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成功之後,為什麼要將後宮妃子全部殺死呢?

甜美無敵柚子


朱棣出生於元末的戰亂時期,是個非常有政治軍事才華的人。洪武九年(1376年)就被封了藩王。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封為燕王。而後經常參與北方的軍事。兩次率軍北征。趙祥了蒙古元朝太尉乃兒不花,生擒了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在軍隊中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朱元璋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各藩王擁有重兵,鎮守一方。

朱元璋晚年,開國功臣,將領已被他清理的差不多了,導致朱允炆繼承皇位後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三個兒子先後去世,故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朱允炆繼位後,大肆施行削藩政策先後削奪周、代、岷、湘、齊諸王藩位湘王自焚,其餘都廢為庶人。沒有一個好下場。朱允炆削藩政策收回藩王的權力本沒錯,但卻做的太過了逼的朱棣起兵造反.

朱棣攻下南京後,朱允炆不知所終 於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改元永樂。

據說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將建文帝的後宮佳麗1000多人全部殺死。其實正史中並沒有相關記載。這一點是否真實還是有很多疑點。只有皇后馬氏,在南京城破時自焚而死。

朱棣將後宮妃子全部殺死有幾種說法:

一是朱棣當上皇帝之後,並沒有將後宮的妃子全部斬盡殺絕,而是殺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比如和朱允炆曾經發生過密切聯繫,或者受到過朱允炆恩惠的。

二是朱允炆是朱棣的侄子,他新皇登基還留用原來的後宮佳麗豈不是亂套了。在加上這些都人會給她留下諸多麻煩,和隱患,所以乾脆全部殺掉。

三是朱棣攻入南京後一直找不到朱允炆。想逼問出朱允炆的下落,同時也可以通過,這種手段試試能不能讓朱允炆現身。

其實這些都只是一些猜測和謠言,並沒有歷史依據。


懸史密探


《靖難之役》朱棣成功登上皇帝的寶座,朱棣登基後叫來侍衛下令將前朝的妃子們全部殺死,一共有1000多人,那麼朱棣為什麼不留著自己享用呢?殺掉這些人不被百姓和大臣們唾罵嗎?朱允炆的兒子、兄弟、妃子下場如何呢?我今天來為大家解說。

朱元璋晚年(1392年)長子朱標病故,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生前特別囑託了朱允炆不要輕易動藩。可朱允炆還是沒有做到,他怕藩王的勢力威脅到自己,所以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就是消藩。燕王朱棣非常氣憤,他曾久戰沙場,立下汗馬功勞,最終卻落得這個下場,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起兵反抗,1402年攻下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同年繼位。

朱允炆的兒子、老婆、兄弟、信臣下場如何?

朱允炆皇后孝愍讓馬皇后

馬皇后是光祿少卿馬全的女兒,16歲嫁給朱允炆,這個孫媳婦是朱元璋親自為孫子挑選的,所以深受爺孫二人的尊敬。馬皇后先後為朱允炆生育兩個兒子朱文奎與朱文圭。《靖難之役》朱允炆與朱文奎下落不明,馬皇后自焚而死。才兩歲的朱文圭被朱棣長期幽禁於中都廣安宮,長達五十幾年。史料記載馬皇后是自焚而死,誰知道是不是朱棣殺死的。

朱允炆三個弟弟下場

朱棣登基後朱允炆三個弟弟都慘死了,三弟吳王朱允熥被朱棣奪走了他的王位,囚禁在老家,沒有多久就莫名其妙的暴斃了。四弟朱允熞同樣被奪去了王位後被關押,莫名其妙的死了。五弟朱允熙被囚禁在陵墓中,幾年後卻發生了火災被燒死。

朱允炆的親信齊泰、黃子澄等人株連九族,方孝孺被誅十族。

黃子澄明太祖十八年考取了會試第一,伴讀東宮,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後黃子澄與齊泰共同建議消藩,結果引發《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繼位後將黃子澄處死,株連九族,女眷世代為官妓。齊泰離開京都目的為了興復,被燕君逮捕,拒不投降而死,被株連九族。

