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師承關係一覽表

甲骨文

代表作:《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作者不詳),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書法家師承關係一覽表

鐘鼎文

代表作:《散氏盤》(作者不詳),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籀(生卒不詳)

西周晚期史官,又叫史籀;代表作:《石鼓文》。

書法家師承關係一覽表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

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師從荀子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主要作品《泰山石刻》(據說是李斯唯一真跡)、《諫逐客書》、《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等 。

書法家師承關係一覽表

書法家師承關係一覽表

曹喜(生卒不詳)

字仲則,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章帝建初中(公元70年~83年)為秘書郎。能篆隸,尤長於篆書。後被鍾繇學習。

杜度(生卒不詳)

原名操,字伯度,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人。章帝(公元75年~88年)時為齊相。擅長草書。衛恆《四體書勢》說他“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文獻記載,漢章帝特許他以草書來寫奏章。崔瑗、崔寔父子皆受其影響。與崔瑗合稱為“崔杜”。張懷瓘《書斷》列其章草入“神品”。

崔瑗(公元78年~143年)

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人。曾任濟北相。擅長草書和小篆。《書斷》說其書“點劃之間,莫不調暢”,“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南齊王僧虔《論書》說“崔瑗筆勢甚快,而結字小疏”。書跡有收入宋《淳化閣帖》中的《賢女帖》,已非真品。其子崔寔,字子真,亦擅章草,有父風。

《乙瑛碑》,漢桓帝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刻;現藏山東曲阜孔廟。

《禮器碑》,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刻;現藏山東曲阜孔廟。

《史晨碑》,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三月刻;現藏山東曲阜孔廟。

《曹全碑》,靈帝中平二年(公元185)曹全門下王敞等人立碑記頌曹全的功德,此碑即素享盛名的漢隸“曹全碑”;現存西安碑林。

《張遷碑》,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刻。現存泰安岱廟炳靈門內。

張芝(?—約192年)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

字伯英,漢族,敦煌郡源泉縣(今屬甘肅酒泉市瓜州縣)人,東漢著名書法家,被譽為“草聖”、“草書之祖”,其書法被譽為“一筆書”。涼州三明之一大司農張奐之子,出身於官宦家庭。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張芝創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書跡今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蔡邕(133年-192年)

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東漢時期名臣,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於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被《書斷》評為“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蔡琰(生卒年不詳)

字文姬,又字昭姬。東漢陳留郡圉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蔡琰的父親蔡邕是一位大書法家。蔡琰本人對書法也很擅長,韓愈曾說:“中郎(蔡邕)有女能傳業。”蔡琰曾在曹操的要求下默寫古籍,說自己不管是真書還是草書都可以寫。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劉德升(生卒不詳)

字君嗣,潁川(今河南禹縣)人,約生活在桓帝、靈帝時期。擅長行書,為鍾繇、胡昭所師。

鍾繇(151年-230年)

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著名書法家、政治家。鍾繇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擅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推動了楷書(小楷)的發展,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是蔡邕書法的第二代傳人。他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取得巨大藝術成就,並不限於一家之學。據宋代陳思《書苑菁華》記載,鍾繇少年時就跟隨劉勝學習了三年的書法,後來又學習曹喜、劉德升等人的書法。因此,鍾繇與任何有成就的學者一樣,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學習的結果。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曾經潛心研習其書法與其並稱為“鐘王”。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皇象(生卒年不詳)

字休明,三國時期吳國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時有書聖之稱。代表作品《天發神讖碑》、《文武帖》、《急就章》 。

師宜官(生卒不詳)

南陽(今河南)人,約生活在靈帝時期。擅長隸書,靈帝徵集天下工書者數百人於鴻都門,師宜官最優(《書斷》)。後為袁術將。

梁鵠(生卒不詳)

字孟皇,安定郡烏石縣(今甘肅平涼西北)人,約生活在漢末至魏時。學書於師宜官,擅長隸書,靈帝時官至選部尚書,後奔劉表,曹操破荊州,招為軍假司馬。曹操認為其書勝於師宜官,宮殿題署,多命為之,又常以其書懸帳中欣賞,為書史佳話。

衛夫人(272年—349年)

本名衛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晉代著名書法家,廷尉衛展之女。衛氏家族世代工書,嫁給汝陰太守李矩為妻,丈夫李矩善長隸書。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衛夫人與王羲之母親為中表親戚,成為“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老師。永和五年卒,時年七十八,葬於浙江嵊州。

