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什麼有美國和英國駐軍?

倔強的小孩


德國為什麼有美國和英國的駐軍?

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盟軍發現有必要在德國駐紮軍隊,於是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將德國一分為四,分別駐軍。二戰結束之初,盟國軍隊在德國駐紮了數百萬人。

(德國被分成了四個片區)

但這種駐軍不是長期的,時間差不多就得撤走了。

1949年,英國、美國、加拿大、比利時、丹麥、法國、冰島、意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和葡萄牙等12個國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阻止未來有任何一個國家對其中某一個成員國的攻擊。

實際上這個跨大西洋的聯盟所針對的就是蘇聯的威脅,尤其是對歐洲的威脅。

隨著西德加入該組織,蘇聯深受刺激,開始在1955年成立了華約組織,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組織的對抗格局形成!

英國和美國政府發現蘇聯對歐洲的安全構成了威脅,決定持續在德國駐軍。於是,在西德的軍事佔領正式結束的時候,西德又重新制定了自己的國防政策允許美國在內的8個北約成員國在德國擁有永久的軍事存在,這個條約一直延續到現在,

就這樣,北約中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美國和英國為了表示對盟友的照顧和對蘇聯的戰略威懾,成為駐紮在德國人數最多的兩個盟國的軍隊。

在50年代末的時候,英國軍隊在德國大約駐紮了5.5萬人,20世紀70年代後期,英軍在德國的部隊有4個裝甲師和一個野戰旅。

冷戰結束之時,蘇聯的繼任者以及沒有能力對西歐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因此英國政府開始決定減少在德國的駐軍。

於是到2004年,英國在德國的軍隊只剩下了2.5萬名,不足50年代的一半。

根據英國政府的計劃,在2020年之前英國軍隊將會全部撤回英國本土。屆時,當地的軍事基地也將移交給德國當局處理。


冷戰結束以後,美國的軍事人員數量也是一直在下降,但是自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因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一直是美國國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美軍在德國本土,一直保持著重要的存在,目前在德國土地上的外國駐軍得有一半是美國軍人。

由於德國對美國的戰略重要性,美國歐洲司令部總部也在德國西南部城市斯圖加特。

歐洲總部的主要作用是協調歐洲所有美國軍隊,支持北約各成員國面對來自國外的軍事威脅。當然,根本目的是保衛美國的國家安全。

所以,德國擁有美國駐歐洲的最大規模軍隊,總人數多達3.8萬人。

而在2006年之前,美軍在德國駐紮的軍隊甚至超過了7萬名士兵。

美國在德國的軍事設施不僅有軍人,而且還有美國平民及他們家屬,所以在基地周圍形成了相當規模的社區。

甚至一些美國基地本身就是一座小城鎮,它不僅包括軍營、機場、運動場、物資倉庫,還包括購物中心、學校、郵政服務和警察部隊,甚至有的時候那裡只能流行美元作為唯一的法定貨幣。

這簡直就像是國中之國。

(在德國的美軍基地)

未來,美國在德國的駐軍還會一直留在這裡,作為遏制俄羅斯的重要軍事力量。不過,對德國政府來說,美軍在德國的駐紮已經沒有意義,德國不是韓國,他擁有強大的國防實力,在歐洲地區屬於棋手級別。美軍的存在在德國看來已經成為遏制自己崛起的阻礙,所以美國和德國之間未來很可能因為駐軍的問題產生摩擦。


歷史風暴


現在的德國從內心上來講,肯定是非常希望美軍從自己國土上全部撤離的,以結束二戰以來德國作為戰敗國被戰勝國軍隊軍事佔領的歷史,也算是跟這段不光彩的過去進行一個徹底的切割。但是默克爾卻不大可能公開發表希望美軍撤離的言論,因為這顯然是屬於政治不正確。德國畢竟是北約核心成員國,也是歐洲領頭羊,帶頭驅趕美國駐軍無疑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甚至還會落下戰敗國心存不軌的嫌疑。

在冷戰時期,德國被分割成西德和東德兩個國家,成為美蘇兩大超級大國在歐洲對峙的最前線,當時的兩德境內駐紮著包括蘇軍、美軍、英軍、法軍等等在內的上百萬外國軍隊。一旦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升級為熱戰,德國本土就是首當其衝的主戰場,而且被迫充當東道主的德國人還要各為其主、同胞相殘,簡直只能用“杯具中的餐具”來形容。

德國人的噩夢終於隨著兩德的統一、蘇聯的分家而告一段落,不過為了送走駐紮在東德的幾十萬蘇軍,德國可是著實花費了很大一筆血本,提出了包括免除蘇聯的鉅額債務並且提供各種經J援助在內的一系列優惠條件,總算是打發走了這幫大爺。另外隨著俄羅斯勢力範圍的急劇收縮和北約的不斷東擴,位於德國東面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紛紛加入北約,德國從北約的最前線一下子變成了北約的大後方。

