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息肉多大會癌變?

布衣162293


腺瘤癌變與大小沒有直接關係。但是,一般來說,大於2cm後癌變的機會增大。但是也有直徑6-7cm的腺瘤也沒有癌變,而直徑不到1cm的癌變了。但是這兩個情況是比較極端的情況,多數情況是隨著腺瘤的增大,癌變的風險在增加。

那麼,如果腸鏡檢查發現了結直腸息肉,該如何處理呢。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大於2cm有癌變風險再切除呢,肯定不是。建議一旦發現了結腸息肉,無論大小,最好及時切除。除非幾個毫米的小息肉,直接切除活檢。其它的息肉或腺瘤,一般先是腸鏡下取活檢,明確性質後,再決定手術方式。良性的腺瘤直接內鏡下切除,如果有癌變,除了極少數很早期癌變可以內鏡下切除外,其餘的都要行根治性手術治療。

對於內鏡下切除後的腺瘤,一般建議術後一年內再次複查腸鏡,看看是否有再發的息肉或者腺瘤,有部分患者會反覆出現息肉,需要多次腸鏡下切除。一直複查到沒有新發息肉後,再延長複查時間。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這位提問的朋友,看來是有一定的醫學知識,知道腺瘤息肉的概念。息肉指的是突出於大腸粘膜表面的腫物,其實,息肉是一大類疾病。

息肉可以分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最容易發生癌變的息肉,其他息肉發生癌變的幾率很小,所以,腺瘤性息肉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據統計,80%以上的腸癌來自於息肉癌變。

那麼,多大的腺瘤性息肉會癌變呢?這個沒有一定的結論,有的小息肉,不到1釐米的息肉也可能癌變,還有一些很大的息肉,5釐米以上的息肉,也不會癌變。從概率上說,超過2釐米的息肉,容易發生癌變,應該及早的處理。

怎麼樣發現息肉

大部分息肉,是沒有任何不舒服的,只有少部分比較大的息肉,可以出現一些症狀,例如腹痛,黑便,便血,腹瀉等症狀。發現息肉最主要的手段是做腸鏡檢查,以下人群需要定期的接受腸鏡檢查:1、50歲以上沒有任何症狀的人群;2、糞便潛血試驗陽性;3、既往有結腸腺瘤性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癌前病變;4、40歲以上有以下症狀,大於2周的腹瀉、便秘、便血或者大便變細。

發現息肉之後,應該怎麼辦?

發現息肉之後,根據息肉的大小和數目,可以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對於散發的,小的息肉,一般是腸鏡下切除,如果是多發的,比較大的,懷疑有惡變的息肉,可以手術切除腸管,達到根治的效果。


普外科曾醫生


首先息肉有腸息肉、胃息肉等,今天給大家說一下腸息肉,因為腸息肉很多早期的沒有症狀的,發現時已經差不多惡變了,腸息肉主要是由於各種因素導致的腸道粘膜出現的贅生物,而這些息肉都有血液循環。

腸息肉從病理上分為腺瘤性性息肉、炎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還有化生性息肉及腸粘膜肥大贅生等,腸息肉好發於腸道的各個部位,而且數量及大小、形狀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於息肉的治療一般都是根據這些因素去判斷的。



炎症息肉又叫良性息肉,主要是由於各種細菌及炎症刺激所導致的。但是一般是沒有惡變的,而且通過抗炎症、調節胃腸道菌群等治療是能夠完全治癒的。而增生性息肉是比較常見的非增生性息肉,通常是多發的,息肉直徑是小於5mm的,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都是會恢復的。

而腺瘤性息肉又叫惡性息肉,主要是各種原因導致的粘膜膜出現腺瘤,多呈息肉狀,見於胃及結腸部位,有單發性或多發性,有蒂或無蒂等形態,但是腺瘤性息肉會導致人體出現反覆的腹痛及大便帶血,而且腺瘤性息肉>2cm,及易惡變,所以對於息肉需要及時檢查,而且還要分辨出惡性或是良性,對於有蒂且直徑<2cm的需要切除。

關注小克,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識,謝謝!


小克大夫


結腸息肉為消化道常見病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西式化,其發病率逐年提高。結腸息肉按組織學特徵可分為炎性、腺瘤性、錯構瘤性和增生性息肉四類。其中腺瘤性息肉屬癌前病變,癌變率10%~20%,且結腸息肉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且生長相對緩慢,易被忽視。

腺瘤息肉多大會癌變?

腺瘤息肉多大會癌變目前並沒有準確的說法。但有報道大腸腺瘤癌變與腺瘤大小有關,腺瘤越大,癌變概率越大。一般認為直徑>50px的結腸息肉的癌變率達10%。另有研究顯示,在640例結直腸息肉患者中,直徑<25px的腺瘤息肉沒有發現癌變,而直徑≥50px者癌變發生率為7.95%,表明腺瘤息肉癌變率與息肉大小呈正相關。

腺瘤息肉癌變好發部位

多數研究表明,直腸和左半乙狀結腸是腺瘤息肉癌變的好發部位。直腸的腺瘤息肉癌變率高於左半結腸,這可能與腸內容物在直腸、左半結腸滯留時間過長,大量致癌物質長時間刺激上皮細胞有關。因此,老年人群需定期進行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發現腺瘤息肉應儘早切除。

腺瘤息肉與飲酒、吸菸的關係

有報道,乙醇的攝入增加了結腸腺瘤癌變風險,主要是由於乙醇脫氫酶在此過程中發揮了多態性調節功能。另有研究顯示,吸菸所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與結直腸癌變潛在相關,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大腸管狀腺瘤癌變危險性高於非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腺瘤息肉與時間的關係

腺瘤息肉是從“大腸腺瘤→癌”的序貫演化這一變化過程已得到分子水平結果的證實,大致經過增生性腺瘤→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早期癌→浸潤癌的過程,此腺瘤→癌的演變過程有報道約需7~12年。但如果有腸息肉家族史,年齡大於50歲,出現消化道症狀如腹瀉、便血、黑便時,仍應及時行腸鏡檢查。

除此以為,腺瘤性息肉的癌變傾向還與其病理類型、遺傳因素有關,並存在性別、年齡和部位的差異。結直腸鏡檢查以及對息肉病變活檢能夠及時發現早期癌變,因此廣泛開展全結直腸鏡篩查並積極治療腸腺瘤息肉是控制、減少結直腸癌發病的重要措施。


藥師方健


3月份腺瘤切了,醫生讓半年複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