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時期蜀國多次北伐而吳國鮮有作為?

大名42


劉備在孔明丶法正等人的謀劃下,奪得了兩川之地,並建立了蜀漢政權,自封為昭烈帝。

荊州與成都相隔千里萬里,其間又有崇山峻嶺,人員往來極為不便,荊州變相地成為蜀國的一塊飛地,劉備很少插手荊州的具體管理。

關羽趁著暴雨天氣,將河水堵起來,然後掘開河堤,放水淹沒了于禁的七軍,曹軍損失慘重。

此戰之後,關羽名聲大震,達到他人生的頂峰。曹操嚇得六神無主,一時想將京城從許昌遷到別的地方,以避讓關羽的銳氣。

關羽與曹魏軍隊在樊城一帶打群架,鎮守荊州的兵馬大量往前線調派,留守力量明顯不足。

孫權大膽起用半文盲的呂蒙為大都督。呂蒙走馬上任後,狠狠地忽攸了一把關羽,然後兵不血刃地將荊州收了回來,完成了周瑜丶魯肅的宿願。

關羽大意失了荊州,他的腦殼,也叫吳人潘璋給砍了。

劉備大起蜀中的精銳力量,向吳國壓來,吳國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

孫權力排眾議,提拔年輕的陸遜為都督。陸都督在彝陵一帶,實施火攻,大敗蜀軍。劉備本人在蜀國的邊境,一個叫白帝城的小地方,病得一命嗚呼,不得不將蜀國的行政大權,統統交到諸葛亮手裡。

孔明上任伊始,孫權在司馬懿的挑撥下,發兵十萬,氣勢洶洶地向蜀國殺來。

孔明任命膽識過人的鄧芝先生,擔任出使吳國的外交使節,以修復兩國已遭到嚴重破壞的同盟關係。

孫權對鄧芝的到來,極不友好。他在吳國政務大樓前面的廣場上,擺放三口大油鍋。大油鍋盛滿了茶油,大火熊熊地燃燒,茶油在裡面滾沸。

孫權見到鄧芝,不發一言,直接命令身邊的士兵,將鄧芝往油鍋裡扔。

鄧芝公然不懼,掙脫士兵的手,往油鍋裡面跳。

孫權忙喊住鄧芝,“鄧先生,不要當真,我是和你開玩笑的。”

在鄧芝的努力下,蜀國和吳國的外交關係,不僅恢復了,而且達到了歷史的最好水平。

諸葛亮多次侵略魏國,孫權一次也沒有對蜀國用兵,這是因為:

一丶魏丶蜀丶吳三國中,魏國的實力最強,蜀丶吳二國是弱國,不論是蜀國,還是吳國,都很難憑一己之力,去抗衡魏國。

一旦吳丶蜀二國兵戎相見,魏國就會趁著吳丶蜀兩國的國力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派出大軍,將吳丶蜀二國一一收拾掉,最終統一中國。

二丶孫明是蜀丶吳二國聯盟政策的倡導者,也是堅定的執行者。劉備發兵改打吳國的時候,孔明多次表示強烈的反對,反對無效後,並沒有隨劉備一道到前線出謀劃策,孔明只是留守後方。

孫權對孔明非常放心,根本就不用擔心孔明會主動來搶吳國的地盤。

三丶孔明才高八斗,陸遜遠非孔明的對手。孫權擔心對蜀國開仗,吳國不但討不到好處,還要損兵折將,丟城失地。

這完全是一筆蝕本的大買賣,做不得的。


卿雨潤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對,在三國時期,不算魏國進攻吳國,吳國主動和魏軍作戰的次數其實也不少。