《靖難之役》燕王朱棣進京後,大多數文武百官見風使舵,投降朱棣。方孝孺堅決不投降,後因拒絕給燕王朱棣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滅十族,共計873人。

朱允炆生母呂氏

朱棣登基後將呂太后降為“皇嫂懿文太子妃”,呂氏和另一個兒子朱允熙被貶去為朱標守墓。呂氏去沒無從考證,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呂氏在靖難中自焚而死。

朱棣為什麼要殺前朝妃子

其實朱棣是靠造反坐上皇位的,宮裡要是很多前朝人存在,會引來很多閒言碎語,而且這些女人都是他侄兒的女人,如果佔有了就是亂倫。有關明惠帝朱允炆的史料現無可取證,在他死後,有關明惠帝時期的記錄都已經被篡改或銷燬了,檔案與起居注全遭遇毀滅,而且私人記錄又被禁止,無從考證。


小龍談歷史


應該是殺得宮女吧。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於永樂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後,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後宮有一位權賢妃,是從朝鮮選來的美女,美豔殊麗,能歌善舞,且善吹簫,聰慧過人,最受朱棣很是寵愛她。三年後,成祖率大軍出征,特地帶權氏隨侍。不料,權氏在大軍凱旋時,竟病死。成祖傷心欲絕。

  不久,有宮女揭發說權氏是被呂妃串通太監和銀奸用砒霜毒死的。揭發者也姓呂,是一位朝鮮商賈的女兒,史稱“賈呂”。她曾想與呂氏交往,不料呂氏對賈呂的為人很是不屑,拒絕結交,賈呂漸生恨意。權氏亡故時,呂氏曾隨軍侍候過她,於是賈呂趁機誣告。朱棣竟不細查,即下令將被告下毒的太監、銀匠處死,呂氏被烙死,受牽連而被殺者達數百人。

  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準備立為皇后的寵妃王氏暴死,而恰於此時,皇宮內又有人告發賈呂、魚氏與宦者“通姦”(宮女和宦者結為夫妻一樣的伴侶,實際上沒有實質上的性行為,僅僅是相互慰悅、相互照顧而已,宮內稱為“菜戶”或“對食”)。明朝後期的皇帝對此類事,往往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明熹宗甚至還親自將宦官與宮女結為對食的。朱棣卻勃然大怒。賈呂、魚氏懼禍,上吊自殺。

  朱棣並不罷休,又興株連之法,拘捕與賈呂親近的宮婢,親自審訊,看賈呂等人是否還有其他陰謀。宮婢受了酷刑,竟誣服稱後宮有人要謀害皇帝。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殺本性。於是,接連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連千扯,自承“謀逆”的宮婢侍女,竟然達近三千人之多。朱棣下令將這些從全國選來的美麗的宮女全部處以剮刑。所謂剮刑,即是凌遲處死。

  行刑之日,朱棣親自監刑。有宮女斥罵他,朱棣更加惱怒,令畫工畫了一張賈呂與宦官相擁圖,掛在後宮,以羞辱無辜的宮女。據說,朱棣殺人時,適有宮 殿被雷電擊毀,宮女們暗喜,以為朱棣會因害怕上天懲罰而停止屠殺,但他依舊如故。





奔跑的蝸牛灬


題主的問題不太嚴謹,在靖難之役後,朱棣當時誅殺建文帝的大臣確有其事,如方孝孺被誅十族,景清除了被誅九族外,老家也被瓜蔓抄,村莊夷為廢墟。但是朱棣誅殺全部後宮妃子的事情應該沒有發生,否則不會一點記載也沒有。當時建文帝的皇后馬氏,南京城破後,死於宮中的大火。

