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稱“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衝,是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海上航線的捷徑。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東南與約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埃及面積為100.145萬平方公里 ,疆域橫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國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沒有大山,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埃及全境大部分是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沙漠與半沙漠佔全國的95%。西部利比亞沙漠,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里傑、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巖丘。

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從南到北流貫全境,埃及段長1350公里,兩岸形成寬約3—16公里的狹長河谷,並在首都開羅以北形成2.4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在尼羅河的影響下,兩岸谷地形成了面積為1.6萬平方公里的綠洲帶。

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公里)。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全國乾燥少雨,氣候乾熱。埃及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氣溫較高,晝夜溫差較大。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氣候相對溫和,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白尼羅河發源於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區,青尼羅河發源於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兩河汛期不同。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全境乾燥少雨,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 。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

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3100年出現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古埃及連續形成了31個王朝。公元前11世紀至 前1世紀,斷斷續續被亞述、巴比倫、波斯、古代馬其頓和羅馬帝國征服。

公元4—7世紀併入東羅馬帝國,古埃及文明滅亡。後被波斯薩珊王朝佔據。公元7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入侵,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

阿拉伯帝國後期,埃及出現了法蒂瑪王朝和阿尤布王朝。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1249年開始由馬木魯克王朝統治,1517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征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埃及行省。

1798年~1801年一度被拿破崙佔領。1805~1840年在穆罕默德·阿里領導下進入短暫的獨立。

1882年被英國軍隊佔領,1914年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1922年2月28日,英國被迫承認埃及獨立,但仍保留對埃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權力,埃及當局仍然是英國控制下的傀儡王朝,按英埃政府間協議英國可以隨時為了保護英國在埃及利益對埃及出兵。

1952年7月23日,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國家政權,獲得真正獨立。1953年6月18日廢除帝制,成立共和國。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1954年,英國被迫同意分批從埃及撤軍,直到1956年英軍才全部撤出埃及,但仍然保持對蘇伊士運河區的事實治權。

1956年,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引發第二次中東戰爭,英國與法國、以色列組成聯軍,突擊控制了西奈半島與蘇伊士運河區,圍殲了多支埃及軍隊,並對埃及的多座大城市展開戰略轟炸以震懾埃及軍民。

1958年2月,埃及與敘利亞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9月,敘利亞脫離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國名:

通常認為,英語中“埃及”一詞是從古希臘語演變而來的。阿拉伯人則將“埃及”稱作米斯爾,在阿拉伯語中意為“遼闊的國家”。埃及又稱為金字塔之國,棉花之國。

國旗:

埃及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黑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部分中間有國徽圖案。紅色象徵革命,白色象徵純潔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徵埃及過去的黑暗歲月。

國徽:

埃及國徽為一隻金色的鷹,稱薩拉丁雄鷹。金鷹昂首挺立、舒展雙翼,象徵勝利、勇敢和忠誠,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風暴、在高空自由飛翔的化身。鷹胸前為盾形的紅、白、黑三色國旗圖案,底部座基飾帶上用阿拉伯文寫著“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首都:

開羅,面積約3085平方公里,人口800萬。是阿拉伯和非洲國家人口最多的城市。夏季平均氣溫最高34. 2℃,最低20. 8℃;冬季最高19. 9℃,最低9. 7℃。
埃及是非洲第三大經濟體,屬開放型市場經濟,擁有相對完整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服務業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0%。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55%,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4%。石油天然氣、旅遊、僑匯和蘇伊士運河是四大外匯收入來源。

工業以紡織和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重工業以石油化工業、機械製造業及汽車工業為主。工業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6%,工業產品出口約佔商品出口總額的60%,工業從業人員274萬人,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14%。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埃及是傳統農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5%,農業從業人員約550萬人,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31%。全國可耕地面積為310萬公頃,約佔國土總面積的3.7%,絕大部分為灌溉地。耕作集約,年可二熟或三熟,是非洲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國家。主產長絨棉和稻米,產量均居非洲首位,玉米、小麥居非洲前列,還產甘蔗、花生等。農業在埃及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政府極為重視農業發展和擴大耕地面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棉花、水稻、馬鈴薯、蠶豆、苜蓿、玉米、甘蔗、水果、蔬菜等。主要出口棉花、大米、馬鈴薯、柑橘等。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埃及歷史悠久,名勝古蹟很多,具有發展旅遊業的良好條件。政府非常重視發展旅遊業。主要旅遊景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盧克索神廟、阿斯旺高壩、沙姆沙伊赫等。