在曹丕去世時,孫權想利用這個機會撈一把,於是派兵攻擊江夏,但是被文聘擊退。

228年,吳國周魴以詐降誘曹休南下,在石亭吳軍大破魏軍,取得石亭大捷。

233年,吳國攻擊合肥失敗。

234年,吳國再次攻打合肥,結果又以失敗告終。

241年,吳國再次兵分四路進攻魏國,雙方發生激戰,最後吳國慘敗,只能撤兵。

253年,諸葛恪率軍攻打新城,屢攻不克,吳軍又因為水土不服病者眾多,最後只能撤軍而回。

255年,孫峻率軍攻打壽春,以失敗告終。

257年,諸葛誕在壽春起兵叛亂,吳國派遣全懌、全端等人率3萬人北上支援,結果諸葛誕兵敗,全懌等也投降魏國,吳國損失慘重。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三國鼎立形成以後,雖然北伐次數不如蜀國,但是吳國還是多次主動和魏國作戰的,如果算上魏國進攻吳國的戰鬥,那麼雙方之間的戰爭次數要更多,並不是完全的沒有動作。之所以給人感覺吳國一直鮮有動作,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以蜀漢作為主線,特別是後期,提到吳國的戰事不多,因此不大出名。

另一方面,吳國在對魏的戰爭裡因為種種原因,除了石亭大捷斬獲頗多之外,其他的戰鬥大多是以失敗告終,或者草草了之,乏善可陳,所以在軍事史上也極少被提及。在這種情況下,難免給人以吳國一直無所作為的感覺。


不沉的經遠


東吳並非沒有北伐,相反,東吳自孫權掌權後,歷經十數次的北伐,但難有成果,並且東吳的北伐與蜀漢的北伐的著本質區別。

蜀漢的北伐是名份之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王只能有一個,蜀漢與曹魏在爭奪正統性,雖然蜀漢基本上沒有可能爭取到,但並不影響蜀漢的先輩一次又一次的北伐,用蜀漢的話來說就是: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



東吳的北伐是利益之爭,孫權從赤壁之戰後發起十數次的北伐,只不過是為了與曹魏爭奪地盤,孫權是一個極端務實主義的政治家,東吳與曹魏的戰爭,基本上是局部利益爭奪戰,能爭一塊是一塊。

事實上東吳立國缺乏正統性,曹丕是禪讓了漢獻帝的皇位,建立了魏朝,劉備是以延續漢朝為名,自立為帝,建立了漢朝,曹丕與劉備都有一定的正統性,按理說,東吳的孫權不是曹丕的臣子就得是劉備的臣子,所以孫權在曹丕和劉備之後9年才稱帝,形成事實上的獨立王朝。



相比於蜀漢將國本壓上進行北伐不同,東吳的北伐大多數時候就是趁火打劫,佔些便宜,即使有著大好的機會,東吳也缺乏北伐的積極進取性,說得好聽叫見好就收,說的不好聽叫不思進取。

比如說石亭之戰,也算是東吳的一次大規模北伐,完勝曹休,本來可以一口吃掉曹休,擴大戰果的,但是陸遜沒有聽從朱桓的建議,採取了保守的戰術,結果放走了曹休,東吳見好就收,沒有擴大戰爭。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江東孫權建國後,以顧、陸、朱、張江東四大家族為首士族日益強大,這些家族缺乏進取心,只想著自已的利益和江東的利益,保家為國他們很上心,開拓進取他們缺乏積極性。

再加上東吳實行私兵制,東吳軍隊有很大一批人是私人軍隊,平常只忠於自已的主公,這些主公就是孫權的將領,只有孫權徵召時,這些將領才為國征戰,但是嚴重缺乏積極性,孫權就是想擴大戰果,估計也沒幾個人同意。



所以看東吳的歷次北伐,大多是雷聲大、雨點小。再加上東吳的戰鬥力不強,歷次北伐大都不了了知,即使是最有希望擴大戰果的石亭之戰,也被陸遜這個名將浪費了。

其實從赤壁之戰後,東吳就開始了北伐,當孫劉聯軍在赤壁和烏林擊敗曹操,緊接著進行南郡之戰時,孫權就開始了北伐,孫權自已帶領大軍乘曹操在赤壁大敗之際攻打合肥,讓張昭率軍攻打當塗縣,本想著撈點便宜,卻無功而返,這算是孫權的第一次北伐,這一年是公元209年。



赤壁之戰後,北方的曹操消停了一段時間,孫權乘這個時間進行了南征,孫權派出步騭南征交州,也就是今天的兩廣地區和越南北部及海南地區,名義上控制了交州。

諸葛亮北伐前,孫權只有2次主動北伐,一次在214年趁曹操忙著稱魏公之時,率軍攻打皖城的戰爭,佔據了江淮南部,另一次是215年,趁曹操在徵張魯,無瑕東承之際,孫權發動了合肥之戰,結果此戰孫權被張遼打殘,兩次都差點被俘虜,除此之外,其餘都是曹操主動進攻孫權,孫權作為防禦一方。



