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為何大多都短命?

血魔-Ticks


首先,一起來看看明朝十六帝的壽命:

明太祖朱元璋71歲、明惠宗朱允炆26歲、明成祖朱棣65歲、明仁宗朱高熾48歲、明宣宗朱瞻基38歲、明英宗朱祁鎮38歲、明代宗朱祁鈺30歲、明憲宗朱見深41歲、明孝宗朱祐樘36歲、明武宗朱厚照31歲、明世宗朱厚熜60歲、明穆宗朱載垕36歲、明神宗朱翊鈞58歲、明光宗朱常洛39歲、明熹宗朱由校23歲、明思宗朱由檢35歲。

十六帝中,能夠活過60歲的,就只有明太祖、明成祖和明世宗三位,而明神宗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48年之久,但壽命也才58歲,還是活不過60歲。

下面,一起來看看明朝諸帝的死因:

其實,明朝皇帝的普遍命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作死造成的。事實上,明朝皇族並沒啥遺傳病,也沒什麼被詛咒之類的。只要自己英明神武,或是自己不作死而得以壽終正寢的,壽命都不短。比如明太祖、明成祖、明世宗和明神宗這四位明朝歷史上最高壽的皇帝,他們都是壽終正寢的,壽命也都活過了或者接近60歲。

而正在因叛亂、亡國等外部因素造成非正常死亡的明朝皇帝,就只有兩個,分別是明惠宗和明思宗。

明仁宗,歷史上著名的胖子皇帝,因為過於肥胖,很早就患上了腿疾,因此他很可能是肥死的。不過,雖然他才在位十個月,可其壽命並不短,活到了48歲,這在明朝十六帝中都能排到前五了,也算得上是“高壽”了,至少比它的兒孫強多了。

至於明宣宗、明英宗和明代宗這父子三沒啥好說的,他們都是病死的,也不是自己作死的,只能說這父子三都命薄。接下來的明孝宗,明朝最好的皇帝,畢生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可惜由於童年的悲慘經歷,身子骨比較差,加上在位期間忙於政事,操勞過度,所以活了36歲,就歸天了。

那剩下的明朝皇帝,他們的死因基本上都可以說是自己作死導致的。比如明憲宗是因為太專情於比自己年長17歲的萬貴妃,在她死後悲傷過度,沒多久就抑鬱而亡,某種程度上來說,明憲宗也算是殉情了。

而同樣因為女人而死的還有明穆宗和明光宗,這兩位皇帝都相當好色,在位期間縱慾過度,最後因為啃藥過度或是啃錯藥,然後就早早離世了。

明武宗和明熹宗都堪稱是作死的典範,他們倆都是因為自己掉到水裡,然後沒多久就病死了。假如他們不自己作死,估計也不會這麼短命。



這些歷史要讀


近年來,網絡上出現了“明粉“和”明黑”兩大陣營。“明粉“專門鼓吹明朝的各種好;”明黑”則專門詆譭明朝的缺點,這都不好。說明朝皇帝都是短命鬼,估計就是“明黑“的高論。明太祖朱元璋就活了70歲;明成祖朱棣活了64歲;明世宗朱厚熜也活了60歲。憑什麼說”都”是短命鬼呢?不過,說實話,明朝皇帝的平均壽命確實不高,明太祖 70歲、明惠宗 25歲(自焚或其他)、明成祖 64歲

