酃縣的前世今生

解密 | 酃縣的前世今生

解密 | 酃縣的前世今生

西

解密 | 酃县的前世今生

酃(líng)縣,地名,在湖南省,歷代以來所指並非同一縣域,而是有過一個演變過程的。根據史籍記載,西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始建酃縣,漢代之“酃縣”屬長沙郡(見《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郡國志》),在今衡陽市東及衡南縣一帶,至東晉併入縣治在湘江西岸的臨蒸縣。而自南宋起沿用七百餘年之“酃縣”,漢代則屬長沙郡茶陵縣,史稱“長沙茶鄉之尾”,至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始析茶陵之康樂、霞陽、常平三鄉設酃縣,至1994年又因“邑有聖陵”炎帝陵而更名為炎陵縣。從漢代再往上追溯,我們發現,漢代之酃縣,與耒陽、嘉禾、安仁、茶陵等富含神農文化色彩的地域相毗鄰,在上古時代同為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重要活動地區,在春秋時稱“寵”(即“寵”)或“龐”(見譚其驤《中國古代地圖》、《史記·越世家》等)。《說文》曰:“寵 ,尊居也,從門龍聲。”從字形結構和《說文》的解釋看,“寵”、“龐”和“酃”,都是神靈之域,被稱為雷電之神的居地,亦即龍的居地。而結合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生平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炎帝是因龍感應而生,故又稱神龍氏,實則是龍圖騰的化身。正因為此,他活動過的這一地區被稱為“寵”、“龐”和“酃”是很有道理的。炎帝神農氏的崩葬之地“長沙茶鄉之尾”,與漢代之“酃縣”同為炎帝神農氏重要活動地區,又同屬長沙郡,在南宋建縣時借用被稱為“龍的居地”的古“酃縣”之名,也確實是順理成章之事。

酃縣(今炎陵縣)。明嘉靖《衡州政府志》謂“取古酃縣為名”(西漢時曾於今衡陽市區東郊置酃縣,東晉時廢);清乾隆《酃縣誌》謂今縣城有酃泉,因以為名。《水經注》謂因縣東有酃湖,水可釀酒而得名。

古屬荊地,漢代屬長沙郡茶陵縣,史稱“長沙茶鄉之尾”。西漢至南朝陳為茶陵縣地。隋為湘潭縣地。唐復為茶陵縣地。南宋紹興九年(1139)為茶陵軍地。宋嘉定四年(1211)析茶陵之康樂、霞陽、常平三鄉置酃縣。初屬衡州,後屬茶陵軍。元屬衡州路(府)。1914年~1922年屬衡陽道;1937年、1940年分別屬第五、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屬衡陽專區;1952年屬湘南行政區;1954年屬郴州專區,同年劃安仁縣雲秋、草坪、大鵬三鄉來屬。1959年(一說1956年)與茶陵縣合併,1961年復置酃縣,屬湘潭專區,1968年屬湘潭地區。1983年後屬株洲市。1994年4月5日,民政部批覆(民行批[1994]55號)同意酃縣更名為炎陵縣。

傳說

解密 | 酃县的前世今生

龍王井

正因為“酃”字的這一特殊含義,炎陵縣至今流傳著很多與“龍”密切相關的地名傳說。其中最富神話色彩的一個傳說就是龍王井的故事——相傳遠古時代,有一次山洪暴發,到處是一片汪洋,縣南九十餘里的龍潭,有九條龍乘著山洪水勢向北游來,其中一條小龍,因迷戀縣城一帶的風光,在這裡逗留了一些時光。當它尋找同伴打算離開的時候,又被峻峭的筆架峰擋住了去路。山洪慢慢退去,小龍無法藏身,它只得施展神力,穿地而入,到衡陽的酃湖而出,再遊入湘江找到它的夥伴同歸東海。從此,小龍的入地之處就成了一口泉眼,被稱為酃泉或醽醁泉,俗稱“龍王井”。這也是龍王井之水與衡陽酃湖之水相通的由來。酃泉之水冬暖夏涼,清甜可口,用泉水釀出來的酒醇香純和,回味綿長,被稱為“醽醁”,曾被當成貢品朝奉宮廷。清人李朝事曾以詩歌詠古酃縣八景之“醽醁泉香”,詩曰:“醽醁泉源寄市城,澄清不受物囂櫻。金望仙露欣同質,玉澗芳流可並聲。受福已知佔井汲,濡膏靡盡羨淵泓。箇中不減湘蘭味,肯教時人識米精。”

