趣,所以想自律,也不妨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那樣實現起來容易些。

2. 對自律有敬畏情緒

一說自律,人們就容易想到苦行僧,覺得自律是要堅持一輩子的事,自己就是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怎麼可能做到自律呢?所以連嘗試都不敢嘗試。

其實自律完全可以用於完成階段性目標,比如用3個月時間練習書法,每天發表一篇微博,天長日久就寫成幾萬字文章(我就曾經這樣寫過一篇近萬字文章),大目標細分後,每天完成一點點,很容易的。

3. 心理暗示有大作用

需要很多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容易產生疲倦感,這時要在心裡激勵自己一下,比如做手工的,鼓勵自己“再編兩圈就去睡覺”,然後第二天醒來看到未完工的作品,有種振奮感,覺得昨天沒白過,那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感讓人覺得特別踏實,養成了這種一步一個腳印走的習慣,你會發現,自律沒什麼可怕的,堅持堅持,再堅持,目標就會實現了。

親身經歷,自己的感受,希望對看文章的人有所觸動。





歐陽小牛


自從結婚之後,開始了兩個人的小日子,脫離了原生家庭,沒有了父母的管束,生活開始變得不規律,吃喝玩樂都變得不節制,導致我們夫妻倆的體重猛增,同時身體素質急劇下降,整個人的狀態開始變得懶散,做事情也經常半途而廢,情況很不好。

就像題目寫的一樣,道理都懂,也知道這樣不行,再這樣下去年紀輕輕就把身體搞壞了不說,這麼散漫的態度就是給生活埋下了定時炸彈,隨時有可能被社會的洪流衝擊得四分五裂。

可是之前的幾次覺悟最後都變成了,想歸想,壞習慣依然照做不誤,我們自己也聊過這個問題,但是,晚上依然玩遊戲到深夜,白天自然精神狀況不佳,說好的要減肥,看到飲料和雪糕就把減肥推到了明天…總結一句話,內心沒有篤定的想要去拒絕誘惑,沒有堅定改變自己的勇氣和行動。

動嘴多簡單,上嘴唇和下嘴唇一碰就說出來了,比實際行動簡單不只是一點點,要養成習慣至少得21天,看似短暫卻及其漫長。

終於下定決心自律是我的體重又上升了一個新的階段,從來都沒有這麼胖過,僅僅一個不自律就毀掉了我三四年堅持得來的好身材,所以也算是痛改前非吧,開始了一個人的自律生活,只是一個人的自律很辛苦,誘惑太多,很多時候自己明明不想這麼做,由於剛開始意志還不夠堅定,很容易就被老公撩閒給帶跑偏。所以現在我們便一起自律,這就不一樣了,互相監督,互相打氣,效果還不錯,並作了詳盡的計劃。

堅定的意志,拒絕誘惑的決心,說做就做的魄力,只能說,沒有做不了的事,只有不想做的人。







警司和小斯基


行動力問題|執行力心理:內在動力

在工作中,行動力缺乏不是個好習慣,這會嚴重影響到自己工作的效率,乃至團隊配合的效率。重慶寸草心心理諮詢專家建議,可以通過以下步驟提高自己的行動力:  

首先,很重要的一步,一定要擺正自己的心態,明白自己為什麼會缺乏行動力,是缺乏自信心,還是工作細節沒有想好,亦或者是自己內心對這份工作或任務有排斥。先解決內部的動力問題,再去考慮如何通過行動提高行動力。  

然後我們可以開始考慮如何行動。可以按照這樣理清自己的思路:明確工作目標,這個目標一定不是含糊的,一定是具體的、可以衡量的,如果可以的話,完全可以在開工之前預測一下工作的最終效果;明確時間,同樣這個時間也一定是個具體的時間,比如周几几點之前;預設自我獎懲制度,試想如果工作沒有按時完成,那麼就給自己一個較為嚴厲但可接受的懲罰,也可以考慮找個朋友幫助監督自己,同樣的如果按時優地質完成任務,也可以預設獎勵措施。  

再然後,經常性的自我總結也是提高行動力的必要保證,除了總結與工作相關的經驗,我們還得多多反思自己的工作特點、注意力、思維能力等等。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全身心得投入做一件事情,可以使我們工作的效率更高,做事更準確度,而且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不同的人思考方式不一樣,根據自己的思維方法設計工作方式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重慶寸草心心理諮詢強調有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慾望,這種慾望是我們內在的動力,這種動力是催使我們果斷行動的必要條件,而強悍的行動力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習慣的養成,一種長期的自我督促和不懈堅持。




重慶寸草心理醫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有的人確實知道就行了,那麼較真多累呀!很多道理都是通俗易懂的雞湯,例如:知識就是力量。我相信多數人都會認同這句話,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不愛學習呢?為什麼做不到自律?