、明仁宗 47歲、明宣宗 37歲、明英宗 37歲(被俘、復位)、明代宗(景帝) 29歲(或許被殺)、明憲宗 40歲、明孝宗 35歲、明武宗 30歲、明世宗 60歲、明穆宗 35歲、明神宗 57歲、明光宗 38歲、明熹宗 22歲、明思宗 33歲(自殺)平均壽命只有41.2歲,比清朝低。清朝的情況是這樣的:清太祖 67歲、清太宗 51歲、清世祖 23歲、清聖祖 68歲、清世宗 57歲、清高宗 88歲、清仁宗 60歲、清宣宗 68歲、清文宗 30歲、清穆宗 19歲、清德宗 37歲(或許被殺)、清末帝 61歲,平均為52.4歲。但是,明擺著清朝有一個歷史高壽皇帝乾隆有提到了平均值,還有清末帝溥儀命好,混了個自然死亡,不象崇禎一樣殉國。排除這兩個因素,兩朝其實是差不多的。在清朝初期,也有很多人黑明朝皇帝,罵明朝皇帝是短命鬼。康熙為此專門批評過這個現象。《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明確有記載,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康熙對修明史的官員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明朝有些帝王年紀很輕就死了,史論一概是說他們生活不檢點、耽於酒色,身體垮了,早早死了。這些,全是書生之見,好為譏評。這些早死的明朝皇帝中,即使是全盡完美之君,你們還要雞蛋裡挑骨頭,硬加指責他們是做了見不得人的事。朕為他們辯白一下吧。天下事情紛繁複雜,做君主的勞心勞力,實是不勝勞憊,身體才垮掉的啊。”康熙皇帝身為箇中人,說的話肯定比普通人更有說服力。事實也證明,自古以為,皇帝的平均壽命都不長。拿中國歷史上在位皇帝超過十人的朝代來統計一下(只有一兩位帝王的短命小王朝統計不具備可比性,如劉備的蜀漢政權,只有兩位皇帝,昭烈帝劉備 62歲,後主 64歲,平均63歲,是歷朝歷代帝王平均壽命之最),西漢皇帝平均壽命為33.1歲;東漢皇帝平均壽命為28.5歲;西晉和東晉皇帝合一起平均壽命是33.9歲;北魏皇帝平均壽命是26歲;南劉宋皇帝平均壽命是28.9歲;唐朝皇帝平均壽命是43.2歲;南北兩宋皇帝平均壽命是51.2歲;元朝皇帝平均壽命是32.9歲……可見,短命鬼皇帝不獨在明朝呀。其實,統計這個還不如統計一下皇帝兒女的存活率更有意義。歷朝歷代中,皇帝子女夭折率最高的就是清朝。比如,皇太極有11子14女,其中7個夭折;順治帝有8兒8女,但活下來的只有4兒1女;最好色的康熙皇帝,龐大的后妃團為他共生下56個子女,卻夭折了24個;雍正有10子4女,只活下來4子1女;乾隆帝有17子10女,夭折了7子5女;嘉慶帝5子9女,夭折了2子7女;道光帝9子10女,夭折2子5女;咸豐帝只有2子1女,但只有1子同治帝活下來。同治、光緒皇帝、溥儀乾脆沒有生養。這個,該怎麼解釋?


覃仕勇說史


一、皇帝這個職業本身就是個高危職業,明朝的皇帝都要每天晚上批奏摺到2,3點鐘,早上5點鐘天矇矇亮就起床上早朝了,長此以往,身體肯定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二、明朝的皇帝大都信奉道教,養道士、練丹藥,而所練的丹藥並沒有什麼延年益壽的功能,反而丹藥本身就是由鉛汞等重金屬構成的,對人體傷害極大的,明朝歷史有名的《紅丸案》,說的就是這!






新言話史


朱元璋和朱棣活的時間算正常,為什麼到了朱高熾這邊開始,壽命就都短了,正史上記載朱高熾是無疾驟崩。一代兩代這樣嘛,還算偶發,代代如此,很顯然這是有了遺傳病了,這遺傳病的起源就是朱高熾。朱高熾的外公徐達是暴病而亡,朱高熾的母親徐皇后(徐達之女)也40多歲便病逝了,很顯然是徐達家的遺傳病傳給了朱高熾,大家都知道明仁宗朱高熾是一個300多斤的大胖子,肥胖又是百病之源,引發各種心腦血管併發症,朱高熾又把這個遺傳病發揚光大,然後代代相傳。


每日一點小歷史


自古以來,皇帝大多數都是短命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一點:就是縱慾過度。

明朝皇帝短命的最主要一個原因和歷代帝王短命原因大致一致,也是縱慾過度,這裡基本上涉及到每一位帝王,所以不舉例了。這是其一。

基因原因,朱元璋應該算是長壽的了,理論上說,明朝皇帝不應該有短命基因。但是朱棣篡位改變了這一點:朱棣本身基因沒啥問題,但是他大兒子就不一樣的,太胖了,洪熙皇帝。去看看畫像,明朝皇帝的胖子主要就是在洪熙、宣德、正統以及成化這四個皇帝,正好是爺子孫關係,而又恰巧短命,肥胖症這遺傳病佔主要原因。看看後來從藩王那頭轉過來的嘉靖帝就可以知道了,人家天天吃重金屬還活到了個60,這更加說明了洪熙這一支基因的確不咋地。所以說基因不好也是短命的主要原因,這是其二。

