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練好書法的筆法?

墨蟲


筆法,就是用筆(運筆)的方法。要這是學習書法必須掌握的基本功夫,也是書法家一生都要研究的問題。筆法有經過歷代書法大師和經典作品高度概括總結出來的筆鋒,在此基礎也有書法家個人獨特都筆法,前者則經典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後者微妙,具有獨特都個性,也是書法家不同風格形成的關鍵。



學習筆法首先要毛筆筆法都有哪些?筆鋒從廣義上說,包括執筆、運腕、用筆的方法,狹義上說表現點畫形與質的方法。概括起來說筆法包括:起筆、行筆、收筆,提、按、頓、挫、轉、折、遲、疾、中鋒、側鋒、藏鋒、露鋒等方法。

起筆、行筆、收筆是指的寫好點畫的基本方法。要寫好一個完整的點畫必須具備的條件。掌握起筆行筆收筆的技法需要我們瞭解三個方面都問題,一是點畫首段中段和末短的具體形態,如起筆、收筆階段的方、圓、藏、露之線條。二是這些點畫是用什麼技法完成的,都有哪些具體的基本要求。三是範字所獨居的筆法特點。這些需要我們在臨摹練習之前通過讀理論和讀帖以及結合自己不斷豐富的技能來逐步完成。


如點畫的中段吧,最基本的就是中鋒要求和粗細曲直的變化要求,如何實現的呢?中鋒首先要學會藉助提按頓挫的調鋒技法,在將起筆的側鋒調到中鋒上,然後中鋒運筆即可。如橫畫,中部一般有粗細變化,粗的地方,筆毫鋪開的幅度相對較大,細的地方筆毫鋪開的幅度較小,就是說,粗的地方是用的按筆技法,細的地方用的是提的技法。


還有就是不同的運筆速度對線條的形制也有非常大膽影響,速度慢線條多渾厚凝重,速度快,線條多流暢自然。通常情況下,都是遲疾交互的。

就書法家獨特的運筆個性來說,也非常重要,如我們學習同一字帖,不同的人由於理解細微區別,就會帶來不同的藝術效果。比如粗細變化的線條,理解和性情不同,學習同一個字,同一個點畫,可能粗細變化就會有及其細微的變化,這種細微的變化就有可能帶來整個字風格、氣韻和精氣神的不同。




翰墨書道


我從六歲起學習書法,但總感到自己悟得還不深,尤其是想的和實際寫的總要脫節。這裡談點感受,供大家討論。

講到筆法,我以為應當包括執筆的方法和書寫的技法兩個部分。

現在通常很少談執筆的方法。其實執筆姿勢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書寫筆法。我父親是我的啟蒙老師,舊社會讀過私塾,後來就職於上海《大公報》毛筆字寫得很好。他要求我們練字時不但人要坐端正,而且筆也要握端正。五個手指該怎麼放,手心要空得能容下一個雞蛋等,都有嚴格的要求。看到現在有些朋友像拿鉛筆鋼筆一樣在寫字,甚至是握著筆桿在寫字,我是服了:那樣也能把字寫好?

執筆用的是手,延伸開來是用腕和用臂。即通常我們書寫時如何懸腕、懸臂,使筆、手、腕乃至臂如何協調動作,也都關係到筆法的正常發揮。

筆法,被歷代書家稱之為"千古不易"。當然不變中也有變。可分為基本筆法、常用筆法及各種書體的特殊筆法。

(1)基本筆法,指的是筆在紙上行走的基本規律,即:起筆→行筆→收筆。無論是點、橫、豎、撇、捺,任何一個筆劃,都離不開這三步曲。現在一些玩字的人,隨意塗抹,連這個執筆的起碼要求都做不到,簡直是遑論書法了。

(2)常用筆法,是指提、按、使、轉、中鋒、側鋒、逆鋒等主要用筆方法。前四者是講筆的使用方式,應當按照字的結構、粗細、走勢來行筆,使手中的筆始終是變化靈動的。而不是僵硬在那裡,寫出的字或笨如墨豬;或只是機械地去寫,使之呆若算珠。後三者是指筆毫行走的路線。通常我們中鋒行筆居多,有的書家甚至強調要筆筆中鋒,在楷書篆書中是好此,在行草書中還經常靈活加入側鋒和逆鋒。同時還要注意方筆和圓筆的交互運用,使寫出的字靈動而多變,提高線條質量。

