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想學習、善學習、會做人是老師的職責還是家長的職責?為何?

為未來準備


父母的作用大於老師,好父母勝過好老師。君不見再差的班級都有優秀的學生嗎?再好的班級都有拖後腿的學生,排除智力因素,就是家長的區別啊。再說,老師畢竟只能助力學生一段時間,家長才是一路在助力的人。我見到很多情況是學生的實力體現一個家庭的綜合實力。父母的理念,學識,家庭的經濟實力都在發揮著作用。老師很重要,但更多的是傾向於單課的作用,好的老師能讓學生輕鬆掌握課程,不需要再額外花時間鞏固複習。而家長就需要統籌各門功課的情況,該補的補,該放的放,有些還要重點拓展,不為了考試,為了更遠的未來


Ella2010


2019年《人民日報》上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家長最重要的事業》,文章中指出無論多好的學校,多好的老師,在孩子心中,父母的位置永遠替代不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是隻有老師的事,更是你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老師不能保證你孩子良好的品行,一個人無論成績好壞與否,品行是關鍵。道德可以彌補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卻難以掩蓋道德的缺陷。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與他的家教有關。

老師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家長卻是孩子一生的影響者。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大於老師45分鐘的課堂教育。因此,想要讓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關鍵,老師無能為力。老師給不了你孩子良好的習慣,麻將桌旁、電視機前長大的孩子肯定和愛看書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差別很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邊看電視邊督促孩子認真讀書時,收到的往往是強烈的逆反心理。他們也不想想,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麼能強迫孩子做到呢?

老師更多的交給孩子的是課本知識,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人道理、堅強的意志,這些都是要靠父母去培養的。老師沒有義務幫你去培養,這些只能由家長從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

孩子不是老師的,是你的,家長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永遠的榜樣,請做個稱職的父母!

說一千道一萬,你的孩子只是老師N個學生中的一個,教育你的孩子也只是老師工作的一部分而已。但你不一樣,孩子是你的唯一,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遠是你最重要的事業。

另外,我還想說:您真心不能把孩子全託給老師。如果單靠老師,那就真的是耽誤孩子了!但願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我心飛翔2870


引導學生想學習、善學習、會做人

是老師的職責,還是家長的職責? 為何?

🌹🌹 從核心素養角度談,要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適合終身發展需要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種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的人,是一個長遠的問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是無人替代的角色,一個學生更多時期在學校裡成長,學生、老師是他成長的主要群體,老師是榜樣,一般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做事風格,人品等方面”,因此薰陶很重要的。

文化知識底蘊也是在校擁有的,很大成度上。

老師肩負著傳授知識,培養人品的重任,

經過嘔心瀝血培養出品學兼優的人才,最終培養成有自主能力,積極參與社會的人,才是老師的真正職責!

所以教育的藝術性是培養一個具備核心素養的人!

🌹🌹 家長職責同樣重要,家長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家長作為不好,家分敗壞,一般是教育不好孩子的,這方面有很多社會調查可說明問題的。如果一個學生熱情大方,積極向上,言行舉止到位,樂於學習,……那他的家庭一定是不一般的家庭,他的家庭教養是很好的,這不是無稽之談,是多年的教育總結。因此家庭教育優為重要,同樣擔負著核心素養的教育任務!

🌹🌹其實學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這樣才能實現黨的教育方針,才能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高素養的人。





聽說教講


這個問題提的好。只有成功引導學生想學習了,後面才有可能成功引導孩子善於學習,所以這個問題得分三大方面來回答。

第一,關於引導學生想學習方面。

在這方面,我想更多的是要靠家長引導。為什麼呢?原因有二:

原因之一是:我們的帶班老師除了教學任務重,帶的學生多,同時要完成學校交辦的任務,還要隨時保持和幾十名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我們的老師也是人,是人就會精力有限、時間有限,不可能時刻兼顧到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動態。