在明成祖晚年,則發生過兩起宮中大案,前後被誅殺的宮女有3000多人。

01.第一起是所謂的“毒殺”權賢妃案。

這起大案的發生源於來自宮女之間的內訌。明太祖朱元璋開了納“胡女”入宮的先例後,明成祖多次從朝鮮選拔美女入宮,被冊封為妃、昭儀、婕妤的不乏其人。如權賢妃,是朝鮮嘉善大夫權執中的女兒。入宮時,因為長相純美,擅長吹簫,被冊封為賢妃。在徐皇后去世後,朱棣讓她掌管六宮。可見她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永樂八年,權賢妃跟隨朱棣北征,在回來的路上病死於嶧縣(山東省滋陽東南)。

有一位出身漢族商人之家的宮嬪呂氏(為了區分後面稱之為漢呂)為了排遣寂寞,想要同另一朝鮮貢女呂氏(以朝呂代稱)結同性之好,但朝呂不同意,於是漢呂懷恨在心。在權賢妃病死的時候,誣陷朝呂,說權賢妃的死亡是因為喝了朝呂送的毒茶所致。痛失愛妃的明成祖朱棣失去了理智,草率地下令誅殺朝呂、宮女、宦官數百人。這是朱棣第一次大範圍的處死後宮女子。後來被證實為一起冤案。

02.第二起大案是魚、呂之亂,主角是上一起誣告案中的漢呂。

漢呂在誣陷朝呂之後,勾搭上另一個朝鮮進貢來的宮嬙魚氏。這二人在結了同性之好後依然不滿足,居然和太監玩起了“對食”。

這件事後來傳到了明成祖的耳朵裡,他起初沒有在意。但漢呂和魚氏卻因為害怕上吊而死。這一死卻引起了朱棣的疑心,他詢問漢呂的侍婢怎麼回事。侍婢像漢呂誣告權賢妃那樣,說她們想刺殺皇上。朱棣一聽,這還了得,於是大挖同黨,明成祖命人在後宮搞刑訊逼供,一時間雞飛狗跳,三千美女人人自危,受不了皮肉之苦的人開始胡亂指認,在皇帝身邊挖出危險人物2800多人,朱棣把這些人全部殺了。

這兩件事國內的史書上是沒有記載的,原因很簡單,作為朱棣的後世子孫不可能把這麼丟人和殘酷的事說出來,這有損於明成祖的英明形象。記載這件事的是朝鮮李朝的《世宗實錄》,收集在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編輯的《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一冊。真實性不用懷疑。為什麼朝鮮的史料上會有記載呢?在宣宗和英宗時期,放還了宮中朝鮮籍的乳母、婢女等,這些事情才流傳出來。


閔不克


朱棣的晚年確實是心理變態+性無能,所以曾經活颳了3000宮女洩憤。

但所謂靖難之役成功後“將後宮妃子全部斬殺”這種事,歷史上並沒有發生過,當屬謠言。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的46個妃嬪,全部在他死後被殉葬了。此外只剩下一個張美人,由於她所生的寶慶公主年僅3歲,所以准許免予殉葬照顧公主。

至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后妃,目前已知的只有皇后馬氏,但也在南京城破時的那場大火中喪生了。

因此,朱棣造反成功後,當時宮中根本就沒什麼“後宮妃子”。他就算是想殺人,也只能殺宮女太監。

但是,有很多宮女都活了下來。例如,明太祖、建文帝時期的尚宮胡善圍,就深得朱棣的信任,甚至還將她的妹妹選為愛孫朱瞻基的太孫妃。

至於建文的兩個兒子,長子朱文奎下落不明,次子2歲的朱文圭被廢為庶人,一直被幽禁,直到明英宗那會才放出來。

朱棣確實是殺了後宮嬪妃,不過這都是後來的事情,這就是“魚呂之亂”。

由於寵妃權妃無端死亡,牽扯出了宮廷藏汙納垢的事情,朱棣一怒之下,活颳了三千宮女洩憤。

根據記載,“凡連坐者二千八百人,皆親臨剮之”。

當時,還有一位和宦官偷情的宮女,怒罵朱棣是性無能:“自家衰陽,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

這些都是朱棣晚年的事,並不是初年的事情。

總之,這件事應該並沒有發生過。


HuiNanHistory


殺人必定有殺人的道理,無緣無故殺人,怕是也會遭天譴!