人口94,550,000。伊斯蘭教為國教,信徒主要是遜尼派,佔總人口的84%。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約佔16%。

據埃及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埃及人口已經達到9100萬人。除移居在國外的數百萬人,生活在埃及這塊古老土地的人口高達8300多萬,在西亞北非地區高居首位,據埃及政府估計,在2025年前,這一數字將突破一億。

近幾年,埃及人口呈爆炸性增長。此外,埃及人口居住高度集中。埃及國土只有100多萬平方公里,在中東和非洲地區來說本來就不算大,而且大約95%的國土面積為無法居住的荒漠,能夠居住的國土面積只有5萬多平方公里。因此,埃及人口近一半集中在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也是埃及最富庶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此外,首都大開羅地區一地的人口就高達近2000萬,約佔全國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埃及人口劇增帶來嚴重的貧困問題。按照聯合國每天生活費低於2美元的標準計算,埃及的貧困人口比例則高達40%。大約有1500萬人棲身於貧民窟或棚戶區內。

為了滿足龐大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長期以來埃及政府實施食品和能源補貼政策,即政府以正常價格採購食品和能源,以極低價格向居民提供。2

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特別是亞歷山大城,其次是開羅。其間夾雜著黎凡特文化的特點,即法國、希臘、土耳其和敘利亞文化的混合體。隨著7世紀阿拉伯人的入侵,新的統治者和自身文化的保護人將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傳播開來,其中禁止偶像崇拜,對大部分埃及人從過去法老和希臘羅馬時代的宗教中解脫出來產生重大影響。只有很少過去的傳統在科普特教堂中以改良的方式保存下來。

埃及城市中,中產階級的生活狀況和生活方式與歐美居民沒有太大的區別。以開羅為例,在眾多書店、電影院、新歌劇院、文化團體和大學裡,他們有很多機會去分享和體驗國際社會的方方面面。對於城市貧民來說,雖然與從法老時代以來一直毫無變化的單調的農村生活比起來,城市生活有些樂趣,但仍是相當乏味的。電視和電影以及公共慶祝活動,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樂趣。小攤小販在忙碌著出售手工藝品和糖果,這兒也舉辦婚禮,有音樂、苦行僧唱詩、木偶劇、說書和歌舞。

埃及人喜吃甜食,正式宴會或富有家庭正餐的最後一道菜都是上甜食。

著名甜食有“庫納法”和“蓋塔伊夫”。“錦葵湯”、“基食顆”是埃及人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食品。“蓋麥爾丁”是埃及人在齋月裡的必備食品。“蠶豆”是必不可少的一種食品。其製造方法多種多樣,製成的食品也花樣百出。例如,切爛蠶豆、油炸蠶豆餅、燉蠶豆、幹炒蠶豆和生吃青蠶豆等。

埃及人通常以“耶素”為主食,進餐時與“富爾”(煮豆)、“克布奈”(白乳酪)、“摩酪赫亞”(湯類)一併食用。耶素即為不用酵母的平圓形埃及麵包,他們喜食羊肉、雞、鴨、雞蛋以及豌豆、洋蔥、南瓜、茄子、胡蘿蔔、土豆等。在口味上,一般要求清淡、甜、香、不油膩。串烤全羊是他們的待客佳餚。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埃及人還特別愛吃中國川萊。

每一位埃及成年男子到了婚配年齡,首先要向意中人的父親提親或者在母系親屬及鄰居中擇偶。提親後,男女雙方開始商討女方的陪嫁數額,一般是男方把陪嫁款項的2/3作為聘禮送給女方。然後,在村長的主持下訂立婚約。埃及農村的婚禮場面熱鬧奢侈。迎親前,男方大擺宴席,並有歌舞相伴,有時宴慶數日。迎親時,新郎的母親帶領多輛裝點漂亮的馬車到女方家接新娘,新娘要坐在其中一輛用昂貴克什米爾毛綢、玫瑰花等裝飾的花車上。

