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8岁,手工编制农具45年,如今眼看手艺要失传,但我不惋惜


#自拍我的故事#看到图中的这个东西,可能有些人不认识,但是只要是在农村生活或者参加过生产劳动的人,都一定认识这个东西,它是一种农具,叫做耱,是北方农业生产中主要的农具之一,它用藤条和木框架手工编制而成,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使用时把耱平放在翻耕过的田地上,由牲畜拉着前进,操作者站立其上,或者用石块放在上面,靠摩擦力碾碎土块。这种农具在黄河流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

我叫兰财定,今年68岁,是山西省永济人,我年轻时从父辈手中学会编耱的手艺,到现在已经将近45年了。我居住的村子在中条山脚下,山中有大量的杂木和藤条,正是编耱的天然材料,所以在以前我们村子里有很多编耱的手艺人,用这个手艺养家糊口,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这是我现在住的院子,这个小房子就是我的编耱作坊。

编耱的工艺流程简单,所需的材料也不多,对工艺的要求也不高,但是因为其耐磨损程度较高,一个耱可以用上好几年,所以市场的需求也是有限。以前是用牲畜下地劳动,几乎家家都要有一两个,现在时代进步了,农业机械代替了牲畜,旋耕机连耕带耱一起完成,手工耱的需求更少了,所以现在编耱的手艺人越来越少,我们村以前二十多个,现在只有我一人还在坚持。这是编耱的第一步:做框架。


框架所用的材料是山上砍来的杂木,选质地比较硬的杂木,锯成宽约5公分的木条,掏上卯,横三根坚三根,做成一个“由”字状的框架。这是做好的框架。

做好框架之后,就要安装耱齿了。耱齿用的材料也是从山上砍来的藤条,选择直径在1.5-2公分,韧性较好的藤条砍下来,修去多余的杂枝,保持其湿度,在碳火炉中烘烤至软,编入框架之中。这是烤藤条的炉子,用泥土盘成,里面有两层,下层生火,上层放置藤条。藤条不能直接用火烤,容易形成”皮焦里生“,无法使用。而这个炉子内部有个像是烤箱的空间,可以让藤条内外充分受热。

在炉子中烘烤大约四十分钟左右,藤条变得稍软,韧性更强了。取出腾条,有锤子把藤条中部砸裂,这样容易折弯而且藤条不折断。砸时力度要轻重适中,砸得太轻藤条折不过来,太重了又容易使藤条开裂过大,不而磨损,减少使用寿命。


砸上约七八下,我把藤条以“8”字形状交叉缠在框加上,遇到不平齐的,还要用专用的工具整理一下,使其弯度和其它的一样,保持平整。如果耱齿不平,在实际使用中就会形成土块碾不碎的现象。

这是我的老伴,我在编耱的时候,她就帮我整理藤条,或者帮我烘烤藤条。她今年63岁,身体还不错。由于我腿有病,无法长时间走路,我编耱所用的藤条都是她从山上砍来的。

选择藤条也是有技巧的,要选择种实心质地韧性大的,藤条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耱的使用寿命。藤条砍回来后,还要根据粗细进行分类,用来编大小不同的耱。这些活都是老伴来干的。

把耱齿全部编进框架后,再用锤子把耱齿砸得紧密一些,让藤条尽量靠紧,如果太松散的话,使用几次就有可能会散架的。我干活时老伴会在一边帮我整理材料。

编好耱齿,回定好框架以后,我还要再把耱齿修整一下,使所有的耱齿都在一个平面之上。到这一步做完,一个耱的形状就做了出来。

编成一个耱需要三、四十分钟左右,年轻时候一天编二十个都不觉得累,现在我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太好,干上一会儿活就累得满头大汗,人不服老是不行啊。可是还有最后一步才成完成整个工序呢。

休息了一下,我接着干活,现在要把长短不一的耱齿修整齐平,我先用粉笔划好一条线,按着这条线剪掉多余的部分。

这把大剪子是我用了几十年的工具了,剪刀柄很长,剪起来费不了多大力气。这个中号的耱一共有将近50根藤条,正反两面有近100个耱齿,都要一一剪掉多余的部分。

最后这个耱终于完成了,我点上一根烟,看着做好的耱。这辈子做了无数条耱,每一个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虽然看上去不是很精细,略显粗糙,可是我选的材料都是挑最好的,做工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得更好,所以在当地我做的耱还是挺受欢迎的,一年能最多卖掉三四百个。

这是我平常使用的工具,不用时都挂在了墙上,不占空间,拿取方便。我从二十出头就开始学习编耱,还会编筐子等一些常用工具。在生产队时都是给集体干,挣工分养家,后来包产到户,各家分开单干,我又种地又编耱,多了一份收入。虽说没有挣下什么大钱,但也把孩子拉扯长大成了家。

我有两个儿子,他们都各自成家,在外做生意。我现在在家种地,还帮着照看孙子。孙子孙女都上了小学和初中,平时不在家,放假回来老伴给做饭洗衣,在外地谋生的儿子们也都很放心。这是我的好伙伴,一台买来七八年的三轮车。平时我在家编好耱,逢到镇上集日,就开着三轮拉上去卖,干了这么多年,在集市上买我耱的大多都是老熟人。


四年前,我用自己攒的钱,在镇上的市场里买了一间二层的门面房,花了五六万元,这样我就不用每次都把卖不了的耱拉回家了,我家离集市还有七八里路,老顾客去家里不方便,在这儿就方便多了。我平时也不在这里,在门上写了电话号码,有需要的就给我打电话。刚才这位顾客就是想买两个耱,给我打电话,我赶紧过来招呼。我还编了一些圆形的瓮盖,是卖给酿醋厂做瓮盖的,一个10元。

我编的耱根据大小型号不一样,一般卖30-50元,材料不用花钱,就是费些工夫,有时候赶集一天不开张,有时候能卖四五个。一年下来编耱能收入一万多元。这个客户想要两个中号的,精挑细选之后他选中了自己满意的两个。

这是我的孙子孙女放假回家,老的少的一起吃饭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不管有钱没钱,只要见了孙子们,我的心情就非常的好。那个戴帽子的是我的弟弟,他身体不太好,六十多岁了还是单身一人,老伴见他没有照顾一个人生活不容易,就叫他过来和我们一起吃饭,每顿饭都在一起吃,虽然多一个人多了些负担,可谁让我们是亲兄弟呢,老伴的善良大度也让我很感动。


现在生活好了,生产力也提高了,机器逐渐代替了人力,我编的耱也用的人少了。再说年龄大了也干不动了,前些日子有个潼关的客户过来找我,想要定做500个耱,我拒绝了,我一年也做不出来这么多,不敢接人家这活啊。现在年轻人也没人愿意干,眼看着这手艺到我这儿就要失传了,不过我并不觉得惋惜,生活总是在进步的,这种原始的老手艺被新式的机器代替,也是人们生活的进步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