(3)各種書體的筆法,既有共通之處,也有各自的特殊要求。比如:篆書,要求用筆要注意對稱,用力要勻衡;而隸書的橫劃,則要寫成蠶頭雁尾等等,都有特別的用筆方法。

總之,筆法是書法的基礎,需要我們花大力氣去研究和反覆練習,才能有所斬獲。膚淺之見,與同好者探討。

我早些年寫的字


浮石散人


筆法,用筆的方法,有時也真的感覺把字寫好,實際上就是想辦法玩轉手中這支筆,一方面讓他完全聽話,指那打那,想走就走,說停就停,想倒就倒,說立便立......說起來好像有點簡單,哈哈。另一方面要隨順毛筆的個性。第一,毛筆有雙重性格,一個就是很軟,初學者感受最多的就是這個。一個就是彈,需要練習中體會出來,掌握好柔中帶剛,特別是剛後,就可以體會到筆法了。第二,研究如何打開筆鋒。第三,什麼是鋪毫,真正把筆毫鋪開的標準是什麼。第四,如何恰到好處的提按,使線質的變化自然而不突兀。第五,研究什麼是裹鋒,與鋪毫有何區別,二者在萬毫齊力時有何不同。第六,如何鋪後聚鋒,聚鋒如何塑形。第七,如何立筆,是八面出鋒的關鍵,換面造型的重點。第九,逆鋒,為什麼要逆,是獲得力量嗎,是為了藏起筆鋒嗎?第十,頂筆,為的恢復原狀或者重新獲得彈性。十一,彈筆,個人認為,很多出鋒都有彈的因素。十二,順,就是隨勢就彎,順勢而為。十三,絞轉,讓筆鋒組織有序,彈力錚錚。十四,澀,獲取最大摩擦力,筆與紙有相抗,粘連,吻行的感覺,點畫渾厚堅實。十五,捻筆,瞬間把筆鋒充分打開。十六,駐筆,裡面含有頓,立,換面的小動作,發力前的準備工作。十七,留,等一下,歇歇腳,讓墨,紙,筆毫靈魂和軀體合一。還有很多,只是要把握核心,萬法的目的是為了鋪聚順彈。這樣說,只是個意向,但願能明白,很想學一下發視頻和圖文,只是學了一段時間,還是弄不成,如果能在視頻上說一下也許更清楚一些。






馮凱8709


幾位老師說的都是毛筆,講的都很好,我主要說說硬筆。用筆千年不易。無論軟筆硬筆,也無論是從技能層面還是藝術層面,筆法都是書法的核心要素。主要講三點。



一是筆法的訓練要從臨摹開始。筆法就是運筆之法,以線條的形狀、力度、質感來體現。用筆是技巧,但筆法是藝術,臨帖之人,要善於從線條的背後尋找筆法的來龍去脈。只要是認認系統的臨摩了一本法帖,也就有了對筆法的基本認識。



二是筆法的成型要通過大量的書寫實踐來生成鞏固。點化的形狀以及結構的佈局是可以臨摩的,但書法的節奏氣韻很難直接照搬照抄,很多技法的要點訣竅,光對著帖子琢磨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經過大量的書寫實踐來摸索、感悟與總結,只有當書寫技能達到了一定的節奏、速度與協調,才能發生質的改變。



三是筆法的融塑提高是知與行的統一。祝法制學一半在理論,一半在實踐,具備一定的書寫技能之後,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齊頭並進。我們講書法的神采與風格,也是不可能僅通過臨帖就能實現的,必須經歷一個吸收重塑的過程。書法習練推進到融塑風格的階段,不能讓實踐等理論,應當書讀百家,拓寬理論深度,理論聯繫實際,最終通過書寫實踐來融會貫通。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學習書法,筆法是關鍵,那麼如何練好書法的筆法呢?非臨帖莫屬,從古代名家法帖當中去求法。

現在有些老師提出了一些筆法練習的方法,例如畫各種線條,畫圈圈,各種曲線等等,這種練字方法作為初學者熟悉筆性的一種練習未嘗不可,但絕不是學習筆法的主要途徑。學習筆法就是要臨帖,去觀察、分析、揣摩古人的用筆。