蘇軍從德國撤離

再加上北約在整體實力上相對於俄羅斯的巨大優勢,德國的國家安全環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基本上不再面臨重大軍事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美英等國繼續在德國本土保留大規模的駐軍,對於德國自身已經沒有什麼正面價值了,反而更多地帶有對戰敗國進行監視的意味。這讓完成了國家一統,政治經J影響力重新崛起的德國感到非常不爽。不過這種情緒目前僅僅體現在民間輿論的層面,德國官方還是比較理智的,懂得悶聲發大財的道理。

駐德美軍大批進駐波蘭

近年來美國為了加緊圍堵俄羅斯,一方面不斷削減駐德美軍的規模,將更多的兵力部署到更加靠近俄羅斯邊境的波蘭(一貫喜歡悶聲作大死的大波波自然也是熱烈歡迎)甚至波羅的海三國,特別是波羅的海三國並不是《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的締約國,美國在上述國家部署軍事力量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另一方面也要求德國提高軍費開支水平,為美國分擔更多的防務責任,德國也欣然接受。所以就總體而言,美德關係還是比較融洽的,促成美國從德國撤軍的這件事情可以做但不方便說,對此德國還是很有分寸的。


晨曦談兵


德國的外國駐軍源於二戰,當時德國戰敗,盟軍對其進行了分區佔領:美佔區、英佔區、法戰區與蘇佔區。後來前三佔區合併成立了聯邦德國,即西德,英美駐軍並沒有撤走,而是以北約的名義來保護西德的安全;在蘇聯的支持下,蘇佔區成立了東德,由蘇聯主導的華約保護其安全。後來,柏林牆倒塌,東西德會併為一個德國。蘇聯與華約都解體了,但北約不但存在,而且不斷擴大。作為北約成員國之一,德國國土上依然保留了美英等北約國家的軍隊。


在二戰剛結束時期,美英等國的軍隊主要是防止德國重新軍事化,保證德國走和平發展之路的。後來美蘇冷戰開始,美國在歐洲的軍隊開始承擔了對抗蘇聯,保護歐洲北約國家安全的任務。在這一點上,德國也安然接受,因為有它國力量護自己安全,自己就可以全身心發展經濟,德國經濟就此迅速崛起。

蘇聯解體後,由於歐洲國家仍然不信任俄羅斯,美國也不甘心退出歐洲,所以北約這一軍事組織非但沒解散,反而在美國領導下壯大了。特朗普上臺後,認為美國為了歐洲安全付出太多,歐洲國家應該向美國交“保護費”。這才引發了德法等國開始考慮建立自己獨立的軍隊。當然,由於美國駐軍的存在,這條路將很艱難!



姜運倉


二戰結束後,在德國美蘇等國家在德國駐軍即是勝利國宣誓權力的象徵,也是這些國家為戰後利益分配較量的一種示威。二戰結束後德國名義上的政權已經倒臺,但是怎樣使德國在戰後保持一定的次序,不再出現反覆;再則,對前政權遺留問題的清算,都是勝利國需要考慮的。當時看軍管是最好的選擇,那麼保持一定的駐軍就是一個必要的條件。

二戰時期的德國不管是在軍事還是科技上都是堪稱那個時代先進的。戰敗後這些先進的技術是戰勝國眼饞的,那麼通過軍隊進行掠奪是最快最有效的。所以駐軍在這個時間段的工作強度也不會比戰爭時期少多少。

從當時的政治環境看,雖然聯合國成立了,但是世界由於意識形態分成了東西兩極。而這兩極的對立在二戰後期已經顯現了出來。恰好戰爭停止在德國,那麼這兩極的對立就不可避免的在德國的國土上發生。藉著戰後利益分配的藉口硬生生的把德國拆分成東西兩德,而德國也不可避免的成為兩極對抗的最前線。那麼兩方駐軍也就理所應當的。


教練不練


德國的駐軍是有歷史原因和現實的客觀因素。

歷史原因,眾所周知,當時不僅在德國的駐軍有英美,還有法國和蘇聯。

在柏林牆倒塌前後,鐵幕使得歐美必須部署重點在前沿,而這個前沿便是德國。

之後的蘇聯解體,鐵幕消失,但威脅仍在,儘管它已經萎縮了,可實力猶存,且德國雖然已經重建國防軍,但它的過去依舊被人忌憚。

北約是一個軍事同盟組織,解決了德國需要發展自身國防的政治因素。

在北約的框架下,軍事任務共同承擔,譬如美國出兵出裝備,各國出基地和錢,作為輔助。

我認為這是比較合理的,各國也能接受,畢竟維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是需要花費不可小覷的金錢,共同養著吧,也就是最早期的共享機制,呵呵。

英美,英美,有英就有美,既然美國部署的幾個師在歐洲,特別是在德國,英國也不會撤離,反正人家也沒趕,能賴著吃公糧就賴下去唄。

德國也不是沒想過趕走這兩個傢伙,它想過,也搞過,例如和法國組建共同部隊。

你們不是不放心我?

那好,和法國一塊組建,行了吧?