在開羅市的東南部,有一座數百年曆史的墓地。它本是安葬愛資哈爾大學畢業生及顯赫人物的地方。後來,漸漸成為周圍地區的公共墓地。人們生前來這裡為自己建造死後的住所,於是一棟棟排列整齊的平房紛紛築起,儼然一座“死者之城”。每逢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死者的親友都來此聚集,懷念死者,這就是埃及人的獨特葬俗。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埃及人的交往禮儀既有民族傳統的習俗,又通行西方人的做法,兩者皆有,上層人士更傾向於歐美禮儀。埃及人見面時異常熱情。一般情況下,見到不太熟悉的人,先致問候的人說全世界穆斯林通行的問候語—“安塞倆目爾來庫姆”(直譯為“和平降於你”,意為“你好”)。我國穆斯林簡稱它為“色蘭”。如果是老朋友,特別是久別重逢,則擁抱行貼面禮,即用右手扶住對方的左肩,左手摟抱對方腰部,先左後右,各貼一次或多次。而且還會連珠炮似的發出一串問候語:“你好吧?”“你怎麼樣?”“你近來可好?”“你身體怎樣?”等等。

埃及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北非國家埃及人,大多均為穆斯林;教義教規重恪守,文明歷史永長存;一般都很愛仙鶴,“5”、“7”數字喜光臨;黑、藍、黃色屬忌諱,更為特殊禁說“針”;討厭當眾吐唾沫,贊女窈窕為不純。

男士不要主動和婦女攀談;不要夸人身材苗條;不要稱道埃及人家裡的東西,否則會認為你在向他索要;不要和埃及談論宗教糾紛,中東政局及男女關係。

在埃及,一到了下午3至5點之後,人們大都忌諱針。商人決不賣針,人們也不買針,即使有人願出10倍的價錢買針,店主也會婉言謝絕,絕不出售。

在埃及,進伊斯蘭教清真寺時,務必脫鞋。埃及人愛綠色、紅色、橙色,忌藍色和黃色,認為藍色是惡魔,黃色是不幸的象徵,遇喪事都穿黃衣服。也忌熊貓,因它的形體近似肥豬。喜歡金字塔型蓮花圖案。禁穿有星星圖案的衣服,除了衣服,有星星圖案的包裝紙也不受歡迎,禁忌豬、狗、貓、熊。3、5、7、9是人們喜愛的數字,忌諱13,認為它是消極的。吃飯時要用右手抓食,不能用左手。不論送給別人禮物,或是接受別人禮物時,要用雙手或者右手,千萬別用左手。

為改善人民生活,埃政府長期實行家庭補貼,並對大米、麵包、麵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基本生活物資實行物價補貼。

實行普及小學義務教育制度。全國共有基礎教育(含小學、初中、高中和中等技術教育)學校42184所,其中公立學校37218所,私立學校4966所。共有大學34所,其中公立大學18所,私立大學16所。著名的有開羅大學、亞歷山大大學、艾因·夏姆斯大學、愛資哈爾大學等。大學高等教育平均入學率達32%。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人類最早的太陽曆:

古埃及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太陽曆。早在公元前4000年時,埃及人就已經把1年確定為365天,全年分成12個月,每月30天,餘下的5天作為節日之用;同時還把一年分為3季,即“氾濫季”“播種季”“收割季”,每季4個月。實際上,古埃及的這種曆法並不精確,因為1個天文年是365.25日,所以古埃及曆每隔4年便比天文歷落後1天。然而在古代世界,它卻是最佳的歷法。

在古王國時期,埃及人觀察到當尼羅河開始氾濫時,天狼星清晨正好出現埃及的地平線上,於是古埃及人將這一天定位一年的第一天。

建築中的天文學:

古埃及建築與天文學密切相關。著名的金字塔就隱含了許多天文學知識。金字塔的四面正對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胡夫大金字塔的北面有隧道,可以進入金字塔的中心部位,由那兒眺望北方夜空,北極星正好映入眼簾。哈夫拉金字塔王殿內南北方位有兩個通氣孔。北通氣孔指向當時獵戶星座的Zeta星。另外,獅身人面像在春分日和秋分日這兩天它的正面永遠都正對著太陽昇起的地方,千萬年不變。

數學:

古埃及人很早就採用了十進制記數法。在現存的萊因特紙草和莫斯科紙草上記載了不少埃及人的數學問題,雖然只是片段,仍然可以表明當時古埃及人的數學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古埃及人依次用筆畫排列記數到9,然後用一個好像倒寫的“U“的符號代表10.但古埃及人寫111這個三位數時,每一數位都用一個特殊的符號表示,而不是像現今一樣將1重複寫三次。這說明埃及人當時還沒有完全掌握十位進制。

醫學:

古埃及千年不腐的“木乃伊”聞名於世。古埃及人認為人的身體是靈魂的安息處,要想獲得永生,就必須把屍體保存好。製作木乃伊在古埃及第一王朝之前就開始了。1991年,埃及科學家穆罕默德·塞閉特博士發現,古埃及人在製作木乃伊時使用了放射性物質。埃及國家博物館對古代法老和王后的木乃伊進行研究時,利用探測儀器證明,館內幾具古埃及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木乃伊體內的充填物中均含有放射性物質,可以釋放出α,β,γ射線。由此可以確認古埃及人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在運用放射性物質保護法老的木乃伊了。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交通運輸便利,近幾年海、陸、空運輸能力增長較快。

鐵路:由28條線路組成,總長10008公里,共有796個客運站,日客運量200萬人次。開羅共有兩條地鐵線路,總長64公里,共耗資120億埃鎊。地鐵三號線分兩段修建,第一段全長4.3公里,第二段全長7.12公里,總成本約64億埃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公路:總長約49000公里。

水運:有7條國際海運航線;內河航線總長約3500公里。現有亞歷山大、塞得港、杜米亞特、蘇伊士等62個港口,年吞吐總量為800萬集裝箱,海港貿易量為1.01億噸。蘇伊士運河是溝通亞、非、歐的主要國際航道。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擴建,使過運河船隻載重量達24萬噸,可容納第四代集裝箱船通過。

空運:有民航飛機55架。全國共有機場30個,其中國際機場11個,開羅機場是重要國際航空站。

國家博物館:

埃及博物館坐落在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1902年建成開館,是世界上最著名、規模最大的古埃及文物博物館。該館收藏了5000年前古埃及法老時代至公元六世紀的歷史文物25萬件,其中大多數展品年代超過3000年。博物館分為二層,展品按年代順序分別陳列在幾十間展室中。該館中的許多文物,如巨大的法老王石象、純金製作的宮廷御用珍品,大量的木乃伊、及重242磅的圖坦卡蒙純金面具和棺槨,其做工之精細令人讚歎。

金字塔

埃及共發現金字塔96座,最大的是開羅郊區吉薩的三座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個國王胡夫的陵墓,建於公元前2690年左右,原高146.5米,因年久風化,頂端剝落10米,現高136.5米;底座每邊長230多米,三角面斜度51度,塔底面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石頭砌成,每塊石頭平均重2.5噸。據說,10萬人用了20年的時間才得以建成。該金字塔內部的通道對外開放,該通道設計精巧,計算精密,令人讚歎。

第二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兒子哈夫拉國王的陵墓,建於公元前2650年,比前者低3米,但建築形式更加完美壯觀,塔前建有廟宇等附屬建築和著名的的獅身人面像。

獅身人面像的面部參照哈夫拉,身體為獅子,高22米,長57米,雕象的一個耳朵就有2米高。整個雕象除獅爪外,全部由一塊天然岩石雕成。由於石質疏鬆,且經歷了4000多年的歲月,整個雕象風化嚴重。另外面部嚴重破損,有人說是馬姆魯克把它當作靶子練習射擊所致,也有人說是18世紀拿破崙入侵埃及時炮擊留下的痕跡。