從公元217年開始,魯肅去世後不久,孫權改變了戰略,改北進為西征,放棄北進,與曹操緩和關係,開始圖謀荊州,終於在219年趁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奪取了荊州,將蜀漢勢力徹底趕出荊州。

孫權為什麼很少北伐?因為他就是來佔便宜的,哪裡有便宜,就到哪裡佔,沒有統一堅定的戰略主張。也沒有所謂的盟友心態,在孫權眼中,都是玩政治的,奪取利益才是老大。



襄樊之戰後,到夷陵之戰期間,孫權的戰略是兩面派,兩面都要拉,兩面都要打,不僅忽悠曹丕,而且還忽悠劉備,當然沒能力北伐了,只能在狹縫在求生存,這就是孫權的本事。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權,開始與孫權講和,一致北伐,這個時候孫權的北伐大多是與蜀漢配合一起發動的,如石亭之戰,大敗曹休後,孫權暫時解除了北方的威脅,於是稱帝了。還一次是諸葛亮去世的當年,公元234年,響應諸葛亮一起北伐,孫權發動合肥之戰,還是無功而返。



再之後就是公元241年孫權在位的最後一次北伐,兩路大軍北伐攻打淮南和六安,還是無功而返,之後,孫權就沒有再北伐,直到去世。

孫權去世後,東吳也有幾次趁魏國內亂髮動的北伐,比如諸葛恪北征淮南,魏國淮南三叛時,東吳都有派兵支持,但大多無功而返。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答主可能不瞭解東吳這段歷史,畢竟人們所熟知的《三國演義》裡對於東吳的篇幅也是比較少的,但是在歷史上東吳也曾經舉行大規模的北伐,並且多次承受曹魏給予的壓力,這就是歷史的事實。

首先可以看看東吳承受的巨大軍事壓力。

曹操南征孫權

赤壁之戰中出力最大,成果最為傑出就是孫權領導的東吳勢力,曹操一直以孫權為大患。

建安十六年,孫權修築濡須塢以防曹操南侵以來,曹操開始對於東吳大規模用兵。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攻打濡須塢,孫權帥兵七萬前來增援。雙方相持近一個月,曹操退兵。

建安二十一年開始,曹操再次南征,率軍猛攻濡須口,同時煽動山越鬧事,但是這次擊敗孫權,孫權派都尉徐詳求降。

曹丕三次南征孫權

222年,曹丕舉兵伐吳,三路出師。吳將朱桓大敗曹仁,曹丕才退軍。

224年到225年,曹丕兩次親自督師伐吳,均止步於廣陵。

從這裡我們看到東吳政權面臨的軍事壓力十分大,遠遠勝於蜀漢當時所面臨的壓力。

東吳的北伐事宜:

公元228年,孫權發動了著名的“石亭之戰”:在《三國演義》裡面也有記載那就是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髮賺曹休》,但是在歷史上,是由孫權主導的第二次大規模的對曹魏的作戰。鄱陽太守周魴以降魏為引誘當時的曹魏魏揚州牧曹休。於是曹休率領步騎兵十萬人向皖城進發接應周魴。魏明帝又命司馬懿向江陵方向、賈逵向東關方向,三路大軍同時進發。八月,孫權到達皖城,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又任命朱桓、全琮分別擔任左、右督,各領三萬人迎擊曹休,蔣濟、滿寵意識到曹休的不利之處,但曹休已經開戰,隨後大敗。

諸葛恪掌權時代對於曹魏的進攻:

公元252年十月,孫權病亡,魏國大將軍司馬師欲乘機攻吳,以司馬昭為監軍,胡遵、毌丘儉、王昶十五萬大軍,分兵三路前去去進攻吳國。吳國大將軍諸葛恪,命人修築大堤並在兩山之間築城兩座,令將軍全端守西城,都尉留略守東城,以防魏軍。魏軍達到後,發起進攻。諸葛恪率兵四萬前來救援,當時的前鋒丁奉親自率領屬下三千人快速突進,猛攻魏軍,魏軍大敗,丟盔棄甲,亡命而去。