1.自律重要嗎?

有的人只是看到別人自律,心生羨慕而已,例如彭于晏,自律的代表,如果你們是朋友,你可以聽聽他的內心活動。自律重要嗎?做不到自律,是因為你認為他不重要,至少沒有懶惰重要,懶惰多舒服啊,得過且過,舒適區,慢性自殺。我轉發一條自律的文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就好了,何必那麼認真!這種就是自作自受的栗子。



2.缺乏具體的方法

相信習慣的力量,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學壞是分分鐘的事,根據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好吃懶做,貪財好色,這就滿足了生理需求,而自律算是自我實現需求了,自律很酷,到堅持很酷!

自律是一種習慣,是就事論事的,你每天都吃飯,這也會習慣成自然,每天讀書,也會變得自律。

關鍵在於,這件事對你有多重要,懂得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確痛苦,因為落差越大,失望越大。我們能做的不是繼續頹廢下去,而是激發內心的力量。哪懂什麼堅持,全靠死撐!



我可以整理一下學習動機相關的知識分享出來,大家需要嗎?

我是終身學習者-耿吉超

耿吉超


我們經常聽說“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因為所謂懂得只是在頭腦層面知道而已,而淺層次的認知,並不會帶來多少實際的改變和有價值的影響。

因為人受到認知(經常是偏差,甚至是錯誤的認知)和情緒的控制,而不是理性的控制。而唯有體悟也就是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帶來深層次的認知和認同,然後才能帶來行為的改變,以及習慣和命運軌跡的改變。

舉個例子:我經常寫心理學的原創文章,把我做心理諮詢的個案經驗寫成案例分析,幫助讀者理解心理學的理論和結論。而經過我的自律,和長期堅持寫作,不僅僅明顯感覺我的寫作水平不斷提高,而且原創文章為我贏得很多新的諮詢客戶。那麼我的自律就得到了驗證,產生了實際的效果和回報,自律行為得到了強化,我就會自覺地更加自律。

這遠比你聽說自律很有用,很重要,對一個人產生的推動作用大得多,因為你已經親自做了驗證,並且結果證明了你的認知,於是自我強化。

正所謂,知易行難。所以王陽明說“知行合一”才是關鍵。


阮婭莉


這個問題和“這些道理我都懂,我就是懶”“為什麼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些問題是一樣。歸根結底是因為:

1、很多道理你並不是真的懂,只是在強化固有認知;
2、對一個正確的道理表現出懶惰,沒有執行力,是因為認知能力不足;

現實生活中,認知層次越高的人,學習能力越強,越容易成就自我。因為他們看得夠遠,認得更清,能夠主動向別人求教,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學習。

比如電視劇《歡樂頌》中的安迪,她才智過人,氣質出眾,是有錢有顏的行業精英,但她也知道自己性格孤僻、內心脆弱,能夠積極主動地向另外幾個女孩學習。

如何有效提升認知能力和認知層次呢?

一、開啟綠燈思維,拓展認知邊界。

我們走上社會有了一些經驗以後,常常會因為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的不同,與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有衝突,或者是超出了自己的經驗,而排斥他人的看法。大多數人典型的反應就是:一聽到不同的觀點就準備防衛,找理由反駁。

可是,“學習”的本質,難道不是恰恰在於我們理解了那些我們以前不曾理解,或者是與我們的經驗與知識有衝突矛盾,或者超出了我們的知識與經驗以外的道理麼?

如果說排斥這些道理是紅燈思維,那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綠燈思維: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意見時,第一反應是——哇,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麼用它來幫助自己?

沒有綠燈思維,聽再多道理,看再多的書,都容易淪為不斷強化自己已有的知識和信念的過程,而不是一種不斷實現自我突破的努力。你的認知邊界無法拓展,認知層次也無法提升。

二,審視和覺察心理反應模式,跳出固有認知模式。

一個人的認知模式也會限制其認知水平。何謂認知模式?準確地講,是指我們對外部客觀世界的心理反應模式。一個人的能力會隨著經驗的增加而不斷提高,但認知模式卻未必,甚至會因為經驗而變得更加不科學。

比如我們的很多行為,常常會受到我們對未來預期的影響。當預感到未來的結果可能不理想的時候,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降低當前的努力程度。如果不理想的結果確實發生了,我們或許還會說:“我早就知道會這樣!”