古城遺址

解密 | 酃县的前世今生解密 | 酃县的前世今生
解密 | 酃县的前世今生

衡陽酃縣古城遺址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衡陽市郊酃湖鄉酃湖町,西漢置酃縣,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廢。1952年被髮掘,城址東面為老茶亭,南為胡家臺,西靠排漬站,北頻耒水,面積20萬平方米[1] 。經考古發掘,故城呈長形,城側周圍有便河,城牆用黃土堆砌而成,殘高4,寬5左右。城基土層中有繩紋大瓦片、繩紋小簡瓦及印紋硬陶壇罐殘片等。城址內有陶片,漢代銅瓦板瓦,陶器有盆、壺、罐、缽,另有鐵劍、銅渣等[1] 。

酃縣遺址西面、北面殘存高低不一的城垣和低窪的護城河;城牆的夯土層中,夾有繩紋板瓦、筒瓦和印紋硬陶殘片;存有筒瓦、板瓦、瓦當、和盆、罐、壺、缽等陶器殘片;城西的象山上,幾乎等距離地突兀著三座小山巒,似埃及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一樣,站在山巒上便可俯瞰整個城池;城址東面的耒水河岸邊現留下一大缺口,為當時東城外的一座碼頭,起著縣邑商業與軍事物資的吞吐功能。

酃縣故城遺址的保護範圍:以遺址外緣為起點,四向各至100米處;建設控制地帶:四向各至保護範圍外100米處,保護範圍為22萬平方米。酃縣故城是衡陽市區目前發現最早的一座古城址,它拉開了衡陽建城的序幕,是衡陽城市之根,是衡陽城市之魂,對於研究衡陽市的演變史和發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解密 | 酃县的前世今生解密 | 酃县的前世今生

衡陽雁去無留意,酃縣故老有傳承

衡陽城區最早的縣治在江東,即古酃縣遺址。這裡處於酃湖邊,耒水即將匯入湘江的末端轉彎處。楚國的船隊曾到達這裡,2000多年前的城牆不久前還可見。不過後來的城區卻轉移到了湘江西岸。

衡陽城區為什麼會西移?郭建衡接受“湖湘地理”採訪時分析,古酃縣處在耒水沖積平原,北有耒水,東有酃湖,每逢發大水就被淹沒,限制了城市的發展。

後來分出古酃縣的一部分和蒸陽縣(公元25年承陽改名蒸陽)一部分,建立臨蒸縣,縣治位於湘江西岸、石鼓書院附近,蒸水和湘江合流處。日後衡陽城就是在臨蒸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古代的衡陽城有城牆,原先衡陽城基本上就是環城路包圍的一帶範圍,背靠湘江,到石鼓書院已經是城北郊區了。

直到清同治年間(1862-1875年),又在城牆外修外城,城區範圍延伸到了南邊的回雁峰前。此前1000餘年,衡陽的城區一直沒多大變化。

到本世紀初,衡陽的城牆對城市擴張是一個障礙,於1925年開始拆除,到衡陽保衛戰(1944年)前夕基本拆完。

現在的酃湖水面大概千把畝的樣子,被隔成一塊塊的漁池。歷史上記載酃湖水面最寬的時候是“周匝四十三里”,還有記載“闊可三十里”,最小的記載是“週迴三里”。這是由於耒水衝擊時而淤塞,人們時而治理的緣故。小水入大水時都有湖來調節水勢,衡陽的蒸水入湘處有團結湖,雁棲湖,耒水入湘處就是酃湖。酃湖背靠五馬歸槽群山,面臨廣闊的酃湖平原,耒水婉轉飄流其前。我最喜歡酃湖的寒煙春霧,飄香夏荷,成群秋鷺,平原冬韻。這裡的湖光山色與江景,歷代引來了許多騷客詩人。晉代文學家庾闡就喜歡在這裡飲酒賞景,與友人圍坐湖洲,斟酌酃淥美酒,凝望天邊的煙霞。他於中興三年(388年)來湘東郡作官,三月三日同友人於酃湖曲水流觴,作《三月三日》:心結湘川渚,目散沖霄外,清泉吐翠流,淥酃漂素瀨,悠想睽長川,輕瀾渺如帶。在遠古的漢晉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什麼會以這個湖為縣名叫酃縣,是因為這裡的山水美景。還有個原因就是這一汪清澈的酃湖水能釀出尚好的酃淥美酒,香醉天下,朝貢天子。在歷代的史冊中,唐詩宋詞裡永遠瀰漫著陣陣的陳香。讀著這一首首酃淥酒詩會讓人醉得酥軟舒暢,三日餘香。