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多思考,多加幾個問號?要會學,巧學。利用現在的媒體手段,多看看一些名家的教學,可以破解自己的一些疑問。

我初學書法的時候學的是柳楷,那個時候也沒有視頻教程,拿了一本《玄秘塔》根本不知道怎麼下筆。後來又看到一些書上,有一些筆法的示意圖,就是那種畫圈圈的筆法,入筆要折筆藏鋒,收筆也要畫個圈等等,於是也就這樣去跟著學了。

後來成人之後,中間把書法放掉了一段時間,後來又重新撿起來的時候,我去寫行書,因為習慣了楷書的那種畫圈圈的筆法,寫行書的時候老師繞不過彎來。後來有幸看到了臺灣的一位書法老師陳忠建老師的書法教學視頻,又看了翁志飛老師的教學視頻,對原來的那種畫圈圈的筆法提出了否定,這才讓我想明白了。

古人寫字很少寫大字,楷書多是3公分左右的,甚至大多數都是2釐米左右的,行書《蘭亭序》也是這麼大小的,古人一天要寫那麼多的字,如果都是那種畫圈圈的筆法,估計一天寫不了幾個字。

而且,我初學書法的時候都被書上教的說要用羊毫寫字,現在我知道了,羊毫是宋以後才出現的,清朝才盛行的,晉唐時期多用硬毫的散卓筆或者是有心筆。因此,我們在後期要進一步學習古人筆法的時候,對於筆和紙也是都要關注、考慮的。

那麼初學來說,主要就是通過臨帖來學習古人的筆法,然後輔以“明”師的指導。如果沒有老師的話,那麼你可以加入我們的《嘉禾書社書法交流圈》,為廣大自學書法的書友們提供了眾多名師的書法教學資源,對你學習古人的筆法一定大有裨益。

臨帖的時候,務必做到形似,切勿一開始就追求神似而放棄形似。說實話,初學者,形似都不到位,談神似,那是自欺欺人。神一定是依賴於形,沒有形哪裡來的神呢?


翰墨今香


行書的筆法,是從楷書過渡來的,如果你有楷書的底子,練習起行書來就會比較快的掌握行書要領。如果沒有楷書的底子,直接從行書開始練習的話,不知道運筆的疾澀快慢,把行書的運筆單純的理解成快速運行,結果長年的練習下來,養成了油滑漂浮的習氣。

行書的筆法練習,要按順序進行。先從節奏快慢訓練開始,比如以蘭亭序為範本,我們練習的方法是先把蘭亭序中最簡單,筆畫最少,最容易寫的字挑選出來進行練習。對筆畫做:慢——快——慢,快——慢——快,快——快——慢,慢——慢——快的轉換練習。學會有節奏的書寫,這是提高行書筆法的技巧 。



第二步,作兩筆以上連寫的筆畫練習。不用刻意模仿遊絲。先把多筆畫的連接練習熟練,遊絲引帶的技巧自然就會。

第三步,進行折轉點的練習,要把折轉的轉角寫的有稜有角,才能使字體剛健強勁。對連續的轉折,不能輕浮繞圈,必須方折或方折與圓轉結合。

第四步,做左右結構練習。左右部首偏旁的連接,有意連,有形連。形連用遊絲,意連用引帶。


最後,完整的對點畫的輕重,墨色的枯潤,節奏的快慢統一在一起進行綜合練習。

練習書法是有過程的,直接就上,未知的書理不明白,把基礎訓練跳過去,裡面蘊含著的書理得不到實踐和認知,寫出來的字就達不到自己的預期。凡事都應從簡單容易的地方開始。行書練習,也不例外。


子衿書法


啟功大師說“書法人生其實沒那麼複雜,就是找樂子唄”。

樂子,有人一找就是一輩子,樂子背後,卻是無比艱辛的書寫過程,酷署寒冬,經年累月,卻樂此不疲。這就是第一個回答:不停地練。

說起來簡單,很多文章也寫到,方法不對,練也是白練,於是各種筆法練習方法網上一搜一大把,有畫格子的,有畫蚊香的,鍛鍊手腕轉動筆桿也好,鍛鍊持筆穩定性也好,最終目的應該就是對中鋒的把控練習。