第三座金字塔屬胡夫的孫子門卡烏拉國王,建於公元前2600年左右。當時正是第四王朝衰落時期,金字塔的建築也開始衰落。門卡烏拉金字塔的高度突然降低到66米,內部結構紛亂。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左塞爾陵墓:

薩卡拉金字塔位於開羅南郊30公里,尼羅河西河谷綠洲邊緣外的沙漠上,由多個金字塔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階梯金字塔,為古埃及第三王朝國王左塞爾的陵墓,約建於公元前2700年。該金字塔是埃及現有金字塔中年代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石塊修建的陵墓。該金字塔呈6層階梯塔狀,高約60米。在該金字塔附近還分佈著許多貴族和大臣陵墓,其中大量的精美浮雕壁畫,栩栩如生的描繪了古代埃及人工作和生活的情景。另外,附近的神牛墓也非常有名。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夏宮

即蒙塔扎宮,坐落在市東部,佔地155.4公頃,密林環繞,是一個獨具特色的花園。1952年前一直是皇室家族的消夏避暑地,現海濱向遊人和垂釣者開放。園內有法魯克國王行宮(現為埃及國賓館)。赫迪夫·阿拔斯二世在世紀之交所建的這座土耳其-佛羅倫薩式的建築物,是王室避暑地。王宮不對公眾開放,看其外觀一定要注意頻頻出現的主題字母F。

據說一個報喜人告訴福阿德王,字母F將給他的家庭帶來好運,從此他和他的兒子法魯克給他們的子孫命名都以F開頭。1951年法魯克與娜瑞曼結婚,卻沒有更改她的名字,1952年1月他們的兒子誕生,他為他取名阿赫邁德·福阿德,字母F被放在第二位,6個月後法魯克被廢黜。

卡特巴城堡:

前身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燈塔建於公元前280年,塔高約135米,經數次地震,於1435年完全毀壞。1480年用其石塊在原址修築城堡,以國王卡特巴的名字命名。1966年改為埃及航海博物館,展出模型、壁畫、油畫等,介紹自一萬年前從草船開始的埃及造船和航海史。與開羅古城堡並稱為埃及兩大中世紀古城堡。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尼羅河:

尼羅河發源於埃塞俄比亞高原,流經布隆迪、盧旺達、坦桑尼亞、烏干達、肯尼亞、扎伊爾、蘇丹和埃及九國,全長6700公里,是非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第一條最長的河流,可航行水道長約3000公里。尼羅河有兩條上源河流,西源出自布隆迪群山,經非洲最大的湖--維多利亞湖(南半球)北流,被稱為白尼羅河;東源出自埃塞俄比亞高原的塔納湖,稱為青尼羅河。青、白尼羅河在蘇丹的喀土穆匯合,然後流入埃及。

”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尼羅河谷和三角洲是埃及文化的搖籃,也是世界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尼羅河在埃及境內長度為1530公里,兩岸形成3-16公里寬的河谷,到開羅後分成兩條支流,注入地中海。這兩條支流沖積形成尼羅河三角洲,面積2.4萬平方公里,是埃及人口最稠密、最富饒的地區,人口占全國總數的96%,可耕地佔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埃及水源幾乎全部來自尼羅河。根據尼羅河流域九國簽訂的協議,埃及享有河水的份額為每年555億立方米。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蘇伊士運河:
位於埃及東北部,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衝,溝通紅海和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1859-1869年由法國人投資開挖,埃及有10萬民工因此喪生。後英國收買了運河公司40%的股票,英法共同掌握運河經營權,掠走鉅額收益。1956年,埃納賽爾總統宣佈運河國有化,隨即爆發了英、法、以三國侵埃戰爭。1967-1975年因阿以戰爭,運河封閉停航達8年之久。1976-1985年,埃政府耗資約20億美元進行大規模運河擴建工程,使運河的通航能力顯著增加。擴建後運河長度為195公里,最大寬度為365米,水深11米以下為160~190米,最大吃水深度16米,能通過28萬噸的滿載油輪。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船隻日平均約60艘,運河年收入近20億美元。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