原因之二是:畢竟孩子是家長親生的,沒有人會比家長更瞭解自己孩子的個性以及喜好,所以家長更有條件、更容易、也更有精力和時間去有的放矢地做好孩子的引導工作。

所以,老師如果發現了某個學生最近不怎麼想學習,那麼更多是會將情況反饋給家長,讓家長去做好孩子的引導工作。

第二,關於引導學生善於學習方面。

在這方面,老師就顯得更為重要。如何引導學生善於學習,更多考驗的是老師的講課水平,要怎樣講學生才能更易理解,要怎樣講才能更好的激發和培養孩子的自主思考力、觀察力和學習力,這些都是要靠老師在講課中去影響和引導學生的。

所以,在好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肯定是會更善於學習的。

第三,關於引導學生會做人這方面。

在這方面,應該是家長和老師共同努力要求和引導的。老師的鼓勵和引導是催化劑,學生會更願意聽、更願意去做;

但畢竟學生和家長在一起的時間更多,從小到大受家長的影響也更多,同時學生做人方面有問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學生的家教有問題。

所以,在這方面,老師的引導,家長的嚴格要求都必不可少。

最後,我想說的是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長和老師共同努力,但要想引導、教育好孩子,家長和老師的分工很重要。


岑鞏三中沈智報道


引導學生想學習,善學習,會做人是家長的責任,更是老師的責任。有一句古語說得好“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句話詮釋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父母和老師共同擔責。

先說家長的職責:

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個孩子身上都折射出家長的影子。

如果家長德行有虧,他的孩子就不能明辨是非。說一個多年前的例子:那一年我教新一年,班上一個小男孩把一個小女孩的手帕(用來包飯盒的大手帕)偷偷拿回家,經過查證小男孩承認了,答應明天拿回來。第二天,我問他手帕還給小女孩了嗎?他說:“我媽說我沒偷”,我當時一剎那間無語了。小女孩說:“老師,手帕我不要了。他承認有這事就行”。這件事能看出兩個孩子的家教,也說明了導人向善父母責任大

二、家長的行為習慣,以至說話的口頭語都會耳濡目染影響孩子。

別小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一年,我教的一個小男孩總愛拿別人的東西,小到鉛筆、橡皮,甚至別的學生的零花錢。我教育多次,他改一段還犯。有一天,他把學生的飯盒拿回家。我調查時他承認。我問他:你把別人東西拿回家,你爸媽知道不說你嗎?他說:“我媽說把飯盒放進櫃子裡”。還好,第二天,他把飯盒還回來了。我告訴他拿別人東西行為不好,會沒有朋友的。養成習慣了長大容易犯法進監獄。一點點他變好了,再也沒犯過這樣的錯誤。他長大了走向社會,我聽別人說他愛幫助別人,是一個熱心人。

三、孩子從小和父母呆的時間長,好多行為習慣是父母養成的。

比如良好學習習慣,講衛生,文明禮儀都是家長在教育的,家長功不可沒。

老師的職責:

一、老師和家長同樣重要,培養並強化了孩子的良好習慣。

老師對孩子的影響巨大。家教和老師教育都到位的學生越來越優秀。

二、學生“想學習”,老師引導有方,講課引人入勝,就能做到。然後老師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學生就“善學習”了。

三、學生“會做人”家長和老師共同責任。


老師的良好品質會影響學生,人格的魅力也會感染學生,但家長的教育也不能缺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家長都職責重大。只有一方面教育往往不完美。家座教育缺失的孩子有的成為“問題孩子”。


從教人員


在家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學校由老師負責,在家中由家長負責,二者是互輔互承的,一個孩子的學習要想進步,平時家長和老師都應該負擔,不能只靠一方,孩子的做人,家長更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個孩子的將來與否,家長的正確引導是非常重要,學校的老師可以引導孩子的學習,做人如何,家長很重要。


