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自律一段时间之后又被打回原型:你需要这3个底层心法


为什么你自律一段时间之后又被打回原型:你需要这3个底层心法

前言:本文8000余字,是我对自律这件事的深度解破,当然也提供了方法论,也就是文中的“三个心法”,希望能够帮到你解决一些困惑,足矣。

有位博主在网上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说的是他建立了一个自律打卡群,申请加群者需允诺要自律三个月。其中有这么一位读者,制定了三个月的计划,使出十八般武艺,列待办事项,并每天微博打卡,如火如荼干了一个多月,瞧她这兴致,你都会以为她能成功是吧?

没有。她放弃了,就因为中秋节和亲友聚会,有几天的时间中断了打卡,她感到愧疚……后来看着赶不上别的同学,受刺激的她竟然放弃了。

靠着我不强的复述能力,说了这一通女孩的故事,目的只是想引出我们的题目:为啥你自律一段时间之后,又被打回原型了?

-

之所以谈这个题目,是因为我发现,这种“自律之后被打回原型”的现象太普遍。

我们这个时代对「自律」是旺盛的,据我常年混迹X乎的经验,自律话题的关注人数是整个网站TOP级别的,答主写自律话题的话,其一,有一定表达能力,其二,有典型励志经历,其三,学会自我包装,尤其是要堆一些各种显示自律特征的照片,那么,这种回答是很容易吸赞吸粉的。

没有太多读者会去关注答案所写事实的真伪,他们不想,他们也不必——他们想要的就是一个故事,一个自律的、励志向上的故事,这已经能够给他们带来动力,多一个“牛人通过自律变得成功”的故事,就可以多一次帮助他们去印证他们想要坚信的那个逻辑:自律者可以成功。

如果你也处在“自律进行时”,你自然也希望看到越来越多关于自律者成功的故事,毕竟,大家都觉得自律这件事挺苦,如果只是一个人在进行的话,就未免太孤独,所以你需要认同,你对自律故事投的票,其实也是为自己而投,你在为自己所认为的那条正确的路而投,因为…终究,你还是害怕自己的自律没有结果。

人人都在追求权力、声望、地位,这没什么不好意思不承认的,大家都期望有人认可、称赞,而成功者几乎就是权力地位资源的象征,这就是我们如此关心成功人士的原因,在本文语境里,我们关注的是通过“自律变得成功者”,我们试图模仿他们的行为,因为我们渴望成功。

说来,在现实社会里,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多种,富二代、官二代,这些都更容易成功,这些人不一定非要自律。

大家还听说过“考二代”这个说法吗,意思就是第一批通过考试而获得时代红利的人,他们的孩子就是“考二代”……我们普通人,大多能走的路就是做考一代、考二代、考三代……但凡带考字的,能考得过来的,都得依赖一个方法论,就是自律。

说来,自律更是一个普通人的主题。

因为,我们只能靠它。

所以,敲一敲你的资本,你不自律,能行吗?

但很多人把自律这件事搞砸了,高中的时候搞砸了体现在高考,大学的时候搞砸了体现在毕业找工作,工作之后搞砸了体现在职场发展上,好多人把自律这件事搞砸了,所以还是好普通的样子。


为什么你自律一段时间之后又被打回原型:你需要这3个底层心法


那要怎么搞好自律这件事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讲疏通一个逻辑,也是一个误区:很多人尽管向往自律生活,也崇拜那些自律者,但是没能真正做到自律的他们,心中总是有一丝顾虑,觉得自律就是限制自由、自律就是一种约束,生活会乏味,他们也听过“自律才能自由”的说法,但终究只是把它当口号。

那么,我就解释一下这句“自律才能自由”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自律才能自由”,这句话并不严谨,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自律才能让你自由,而且是高层次的自由。

有一个词叫做一心不能二用,大脑总是努力确保你集中注意力,关注当下最根本的问题。只要有可能,头脑会有意识地把一些任务交给无意识去自动完成。

所以,这正是自律的功用,自律减轻了认知负荷,释放了心智能力,从而让你可以将注意力分配给其他任务。

“自律会不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我不想把自己禁锢在我并不喜欢的生活方式中。凡事都按部就班、中规中矩难道不会带走生命的活力和自发性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非黑即白的设问本身就是错误的,它们让你觉得你必须在自律和获得自由之间做出选择,但实际上,两者相得益彰。

自律不会限制自由,它们会创造自由。事实上,没有建立自律的人往往享有最少的自由。

在财务上不自律,你得为生计苦苦挣扎;在健康上不自律,你似乎总会感觉肾虚气短;在学习上不自律,你会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如果你总是被迫做简单的决定,诸如我该什么时候去健身,我去哪里写文章比较好,我该什么时候付账单,等等,那么你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应地就会减少,只有让生活的基本要素变得更容易,你才能创造自由思考和创造力所需的精神空间。