當然還有具體的各種原因,操勞過度啊:比如弘治皇帝,為國事操勞,殫精竭慮。還有溺水:比如正徳和天啟。


大明伯彥王


明朝十六帝,除了、成祖超過六十週歲,其他均不長壽。嘉靖達到六十虛歲,萬曆達到五十八虛歲,已經算其中較好的,其他皇帝大多在四十歲左右去世。最短命的天啟,只有二十三虛歲,正德也只有三十一虛歲。中國古代壽命大多不長,但如此短命也實屬少見。明清官員超過六七十歲的,一抓就是一大把,明朝內閣官員入閣的時候基本在五十歲以上,首輔經常年過七十。清朝前期除了順治因天花去世,其他皇帝大多較長壽。為什麼明朝皇帝早死?



明朝皇帝身體素質普遍不好,可能是導致早逝的原因。成化不到30歲,就嘆息“老將至”;孝宗即位前身體就不好(可能是先天不足);嘉靖、隆慶、萬曆三代的身體都不好,所以導致蝸居深宮不出;泰昌、天啟的身體更是差到極點。奇怪的是,同樣是朱家子孫,系統的藩王卻大多很長壽。出自的親王、郡王,活到七八十歲的很常見,有的甚至生育上百個兒子,可見明朝皇室並非天生身體不好。

問題在於,成祖朱棣可能傳下了某些遺傳疾病,導致永樂一系子孫普遍身體不好。我們來看看永樂一系留下的子孫數量和其中成年的人數,就可略知一二:

永樂有兩個封為藩王,一人因造反被除國。

洪熙有九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一人夭折,為追封;有四個藩王沒有留下子嗣而除國;只有四個藩王傳了下去。夭折和無子而終的比例超過一半(無子者大多年紀較輕即去世)。

宣德有七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三人因為無子而被除國,接近一半。

正統(天順)只有一個成年的兒子,即成化。

景泰的兒子,包括太子,全部未成年而夭折。

成化有十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六人因為無子而被除國,達到一半。當然,其中一人是地震而死,並非自然死亡;其餘都是病死。沒有子嗣就因病去世的達到一半。

弘治只有一個成年的兒子,即後來的正德。



嘉靖有六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四人夭折,為追封,另有一人被追封太子;兩個成年的藩王,有一個在嘉靖去世之前即病死,無子國除。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卻只留下隆慶一支後代。

隆慶只有一個兒子被封為藩王,並且傳承了下去。

請注意,從弘治開始,明朝皇室大宗(嫡系)人丁極其稀少,弘治只有一子,正德無子而終導致嫡系斷絕,嘉靖身後只有一子,隆慶也只有兩子!假設萬曆在成年之前,那麼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將是他唯一的弟弟潞王,第二順位繼承人將是成化的後代益王,與皇室的血緣已經相隔四代,屬於相當疏遠的關係。正德、嘉靖、隆慶的後宮生活都很正常,甚至可以說豐富多彩,卻要麼生不出兒子,要麼生出兒子紛紛夭折,真是不太正常。


即將擁有八塊腹肌的我


根據現有的史料,以及關於明朝皇帝的死法,遺傳病應該是可以排除的

我個人認為,應該和皇帝的生活方式有關係,明朝皇帝都很會玩,尤其在性事方面,總能玩出新花樣。很多皇帝的死亡記載,要麼是嗑藥,要麼是體質不好,要麼是體質不好還嗑藥!

現在說正題,明朝皇帝真的都短命嗎?

用大數據計算得出,明朝皇帝平均壽命43.2歲(拋去朱允文,15位皇帝),平均在位17年,這個數據,在古代人均壽命上還說得過去。

而漢朝(其中有三個皇帝幾歲就死了拉下了水平)和晉朝(晉朝皇帝要不是這麼會玩,後來也不會那麼慘)都在32歲左右,唐宋在46歲左右,清朝52歲,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壽命還算可以吧!

當然在唐宋清三朝相比,平均壽命少了一點,但也說的過去了。

至於清朝為什麼這麼高,主要還是和選帝的時候,身體條件已經作為清朝立儲的重要條件,比如,康熙就是因為得過天花,身體條件被作為參考,所以才被順治立為皇帝。

而且,清朝一般不立太子,都是看錶現,等皇帝死的時候才宣佈遺照,每一代競爭都很激烈,想要活下去,必須鍛鍊身體啊!(當不上皇帝的候選人下場都很慘,這也是一種鼓勵機制啊)


史論縱橫


明朝皇帝多短命,或因成祖有遺傳病?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從1368到1644年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在這十六位皇帝中除惠帝(朱允炆)由於下落不明及思宗(朱由檢)身不得已自殺,不在參考之類外,明朝皇帝為何多短命?