公元253年春,諸葛恪發動大規模北伐,徵發二十萬人伐魏。但是攻打新城不順利,被迫撤軍南還。

蜀漢滅亡之後,東吳的掙扎之戰:

公元268年,東吳最後一個皇帝孫皓親率大軍對西晉發起進攻,正式北伐,當時的大軍分為四路。左大司馬施績攻江夏,右丞相萬彧攻襄陽,右大司馬丁奉、右將軍諸葛靚進攻合肥,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脩則、將軍顧容等率攻擊投降晉國的交阯叛軍,北伐大軍被司馬望大軍所拒,兩路主力施績、丁奉分別為晉將胡烈、司馬駿所敗,而南征交阯軍隊被晉將楊稷大敗。

西陵之戰:公元272年,吳國西陵守將步闡降晉,吳派陸抗討伐步闡。兩軍接觸後,陸抗部將俞贊投降了西晉,但是陸抗針對俞贊可能提供給晉軍的情報,估計楊肇可能依俞贊之計先攻自己的薄弱環節,乃臨機應變,連夜撤下夷兵,換上精兵。第二天,晉軍果然從原夷兵防守之處進攻,遭到吳軍沉重打擊。西晉軍隊逃走,陸抗遂攻陷西陵城,將步闡等人夷滅三族,西陵之戰以吳勝晉敗。


人者仁義也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一君:劉備是創業之君,一生都在戰鬥,雖敗多勝少,但堅韌的性格讓他越挫越勇。此外,劉備是漢室宗親,一直以光復漢室為己任(不論誰的漢室),而中原一直代表漢人的正統,故由不得劉備不致力於北伐。而孫權是繼承者,對江山的報負沒有劉備那麼強烈。而且孫權政治上利害,但軍事上只能用呵呵來形容了(瞭解下張遼威震逍遙津)。

二臣:劉備建立蜀漢時能臣猛將兼備,且擁有五虎將諸葛亮等一票頂尖人才。而東吳雖然也人才眾多,但不可否認,頂尖的確實少。

三國力:漢末天下大亂,但劉焉早早就佔據了蜀中,這讓蜀中避免了戰亂,蜀中本就是天府之國,由此積累了大量財富,劉備接手蜀中,這些財富自然屬於了劉備。而江東在漢末先被諸侯割據,又被各方勢力爭奪,致使國力大損。

四環境:蜀國環境得天獨厚,四方有強關險道可守,唯獨南方的蠻亂也很快被諸葛亮收拾了。而吳國北面面臨強大的魏的壓力,荊州方向又和蜀國貌合神離。最主要的是南面山越一直牽扯住了吳國大部分國力。

五南方是從五胡亂華時期開始,漢人面對外族連連失敗被迫南遷才逐漸發展起來的,那時候的南方可以說是地廣人稀,和秦時就發展起來的天府之國根本沒法比。


待月西廂hac


受三國演義影響,大多數人記住的北伐是蜀漢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維的九伐中原。而演義裡的吳國被嚴重邊緣化,連帶著其戰績也邊緣化了,當然吳國也的確不算爭氣,取得的戰績和他的實力不成正比。

但是吳國也不是甘願做配角的,孫權也進行了多次的北伐,但正如東吳的奠基者孫策給孫權的預言一樣,說率領江東將士決戰兩陣之間爭霸天下,你不如我,舉賢任能,保守江東,我不如你。孫權的北伐聲勢浩大,動輒十萬二十萬,但基本都虎頭蛇尾,每次都折戟沉沙。而且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東吳的數次北伐基本都栽在了同一個地方,那就是淮南合肥這塊。有次也可以看到東吳進取的主要方向就是東攻西守。

當然孫權限於自己的能力白白成就了張遼威震逍遙津的威名,為自己贏得了孫十萬的'美譽'。

東吳西方的荊州雖然一直不是北伐主力方向,但因為主持的一直都是牛人,倒是取得了一些戰果的,但是規模都不大。其實姜維在當上大將軍之前的幾次北伐規模也很小,都不足萬人。