曾看過鍾明善教授的一個關於如何分辨書法好壞的課程,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作品對中鋒的運用,一幅字沒有中鋒就沒有筋骨,並對中鋒怎麼運筆做了詳細的講述,將筆鋒壓下去,拖著筆鋒走,所謂力透紙背就是這個道理,看完受益匪淺(不妨在網上找找這個視頻看看)。臨帖臨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的字雖然臨的很像,但總是毛糙,筆劃看起來不利索,學了這節課才知道,自己的筆法多是側鋒,使寫出的字筆劃邊緣無法結實,所以,在臨帖時便開始刻意地去練習中鋒筆法。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摸索,從字形的像,轉而讓每個筆法都落到實處,這樣練習應該才是從古人的作品中學習的基礎。


九成宮


初學書法基本都是楷書入門,又多從歐體或顏體入手,風格不同,但筆劃規律都一樣,但選擇臨什麼貼對筆法的訓練也會有一定的影響。我開始練習小楷,很喜歡姜夔的《跋王獻之保母帖》,但幾個書法界的老師都不建議我臨這個貼子,而是讓我選擇《靈飛經》,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看這兩個帖子:

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



靈飛經


看完你覺得哪個對筆法的練習會更重要呢?

小楷雖然筆法也很重要,但練習筆法,不建議從小楷練起。


搭把手


《行書練習兩條路:行書可以專門練習行書得來書寫技能;通過楷書學習自然獲得》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行書可由楷書練習得來;行書作為一種專門書體同樣可以通過行書專門練習得到。

一、行書規範自由,行書技法持能可能從楷書規範練習中繼承;

普觀書法世界的行書風格,行書算是所有書體中風格最為豐富的書風。

通過楷書的練習,學習者在掌握楷書的筆法技術與結構技術基礎上,熟能生巧,行書行楷也自然可能形成自己的書寫技能。

圖:趙孟頫楷書自然的書寫特點中可見行楷的書寫效率;

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算是趙楷的風格。趙孟頫被稱為楷書四大家,但我們讀到他的書法作品,其中都有明顯的行楷筆意。

但是趙孟頫是從學習歐楷的楷書開始,在歐楷基礎上,他引入了豐富的行楷筆法,從而讓楷書有了方塊規範性,同時又有了書寫上的快捷性,從而還引發了館閣體的大發展。到了今天,館閣體又繼續成為現代硬筆書法的基本。

二、行書通過行書直接練習也可以成功;

書法是一個手藝工夫,只要強加練習,總會熟能生巧。現代人,古代人中,也有一部能把行書寫得高水準,但是楷書卻跟不上自己的行書水平的書法家在。

任政先生的行書是中國現代行書的開拓者,在很多研究者眼裡,任政先生的行書水平遠遠高於他的楷書水平。但我們可以看出,值得任先生的行書行楷與你其楷書風格一脈相承。只是相比之下行書的風格更為有名。

田英章先生楷書開啟了工筆楷書的大門,其楷書風格來源於歐楷。但是田英章的行書並不是歐陽詢行書的風格,也看不出田英章楷書的風格。

圖中,田先生的行書筆法與線條風格與其臫的楷書風格大有區分。從田先生的講座也可知道,他的行書並不由自已的楷書自然快寫而來,是另一磁套專門的行書體系!同樣通過從行書筆法到結構的練習中取得。這樣的練習,個人的行書與楷書就形成了兩套風格。


創新炎黃


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被譽為“集五百年書法之大成”,其書法理論和書法作品有高深的見解和藝術水準。在《松雪齋書論》中,趙孟頫認為:

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

趙孟頫將書法的學習內容分為兩塊,一塊是筆法,一塊是字形,其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結構。他認為一個人如果筆法技巧不精妙,雖然看起來字形很和善,但是也是惡俗的。

而一個人的結構如果不精通,即便是書法寫到很純熟的地步了,但還是如同沒學習過一樣。如果一個人學習書法能夠同時做好這兩方面的工作,才可以說他真正掌握了書法。

在這裡,趙孟頫將筆法和字形看作是一個成功書法學習者所必須具備的兩種能力,缺一不可。而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就是筆法的學習問題。

清代的劉熙載在《藝概》中說:

每作一畫,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於主鋒,外界出於副毫。鋒要始中終俱實,毫要上下左右皆齊。

劉熙載在這裡強調了書寫筆畫的過程中筆法的重要性。而所謂筆法,其實就是筆畫的書寫法則,是我們每個人在書寫的時候必須遵守的程序規範。

因此,劉熙載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語氣確切堅定,如“必有”“俱”“皆”,可見筆法的重要性。

既然筆法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呢?