自律就是用来解决生活的基本要素,从而让你升级自己的注意力关注的范畴,获得高层次的自由。


为什么你自律一段时间之后又被打回原型:你需要这3个底层心法


-

如何变得自律,最重要的是记住这三个心法:

一、大多数人都将被即时满足打败,不要成为其中的一个

让自己变得自律,在初期,确实你做的很多事情,效果是难以显现的,我们很多人会被这种“结果滞后性”打败。

熟悉我的读者应该知道,我有个好朋友,上古天真,他跟我讲过一句话:一个人是否能成功,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人是否有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尽管我已经无数次看过国外那个棉花糖实验,但这句话从我们朋友口中说出来,我印象尤其深刻。

知道为什么我们那么热爱即时满足吗?

想象一下,你是在非洲大草原上游荡的动物——长颈鹿、大象或狮子。在任意一天,你的大多数决定都会立竿见影。你总是在想吃什么、在哪里过夜或者怎样设法躲开捕食者。你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眼下或不久的将来。你生活在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即时回报的环境中,因为你的行为会立即产生明确无误的结果。

现在回到你的人身。在现代社会中,你今天做出的许多选择不会让你立即受益。假如你在工作中做得很好,你会在几周后拿到薪酬。假如你今天开始锻炼,也许到明年你才会瘦下来。假如你现在存钱,也许几十年后你就有足够的钱退休了。你生活在科学家称之为延迟回报的环境中,因为你要工作很多年后才能看到预期的回报。

人类的大脑并没有一直在延迟回报的环境中进化。

在即时回报环境中生活了成千上万代之后,我们的大脑进化成偏爱快速回报而不是长期回报。

我们对即时满足感的偏好揭示了一个关于成功的重要事实:因为我们天性如此,大多数人整天都在寻求及时享乐的机会。人们倾向于选择即时享乐的事,回避延迟满足的事。如果你愿意等待回报的到来,你将面临更少的竞争,通常会获得更大的回报。能坚持到取得最后胜利的人终究是少数。

自律,就得是一件逆人性而上的事。

直白一点表示就是,大家不自律,你的自律才有价值;大家都能干成的事,你做成了还有多大意义?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做“长期主义者”,什么叫长期主义者?就是看到未来的那个自己。

过年的这个时候,大家最容易看到未来的自己,就是你在做新年计划的时候,以及你任何一次做计划的时候,你看到的都是未来的自己,你发出的都是“长期主义”的光芒。

你制订计划,如减肥、写作或学一门外语,你实际上是在为你未来的自己制订计划,不是吗?当你预想着你期望中的未来生活时,很容易看到采取具有长远利益的行动的价值。我们都希望未来的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做完计划之后,我们会即刻变成了“短期主义”者,尤其在每一个决策中被即时满足感打败的时刻。那时,你不再代替梦想着更健康、更富有或更快乐的未来的你做选择,而是倾向于优先满足希望养尊处优、及时行乐的现在的你。

大家抱怨计划做了总是失败,其实“短期主义”就是你失败的原因。

其实,就我个人意见来看,我是建议多做计划的,因为每做一次计划,你就有一次散发“长期主义”光芒的时刻,仿佛菩萨显身,来督促你,当然,前提是,这个计划要合理。


为什么你自律一段时间之后又被打回原型:你需要这3个底层心法


二、你总会和厌倦相遇


成功最大的威胁不是失败,而是倦怠。

我们看过太多的故事,说的都是如何“满怀热情”去努力实现他们的目标。不管是在商业、体育还是艺术界,你听到的都是“一切都归结于激情”或者“你必须真的渴望得到它”之类的说法。因此,当我们失去注意力或动力时,我们中的许多人会变得沮丧,因为我们认为成功的人会有无限的激情。

你知道这类故事为什么能流行吗?其一,枯燥的故事读起来不精彩,这种枯燥的故事平铺直叙就够了,也没作者什么发挥空间;其二,激情的故事才能吸引人,你能想象吗,如果阿里巴巴要招人,平时传播的公司形象故事,却都是一些“某某某通过克服枯燥的工作,最终取得成功”,你会觉得这样的公司会让你产生期待吗,能符合你心中那梦幻般的愿景吗?

小时候我受过太多这种故事的影响,总觉得以后工作了,就得是轰轰烈烈的——你瞧瞧,“轰轰烈烈”,用词多么强烈啊!