沿酃湖東北走一百多步就到了漢晉時代的酃縣故城,耒水在此轉了個“幾”字形的急彎。潮水一陣陣地衝刷著故城的泥土(文化層)。若不施以保護,故城遺址不久會永遠消失,到時候去哪裡尋找我們這座城市的根!故城址是塊300米見方的臺地,上面是稻田,水塘菜地相雜,俯首可拾漢晉碎陶。故城東靠耒水,南北西三面尚存護城河地勢。城中靠耒水邊有個大缺口,可能就是以前水門的正城門,門口有宋時建“古城庵”遺址。

公元前202年在此設酃縣,屬長沙國,漢之前就無史可查了。建國初期在這一帶周圍發掘了許多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群,證明漢代以前這裡也非常繁華。三國分天下,這裡以湘江為界,東屬吳國,西歸蜀國。蜀國在湘江西岸蒸水入湘處(今草橋旁)置臨蒸縣。吳國酃縣依舊,並於酃縣設湘東郡,取湘水以東之意,晉至南朝宋齊梁陳不同時期管轄六至九個縣。晉代三國統一,隔條湘江不可能還設兩個縣,於公元395年把酃縣併入臨蒸縣,湘東郡也隨之西遷臨蒸縣。酃縣存世近六百年。到了隋代,統一廢郡改州,廢湘東郡改稱衡州,縣稱衡陽。

站在城牆上,遠眺耒水,放眼酃湖平原,總是讓人產生遐想。多少年前這裡帆船密佈,人聲馬嘶,街市井布,候門深森。晉武帝司馬炎與左相(文臣)張載最愛的就是這裡的酃淥美酒,二人一唱一和,一杯一詩,千古留名。宋明帝劉彧是個會享受口福的人,在這裡也享受了一些時日。梁元帝蕭繹曾在這裡飲酒著文,他本是個文人,不該作什麼帝王,落得個親手把自已一生所著十萬卷書付之一炬。大將呂蒙勇中有謀,智取零陵。零陵太守郝普不願歸附,其友人鄧玄之在酃縣為官,呂蒙先說服鄧玄之,與其同謀,終於不費一兵一卒,零陵順利歸降。

快馬加鞭吧,大晉天子急著等酒喝呢,“飛輕軒而酌綠酃,方雙轡而賦珍羞”。

酃縣改為炎陵縣足足推遲五十餘年

解密 | 酃县的前世今生

(中華民國二十年九月二十八日《酃縣民報》)

解密 | 酃县的前世今生

眾所周知,酃縣是1994年改為炎陵縣的。1993年7月24日,縣人民政府向國務院遞交了《關於將酃縣更名為炎陵縣的請示》,經國務院批准同意,1994年4月5日民政部下達了民行批(1994)55號文件。

其實,早在民國二十九年(即公元1940年),當時的民國縣政府就向湖南省政府動議改為炎陵縣,並且在省政府第241次常委會上進行了討論決定。不知何故,這件事沒有下文。但是,當時的《酃縣民報》報道了這一大事。

黃陵縣原名為中部縣,因縣北橋山有黃帝陵而得名,1944年改為黃陵縣的,如果當時炎陵縣的更名順當的話,那比黃陵縣還早了3年呢!

附:中華民國二十年九月二十八日《酃縣民報》

湘省府二四一次常會,長衡劃為四縣,酃縣更名炎陵

湖南省政府,於本月十九日召開常會,臨時動議第五案載:“擬將長沙劃為長沙、善化兩縣,衡陽劃為衡陽、清泉兩縣,以便治理,當否請公決案。委員兼民政廳長陶履謙提決議通過分縣均以圖內藍線為界”。又討論報項第十四案載:“奉交酃縣政府呈請將該縣更名炎陵縣一案應否照辦請公決案?委員兼民政廳長陶履謙提,決議通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