登基已經勝券在握,但是除了登基,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待他處理,當時的朱棣是冷靜沉著的,如果要是他著急稱帝,卻會誤了大事。

至於他為什麼先把建文帝留下來的宮中美女絞殺乾淨,就不得不承認他打的如意算盤,一來他是想借機拷問,當時建文帝的下落。

另一方面,朱棣也是想借她們之口,親耳聽到他想要的答案,只有這樣他才能夠安心的登基稱帝,殺人滅口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朱棣作為地方藩王,自此徹底改變了明朝的歷史,當時的靖難之役,是一個極其成功的造反案例。

他要說造反,怕是對於一個即將要稱帝的準皇帝來說,不僅面子上過不去,而且也會遭受深深的輿論譴責,嫡長子繼承製直接讓一些皇室成員越來越邊緣化。長此以往,弊端越來越明顯,何況是面對朝廷中,那至高無上的皇權,有誰能不向往?

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將宮中的異姓勢力打壓之後,就將自己手中的權利分封,分別交給除嫡長子之外的其他皇子,讓他們擔任地方藩王。

老朱的想法很好,既能夠保證將來大明朝穩定,又少了將來為了皇位兄弟相殘的局面,實力相當,相互制約反而更好。但是上天卻突然開了個玩笑,原定的太子朱標,卻先朱元璋一步而去世,兒子去世那就傳孫子唄,但是這對於朱允炆,無疑是極大的負擔。

朱允炆性格膽小優柔寡斷,自然也對割據一方的藩王叔叔懼怕忌憚,他越是如此害怕,反而就事與願違。

朝廷的權力之爭從來不會同情弱者,成王敗寇的道理亙古不變,作為皇帝的朱允炆,手底下還是有幾位明事理的大臣,就打算讓皇帝朱允炆削藩,本想以絕後患,但卻因為用錯方式,反而招致叔叔們反感。

當時的燕王朱棣,作為朱允炆的一大首要目標,自然也被瘋狂打擊,朱棣內心也憋了一肚子火,對於這個找麻煩的小侄子,除了有點頭疼他可一點也不怕。

聰明的朱棣騙取朱允炆的信任之後,發動靖難之役,帶兵直接南下直指南京,三年的叔侄之爭也該有一個結果,燕王朱棣也想給這個侄子一點教訓,可是他低估了這個朱允炆。

朱允炆自知實力不濟,為了保持自己最後的尊嚴,留給朱棣的反而是大火燃燒的皇宮,以及朱允炆那不為人知的下落,最終也只有兩具形似朱允炆和他皇后的焦黑屍體。

講道理,即使朱允炆死了,朱棣也是沒有權利繼承皇位的,但是朱棣看著這唾手可得的皇位,拋棄又難免覺得可惜。

為了能夠讓自己名正言順的當上皇帝,必要的準備工作一點不能差。知道這件事內幕的人,宮女嬪妃無疑是最有知情條件的,朱棣除了利用她們套取應有的價值信息,當然也為了以絕後患,畢竟人言可畏。

趕盡殺絕的目的:一方面杜絕閒言碎語,明成祖朱棣可不想遭人詬病;另一方面,他也怕朱允炆,如果在這些女人的肚子裡留下龍種,那朱棣將來可有處理不完的麻煩,要是被將來的侄孫興師問罪,那這叔叔可就當的太沒面子了,以絕後患還不如一殺了之。

朱元璋在世就生性多疑,朱棣無疑將這一特徵遺傳的最為明顯,父子倆同樣也嗜好殺戮,歸根結底也不過是為了自己手中的權力!