怀抱这种期待的孩子,真的面对社会的时候,真的是有多高的期待,就会导致多大的失望,因为现实会重重的给你猛烈的一击。

怀抱这些期待长大的孩子,面对现实的时候,就很难面对厌倦这种情绪。

然而,真相是,无论做什么事,一定会有一个阶段,我们和厌倦感不期而遇,热爱写作的作家也会有厌倦写作的时刻,即便沉迷游戏的人,也会在某个阶段发觉游戏的无聊。

抵抗厌倦能力太差的人,基本上是不可能自律的,其一,自律意味着重复,但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你不会总感到满意;其二,即便你的自律行为效用不减,其实你还是难以满足,因为人的满足感阈值是会水涨船高的,发的第一篇文章有100粉丝关注你,你要去KTV庆祝,你发第一百篇文章之后,每天都有1000个新读者关注你,你都兴奋不起来了。

鉴于此,可以再一次说:你终会很厌倦感不期而遇。

上面说了,一个人能否成事,看的就是延迟满足感的能力,那么这一条,我们要说的就是另一能力,抵抗厌倦感的能力。

一位棒球教练总结优秀运动员和众人的最大区别时说:即便存在基因、运气、天赋这些因素,但有些时候,归根结底这取决于谁能应付每天枯燥无味的训练,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做同样的动作。

别说运动了,就是打游戏,让我们反复去训练某个动作,很多人很快就受不了。

初有成效,但产生了厌倦,然后我们开始脱离固有的轨迹,转而去追求新奇的事物。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陷入一个永无止境的周期性循环,无论是健身方式、饮食习惯,或是创业的想法,总是换来换去的。激情稍有消退,我们就开始寻找新的做法,哪怕老做法依然在起作用。

我们都有人生目标并心怀梦想,但是,假如你只在心血来潮或一时兴起时才做出一些努力,那么无论你的目标或梦想是什么,你都不可能取得显著的成果。

我敢说,假如你下决心变自律并且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你总有一天会想要放弃。在你创业期间,有时你真的不想去上班。在你健身时,有时就想偷懒,少做几组动作。当该写作的时候,你会有几天不想打字。

但是,当你感到心烦意乱、苦不堪言或精疲力竭时,是鼓足干劲还是萌生退意,这是专业人士和业余人士的分水岭。

专业人员依照既定计划行事,毫不动摇;业余爱好者则随波逐流,任性而为。专业人士知道对他们来说什么最重要,并有目的地去做;业余爱好者则随生活中的突发情况而变。

我们需要能分离我们的感受和行动,当自律这件事对你真正重要时,你必须愿意在任何心情下坚持下去。专业人士不会因自己心情不好而改变行动的时间表。他们可能享受不到乐趣,但是他们仍能做到坚持不懈。

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挑战厌倦,跨过分水岭,成为专业的人!


为什么你自律一段时间之后又被打回原型:你需要这3个底层心法


三、中断就继续,去找方法而不是放弃。

第三句心法,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女生的例子上,她因为中秋节陪亲友,导致几天没有打卡,接着再加上一些乱七八糟的情绪,就放弃了。

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叫“过重的仪式感”,过重的仪式感会毁了你;其次,她存在一个很“脆弱”的思维,就是太注重连续性,要知道,如果她自我要求就是三个月连续自律,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脆弱的计划。

要知道,不管你的计划多么有条理,总有一天你固有的生活节奏会被意想不到的事扰乱,世上不存在完美。

你要锻炼,哎,不巧,下雨了;准备出差,哎,你感冒了,或者你家人需要你抽出时间来陪。任何的计划,意外总会不期而遇。

那你的计划中断了,可怎么办呢,像前面那个女孩那样直接放弃吗?

以前我在一篇文章里说,如果你打算第二天早起学习,但是结果又睡晚了,你要做的不是说,哎,算了,既然都这样,那就再痛快玩最后一天,明天再真正开始,你要做的,其实很简单,继续就好,记住,一次中断不会毁了你。

再退一步说,即便不是中断,还有别的情况,比如表现糟糕了,或者因为什么原因总之就是没表现好,你所需要做的事情,也只是让自己迅速爬起。

偶尔被打断并不可怕,只要能迅速接上即可;表现糟糕也不可怕,糟糕总比不做好。

我认为这个原则实在太重要了,因此即便我不能像我想的那样做得很完美,我也会坚持不懈。

很多时候,我们在培养习惯时会陷入全有全无的怪圈中,问题不在于出差错,而是如果不能做完美,就干脆不做的错误想法----你是真的没有意识到,在你情绪低落的日子继续做,这本身是多么的可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