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太陽還能持續50億年,但距殺死我們只有10億?是真的嗎?

歆琳科普


其實我們現在都很清楚,太陽是如何誕生的,它既有開始,肯定有結束。其壽命對我們人類來說是如此的漫長,就算質量最大的那些藍巨星,它們的壽命也足足有幾百萬到幾千萬年之間。太陽也跟我們人類一樣,在其生命週期內自身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人是越老越沒有活力,而恆星正好相反,越老脾氣越暴躁。下面就說下這個10億年是真的嗎?

確實,在太陽生命末期變成一顆紅巨星之前,或者大到足以吞噬我們的星球之前,就會導致地球上的生命無法居住。地球何時會變得不適合居住的確切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用來預測恆星生命週期內變化的模型,但總的來說科學家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核聚變速率會增加,太陽會變得更亮、更熱,在地球上的海洋沸騰之前,大約有10億年的時間。

太陽從主序星到紅巨星的過程

太陽目前被歸類為“主序”星階段,主序星就是恆星內部燃燒氫的階段,這也意味著一個恆星處在生命中最穩定的階段。恆星能夠穩定的進行核聚變而不會失控的原因是,在主序星階段,恆星的重力和輻射壓力相互平衡,核聚變慢了壓力佔上風,會給恆星提供壓力,使其核聚變加速,核聚變又會抑制恆星的重力塌縮。對於太陽大小的恆星來說,這一階段的持續時間略超過80億年。我們的太陽系現在只有45億年多一點的歷史,所以太陽的穩定壽命才剛剛過半。

太陽在80億年快樂地將氫燃燒成氦,如果這個過程結束以後,太陽就會脫裡主序星階段發生巨大的變化。因為太陽核心的氫耗盡後,只剩下了氦,但太陽的溫度和密度不足以燃燒氦,在恆星的內部,重力和輻射壓力之間的穩定性就會被打破,當恆星核心聚變減弱時,重力就會主導恆星使得核心塌縮,最終,引力會將恆星核心壓縮到一定程度,就會點燃氦聚變生成碳、氧等元素,而一旦恆星核心發生氦聚變,其釋放的能量會將核心外層吹離,導致其膨脹為一顆紅巨星。

核心的壓縮過程使恆星的外部區域向外擴展,而核心發生的核聚變會比之前釋放的能量要多得多,恆星體積的膨脹,也導致它的表面冷卻下來,其顏色會從白色變成紅色。由於這顆恆星比以前更亮、更紅、體積更大,我們把這種恆星稱為“紅巨星”。

人們普遍認為,地球作為一顆行星,在太陽膨脹為一顆紅巨星後將不復存在。太陽膨脹的表面可能會到達火星目前的軌道,雖然地球的軌道也可能會向外擴張,因為在紅巨星階段太陽會損失一部分質量,但這不足以使地球免於被太陽吞噬的可能,屆時我們的星球將迅速的解體。

太陽在主序星階段,我們地球就會遇到大麻煩

然而,在太陽變成紅巨星、在地球被吞噬之前,地球上的生命就會遇到大麻煩。甚至在太陽完成燃燒氫之前,太陽也會變得讓地球無法生存。太陽每在主序上燃燒氫10億年,亮度就會增加10%。亮度的增加意味著地球所接收的熱量就會增加。隨著地球升溫,我們星球表面的水將開始蒸發。

太陽光度在目前水平上增加10%聽起來並不算多,但我們恆星亮度的這一微小變化將對我們的星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這種變化足以改變太陽周圍的宜居帶的位置。“宜居帶”的定義是:恆星到液態水在行星表面穩定存在的距離範圍。如果太陽的亮度增加10%,地球將不再太陽系宜居帶的區域內。這標誌著地球海洋蒸發的開始。到哪個時候火星的位置將處於可居住帶,而地球上的海水直接就可以涮菜了。

這裡有個問題是,並不是說太陽光直接就能讓海水沸騰,更確切地說,隨著海洋的快速蒸發,越來越多的水將存在於大氣中,而不是在地球表面。水蒸氣是很好的溫室氣體,這將起到地球上失控的溫室效應,造成噁心循環,大氣會吸收更多的熱量,並導致越來越多的海洋蒸發,直到地面基本乾燥,雖然大氣中充滿水蒸氣,但溫度極高。而且大氣中最高部分的水將受到來自太陽風粒子的轟擊,這會使分子分裂,讓水以氫和氧的形式逸出地球引力場,最終使地球上的水徹底流失掉。