誠信的人


小學生成績好說明孩子努力,把自己的責任勇敢的承擔起來了,我們引導孩子對自己的認識時候,孩子就會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歸因。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老師都用心地引導孩子成長,要引導孩子感恩家長、感恩老師,讓孩子有一顆感恩之心,心中有他人之心。

但是,如果孩子成績考差了,就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自己的挫折,在挫折中勇敢站起來,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

如果我們在此時此刻,去分析是家長的責任還是老師的責任,即使我們不告訴孩子,他們也會從我們的日常舉動中分析出來是家長的不是還是老師的不是。這實際是在給孩子傳遞一種推卸責任的意識,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是無法獨當一面的。

所以孩子考差了,我們就要引導孩子自己去承擔責任,而不是去怪罪家長或老師。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學會正確的反思,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孩子成績差應該怎麼辦?

孩子成績差,原因會有多方面的,我們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一,孩子成績差,主要是因為孩子缺乏學習的心態,沒有足夠的學習動力。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有趣好玩的東西所吸引,這一點我們成人也是一樣的,喜歡對著手機屏幕看大半天。因此,孩子們的注意力就關注到好玩的事情上,對學習就不感興趣了。這種情形下,我們家長就要嚴格地控制孩子的學習與玩耍的時間安排,並引導孩子合理地使用手機、觀看電視等。

比如說,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和孩子儘量不打開任何的電子設備,保持一種安靜地學習環境,讓孩子集中精力完成作業。同時,排除各種做作業做一會吃點零食、上個廁所、喝口水之類的事情,一律在作業前完成,做作業時完全就是做作業的狀態。

孩子使用手機、觀看電視必須要有時間限制,保護孩子的視力不受傷害,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時間要控制好。

第二,孩子成績差,可能是沒有掌握基礎的知識。

知識沒有掌握,就要引導孩子去把基礎的內容背下來,並嘗試去引導孩子理解。如果家長做不了這樣的事情,可以請老師幫忙引導,但我認為最好的方法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去弄明白。低年級的孩子家長多輔助,高年級的孩子更多還是要靠自己。

在這裡,我們推薦一下語文和數學的學習方法,希望家長能讓孩子好好利用,幫助孩子真正把基礎知識搞紮實。

1、語文要抓閱讀和寫作。

閱讀就是要讀大量的書,大量的文章。因為閱讀,孩子能讓大腦思維產生新的連接,讀一本書,孩子就聰明一些;讀一頁書,孩子就聰明一點……閱讀是讓孩子變聰明的最簡單、最核心的方法。所以,一定要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寫作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是訓練孩子語言表達的能力,是思維輸出能力的體現。針對於寫作,我們要求圍繞孩子自己來寫,就是什麼東西都圍繞自己寫,不要去編排什麼不熟悉的內容,就是要想到什麼寫什麼,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

2、數學的學習中,一是強調計算,二是強調解題的能力。

計算就是要快速、準確,這個最好的訓練方法就是每天堅持訓練一定的口算題目,快速完成。我們可以與孩子進行比賽,故意的讓孩子在比賽中獲勝,讓孩子對計算題目的訓練產生深厚的喜悅感,對計算不再恐懼和害怕,然後再慢慢地提升孩子的計算能力。

解題最核心的是弄清楚解題的步驟、程序,在計算能力的基礎上,步驟做對了,題目基本上就做正確了。解題我們可以按照以下五個步驟來進行

1、分析題目條件,將相關條件用畫圖的方式展現出來。

2、根據圖畫所表現出來的關係,分析出題目的數量關係式,寫下來。

3、將相關的數字代入數量關係式,並進行計算。

4、檢驗核算題目的思維分析、計算是否正確。

5、將自己的分析思維,講出來給家人聽一聽。

在整個過程中,最基礎的是前面4步,而讓孩子提升學習能力的是最後一步講自己的解題思維。只要孩子敢於講解自己的思考過程,孩子的思維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快速地進行深入地思考。通過這種講解的方式,促進孩子的深度學習。這種方法就是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在1946年首先發現並提出,被稱為學習金字塔中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通過以上語文和數學的學習方法鍛鍊,孩子的學習能力會得到大大的提升,對基礎的知識掌握也會非常紮實。