王羲之(303年-361年)

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為南遷琅琊王氏貴胄,後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師承衛夫人、鍾繇。著有《蘭亭集序》。其書法尺牘散見於唐臨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喪亂、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獻之亦為書法家。

歐陽詢(557一641年)

字信本,唐代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勁,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楷書以《九成宮醴泉銘》等,行書以《夢奠帖》、《張翰帖》等為最著名。歐陽詢的書法由於熔鑄了漢隸和晉代楷書的特點,又參合了六朝碑書,可以說是廣採各家之長。歐陽詢書法風格的主要特點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於正之趣。

張旭(685年?—759年?)

字伯高,一字季明,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代書法家,擅長草書,喜歡飲酒,世稱“張顛”,與懷素並稱“顛張醉素”,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又與賀知章等人並稱“飲中八仙”,其草書則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張旭出生於一個門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陸彥遠學習書法,學有所成後為吳道子、顏真卿等欽慕;年長後通過應舉或薦舉、徵辟而入仕,釋褐為常熟縣尉;先後任左率府長史、金吾長史,因而被世人稱為“張長史”;大約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約七十五歲。在書法方面,張旭勤於觀察客觀事物,善於將客觀的自然物象與個人的主觀情感結合起來,既繼承傳統,又勇於創新,在繼承前人書法成就並加以創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藝術在盛唐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

顏真卿,(709—785)

字清臣,唐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開元間中進士。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初學張旭,初唐四家,後廣收博取,一變古法,自成一種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 他是中唐時期的書法創新代表人物,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舒和,神彩飛動。他的書法,既有以往書風中了氣韻法度,又不為古法所束縛,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規,自成一幅,稱為“顫體”。宋歐陽修評論說:“斯人忠義出於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宋朱長文《續書斷》中列其書法為神品。”並評說:“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

懷素(737-799年)

俗姓錢,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稱“草聖”。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愛好書法,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形成唐代書法雙峰並峙的局面,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高峰。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書法率意顛逸,千變萬化,法度具備。傳世書法作品有《自敘帖》《苦筍帖》《聖母帖》《論書帖》《小草千文》諸帖。

柳公權(778——865)

中國唐代書法家。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曾任翰林院侍書學士、中書舍人、翰林書詔學士、太子太保,封河東郡公。性情耿直,敢於直言進諫。擅楷書,廣泛師法魏晉及初唐諸家,受顏真卿影響較大。其書結體緊密,筆畫鋒稜明顯,如斬釘截鐵,偏重骨力,書風遒媚勁健,可與顏真卿的雄渾雍容書風相媲美,被後人譽為顏筋柳骨。在書法史上具有很大影響。

米芾(1051-1107)

自署姓名米或為芊,芾或為黻,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嶽山人等。祖籍太原,後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初師歐陽詢、柳公權,字體緊結,筆畫挺拔勁健,後轉師王羲之、王獻之,體勢展拓,筆致渾厚爽勁,自謂“刷字”,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家“。

趙孟頫(1254-1322)

字子昴,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元代湖州(今屬浙江)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讚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王世懋稱:“文敏書多從二王(羲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朗逸,則得之大令;至書碑則酷仿李北海《嶽麓》、《娑羅》體。”他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同時代的書家對他十分推崇,後世有人將其列入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

文徵明(1470-1559)

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書畫家。初名璧,以學行更字徵仲,號衡山、衡山居士。齋名停雲館。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多才藝,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楨,學畫於沈周,名聲日益顯赫,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三人,人稱“吳中四才子”。在書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吳寬的影響寫蘇體,後受他岳父李應禎的影響,學宋元的筆法較多。小楷師法晉唐,力趨健勁。明謝在杭《五雜俎·卷七》稱讚文徵明小楷:“無真正楷書,即鍾、王所傳《薦季直表》、《樂毅論》皆帶行筆。洎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而偏肥偏瘦之病,猶然不免。至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極意結構,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具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黃庭堅筆意,蒼秀擺宕,骨韻兼擅。與祝允明、王寵並重當時。

董其昌(1555-1636年)