真的是這樣嗎?未必。如果我們當初沒有受到對未來預期的負面影響,而是非常努力地投入,結果很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不要聰明到只相信自己對未來的猜測,不相信自己的努力對未來的影響。

學會審視自己的認知模式,覺察自己下意識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反應,打破模式,創造更多可能,讓自己的思維方式更理性、更科學。

三,認知的提升離不開踐行和感悟。

從“知”到“行”有多遠?對任何人來講,都比我們想象的要遠得多。一個道理從“知道”到“行動”,至少還要經歷理解和感悟兩個程序。

知道未必是真正的理解,理解未必有切身的感悟。要想讓道理進入到我們的心裡並付諸實踐,需要在平常的日子裡,長期一點一滴地努力。

那種切身的感悟,那種刻骨銘心的體驗,絕不是隻靠我們的聰明和邏輯思辨就能獲得的。那是生活閱歷加上我們自己的心血帶給我們的珍貴禮物。

當你見識的多、讀到的多、經歷的多、踐行的多,有獨立思考能力時,你就會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和經驗,看待事物的角度會更廣,眼光也會更長遠,你的認知層次自然也提升了。

當你的認知能力和層次提高了,真正明白了那些正確的道理,生活會變得更加自律。

我是廈九九:上市公司品牌總監,頭條號職場領域簽約作者,寫作培訓師,《撐過去,你終將成為更好的自己》作者。歡迎大家關注我,與我一起成長。如果覺得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轉發、點贊、評論。

廈九九


知易行難,越是簡單的道理,越是難以遵從,並執行。

有幾點可供參考:

1.自律不高的人,周邊氛圍不好。你周邊的朋友都是難以自律,過於放縱和任性的話,即使你有心自律,也很難做下去。所以氛圍很重要,環境很重要。

2.個人目標問題。一個人想去哪裡,想得到什麼都不清楚,只是得過且過,渾渾噩噩,很難有自律。因為自己已經走丟了,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更不會有規劃和路徑,自然不會約束自己的言行,也就聽之任之,做一個簡單快樂的人了。

3.格局很重要。在中庸中提到“慎獨”,這樣說的“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有大格局,大胸懷,大報復的人,會嚴格規劃自己的人生,不會因路邊的花花草草而迷失方向和未來。格局大,未來大,自然眼界不一樣,高遠的眼界,寬廣的胸懷,遠大的格局,自律只是習慣而已,不用刻意煎熬自我。

4.性格使然。每個人選擇不一樣,性格不一樣,所求所要不一樣,何必強求自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嘗不是樂事,不自律依然有所為。

謝謝。個人觀點,姑妄言之。


文華談管理


其實應該說是大多數人。

我們大多數人道理都懂,但生活中依然很難自律,歸其原因,我覺得可能是以下幾個

1,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目標是什麼

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怎麼談自律。


渾渾噩噩是很多人一天的寫照,早晨在最後一個鬧鐘反覆了好久之後才醒來,有孩子的可能要催促著孩子抓緊時間洗臉刷牙吃飯,然後著急的送寶貝去上學,再奔向公司;沒娃的可能就更恣意了,早晨的時光可以完全用來彌補昨晚熬下的夜。

上午的時光估計會過得很快,七零八落的工作內容讓你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上午的時光忙得像只陀螺,好不容易到了中午了可以休息了,刷一刷手機頭條微信,看個視頻,一個小時彷彿嗖的一下就沒有了。

2,理想中的生活方式沒有養成習慣


很喜歡做計劃,可就是不去實施。計劃著能在業餘時間看看書,學學英語,鍛鍊身體,按照網上的食譜做一頓豐富的餐食,可結果經常是什麼都沒做,一天下來完全沒有多餘的心思去做點別的什麼事情。

養成一個習慣是很難的事情,不是幾日的功夫就行的,以為只要找到了對的方法,再加上自己的執行力就可以讓自己發生質的變化,那是不可能的。你的意志力如果可靠,那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意志力是個消耗品,養成習慣就是為了讓這個消耗變得越來越低,將閱讀看書的動作變成像穿衣吃飯一樣的事情,慢慢的養成習慣,才能有看得到的變化。

3,沒有足夠的能量去支持身體額外的活動


往往覺得上了一天的班就很累了,剩下那一點可憐的時間何不讓自己休息放鬆一下。於是你形成了惡性循環,晚上很晚睡,早晨很晚起。其實有時候你的身體需要的並不只是一個好的睡眠,而是需要一次好的運動,放鬆並不是在床上躺著,而是讓身體得到舒展和鍛鍊。