總結:10億年是目前做好的猜測

一些人認為,地球變得不適宜居住的時間段比10億年還要短,因為地球與岩石、海洋和板塊構造之間的相互作用將使海水更快地變幹。另一些人則認為,由於不同生命形式的不同需求,以及板塊構造對重要化學物質的週期性釋放,生命可以存活略長於10億年的時間。地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很難建模,但作為一個粗略的估計,10億年似乎是我們對地球上的生命還能活多久的一個合理而可靠的猜測。


量子科學論


科學家們根據太陽質量和燃燒速度等數值計算得知,我們的太陽確實還可以燃燒50億年,而太陽壽命大約100億年左右,目前的太陽正值中年,也可以說是最好的太陽,最穩定的太陽。

而太陽在50億年之後將會成為白矮星,這就等於太陽的“死亡”。這裡的“死亡”並不是完全消失,而是指失去了太陽應有的價值,白矮星雖然仍能發出微弱的光,但與如今的太陽相比太微弱了!

太陽成為白矮星的過程並不是瞬間完成的,而是要經歷非常漫長的時間。當太陽的燃料逐漸耗盡時,會先向紅巨星過渡,紅巨星其實就是太陽因燃料耗盡的過程中急劇膨脹形成的,在大約35億年之後,太陽就將徹底淪為紅巨星。

那是不是意味著地球仍擁有35億年的美好時光呢?在這35億年時間裡地球上的環境仍是宜居的?並不是這樣。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每10億年,太陽光的亮度就增加10%,不要小看這10%,太陽光亮度增加10%就意味著地球已經不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了,地球上的平均溫度將會顯著提高,海洋會加速蒸發,地球上將不再有任何生命存在。屆時宜居帶將外移到更遠的火星甚至木星附近!

所以,很可能留給地球的美好時光只有10億年了,遠不是50億年!不過對於人類來說,10億年時間已經足夠長久了,如果人類文明能延續到10億年之久,人類肯定早就具有逃離太陽系甚至銀河系的科技水平了!


宇宙探索


雖說太陽還能持續50億年,但距殺死我們只有10億?是真的嗎?

從小學科學課本中我們就知道太陽有100億年壽命,太陽差不多已經過了50億年,未來還有50億年,但留給人類的時間卻沒有50億年了,因為未來的太陽將會逐漸膨脹到死亡的這段時間裡,太陽會越來越暴躁,最終太陽會殺死太陽系內所有的生命,被死亡的太陽一併帶走!

那麼問題來,太陽到底給我們留了多少時間?

太陽是怎麼來的?

太陽很有可能是一顆三代恆星,因為太陽上金屬(氦元素以後的所有元素)物質的丰度告訴我們,太陽至少是二代恆星,但根據比例更有可能是一顆三代恆星!

太陽內核溫度大約1500萬度,大氣壓大約2500億個,這個級別能聚變到的元素大約是氧和碳,但太陽現在還沒有達到氦元素聚變的時代,因此太陽上除了氦元素以外,所有的重元素都來自於上一代恆星,甚至上上代恆星。

太陽形成於上一代恆星超新星爆發的殘骸,大於8-1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大都會超新星爆發,拋灑的物質在會瀰漫在恆星周圍,逐漸擴散,它可能受某地臨近天體活動的影響而開始重新開始坍縮,開始形成新的恆星。

恆星的形成過程

在開始坍縮的區域中,有可能形成一個或者多個坍縮區域,因此它有可能形成雙星或多星系統,不過太陽系運氣比較好,只是一個單星系統,假如有雙星或者三星系統的話,那真就像大劉筆下所描述的三體文明瞭,其實大劉忽略了一個事實,像三體恆星的行星中怎麼可能會產生生命嘛!

太陽系的形成

當然不管如何,太陽但恆了,而且太陽系中形成了一大波行星,而且第三顆行星地球和第四課行星處在宜居帶內,地球上還在太陽誕生約十億年後誕生了生命,發展到現在已經達到了研究太陽系來歷的文明等級,不算超級文明,但至少已經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文明。

太陽的未來要怎麼走?