  明朝十六帝,除了太祖、成祖超過六十週歲,其他均不長壽,嘉靖達到六十虛歲,萬曆達到五十八虛歲,已經算其中較好的,其他皇帝大多在四十歲左右去世。最短命的天啟只有二十三虛歲,正德也只有三十一虛歲,雖說中國古時候壽命大多不長,但如此短命也實屬少見。明朝50歲以下死亡的皇帝佔了71%,是非常不正常的數字。

  14位皇帝的死亡年齡、人數、所佔比例見下圖:

  明朝皇帝身體素質,普遍都不太好,可能是導致早逝的原因。成化不到30歲就嘆息“老將至”;孝宗即位前身體就不好(可能是先天不足);嘉靖、隆慶、萬曆三代的身體都不好,所以導致蝸居深宮不出;泰昌、天啟的身體更是差到極點。奇怪的是,同樣是朱家子孫,太祖系統的藩王卻大多很長壽。出自太祖的親王、郡王,活到七八十歲的很常見,有的甚至生育上百個兒子,可見明朝皇室並非天生身體不好問題在於,成祖朱棣可能傳下了某些遺傳疾病,導致永樂一系子孫普遍身體不好。永樂有兩個兒子封為藩王,一人因造反被除國。

  永樂系統的皇帝生育能力不高,後代大多夭折,許多後代也只能維持一代,說明這個家族可能真的有遺傳疾病。聯想到永樂出征途中突發疾病致死,可能是某種心腦血管疾病。洪熙、宣德、天順的死亡都很突然,可能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突發。

  洪熙有九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一人夭折,為追封;有四個藩王沒有留下子嗣而除國;只有四個藩王傳了下去。夭折和無子而終的比例超過一半(無子者大多年紀較輕即去世)。

  宣德有七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三人因為無子而被除國,接近一半。正統(天順)只有一個成年的兒子,即成化。景泰的兒子,包括太子,全部未成年而夭折。

  成化有十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六人因為無子而被除國,達到一半。當然,其中一人是地震而死,並非自然死亡;其餘都是病死。沒有子嗣就因病去世的達到一半。

  弘治只有一個成年的兒子,即後來的正德。嘉靖有六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四人夭折,為追封,另有一人被追封太子;兩個成年的藩王,有一個在嘉靖去世之前即病死,無子國除。

  靖在位四十五年,卻只留下隆慶一支後代,隆慶只有一個兒子被封為藩王,並且傳承了下去。在這裡要注意的是,從弘治開始,明朝皇室大宗(嫡系)人丁極其稀少,弘治只有一子,正德無子而終導致嫡系斷絕,嘉靖身後只有一子,隆慶也只有兩子!

  假設萬曆在成年之前,那麼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將是他唯一的弟弟潞王,第二順位繼承人將是成化的後代益王,與皇室的血緣已經相隔四代,屬於相當疏遠的關係。正德、嘉靖、隆慶的後宮生活都很正常,甚至可以說豐富多彩,卻要麼生不出兒子,要麼生出兒子紛紛夭折,真是不太正常。

  萬曆在位四十八年,為明朝最長,有四個兒子被封為藩王,都順利傳承下來,是憲宗以來留下後代最多的皇帝。所以,南明諸王大多出自萬曆一系,只有魯王是太祖系統的藩王。

  泰昌有一個兒子被封為藩王(未就國),即後來的崇禎。天啟沒有成年的兒子,已有的兒子都夭折,據說也有死於客魏之手的。崇禎的兒子後來都下落不明,此處不提。

  可以看到,從永樂一直到崇禎,整整十四代皇帝,只留下了十七個藩王系統(指傳承一代以上的藩王)。因為沒有子嗣,一代而終的藩王有十三個,還不包括夭折後追封的藩王。與此對比,洪武皇帝朱元璋一人就留下了二十二個成年的藩王,而且這些藩王都有子嗣,都順利地傳承了下去(因為政治原因被除國的不算)。

  永樂系統十四代皇帝的生育能力加起來,居然都比不上洪武一個人,真有點駭人聽聞。景泰、天順、弘治、嘉靖都是一子單傳,正德、天啟乾脆絕嗣;後代較多的只有洪熙、宣德、成化、萬曆四人而已。