大國布衣


在這場奪權戰役中,不是建文帝死,就是朱棣死。在朱棣攻破南京城的時候,在南京城裡並沒有找到建文帝,這對於朱棣的皇位來說,無疑是一個最大的威脅。所以他‘繼承’了朱元璋的‘血性’,本著寧可所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

建文帝的失蹤,對於朱棣來說,是最大的威脅。所以只要有一線能夠找到建文帝的機會,他都不會放過。歷史上任何一個皇帝都不允許自己的皇權收到威脅。

還有就是那麼多妃子裡面保不齊有懷有建文帝龍子的,這樣就是給自己留下隱患,朱棣也懼怕星星之火燎原之事。

所以建文帝的一眾妃子必須殺,雖然這些都沒有正史的記載,不過猜測有之





打了八年鐵掄不起小錘


正史中的永樂皇帝朱棣沒有清理過後宮,謠傳有說朱棣凌遲三千宮女,那簡直是無中生有,不過與此相關的倒是有一件事情:“二呂案”,連坐宮女等兩千八百餘人。

二呂案

朝鮮作為明朝的一個邦國,為了討好主人,連連的進貢是必不可少的。有一年,朝鮮進攻一女子,貌美驚人,善吹玉簫,能歌善舞,冊封權妃,很得朱棣喜愛。有一次朱棣出征,帶著權妃,結果卻非在半道上就突然死了,朱棣悲痛欲絕。

此時的朱棣身邊還有兩位心呂的美人,權妃沒來之時相互掣肘,權妃來之後有爭風吃醋。這會兒權妃一死,頭一位呂美人就覺得有機可乘,買通另一位呂美人的女婢,在悄無聲息之中暗自傳播第二位呂美人因為嫉妒而在權妃茶中下毒藥的謠言。悲傷期的朱棣聞之大怒,抓來所謂的作案人員(女婢、宦官、賣藥人)全部處死,然後用烙鐵將被誣陷的呂美人烙的皮膚無一處可看,活活將她這麼一月有餘才將她殺死!

此時的第一位呂美人也感到岌岌可危,因為朱棣嗜殺成性,手段殘忍,她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後路,她不僅僅捏造謊言誣陷別人,而且還與宮中太監“私交甚密”,其實她與太監也做不了什麼,但是如果被朱棣知道,那便為時已晚。在無盡恐懼之中,頭一位呂美人決定與太監一同自縊。

呂美人的自縊讓朱棣將權妃的死與此次事件聯繫在一起,認為她是畏罪自殺,於是將呂美人的女婢抓來審問,在威逼之下,女婢為了保命,添油加醋的將一場子虛烏有的鬧劇描述成了大逆不道的弒君,朱棣聞之大怒,將所有“相關人員”捉拿審問,並且讓他們自我檢舉揭發,最後受到株連的人包括宮女家人在內,多達兩千八百餘人。

小分析

這是鑑於史書的一次與後宮有關的連坐誅殺,其實死的不全是宮女,也有很多家眷。可以認定此是一幢冤假錯案無疑。

其實朱棣並非完全是為情所困,喪失理智。第一次的株連歸根結底是因為“宮妃擅權自專”,這是對新任皇帝朱棣極大的不尊重。二次株連是因為罪名直接上升到了“弒君”程度,面對從朱允炆手中搶來的江山,朱棣最怕的就是身邊有如此動搖的小人,查找同夥也只是將事先被列上名單的人以合適的理由消失而已!

<strong>

<strong>

秦風漢韻論古今


歷來改朝換代前朝的皇室人員幾乎都沒什麼好下場,但是大多數即位的皇帝都不會怎麼為難前朝後宮的妃子,畢竟這些女流之輩翻不出什麼大浪。一些姿色好的則會被繼任的皇帝留下來,其餘的則隨意打發或者賞賜給屬下,倒也不會輕易趕盡殺絕。但是朱棣靖難之役攻破北京城之後,則將朱允炆的妃子們全部處死,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對於這件事,正史之中並沒有記載,畢竟朱棣得位不正,他真的做出了這種事,史官也不敢記載。朱棣這麼做無非也就是斬草除根,圖自己一個安心。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朱棣這個皇位得來不易,好不容易從一個庶出之子成為了最佳繼承人,但是朱元璋還是沒有選擇他,而是將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本來朱棣心裡就不平衡,朱允炆即位後還大肆削藩,忍無可忍的朱棣便行動了。