要了解太陽的未來,我們必須要來了解下太陽發光的原理,因為這將和太陽的命運息息相關,太陽的能量來源有幾個:

  • 引力坍縮能:原恆星早期的能量來源,也是太陽啟動核聚變的唯一能量來源;
  • 質子-質子鏈反應:太陽主要能量來源;
  • 碳氮氧循環:太陽部分能量來源;

本文開頭說明了太陽內核的高溫和高壓,其實早先愛丁頓提出太陽能量來自氫核聚變時,科學家計算發現太陽內核的條件還不足以形成聚變,後來伽莫夫兩個原子核足夠接近時的強作用力可以克服庫倫障壁的量子力學公式,終於太陽發光開始明證言順了!

質子反應鏈:最終生成氦四

氕氕聚變生成氘,氕氘聚變生成氦三,氦三聚變生成氦四,暫時一切都安靜,到現在為止,太陽內核90%的能量都來自於這個質子鏈反應,而最終的氦四則在太陽內核慢慢積累,以待未來有一個石破天驚的機會,別說還真有,只不過不是現在,太陽正在慢慢積蓄力量!

碳氮氧循環

另一個能量來源則來自但碳氧循環,但在太陽級別恆星上,碳氮氧循環能量只佔10%,而在更大的恆星上則是其主要能量來源,美國物理學家漢斯·貝特在1939年完善了這個理論,所以說漢斯貝特是第一個發現了太陽秘密的人也沒錯。

  • 太陽紅巨星的原因

太陽核聚變區域集中在0.25R半徑處,這個位置的氫元素大約只佔太陽的1.5%,儘管兩個質子突破庫侖障壁的速度極慢,但也架不住慢慢消耗,最終將會逐漸耗盡而失去輻射壓,此時內核將會收縮,溫度將會增加,因此從外殼湧入的氫元素將會在更高的溫度下燃燒,很明顯燃燒速度會大大增加,輻射壓也會增加,此時強大的輻射壓會讓外殼膨脹,這就是早期紅巨星的來歷。

  • 太陽氦閃的原因

早期紅巨星開始燃燒時,內核氦元素積累並不夠,內核壓力並不能達到氦元素燃燒條件,因此氦元素一直都在累積中,而紅巨星時代內核的氫加速燃燒,則會大大加快氦元素堆積速度,因此當內核燃燒完完畢,開始燃燒殼層氫元素時,那麼氦閃時代就開始倒計時了,大約什麼時候呢?大約是在早期紅巨星階段開始約12.5億年!

氦閃即當氦元素累積到壓力可以達到氦聚變時,氦閃即刻發生,幾分鐘之內氦元素聚變完畢,這個超級速度的聚變速度如此之快,短時間內釋放出來的能量堪比一次迷你超新星爆發,儘管它不能將太陽的外殼炸散形成真正的超新星,但讓太陽脫層皮可是輕輕鬆鬆!

氦閃的巨大能量會讓太陽高能物質向太陽系內黃道面方向擴散,每一顆行星都有份,越近份額越高,但摧毀地球生命不需要那麼多,但太陽管夠,所以氦閃時代的《流浪地球》是最好選擇。要不然真得等死!

  • 氦閃與紅巨星時代

第一次氦閃發生後,未來的氦閃會越來越頻繁,因為溫度越來越高了嘛,但除了氦閃外,氧閃和碳閃就不太可能發生了,在每次碳閃後都會有一段時間積累氦元素,每次間隔恆星都會更快燃燒而膨脹,加上氦閃推離的超高溫物質,太陽直徑越來越大,最終將會到達地球軌道附近!但此時因為數次氦閃太陽質量大幅丟失,地球軌道會離得更遠,但即使能逃離被吞沒的命運,也逃不過高溫炙烤,所以橫豎都是死!唯一的差別是火化或者全屍!

我們還有多少時間?

廢了那麼多話,我們還有多久,真的十億年嗎?其實還不止啦,大概還有二十億年左右!之後溫度升高地球就不太適合居住了!

