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新媒體商業邏輯在於一致性,“願意看和願意買的是一類人”

近幾年,新的商業詞彙層出不窮,直播電商、社交電商……每一個背後似乎都隱藏的巨大的機會。但回顧公眾號崛起掀起的互聯網內容創業,7年過去,成功模式並不如預期的多。這些商業熱詞背後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在2020新榜大會帶來了一些他的思考。


以下內容整理自現場演講,經由嘉賓本人確認:


李豐:新媒體商業邏輯在於一致性,“願意看和願意買的是一類人”


過去一年變化比較多,今天有幸被邀請來跟大家分享,主要拋磚引玉。作為投資人,我們基本上都在二線坐著,既不在一線操作,又不是直接看到最新變化,只能看一些間接反饋。


過去4、5年,所有跟流量、和商業有關的領域都出現了我列舉的這些著名詞彙,比如直播電商、社交電商、新零售、私域流量。它們就像今天的短視頻和直播一樣,對創業者是巨大的紅利、福音,也是新公司的機會。對投資人來說,這裡頭也有挑戰。


原因是,太多詞更迭速度太快,還沒來得及看清楚他們的優劣和機會,就已經轉成了下一個詞,所以,投資者也挺焦慮的。


過去幾天我們見證了一些熱點話題,我講兩個我印象比較深的。


第一是著名的羅振宇跨年演講。


第二是B站的跨年晚會。


然後上個在禮拜天,我家小孩和我討論作業裡的理財知識,他拿出500塊要投資我,我是做投資的,就讓他用500塊買爸爸參與投資過的“好公司”的股票,什麼是好公司呢?我說,“選你知道的,用過的”,所以他最後選了3家公司,其中一家就是B站。怎麼選出來的好公司,我後面會說。


剛剛提到B站,陳睿曾經很焦慮,新平臺崛起,他想知道該怎麼辦。我說沒關係,最終你們會行。至於怎麼行,咱們一會兒再探討。


李豐:新媒體商業邏輯在於一致性,“願意看和願意買的是一類人”


從微博到微信的流量變遷: 兩類內容最終得到沉澱


先講個按時間順序的例子。 第一個,大家都經歷過,也是從微信這件事開始。 我們看看,過去6、7年當中,微信生態裡發生了哪些事情? 按照順序映射到今天,有哪些事情值得參考?


2011-2012年前後的移動互聯網,幾乎所有人上網的第一件事情都是刷微博,所有人的動作都是下拉,拉一下就是50條,看半天,再拉一下又是50條。


當時微博出現了第一波流量紅利,以十萬個冷笑話為代表。 微博經歷了快速增長的第一階段,巨大的流量紅利之後,也出來了很多跟微博相關的生態,比如在微博賣東西,就是網紅電商。


李豐:新媒體商業邏輯在於一致性,“願意看和願意買的是一類人”


不過,當時的中國互聯網上巨頭之間一直有自己的護城河,微博一開始不允許放淘寶鏈接,直到阿里投了微博。這個階段最熱的時候,2015年產生了一個現在的上市公司,如涵。

下面說說微信,剛有朋友圈還沒有微信公眾號的時候,已經讓你很驚喜了。因為你看到被篩選的信息,你覺得效率比那50條微博重複率少了很多,你認為朋友們幫你篩選了信息。


那時候很多人的微信好友不多,所以篩選的信息很有效,至少,很長時間解決了一些問題。

接下來就到了新榜創立的年代,也就是微信公眾號的年代。公號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欣喜若狂,因為從來沒有這麼多特別厲害的人和特別有水平的人幫你寫東西。所以公號推出的早期,有幾個現象:

1. 作為消費者你欣喜若狂,訂閱了無數微信公眾號,也是那個時候,新榜出來了。

2. 順著這個巨大的流量紅利,第一波微信上的電商出來了,我們叫他們微商,點對點的,社群的。2012年8月開始,有了微信公眾號,隨後有了大量的帶貨公號。在過去四年或者兩年,自己直接賣貨的公眾號的比例應該下降了很多,有的人只是做廣告。