孫權之後,諸葛恪取得過東興大捷,淮南三叛時候曾短暫進入過夢寐以求的淮南地區,可惜此時東吳已經忙於內鬥,對外哪有什麼力道,所以基本都是失敗告終。


困獸88


三國演義三國鼎立,魏蜀吳只有蜀國是漢室遺珠,劉皇叔自從漢中稱王之後,沒少折騰。我們熟讀三國演義的都應該清楚,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蜀漢對於北伐有一種迷之執著。內部有矛盾怎麼辦?北伐啊!豆腐腦甜鹹之爭怎麼辦?北伐啊!一切矛盾都可以用北伐解決。

正因為蜀國數十次的北伐勞民傷財,有人就提出質疑了,是不是諸葛亮為了抓緊手中僅有的權利,故意勞師動眾,顯示自己的能力,甚至揮淚斬馬謖都被說成排除異己,其實有這種聲音也不是沒有原因,就是北伐的次數太多了,蜀國不是在北伐就是在北伐的路上,一直在北伐從未放棄。

我覺得蜀國一直在北伐,和諸葛亮、姜維的關係是不大的,我相信他們不是為了自己手中的權利搞得國內勞民傷財。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知道我所說的不一定被大家信服,一點淺見。

蜀漢在魏、蜀、吳三國中國土最小,人口最少,其經濟實力也最弱。但是蜀國擁有天府之國成都平原,這個保證了蜀國的北伐物質基礎,解決錢糧問題。除此之後蜀國還擁有四川的棧道控制權,我們都是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個保證北伐過程中自身的安全,憑藉地利魏國很難攻入蜀國核心。

但是吳國和蜀國的情況截然不同,魏吳兩國僅僅一江之隔,隔江對峙。吳國雖然擁有廣袤的長江中下游的平原土地,但是吳國的人口和魏國沒法比,兩個國家彼此之間都是平原地區,沒有任何天險,如果打起來魏國很快就可以攻入吳國,吳國強大的是水軍陸軍沒辦法和魏國抗衡。

三國初期,魏蜀吳都是將星雲集,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三國的人才儲備都出了問題。蜀國雖然五虎將陸續隕落,但是蜀國還有諸葛亮、魏延、張苞、關平、廖化等猛將,對外戰爭除了打的後勤,還有拼的是指揮的將領和策劃的謀臣。蜀國這兩項都不是太差。

反觀吳國,自從吳國失去了周瑜、魯肅、陸遜等統兵將帥,開啟了青黃不接的局面,國內幾乎沒有了可用的將軍和謀臣,這個從孫權多次御駕親征就能看出吳國是有多缺人才,這也影響了吳國的對完活動,只能被動防守。

蜀國北伐還有一重要原因,就是蜀漢是東漢僅存的火苗,劉備希望可以達到祖輩的輝煌,可以得到漢室的承認。這個也是蜀國的立國方針,蜀國的文臣武將大多數都是因為這個理由聚集一起,如果沒有這個目標,可能蜀國就變成一盤散沙。

吳國因為太子的多次立廢,國內政治不穩定,全部都在爭權奪利誰還關注對外的戰爭,朝堂的事情肯定會影響軍隊的團結,武將不以開疆擴土為己任了,開始插手朝堂。這些內部原因也是吳國對於北伐不熱衷。

多次的北伐也耗幹了蜀國的戰爭潛力,國內民生凋敝,勞民傷財,虛弱的蜀國最終還是沒有抵擋住魏國的進攻,導致滅國,吳國也很快步蜀國的後塵。


小胖叨叨叨


劉備本來只是織鞋販履小輩,默默無名,後來遇到關羽和張飛,三人桃園三結義,劉備為大哥,自此劉備有了關、張追隨。

劉備經過一段時間打拼,無奈勢單力薄一事無成。直到和獻帝見面後論起族親,劉備長獻帝一輩,獻帝稱劉備為皇叔,從此劉備才小有名氣。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為劉備謀劃了三分天下的宏偉藍圖,具體運作程序,諸葛亮建議劉備先佔取荊州九郡,依此為跳板進取益州,也就是現在的四川。至此,劉備在諸葛亮的扶持下,事業逐漸有了起色。