太陽的演化年表

未來每隔一億年溫度增加10%,那麼各位可以承受多高的溫度,然後可以在地球上生存多久就很明顯了嗎,但太陽可不止溫度升高而已,因為我們說過氦閃也會隨之而來,但當氦閃來臨時,地球早已被高溫炙烤,所以氦閃其實和人類沒啥關係,因為地球早已不再適合居住。

算起來人類還真只有是十幾億年的時間,不過對於人類來說,幾十萬年也就差不多了,這個時間之內走不出太陽系,那麼人類就別想走出太陽系了,因為並非太陽對地球虎視眈眈,還有數不清的小行星都有機會直接滅了地球,人類還真等著地球將大家烤成焦碳不成?努力吧,騷年!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是的,因為10億年後太陽光度比現在要強10%,屆時溫度升高,海洋將被烤乾,生態環境將會遭到毀滅性打擊。在太陽中年往後,每過10億年就會增強光量度,並且體積越來越大,我們地球由於比較靠近太陽,可能會被吞噬。所以說,與日月同歲是不可能的,唯一出路就是抓緊時間研發外太空,走出去;另一個是開發火星及木星的衛星,但這隻能維持一段,長遠來看,還是要走出去。



秦皇漢武86308606


有人說太陽的壽命有100億歲,現在已經過去了50億年,雖然太陽的壽命還剩下一半,但距離地球不適宜生物生存,只有10億年左右。也就是說,只需10億年,地球就不是藍色星球了,也不適宜生物生存了,這樣的說法正確嗎?

沒錯,是正確的,還有10億年的時間。

為什麼這麼說呢?

太陽是一顆中等質量的恆星,在太陽剛出生的時候,它就一直在經歷著變大、變亮的過程,每過約11億年,太陽的亮度就會提升百分之十。太陽內部的核聚變給我們帶來了光和熱,核聚變的產生是氦,當氫逐漸被消耗,氦越積越多時,氫核聚變的速率將下降,此時內核因為抵抗不了引力而逐漸收縮,致使內核的溫度進一步增加,會達到驚人的1億攝氏度。

然而在氦核的周圍還殘餘著一些氫,它們將繼續進行氫核聚變,此時的結果就是內核在收縮,外殼在膨脹。前面說到,內核收縮會導致溫度升高,達到1億攝氏度,此時內核開始了氦聚變,結果是生成了碳與氧,不過,氦聚變與氫聚變不同,氫聚變持續且緩慢,但是氦聚變迅速且暴烈,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將氦核聚變完成,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氦閃,威力巨大。

經歷過多次氦閃之後,外殼已經膨脹得足夠大了,此時的太陽,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體態臃腫的大紅蘋果,半徑擴大了250倍,將水星、金星吞噬掉了,由於在這一過程中,太陽也在損失著質量,因此地球的軌道將往外偏移,可能僥倖的避免被吞噬掉的厄運。

太陽的膨脹外殼將逐漸消散成為行星狀星雲,內核成為白矮星,至此太陽的光輝歷程可以說是逐漸走向了終點,但不能完全的說是終點,因為白矮星雖然不會有核聚變來產生能量,但僅僅依靠著自身擁有的熱量還夠慢慢的散失幾十億年的甚至更久,要知道白矮星剛誕生的時候,其表面溫度甚至高達1萬攝氏度。

太陽的一生就是這樣,現在的太陽正在一步步地變大、變亮,到10億年之後,地球表面的溫度將不再支持人類居住在這裡,失控的溫室效應會導致海洋以及陸地地表水蒸發,再過去一段時間,大氣也會逐漸地逃逸掉,最終的地球將會是光禿禿的、佈滿岩漿的星球,彷彿又回到了地球剛剛誕生的時候。

人類需要擔心嗎?

完全不需要擔心,畢竟10億年太久了,我實在不相信在10億年之後,人類還不能達到神級文明。


科學船塢


古人很難想象天空中的太陽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但現代天文學家已經確定太陽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1.5億公里外地球上的人類


截至目前太陽表面已經有240天沒有沒有出現黑子了,不過這和劉慈欣《流浪地球》中的太陽氦閃相比並不算什麼,太陽活動在未來帶給人類的最大影響也不過是干擾通訊或者影響無線電信號罷了。

恆星物理學家根據太陽的質量以及內部氫元素核聚變的反應速度,計算出了太陽的壽命在100億年左右,而太陽系誕生至今已有46億年了,所以目前普遍認為太陽將在50億年之後壽終正寢膨脹成紅巨星,屆時火星軌道以內的天體都會被太陽吞噬。