2014年,你可能訂閱了很多公眾號,但現在,你的習慣和用戶行為肯定和六七年前完全不同。現在你還留著的珍貴公號,大概剩下有限的幾類:

第一類,你因此產生了感情的賬號,不管對創作者還是對內容方向;

第二類,你非常相信經過篩選以後的這個作者,這個專欄和這個機構,ta經常能寫出讓你信服且感興趣的專業性內容。

剩下的才是你偶爾從朋友圈裡刷到一些大家都在傳的爆款,或者你感興趣的不那麼爆款的長文。

以你最熟悉的微信這六七年的變化為例,你是用戶,也可能是創作者,甚至還是商業模式創造者,這幾個角色的用戶行為發生了這些變化。

用戶的心態會經歷一個變化,在任何一個新媒體形式開始的時候,他們都非常踴躍地加入其中,但是經過或長或短,再長也不會超過3年的時間,他們會非常快地從這一類媒體形式和內容,轉向他們喜歡的,和他們在專業內容上認同的內容,而不再是廣義上的瀏覽和訂閱。

原因非常簡單,每一次這樣的機會出現的時候,都會刺激大量的新創作者和增量用戶,但用戶開始的新鮮感,訂閱了很多號,看了很多內容,很快就會覺得有點麻煩。

這個麻煩對用戶來說,就是信息過載。在同類內容中篩選,用戶要付出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慢慢地,由於效率導向,用戶會傾向於他有共情的,或者是專業性上他相信,內容有信任感和專業度的賬號。


李豐:新媒體商業邏輯在於一致性,“願意看和願意買的是一類人”


賣貨邏輯: 願意買和願意看的應該是同一類人


再說商業端的表現,雖然在2014-2015年,幾乎所有公眾號都嘗試帶了一遍貨,賣了一遍自己的電商,就像2014-2015年微博和阿里打通後,所有微博大號都嘗試賣貨一樣。 但是到了今天,不管是微博還是微信公眾號,賣得好的人沒那麼多。


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如果你用微信公眾號,或者其它任何形式的新媒體來帶貨,在用戶保持足夠大新鮮勁的時候,你有機會用流量來變現。


從我們投資人的角度看,這裡面有巨大的創業機會,但變現背後有一個小挑戰,

因為看了文章而買東西的人,幾乎所有都是在幫喜歡內容的人付廣告費。換句話說,買東西的人,和喜歡內容的人是兩種人,至少不完全是一種人,雖然其中有重複,但是帶貨和賣貨導致了人群重合度不夠,產生效率損失。


但我們也看到另一類現象,只看微信公眾號的圖文部分的話,今天已經有一類商業模式基本上被驗證成功了,就是知識付費。道理很簡單,所有喜歡讀這個內容的人,湊巧是喜歡和願意買這個知識付費產品的的人。這是知識付費的商業邏輯。


第二個小問題,從每一波的新媒體商業最後沉澱下來的邏輯來看,並不是所有的品類、所有的行業,都會適合這個媒體的內容形式和這個平臺的流量特徵。如果我們從用戶喜歡的內容、用戶想買的東西、用戶時間的增長這些角度來尋找都湊巧的適合點,其中表現最好的一類商品和服務,就是創新商業模式的機會。


所以,為什麼在微信公眾號這一輪,知識付費是到今天還能既傳播文章,又能最高效賣貨的商業模式,假定我們把知識也叫貨的話。知識付費賣貨最高效,原因在於,其內容,商品和這種新媒體形態以及新流量都是同一件事。