  而且明朝生育能力較強的藩王都出自洪武系統,例如晉王下屬的慶成王有一百多個兒子,肅王的子孫多到不能勝數。至於永樂系統,則沒有聽說過這樣的藩王。


一李


老朱家的壽數可以說一代不如一代,短壽的原因各不相同,或許還和遺傳有些關係,我們分別來看一看。

朱重八出身貧寒活到了70歲,是古代比較長壽的帝王,何況人家經常批奏摺到天明,沒有過勞死算奇蹟。

朱允炆失蹤不提

朱老四,戎馬一生,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活到了64歲也算長壽。

朱高熾,腿腳不好還有肥胖症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能活到47歲已屬不易。

朱瞻基,這已經是老朱家第四代了,應經沒有了戎馬生涯,長於深宮中,活到37歲。

朱祁鎮,苦命的皇帝,被俘及流落塞北,對他生理上和心理上造成很大打擊,同樣活到37歲

朱祁鈺,即位於危難之時,子嗣不旺僅有朱見濟一子還夭折了,可見朱祁鈺身體先天不足,享年30歲

朱見深,少年時太子被廢,時刻為自己的安危擔憂,好不容易登上大寶,卻和萬貴妃愛的死去活來,最後萬貴妃的死,加上早年的憂懼生活導致他英年早逝。終年41歲。不容易啊老朱家隔了幾代總算有一個活過40了

朱祐樘,出生以後東躲西藏躲避萬貴妃的追殺,被偷養在冷宮中,當憲宗皇帝第一次見到自已那因為長期幽禁,胎髮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兒子,可見他吃盡了苦頭。登基後為了中興大明化身工作狂,可是過大的工作強度也徹底拖垮了他的身體。享年36歲

朱厚照,這個活寶皇帝死因竟是一場意外,捕魚時因魚太多失足落水,水嗆入肺,加之惶恐驚悸,身體便每況愈下了引發了肺炎,回京後病逝。時年三十一歲。

朱厚熜,修道皇帝,常年清心寡慾竟讓他活到了60歲,但長期長期服用有砒霜,水銀,雄黃,硃砂的丹藥,也慢慢摧殘了他的身體,如果沒有這些丹藥或許能活的更久些。

朱載垕,缺乏父愛和權臣的打壓讓他活的很壓抑,登基後放縱自己沉眠於女色,長期服用春藥,最終因病逝世,終年三十六歲。

朱翊鈞,10歲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一生都在和文臣做鬥爭。曾幾十年不早朝,終年58歲。

朱常洛,比他爺爺活的還要壓抑,因為出生是因為一場意外,所以不得寵,生活條件也差,又時刻懼怕自己太子之位被弟弟福王搶去。老爹也實在能活,好不容易等到自己登基已經38歲,放縱自己沉湎女色,因為誤服紅丸和縱慾過度病逝,史稱“一月天子”。

朱由校,又一個活寶皇帝,不愛朝政愛木工,由於父親不得寵作為皇長孫的朱由校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體質不佳,竟然和朱厚照一樣落水,回來後又和他父親一樣誤服仙藥而亡。終年23歲。

朱由檢,悲情皇帝,上吊自殺終年34歲。


蛋哥侃史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期間,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但是,在明朝時期,皇家卻有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事情,即:皇帝的壽命都不是太長。

十六位帝王中,論高壽也就明太祖、明成祖兩個早期皇帝,他們的壽命皆超過六十歲。而後,明朝皇帝壽命大幅下滑,多數在四十多歲的時候駕崩。


在明朝歷史中,壽命最短的為天啟,年僅二十三歲;正德皇帝離世的時候也不過三十一歲;雖說,古代平均壽命不夠,但是,作為一國之君,壽命還沒有平均線高,實在令人疑惑。

皇帝短命,但明朝大臣卻出奇的高壽,在明朝中期,壽命超過五十歲的大臣數不勝數,進入內閣的官員基本都是五十歲以上,連首輔大臣壽命都超過古稀之年。

與之年代相鄰的清朝,除了順治皇帝因病早逝,其他皇帝大多都是長壽之命,甚至,乾隆成為古代年齡最大的帝王,康熙則成為執政歲月最久的帝王。


鮮明對比下,明朝的帝王則顯得命運多舛。那麼,為何會造成如此明顯的差異呢?