平心而論“地球將在50億年後被太陽吞噬”這個說法並無錯誤,但地球上的人類大概率是撐不到50億年後的,因為太陽的光度每一億年就會增加1.1%,10億到20億年之後太陽光度就足以蒸發地球海洋的大部分,再有幾億年藍色地球就會變成土黃色地球。

在地球“受熱蒸發”的同時,火星以及木星和土星的衛星上的溫度會緩慢回升,所以說太陽光度增加的過程也是太陽系宜居帶向外側移動的過程,只不過地球對於人類來說只是一個“臨時居所”,技術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人類必將離開地球走向深空。

未來數百年內月球和火星的殖民開發是絕對要進行的,數千年或者數萬年後人類文明獎遍佈整個太陽系以及臨近星系,現階段的人類文明只是一個還處於嬰兒時期的孩子,前方的路還很長很長。


宇宙觀察記錄


太陽是一顆普通的黃矮星,根據它的質量科學家預估出太陽的壽命大約是100-120億年,目前已經過了大約50億年,因此太陽的壽命還有50-70億年,但是隨著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太陽的輻射能會越來越高,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來說是等不到50億年以後的。

恆星的主要組成成分就是氫核和氦核,在自身的引力塌陷作用下,太陽內核處形成高溫高壓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氫核的碰撞幾率增高開始核聚變形成氦核。每秒鐘就有6億噸的氫發生核聚變,生成大約5.95億噸的氦,損失的500萬噸質量就會按照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轉換為能量。


恆星內核處的核聚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能保持動態平衡的狀態,由於自身的引來塌陷作用,內核處不斷的緊縮,核聚變速率變大,釋放出更多的能量,這個時候會抵抗塌陷作用,內核處開始膨脹,當體積變大核聚變速率就會降低,釋放的能量減少,這個時候自身的引力塌陷作用會再次佔據上風,這種形式就像是一種負反饋模型,太陽的“一呼一吸”間控制著核聚變的平穩進行。

在這個階段太陽就會比較平穩,那麼我們的地球就會很安穩不會出現大的變故,但是科學家認為太陽每經歷大約10億年,它的光度就會增加10%,這意味著太陽輻射能增加,那麼地球上就會升溫。地球的溫室效應現在已經對我們有了影響,如果未來太陽輻射能繼續增加,那麼地球上肯定就不再適合住人了,首先就是冰川融化液態水被蒸發,變成一個沙漠星球。這意味著太陽的宜居帶向外移動,未來火星上的環境可能變的宜居,溫度適宜就會有穩定液態水的存在。

即使逃過這一劫,未來太陽內核處的氫含量逐漸減少,而氦的含量增加,當達到一定極限的時候會瞬間引爆發射氦核聚變,生成更重的碳氧元素(這就是白矮星的核心)。這一瞬間的引爆作用就是流量地球中所描述的氦閃,四顆巖質星球可能會瞬間被汽化,而四顆巨行星被推離原有軌道。


假如說我們的地球非常幸運在這次氦閃中存活下來,那麼在氦閃的同時太陽會逐漸的膨脹,變成一顆紅巨星,屆時它的邊緣位置可能會達到火星軌道,這意味著地球到時候就在太陽的“肚子”裡邊運動了,想象一下沐浴著太陽的光芒天上下著火一般,我們該如何生存哪?可能地球都會被直接融化掉吧!



未來如果不想飛出太陽系,那麼就去土星和木星找一顆巨行星改造一下當作新的家園也不錯,例如木衛二就有著液態海洋,而土衛六上有著濃厚大氣層,並且在土衛六表面上有液態甲烷湖,能量是足夠了。



科學黑洞


是大約50億年以後,不是10億年後。按照現在的恆星演化理論,太陽會在今後50億年時間內慢慢變大。但因為太陽變大後,表面溫度也會降低,所以地球接受到的輻射量不會有大的變化。但在大約50億年後,太陽會在幾百萬年的時間內快速膨脹,雖然表面溫度也會迅速下降,但總的輻射量會增加,地球會越來越熱,變得不適合生命存在。當太陽吞沒地球時,地球上已經像一個大火爐了,表面溫度會升高到近2000度,不但是水,連一些低沸點的金屬都會蒸發。到那時,人類和所有地球生物早就沒有了,要麼滅絕了,要麼早就跑到別的星球上去了。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柚子愛舞蹈