再看今天發生的事和開頭提到的簡單現象,可以知道,為什麼得到可以作為知識付費的代表了。


B站的答案也是如此,今天我們在快手和抖音上看到了很多現象,他們很像在微博2011-2012年的十萬個冷笑話,或者各種各樣所謂娛樂性的內容,但我們當時和陳睿說,用戶不管花或長或短的時間,最後都會迴歸靈感和內容效率上,而不會只停留在娛樂性的內容,用戶不會只把時間放在一個新媒體形態的娛樂性內容上。


第二點,流量崛起的過程中,誕生了大量的創業機會,比如李佳琦和薇婭,我們知道他們兩個人都很會賣貨,化妝品賣得尤其好,但這是因為視頻是化妝品最好的展現形式,圖文年代則不然。


還有一個短視頻的現象,如果我們套用微博、微信上發生的事情來看就很有意思,我們投過一個企業,“不要音樂”。當時第一波直播起來,也就是映客年代,他們湊巧挖掘了一個校園創作型歌手,當時所有的直播都是小哥哥小姐姐,用戶看膩了之後想看點別的,他們認為,創作型歌手可以在直播平臺上直播,後來發現,直播這種內容對於用戶來講消費效率比較低,因為他們不能瀏覽,且不能同時多頻道瀏覽。


所以,“不要音樂”火了一小下,後來他們在短視頻上做了一件事,從去年年初開始的一整年,抖音上全年最火的十首歌裡面,有兩、三首都是他們做紅的。關鍵點在於,短視頻形式下,抖音這個平臺上,歌曲/MV的表現形態就是平臺呈現的內容本身,這裡面的趨同是非常一致的。


就像微信公眾號的圖文年代出了知識付費這個相對成功和長期的商業模式,在短視頻裡,有一些行業,它在受眾面前的形態,包括了內容本身、售賣的商品、服務,產生一致性高度趨同,以及用戶感受度高度趨同。比如我們付費看慶餘年,這個時候,願意看和願意買的是一類人,這個基礎上會出現一些新商業模式。


音樂可能湊巧是其中一個。


過去,音樂被數字化破壞後,市場並沒有建立起音樂鏈條的新循環,現在短視頻出現,大家也願意看這種半娛樂,同時又有內容的視頻,他們拍了很多更像大家生活裡的MTV歌手來推歌,這對用戶的體驗度高過段子短視頻。


其次,用戶發現了喜歡的歌曲和歌手,可以直接去雲音樂上查找,通過版權付費讓歌手直接獲得完全相同鏈路上的費用。


換句話講,我聽到了這首歌,或者這個歌手,我直接可以找到這首歌並且下載,付一點點錢作為版權費。在短視頻形態上,用戶喜歡的內容、喜歡的對象和他願意付費的方法湊巧能全部可以在線完成,且這個媒體的表現形態非常適合這類形態被重新做成一個閉環。


最後,就像圖文年代和音頻的早期年代,也就是四五年前,我們有了像知識付費這個幾乎唯一創新的商業模式,現在和上一個新媒體年代的商業模式的存續是一樣的,為什麼?因為五年以前,知識付費湊巧是用戶喜歡讀的內容和願意買的商品搭載新媒體和新流量,這幾件事合在了一一起,幾乎沒有效率損耗,所以它是個創新的模式。


最後的結論很簡單,出了這麼多新詞,但最終,每一次用戶時間的重新分配都會產生新的流量機會。但每一次新的流量機會在開始的時候,會看起來機會很多,好像誰都能長期賺錢,什麼東西都能好賣。但最後的結果並不是這樣,最後一定是符合我剛才說的“高度一致性”,

內容的形態、商品和服務的形態、付費群體的特徵,有著一致性優勢,就是對內容和對商品的喜歡程度的一致性,相對效率最高的人,才能得到最長期的紅利,才能創新行業和商業模式。


這大概是我們通過對每一次的流量和商業模式超過5年以上的觀察中得到的一點片面意見,所有的流量時代和紅利都是創業者的巨大機會,只有這樣的機會才能使得大家從0開始,並且迅速做大,完成至少第一次小的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