通過歷史記載可知,明朝歷代的皇帝身體虛弱,這或許是造成早逝的主要原因。成化在三十歲的時候,身體腐朽如老年,他就曾嘆息“老將至”;孝宗自幼身體虛弱,即位後,在繁重國事的勞累下,身體積勞成疾,歷史學者認為,不排除孝宗患有先天性病症。

在此之後,嘉靖、隆慶、萬曆等三位皇帝的身體同樣不容樂觀,這一定程度上在遺傳中處於劣勢。後來的泰昌、天啟健康更加糟糕,如同弱女子一般。如果說,明朝皇帝短命,是因為基因遺傳的問題,但是,為何同為皇室血脈的其他蕃王卻依舊長壽呢?


許多出自朱家的親王、郡王能夠活到七八十歲,且佔了很大的比例。他們甚至在晚年的時候妻妾成群,兒孫最多可達百個。因此,朱家皇帝壽命不高,跟遺傳並沒有必然聯繫。後世便有人猜測,是否是,明成祖朱棣自身存有遺傳病症,導致在他之後的永樂系帝王普遍短命呢?

我們可以通過統計一下永樂系的留下的子孫中,有多少人活到了中年時期,他們佔據的比例又是多少。朱棣有兩個兒子,共同被封為蕃王,後來,有個人欲要計劃謀逆結果被除國。

洪熙時期有九個兒子,如同朱棣一般,全部封為蕃王。後來,其中一子早夭,另四位蕃王因沒有子嗣而除國,此刻只剩四位蕃王。可以看出,此時期早夭加無後佔據的人數達到一半,而且,這些無後的蕃王,許多都不久後離世。


宣德時期留有七子皆成為蕃王,其中三人無後,人數佔據一半。正統年間,出現一個成年兒子,即成化。景泰時期最為悲慘,雖然兒子眾多,但都是短命之相,相繼早夭,連太子都沒有幸免。

成化時期,共有十位皇子,盡皆封為蕃王,六人無後,比例再次佔據一半。其中有一人死於地震,算是意外而亡,其他幾人皆為患病而死。無後蕃王中,死於疾病的佔據一半人數。

弘治時期,僅有一子達到成年,也便是後來的正德皇帝;嘉靖時期有六個兒子,四個早夭,只有兩個活到成年。而這兩人,其中一人因病而死。


嘉靖皇帝只留下一支後代,即隆慶皇帝。在隆慶時期,僅有一子,也正是從這裡開始,明朝皇室的傳世子嗣逐漸減少,弘治只有一個子嗣,但其子卻沒有後代,此脈自此斷掉。

嘉靖只有一子,隆慶之後生兩子。

萬曆皇帝執政歲月最久,達到48年。在這期間他培養了四個兒子,皆順利傳承,為當時留下後代最多的皇帝。因此,在南明的眾多蕃王,多是萬曆一脈的人。

泰昌時期,只有一個兒子,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崇禎皇帝。天啟雖然有兒子,但均未撐到成年,皆為早夭之命。


通過上文可知,整個永樂一脈,歷經十四代帝王,出現了十七個蕃王派系。除此之外,還有因無後而導致一代終結的蕃王,達到十三位。相比之下,朱元璋一人便留下了二十二個成年蕃王,且他們均有後代,得以繼續壯大發展。

整個永樂一脈,所出現的蕃王竟然都比不上朱元璋一人,這聽起來顯然有些可怕。

不得不說,明朝論生育最強的,還是要屬於朱元璋一脈的朱家子孫,比如:慶成王有一百多個子孫,肅王的子孫更是多不勝數,永樂一脈唯有望此嘆息。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明朝皇帝多短命具體指的是永樂一脈的皇帝,畢竟,他們佔據比例最大。一定程度上,該派系生育率低下、夭折率高,跟朱棣脫不了干係。或許正如後世所說,朱棣患有遺傳疾病,導致後代普遍短命。

我們通過史料可以看出端倪,如:永樂出征時突然發病而死,洪熙、宣德、天順等帝王也都是死亡突然,不排除朱棣患有心腦血管之類的疾病,古代醫術無法檢測,從而,導致延誤一脈。


雖然,明朝皇帝繼朱棣之後壽命大多不長,但是,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在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清朝康熙皇帝對明太祖評價為:“治隆唐宋” ,《明史》更是評價明成祖為:“遠邁漢唐”... ...

『《明朝的皇帝》、《明史》、《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