太陽目前50億歲了,仍穩定地發光發熱。但太陽發光發熱靠的是燃燒自身的質量,隨著質量的降低太陽將不斷膨脹,大約在50億年後成為紅巨星,可在此之前地球就會毀滅。

恆星穩定的階段也就是主序星階段,靠的是兩種力的平衡,其一是引力,引力的作用將太陽的物質聚集在一起,其二是核聚變爆發的能量,就像氫彈一樣,核聚變發生後釋放大量的光和熱,導致周圍的氣體膨脹。而核聚變會消耗物質的質量,是直接將物質轉化為能量,雖然還不清楚微觀層面的機制,但是這個卻是人類觀測到的事實。太陽由於內部的高溫高壓,發生著劇烈的核聚變,據科學家估算沒一秒有420萬噸的物質轉化為能量,也就是說太陽的質量在不斷地降低,兩種力會達成新的平衡狀態,隨著引力的降低,太陽會逐漸膨脹,引力太陽外層物質的束縛作用更弱,太陽風將更加強烈。在地球上觀測到的現象將是太陽的大小和亮度增加。科學家估算太陽主序星階段還能持續50億年,最終膨脹為紅巨星後太陽表層物質可以擴展到木星和火星之間,地球是要掛了。

地球之所以適合地球生命生存,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地球距離太陽的不遠不近,從太陽獲得的能量不多不少,使地球上的水不多不少大部分保持為液態,可隨著太陽體積的增大,地球將從太陽獲得更多的熱量,這個因素就已經使地球上的水會大量蒸發,不適宜生命生存,而且太陽風會更加強烈,會作用於地球的大氣水體岩石圈,吹散大氣層,蒸乾水體,剝離部分地表物質。這個過程據估計可能有10億年,每隔10億年,太陽的亮度將增加10%,10億年後地球就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了,或許還能存在一些嗜熱生物,但是目前發現的嗜熱細菌最多耐受121℃的高溫,超過150℃的話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就都無法生存了。屆時地球將和曾經的火星一樣,從一個海洋覆蓋的星球變成一個乾涸的天體,一片荒蕪生命無存。

其實可能都要不了那麼久,地球雖然較穩穩定可是也一直受到外部小行星的衝擊,根據地球上以往發生的小行星撞擊事件,每60萬年就可能發生一次大規模的小行星撞擊,每一次都會造成大量生命滅絕。所以人類才需要不斷地探索,一些與探索項目一時半會看不出效果,但那是為未來而不是現在。


來看世界呀


一直以為,太陽和地球上的生命會一起走向終結。可事實並不是這樣,人類在地球上最多可以再生活十億年,如果十億年人類還飛不出地球,那麼太陽將會殺死人類。其實太陽的溫度並非是一直不變,它是在緩慢上升,而十億年後,地表溫度將不再適合生命生存,人類那時候就必須離開地球。



像太陽這樣的黃矮星壽命大概在100億年左右,目前太陽已經燃燒了45億年,所以說太陽還有50億年的壽命。在主序星階段,太陽內部氫的聚變產生的輻射壓力足以抵擋引力坍塌,所以在主序星階段太陽表現的比較穩定,但太陽燃料完核內的氫的時候,核內將會進行氦的聚變,同時外殼將會膨脹到地球軌道,那時候地球很可能會被吞噬。


雖然說太陽還有50億年才能毀滅,但是人類必須在10億年前就逃離地球,因為在主序星階段,太陽的光度是會發生變化,溫度會逐漸上升,地球上的溫度將不再適合人類生存下去。十億年以後地球的液態水將會因為太陽的溫度升高而蒸發掉,失去了液態水,地球上的生命也會因此受到威脅。

地球上的生命可以生存下去都得益於太陽,沒有太陽可想而知地球上將死氣沉沉,但太陽也時刻威脅著地球上的生命,而地球上的磁場和大氣層很好的保護好了地球上的生命,但地球可不一直是人類的港灣。10億年時間還很長,在太陽溫度升高到不適合人類生存之前,人類還有足夠時間發展科技來逃離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