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董其昌出身貧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風得意,青雲直上。公元1589年,(萬曆十七年)三十四歲的董其昌舉進士,開始了他此後幾十年的仕途生涯。當過編修、講官,後來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董其昌的書法成就也很高,董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他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自負。董其昌雖處於趙孟頫、文徵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並沒有一味受這兩位書法大師的左右。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佈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溼濃淡,盡得其妙。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佈人間,爭購寶之。

王鐸(1592-1652年)

字覺斯,一字覺之。號蒿樵、小樵、石樵,痴庵、東皋長、痴庵道人、煙潭漁叟,雪塘漁隱、痴仙道人、蘭臺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雲巖漫士等。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王鐸由明朝舊臣變為清廷新貴,在以氣節自持的明代遺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貳臣,因此,他始終抑鬱不樂。

何紹基(1799--1873)

清書法家。湖南道州(今道縣)人。字子貞,號東州,晚號蝯叟。嘉慶四年(1799)生。父凌漢,官至經筵講官、戶部尚書。紹基早年師事程恩澤,後又出入阮元之門。庭訓師承,為後來成為著名書法家和詩人奠定了基礎。何紹基的書法成就很高。各體書熔鑄古人,自成一家。草書尤為擅長。

趙之謙(1829年8月8日-1884年11月18日 )

漢族,浙江會稽(今紹興)人。 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huī)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篆刻成就巨大,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都從他處受惠良多。著有《六朝別字記》、《悲庵居士文存》等,又有篆刻《二金蝶堂印存》。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

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他的詩詞,絕大多數是用毛筆書寫的。毛澤東8歲進私塾,對毛筆字的書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毛澤東喜歡用毛筆和鉛筆。在江西和福建做調查和記錄時他大多用鉛筆,而起草文案、書寫材料時則一律用毛筆。毛澤東對毛筆、墨、硯、紙“文房四寶”特別愛護珍惜。他常說:“我用'文房四寶'要打敗國民黨四大家族。毛澤東說:“字要寫得好,就得起得早;字要寫得美,必須勤磨鍊;刻苦自勵,窮而後工,才能得心應手。學字要有帖,帖中要發揮。”毛澤東主張習字要有體,但不一定完全受一種體的限制,要兼學並蓄,廣採博收,有自己的創新,自己的風格特點,要能適用,雅俗共賞,才能引人入勝。代表作:《毛澤東手書真跡》。

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

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於江蘇南京市江浦縣(今南京市浦口區),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七顆松村莊,詩人、書畫家,尤擅草書;師承黃賓虹。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其書法作品《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與李志敏並稱“南林北李” ,被譽為“草聖”,林散之草書被稱之為“林體”。如果說在當代草書實踐中,林散之為飄逸之美,那李志敏則為蒼茫之美,兩者風格迥異、剛柔互補,凸顯“南林北李”的雙峰對弈。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為其出大名很晚,數十年寒燈苦學,滋養了其書之氣、韻、意、趣,使之能上達超凡的極高境界,對現代中國書法藝術事業的貢獻,真可謂“功莫大焉”。林散之書法代表作有《許瑤詩論懷素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李白草書歌行》等。兒子林筱之、學生王敬之。

高二適(1903-1977)

江蘇泰州市姜堰區興泰鎮小甸址人(解放前屬江蘇東臺)。原名錫璜,中年曾署瘖盫,晚年署舒鳧。齋號證草聖齋、孤桐堂。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其善書法,尤擅草書。1963年經章士釗引薦,被聘為江蘇省文史館館員。在文史哲、詩詞、書法的研究和創作方面成果卓著。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證》、《校錄》、《劉賓客辨易九流疏記》、《高二適書法選集》等。

啟功(1912——2005)

自稱“姓啟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人。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鑑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教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九三學社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世界華人書畫家聯合會創會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啟功曾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苦練用筆,一筆一筆地琢磨,臨帖臨得分毫無差。但寫出來的字平看還可以,一掛起來就沒神了。經過再三揣摩,他才發現問題在字的“結構”上。啟功找來很多名家碑帖以及唐代佛經,用透亮的方格紙將這些字單個放大,潛心描寫,終於從名家書法的筆劃結構上,找到了寫字的規律。這極平常的規律卻極難發現。一般人學書法都是從寫“九宮格”或“米字格”開始,將方格分成若干的等分。啟功發現問題就出在這“等分”上。道理很簡單,因為每個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中心”,所以不能把每個字都一個模式地上下左右分為“三等分”。於是他採用一個更為符合字形結構的劃分法,便是由他首創的“五三五”不等分,這種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較大,中間的分量較小,而不是“九宮格”那樣的“九等分”。啟體是由啟功先生獨創的一種書法,啟體字的形成是在1938年-1957年(26歲-45歲)。1998年—1999年,受啟功先生推薦,秦永龍書寫了“啟體”行楷字庫,“方正啟體字庫”由北大方正電子製作,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學生有:李洪海、張雪明等。