第三,可以適當的激勵孩子,讓孩子在責任的基礎上,對學習獲得進步的喜悅感。

賞罰分明,孩子才會覺得合理。孩子在成績上取得了進步,對孩子來說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大的獎勵,這一點要讓孩子在精神上認識到。同時,我們也可以給予孩子一定的物質獎勵,讓孩子看到自己進步所帶來的實質的收穫,增強對學習的價值認識。

獎勵需要注意,不是物質獎勵越多越好,而是以精神獎勵為主,適當的物質獎勵為輔,家長要弄清楚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才能讓孩子自覺、自動地去學習。如果物質獎勵為主,孩子的慾望很容易被培養起來,更容易與其他人進行攀比,慾望的放大對孩子成長的傷害是非常巨大的。

結束語

孩子的成績歸因主要還是在孩子的身上,這是培養孩子責任意識最有效的方法。把恩情記掛到家長和老師身上,是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心中有他人之心,內心寬廣。但把成績變差,歸因到老師或家長的身上,那就是忽略了孩子這個主體,讓孩子學會去怪罪他人,把責任都推卸的不負責的態度,不僅不知感恩,還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大官子霸道曹長卿


這是家長與老師共同的責任!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教育學子時間最長的老師。對孩子各方面教育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老師主要是負責在校其間對學生的教育。當然除了文化科目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想學習、善學習、會做人等,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

家長教育與老師教育相輔相承,互相配合,才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聰明負責的家長,會負起責任,絕不會把自己應負的教育的責任推給教師;明智的老師,會經常與家長溝通,協同家長,促進家校共管,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麻辣教師看世界


當然都是家長的責任了!!在老師眼裡學生及家長都應該是有很高智商和情商、不愁吃穿、相伴身教不離的人!!麻煩老師甚至傷害老師的行為都是十惡不赦的!


yhp3381


這個問題提的好。只有成功引導學生想學習了,後面才有可能成功引導孩子善於學習,所以這個問題得分三大方面來回答。

第一,關於引導學生想學習方面。

在這方面,我想更多的是要靠家長引導。為什麼呢?原因有二:

原因之一是:我們的帶班老師除了教學任務重,帶的學生多,同時要完成學校交辦的任務,還要隨時保持和幾十名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我們的老師也是人,是人就會精力有限、時間有限,不可能時刻兼顧到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動態。

原因之二是:畢竟孩子是家長親生的,沒有人會比家長更瞭解自己孩子的個性以及喜好,所以家長更有條件、更容易、也更有精力和時間去有的放矢地做好孩子的引導工作。

所以,老師如果發現了某個學生最近不怎麼想學習,那麼更多是會將情況反饋給家長,讓家長去做好孩子的引導工作。

第二,關於引導學生善於學習方面。

在這方面,老師就顯得更為重要。如何引導學生善於學習,更多考驗的是老師的講課水平,要怎樣講學生才能更易理解,要怎樣講才能更好的激發和培養孩子的自主思考力、觀察力和學習力,這些都是要靠老師在講課中去影響和引導學生的。

所以,在好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肯定是會更善於學習的。

第三,關於引導學生會做人這方面。

在這方面,應該是家長和老師共同努力要求和引導的。老師的鼓勵和引導是催化劑,學生會更願意聽、更願意去做;

但畢竟學生和家長在一起的時間更多,從小到大受家長的影響也更多,同時學生做人方面有問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學生的家教有問題。

所以,在這方面,老師的引導,家長的嚴格要求都必不可少。

最後,我想說的是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長和老師共同努力,但要想引導、教育好孩子,家長和老師的分工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