很遺憾,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北約的擴大,鎖定的威脅目標越來越多,認定的不安全領域使得北約的重要性再次被凸顯,這件事就不提了。

歐盟都起來了,依照德國的思路,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所以只要把控住政治的主導權,誰駐軍都一樣是自已的隊伍。

唉,是不是阿Q,我是不曉得,反正人家有自個的思路。


鴻哥iouyh福小鋪


〇2戰德國戰敗後,美英在德國駐軍。(1)為徹底清除法西斯主義對德國的影響,促進德國走向民主化的需要。(2)防止德國再度軍事化,危害世界和平(德國是2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3)作為戰勝國對戰敗國的1種榮譽象徵。

〇美蘇冷戰時代開啟,駐德美、英軍的職能有了轉折性變化,成為與前蘇聯為首的華約軍事集團進行冷戰對峙的重要力量。

〇前蘇聯解體,北約繼續存在。駐德美軍成為美國控制歐洲、稱霸世界,繼續圍堵丶削弱丶制衡俄羅斯,防止俄羅斯再度崛起的重要工具。



趙凡丁201


二戰結束時,德國被劃為美、英、蘇、法四國佔領區,東普魯士割讓給蘇俄,奧德河、尼斯河以東及什切青、施維諾威斯割讓給波蘭。蘇聯垮了,俄軍撤走。北約成立後,美、英軍從佔領軍,變成了西德的盟軍,幫助西德防禦蘇俄可能的進攻。法國一度奉行獨立自主政策,沒有加入北約,也退出了對德國的佔領。


沉140769451


三個特定歷史主題形成的

二戰原因,美國稱霸

作為二戰的罪魁禍首,德國失敗後,不僅遭到了分解與無情的洗劫,剝奪了獨立的軍政財法與治權,而且被佔勝國美蘇英軍事佔領。最初的目的是防止德國納粹不滅再起與社會不穩,佔領軍充當管理者,隨後就成了美蘇的勢力鋒線。

但深層目的,還是美國為了霸權。二戰期間的美軍到達之地,除了越南被擊敗退走、菲律賓一度因為利益太小撤走,美軍都完成了佔領。

英國軍隊的存在原因很特殊,一是其堅定地作為美國的盟國,二是美國要洗脫“佔領”的惡名,所以被美國留下來了。

說是美國野心而不是二戰後的勝利者存在,最大證據就是法國被排除在外了。

冷戰原因,保護德國

冷戰起初的表相是美蘇爭霸,本質是兩種發展模式的對壘――後來純為美蘇國家利益之爭了。真正有良心的學者都不能不承認社會主義體制的優越、西方對社會主義的恐懼。比拚模式,西方沒有底氣,因為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在他們的病態之軀上萌芽的,所以,憑硬實力阻擋是其唯一的選擇――作為世界最大的殖民宗主國英法與發夠戰爭財的美國,組織起來,意味著控制了世界除中蘇東歐之外的全部地域、主要市場、主要資本與主要工業和科技,實力確實強大,但制度劣勢使其只能用武力阻擋,所以美英在德國投入了重兵。

而對壘對方必然互相應因的,蘇聯自然也會加大軍力。正成為熱點的《中導條約》,就是因為蘇聯發展出了技術更先進的導彈,才被西方――美國邀約談判限制的,筆者有專論,敬請搜看。

美國謀霸,佔領地盤

冷戰結束,華約解體,蘇聯崩潰,被西方硬逼成對手的俄羅斯也遠離德國了――中間隔著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但美英並沒有撤出的任何意願。

在英國還是歐盟成員時,對德國不算大問題,但英國脫歐,而且緊跟美國攪亂烏克蘭、武裝波蘭、惹怒俄羅斯、促進波羅的海軍事熱度,問題出現了。所以德法支持建立歐洲軍,就是要擺脫美英的軍事控制――好聽地說是北約,不好聽的說,不僅是美英軍事佔領,而且隨時邀約北約成員國軍力進出,作為大國,德國也包括法國事實上被美英綁架了。

這也是法德在當前刻赤海峽事態後,反對歐盟制裁俄羅斯的原因。因為德國要實現正常化,只有借力俄羅斯了。


愛手機的小明


二戰德國是戰敗國,所以但作為戰勝國的美國英國和蘇聯在德國都有佔領軍。這對剷除納粹的殘餘勢力起到了很大作用,對穩定戰後德國國內的秩序也是很有幫助的。後來在英美佔領區建立了聯邦德國,在蘇聯佔領區建立了民主德國。在隨後開始的冷戰中,蘇美兩大陣營在兩德邊境陳兵百萬,互相對峙。如果不是大家都有核武器都能互相毀滅,很有可能第三次世界大戰又會在德國境內爆發。


浩蕩揚子江


德國主動宣戰。尊行天道,任何等級優劣。甚至極端優秀。優太人,太優秀的人。都得清洗罪惡,進入新世紀,德日,都不算單挑爭戰失敗,美蘇以不算光明單挑擊敗帝國。這整個人類。走將也同等身受這卑劣不道義戰爭。特別在世界以人性人道國度,狗性國度反而因此是生得逢時,這正好是它們欺善畏惡。群起而攻的強項,但狗終競是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