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標誌產品系列(山西篇)——平遙牛肉

地理標誌產品: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於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准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

中國地理標誌產品系列(山西篇)——平遙牛肉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牛肉

平遙牛肉久負盛名,起源年代無考,清代時已譽滿三晉。清嘉慶年間,平遙人雷金寧及其子孫三代,在城內文廟街設有興盛雷牛肉店,長達百餘年。到光緒末年,又有任大才與其子任仰文在城內西大街設立自立成牛肉鋪,所制牛肉可與興盛雷牛肉相媲美,均為正宗產品。

平遙牛肉,傳統制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鹽、用水以至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靠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醇香可口,營養豐富,具有扶胃健脾之功效。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分別比一般牛肉高127%、59%、32%,維生素均比一般牛肉高。

平遙牛肉加工的手工技藝全面繼承了"老字號"的傳統。在加工工具上僅憑"五個一",即一塊肉、一撮鹽、一隻缸、一口鍋,不加色素,其色紅潤,不用作料,綿香可口。在加工工序上,從一頭牛的篩選到出肉,概括為五個字,即相、屠、醃、滷、修五大工藝流程。

相必健:健牛為本,相看肉牛,篩選嚴格。"非病、非殘、非犢之健牛,方選為本。"牛齡不低於四歲,體貌呈長方形或圓桶形,體軀深厚,胸前端、尾根部兩側突出豐滿。手壓牛脊部、腰部、肋部、肘部有厚實感,體重不低於300千克方可入選。

屠必靜:刀穩筋連,肉牛宰殺時,講求淨、靜、穩。好的屠宰師,往往眼明手快,手起刀落,殺牛剔骨、切割牛肉塊前後僅需15分鐘。宰後剔肉時,技師十分注意保持包骨皮與牛組織神經、肌肉連接不斷裂。

醃必足:窖藏醃足,肉牛宰殺後,整體肉按部位切割。每頭牛,冬季切割16塊,春、夏、秋宜小,切割20塊。肉塊切割好後,就是撒鹽醃製了,手工刀縫中撒鹽、肉案上揉搓工藝。

滷必精:老湯煮肉,在平遙牛肉傳統加工工藝中,滷肉工藝尤為縝密。夾層鍋自動控制蒸氣煮肉,不加鍋蓋,好讓異味和水分蒸發出去。用急火沸煮2小時,慢火燉煮8小時,最後滅火燜燉2小時,使鍋中的煮肉慢慢熟化。

修必正:去糟取精,通過整修,去糟粕、留精華、整成形。根據部位、優劣劃定價格。

平遙縣地處山西省晉中盆地,縣境東南部群山環繞,中部丘陵起伏,西北部為廣袤的平川。最高點孟山,海拔1962米;最低處境內汾河下游兩岸,海拔735米。東南山區森林茂密,草坡遍佈,宜林宜牧。平遙水草豐茂、氣候溫和,自然條件為平遙牛提供了很好的生長條件。牧草中間夾雜著苜蓿、馬蓮、艾蒿、五靈子、葦蘆、葛紫花、地丁、小茴香、地骨皮等藥食兼用的植物,賦予了平遙牛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質,使其具有了補腎益心、扶胃健脾的功效,並以色鮮、味美、肉嫩、香濃的優良品質為人們所稱道。

地域保護範圍:平遙牛肉原產地域範圍以山西省平遙縣人民政府《關於確定平遙牛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範圍的報告》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平遙縣現轄行政區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