赤壁之戰,曹操的勢力受到極大的削弱,劉備藉此佔領了荊州九郡,依此為根據地又取得益州,至此劉備終於有了立命之所。

曹操在朝廷已是權傾朝野,漢獻帝已沒有了實權,只不過是個名義上的皇帝,曹操礙於社會輿論沒有直接把漢獻帝廢除。到了這時曹操已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劉備起家的口號就是剷除逆賊匡扶漢室。劉備在益州立穩後,就以以上名義開啟了北伐之路。

孫權在江東已歷三世,按開疆擴土,孫權不如父、兄,孫權的優點是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守土堪當大任。進取精神不足。因此在三國演義中自始至終東吳也沒有像樣的北伐描寫,只是在和東吳相鄰地區小打小鬧。


王春來342


蜀漢長年北伐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之前劉備從曹操手裡搶來可漢中平原,而在劉備手裡,漢中平原可是僅次於益州平原的“天府之土”,這裡土地肥沃,且適合屯田養兵;其二,由於漢中在當時對於蜀漢集團來說可以算是東進中原的跳板,而且這裡又很適合屯田養兵。因此對蜀漢來說,這塊地方是重要的戰略據點,蜀漢也因這塊地方而掌握著長年發動侵略戰爭的主動權。

再說東吳。我們知道呂蒙白衣渡江之後蜀漢集團便徹底失去了對荊州的控制權,導致荊州被魏吳兩家瓜分。但在東吳徹底奪回荊州控制權時,曹魏已經在襄陽樊城等地經營多年,根基相當穩固。因此,荊州這個貫通南北的“中轉站”也就不再是東吳獨有的地理優勢,這也是當年關羽圍攻襄陽樊城能逼得曹操差點要遷都的一個主要原因。與此同時,在劃分荊州的前提下,曹魏集團也看到了這塊地方在地理方面的戰略價值。就好比漢中是蜀漢北伐的跳板一樣,荊州同樣是曹魏能夠南征東吳的跳板。因此在曹丕上位後,曹魏集團發動侵略戰爭的主要對象就是東吳。同時,東吳雖說也佔據了部分荊州土地,但無奈守將的總體實力不如曹魏(順帶提一下,司馬懿領兵拒敵時的主要對手其實就是東吳,且主要戰場就在荊州附近)。因此,並不是東吳不想進去中原,無奈戰略優勢並不明顯。


庫庫庫奇奇526


沒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輿論壓力,即使偏安一隅也無可厚非。而且在那個群雄爭霸的年代,能守得住江東這一方土地,這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功績。一方面是仰仗長江天險,過歌舞昇平的太平日子,一方面是九死一生的去和強敵互相征伐,換作你是吳國的國君,你會選擇哪個?


就算吳國不甘寂寞,非要群雄逐鹿一番,那麼問題來了,打蜀國還是打魏國?假如攻打蜀國,首先雙方是姻親,出師名不正言不順。其次,蜀國在諸葛亮治理下人才濟濟,能不能打得過還得兩說。就算打得過,吳國本部也有極大的概率被魏國趁虛而入。所以,蜀國不能打,那打魏國呢?其實,在歷史上,吳國還真的攻打過幾次魏國,雙方互有勝負,但是沒有什麼特別出彩的戰鬥,以至於後人都不記得這些事情。當時,雖然北方連年戰亂,但是經濟實力還是遠超南方的。吳國隨多次進攻過魏國,怎奈自己實力不夠,無法對魏國造成實質性的傷害。而且魏國對吳國的防禦向來森嚴,魏國曾一度將吳國作為最大的敵人對待。在這種情況下,吳國很清楚伐魏是一件勞民傷財且極難有收穫的事,還不如守護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來得實在。


綜上所述,即使陸遜代表吳國打了幾場伐魏戰役,吳國還是給我們留下來一個不思進取,偏安一隅的形象。然而,三國就好比是電影市場的春節檔,英雄謀士豪傑輩出,想在三國這個舞臺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實在是難上加難。“既生瑜,何生亮”。不是吳國不夠卓越,只是同時代蜀和魏太過卓越,掩蓋了吳國的光輝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