所以,如果不是真的很累,而是感覺很累,可能你需要穿上運動服,走到戶外去好好享受一把運動了。

4太過急於求成

這是大時代背景下衍生出的產物,我們得周遭變化太快,我們要適應這些變化,這其中既有樂趣也有煩惱。眼看著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消息,眼花繚亂,徒增煩惱。要做成一件事必然是要經過量的積累,10000小時定律也許並不準確,但浮躁,焦慮,著急是解決不來任何問題的。

你只能沉下心,做出實踐,一步一步的做到最好。

我們為什麼要自律,因為我們想象著自律可以讓我們變成更優秀的人,我們不希望停下努力的腳步,但只有想是沒有用的,有句話:既然不思進取,渾渾噩噩,沒有半點目標可言,就不要做什麼英雄式的夢,好好地甘於平庸,既要前程似錦,又要毫不費勁,你咋不上天。


百輻網


那是因為你還不能真正明白那個道理,等你真正明白的時候你自然會做到。


我也有此體會 人不是機器 不是想做什麼就能做的到的 很多時候 意念主宰一切 做不到 就順其自然。


最近,我從身體、金錢、時間、心態幾個方面談了老年人有很多無奈,使絕大多數老人進入第四個二十年不能享受到人生的黃金時代。

又如有些老年人由於習慣了長期的勞累,一直忙碌著照顧子女、兒孫作為自己的職責,當作退休後自己主要工作。如老兩口身體較好,精力充沛,子女一家的確有困難,出於親情照顧子女,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但老兩口也應該明白,我們不能把不多的人生時間,全都放在照顧子女、兒孫上面,照顧子女也要做到量力而行,適可而止,要有明確時間表,照顧到兒孫上幼兒園或上小學再或小學畢業就不管了,安排好自己退休生活,享受晚年的幸福時光。

如老兩口身體不是最好,帶病繼續去照顧子女、兒孫,那就不對了,我們不能把照顧子女與保重身體兩者顛倒了,身體健康是放在第一位的,照顧子女是第二位的,為了身體健康寧願貼錢給子女也不能帶病去照顧兒孫,讓子女自己想辦法解決。我們這樣做不是冷酷無情,而是從身體狀況出發,相信子女能理解父母親的苦衷。古話說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一輩不管兩輩事。”

同樣對待金錢上,我上次談到我們老年人,生活條件很好了,還是捨不得吃。真的好好想想,我們還有幾年好吃,時間不多了,真的不多了,有些老人說,過去吃不飽,現在吃不下,所以,趁現在能吃就不要再過分節省了。總有一天會離去。為什麼不好好享受呢?何況,現在我們的養老金足夠可以吃好、穿好。

現實生活中,還有這樣一些老人,心裡放不下子女、更放不下兒孫。不但在體力,精力上照顧兒孫,而且把自己僅有的養老金節省下來,送給子女、兒孫,他們對自己惜錢如命,卻對子女很大方,處處想著他們,人不過百,常懷千歲憂。怕子女家生活不好。子女遇到生活困難,我們老年人適當在經濟上資助是應該的,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現在的問題子女生活條件很好,他們經濟條件也好,老人還會主動送錢,子女買車給錢;子女去旅遊也給錢;兒孫生日當然要給錢,過年更是少不了給兒孫壓歲錢,子女進初中、高中,考取大學給錢。我不反對把錢貼補子女、兒孫,特別子女發生困難時幫一把,讓他們度過生活難關,是應該的。但也不要過頭,要保障我們老人生活需求和生活質量,子女家經濟條件很好,完全沒有必要給他們,這樣做不一定對子女有好處,古人說得好:“兒孫勝於我,要錢做什麼?兒孫不如我,要錢做什麼?”這是多麼深刻的道理啊!

我寫的幾篇博文“人生的道理都懂,做到卻很難很難”從幾個方面談了我們老年人的很多無奈,使我們晚年無法瀟灑起來,怎麼辦?我認為:還是靠自己去改變,靠自己創造條件去改變,正如作者所說:“心態則是主觀控制的。沒人可幫你,惟有自己調整。”

我們要從內心真正想清楚,真正想明白:珍惜生命,保重身體對我們老年人來說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照顧好自己,照顧好老伴,享受幸福人生是第一位的,照顧子女、兒孫是第二位的;國家發放養老金主要是讓老年人經濟上有保障,提高退休生活質量,應以自己花為主,資助子女為輔的。只有這樣使自己在第四個二十年生活過得好一些,開心些,快樂些,晚年幸福些,陽光些,瀟灑些。

有人說得好:“請善待珍惜自己的身體,因為零件不好配!有錢不一定有貨!”這話說出了人的生命,身體的健康是何等重要啊!其他真的都是次要的,特別我們到了這個年齡,更顯得生命的的寶貴,僅短短的二十年左右,稍縱即逝,只有抓緊,一定要好好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