他的目的很簡單,奪帝位,然後斬草除根。朱棣破城之後朱允炆不知所蹤,史料記載朱允炆的皇后自焚而亡。而其他的妃子也沒能逃脫厄運被朱棣趕盡殺絕了,其實這些女流之輩手無縛雞之力,根本無需放在心上,而朱棣奪位之後則第一時間除掉了這些妃子。他這麼做就是想要斬草除根,避免建文帝的餘黨捲土重來。

朱棣得位不正,這是他最大得心病,雖然手握大權,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對他指指點點。前朝後宮的妃子大部分都是世家得女兒,她們背後是世家大族得勢力,雖然明面上不會有什麼動作,但是難保以後不會暗地裡有什麼謀劃,所以在朱棣心裡這些人也都是心腹大患。而且難保會有人對建文帝忠心耿耿,如果留下了禍患,什麼時候在背地裡刺殺得話,朱棣是防也防不住,所以只能全部除掉,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也給那些不安分的人一個警告。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難保這些妃子裡面有人懷了身孕卻還未被知曉,如果建文帝的血脈被偷偷保留了下來,那將是最大的禍患,有心之人和靖難遺孤則很可能會擁護他復辟,真等到那一天,一邊是大逆不道得奪位之人,一邊是名正言順得建文後裔,百姓們更有可能會反抗朱棣。所以朱棣也是根本不可能讓他們死灰復燃,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他只好趕盡殺絕,殺光這些妃子就不會有這種可能了。

朱棣是有一定的才能的,對於明朝的建設也是有成績的,得位名不正言不順是他的一輩子的心病,後半生幾乎在心驚膽戰中度過。


小姐姐講史


朱棣造反成功,為何要將後宮妃子全部斬殺乾淨呢?其實他殺的不只是後宮妃子,他還將整個南京皇宮中的女子都給斬殺了。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原因其實非常簡單,無非就是將朱允炆任何可能的遺腹子都解決掉,避免建文帝捲土重來時給自己留下不利的因素以保證自己造反奪得的大明江山能夠穩固。

既然朱棣對這些後宮中柔弱的女子都能這麼堅決的痛下殺手,那麼建文帝朱允炆的其他親眷和文臣武將們,又是什麼下場呢?

建文帝親眷

我們先來看看建文帝的妻子馬皇后,據史料記載是南京城破時自焚而死。她與建文帝所生的大兒子朱文奎與建文帝一同失蹤,小兒子則被朱棣囚禁在中都長達五十餘年,直至老死。

而朱允炆的所有兄弟子侄,盡皆被朱棣剝奪親王爵位,降格為王。一股腦的全部發配到了皇陵給朱元璋守墓去了,當然陪著他們的還有朱棣最為信任的親信部隊,至於為何幾年後這些人都不明不白的不幸死於火災就不為人知了。

建文帝臣子

朱棣發起靖難之役,一直以來的理由都是清君側,為的是要斬殺忽悠建文帝削藩的奸佞。而這些奸佞指的就是幫助建文帝的齊泰和黃子澄。

<strong>待朱棣攻下南京後,齊泰和黃子澄隨即被恨之入骨的朱棣給株連了九族。並明確不會追究其他大臣的罪責,在血淋淋的先例面前,大明朝廷文臣們大多選擇了轉投朱棣,成為這位新晉統治者的臣屬。但也有例外,方孝孺這位硬骨頭的直臣,任是不願為朱棣擬繼位詔書,最終被朱棣株連了十族。

總的來說,朱棣造反成功後的所作所為都是在為了他的政權穩固而做的努力。除了必須要斬草除根的朱允炆親眷,忠臣。其他人他都採取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處理原則。以此保證了自己造反奪位所遇到的阻力,得到了極大的降低。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