清代的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認為:

臨池之法:不外結體,用筆。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苟非多閱古書,多臨古帖,融會於胸,未易指揮如意也。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

朱和羹在這裡談到兩種學習筆法的途徑。總體上來說,一種是純粹理論性的東西,一種是實踐性的東西,我們先來說一說實踐性的東西。

所謂實踐性的東西,其實就是指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去臨摹字帖,學習筆畫的書寫方式和書寫技巧。這是直接去要求你去鍛鍊你所學到的東西。

但是在我們進行實踐性的鍛鍊之前,必須還要做另外一個工作,那就是思考我們如何才能獲得我們所要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那麼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了理論性的問題,也就是說,在開始書法實踐之前,一定要在心中有一個比較正確的方法指導。

可能這樣說會比較乾澀和枯燥,我們舉一個例子吧,比如說我們在學習“橫”這個筆畫的過程中,我們如何去起筆,運筆和收筆。這些書寫的方式和技巧不是靠我們一開始去不斷的試驗、摸索而能得到的。

而是應該有一個人在前面引導你,不管是字帖還是書法老師,他們存在的目的,就是去給你定一個方向,或者說給你一個目標,讓你朝著這個方向和目標去努力前進,這就是我們學習書法理論性、技巧性東西獲得的重要途徑。

清.馮武《書法正傳》中認為:

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貼,於結構佈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於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後能成家數。

因此,先有理論,然後才能有實踐。筆法的學習也有相對應的筆法的理論與技巧,因此,我們在真正開始觸及到書法的筆法之前,一定要對筆法的理論有所瞭解,對比法的理論有所瞭解了之後,才能談到掌握筆法的問題。

那麼理論和技巧存在於哪裡呢?理論和技巧存在於兩處,一處是我們平常所能夠接觸到的字帖,他們是無聲的,是不容易被人所察覺和觀測到的隱形的書法理論和技巧的說明。

明代解縉在《學書法》中說: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臨古人墨跡,佈置間架,擔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

解縉強調“口傳心授”與“臨古人墨跡”之間的平衡,一種是理論指導,一種是實踐學習,這兩者都不可或缺。

而書法家的書法理論和他的經驗之談,則是我們顯而易見的,是可以直接得到理論的指導。但是這兩者又有所區別,字帖上的技巧和理論性的說明,它是無聲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表現我們應該如何的去書寫這些筆畫。

但是他確實是形象的,只要我們看到了字帖,心裡就有一個方向和目標,大概就能知道我們應該要達成的書寫效果。

而書法家的書法理論,它是抽象的,雖然他是顯而易見的,是可以為我們的理性所認知到的,但是我們如果不結合字帖的話,是永遠不知道我們所要學習的書法筆法應該寫成什麼樣子。

因此,我認為我們在學習比法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我們古人的書法理論,另一方面是我們古人的說法,是我們古人的把這兩者結合了才能夠達到積極與抽象,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我們看到王羲之的書法理論中有這樣的一句:

啄不可緩,緩則失勢。

這句話其實就是對啄筆筆法的闡述。它是理論性的東西,是文字性的,是抽象的,那麼我們如何去理解這個理論呢?只有我們把王羲之的字帖找來,去看他書法字帖中啄筆所運用的地方,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他所說的內容。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歡迎你與我一同進行討論,堅持對書法與藝術的嚴肅思考。


松風閣書法日講


行書學習也需要和篆書、楷書、隸書正書一樣的用筆方法,“飄”的原因還是用筆問題,“欲下先上,欲右先左”“起筆藏鋒”“疊鋒”都能把筆用實。

看你臨的聖教序的線條還是不錯的,就是一些轉、折的節點不嫻熟,收筆有一帶而過的地方,例如:最後一行的“揚”的撇、“乎”的最後收筆。這些地方是要快一點,但是也不要心急,要留得住,送到位。

書法學習不是靠講的,也不是看書就能學會的,還是要多請教身邊的老師,慢慢積累,定會取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