李志敏(1925-1994)

北京大學法律系教授,民法學家,北京大學燕園書畫協會(北京大學書畫協會前身)首任會長。早年求學於武昌藝專,學習書法、繪畫,後專攻書法,是我國當代草書大家、書法理論家,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藝委會副主任、北京書法家協會第一副主席。精研文史,擅長真草隸和藝術理論,尤精狂草。是“引碑入草”的理論首創者和實踐開創者。與沈尹默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李志敏、歐陽中石)”,有當代草書”南林北李“(林散之、李志敏)之譽。在20世紀書壇,李志敏是具有代表性和學術研究價值的書法大家。與其他書家相比,其不僅在當代書法史上,開創了引碑入草新路,填補了20世紀狂草史空白,促進了當代書法理論的發展,而且在國際書法交流史上,精通英、法、德、俄四國外語的他,也以無出其右的外語優勢和博大深邃的國際視野,開改革開放時代書法藝術交流之先河,推動了中國書法在世界上的傳播。代表作品《書論-三春堂學書筆記》(第二屆505中國文化獎"特別獎") 、《草論-三春堂狂草》 。

歐陽中石(1928年-今)

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汶陽鎮西徐村人,著名文化學者、書法家、書法教育家。早年拜在京劇大師奚嘯伯的門下。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唐風美術館名譽館長。代表作品:《歐陽中石書沈鵬詩詞選》、《中石夜讀詞鈔》。

沈鵬(1931年出生)

江蘇省江陰市人。書法家、美術評論家、詩人。書法精行草,兼長隸、楷等多種書體。代表作品:《當代書法家精品·沈鵬卷》《沈鵬書法選》《沈鵬書法作品集》(日本)《沈鵬書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沈鵬書杜甫詩二十三首》《沈鵬書歸去來辭》《行草書絕妙宋詞》《草書千字文》《楷書千字文》《岳陽樓記》《故宮博物院藏畫》等。學生:趙連甲、張德林等。

劉炳森 (1937年8月-2005年2月15日)

字樹庵,號海村,幼年自號劉五先生。1962年夏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山水科本科畢業,同年秋至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事古代法書繪畫的臨摹複製和研究工作;其劉體隸書影響甚廣。學生有:張惠臣、馬鳳山、高本強等。

蘇士澍,1949年3月生

出生於北京,滿族,中國當代書法家。自幼酷愛書法篆刻藝術,少年時拜著名金石書法家劉博琴先生為師,中青年後師當代書壇泰斗啟功先生。

田英章(1950年生-)

字存青、存卿,天津人;書法研究生,國家人事部幹部。先後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老師歐陽中石)、日本東京學藝大學。書法家。代表作品:《田英章系列書法字帖》《田英章作品精選》等。

張惠臣(1956年生-)

師從劉炳森。先學顏、柳,後習二王。數十年臨池不輟,奮力攀登。其小字頗見功底,性質流媚,行楷精細兼具,溫之開潤,行草秀美飄逸鼓之枯勁:大字造境新奇,端莊渾厚,風神灑落,筆筆到位。除此之外,張惠臣先生對隸書、篆書、象形字、變體字也很有研究,玄鑑印章,博採眾家之精華,揉自家之底蘊,其作品適時前規,取會佳境,縱觀張惠臣的書法,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二十年的建築生涯,創作佳績,三十年的文化藝術大添異彩,四十幾年的書法藝術譽滿神州海外。真乃當代最具實力的書法家之一。

書法家師承關係一覽表

書法家師承關係一覽表

書法家師承關係一覽表

高本強()

字昭中,號大樸。自幼酷愛書法,臨池盡墨,師書二王,取明清諸家之長,師從徐玉璞、張天民、劉炳森、陳雷等名家,書法作品以厚實、灑脫、大氣鑄就了他獨特的筆墨丹青,是具有實力,最有潛力的書法家之一。

還有很多沒來得及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在留言裡發給我,在此謝過大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