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政企智能升級首選,華為雲有怎樣的“道與術”?

今天的數字化正在改變企業的客戶體驗、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哈佛商學院的報告中指出:雲、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應用程序開發等新興技術帶來的數字化大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變革,這讓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成為一種新常態。

但對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無法一蹴而就,面對數字化的方向,要如何正確認識數字化,如何長期堅持推進數字化,如何通過上雲來走向深度的數字化,是政企客戶當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正是為了讓企業通過合理的方式上雲,華為雲以“選擇不凡”的主題貫穿2019年全年,在全國各大城市,通過落地的方式,來推動企業走向深層次的數字化並投入了巨大的資源。

1月8日,作為整個2019年的總結和收尾,“選擇不凡 華為雲年度峰會2020”在釣魚臺國賓館拉開帷幕,並以“雲上會客廳”的模式,現場對企業的數字化之路,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作為政企智能升級首選的華為雲,會有怎樣的“道”與“術”?

截然不同的數字化挑戰

IDC在2018年底的報告中就曾提出“數字原生”的概念。簡單地說,數字原生企業指的就是原生於數字化的企業,多以互聯網公司和科技公司為主,與此對應的傳統企業就是非數字原生企業。

成為政企智能升級首選,華為雲有怎樣的“道與術”?

有一種共識認為,未來所有的企業都會成為數字企業,如果你不是數字原生企業,那必須要成為數字化重生企業。從這個角度看,數字化轉型,就是企業的必由之路。

但不同行業對數字化有截然不同的需求,政企客戶要如何正確看待“上雲”這件看似簡單的事兒?

首先,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可以簡單地通過“上雲”這個看似輕易的步驟,一步實現數字化。

第二,對傳統行業來說,他們自身並沒有足夠完善的數字化能力,他們需要一個領路人,從思維定勢的改造,到貼身的需求探討,再到具體的方案實施落地,以及今後的運營這樣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

第三,不同場景需要不同的數字化技術,沒有足夠多的新興技術融合能力,沒有完整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能力,沒有強有力的平臺和服務架構,就很難做數字化的推動者。

選擇最適用的雲,是通向數字化的捷徑

華為雲業務總裁鄭葉來認為,“數字化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找到合適自己的雲只是其中一步,還需要管理者的勇氣與智慧,需要有效的方法和先進的技術,真的是一個超級複雜的工程,特別是對於大型傳統企業而言。”

成為政企智能升級首選,華為雲有怎樣的“道與術”?

華為雲業務總裁鄭葉來

的確,雲不是萬能的,是手段而不是結果。沒有企業會因為上雲而上雲,上雲是數字化轉型之路的便捷之徑。不同的企業,不同的行業一定會有不同的上雲的模式。

這個思考與鄭葉來的主張不謀而合,他認為:首先,小微企業建議使用公有云服務,直接購買成熟的雲服務和工具;其次,中型企業要選擇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值得信賴的雲合作伙伴,使用公有云服務或者建設專屬雲;最後,大型政企客戶需要能滿足監管要求、適配政企組織架構和管理訴求、滿足企業業務運營要求的雲平臺和服務,需要統籌規劃、統一規範、又要靈活好用,同時還能兼有彈性資源、獲取創新技術、生態引入、能力開放等優勢。

本身在今天的數字化環境中,對企業來說,單純的公有云或私有云已很難滿足行業現有業務的需求,企業需要在混合多雲的環境來適應新的業務發展。而不是,事先設定好要選擇公有云,抑或是私有云。因為,“公”、“私”的本質,是服務和產品的區別,公有云是服務、私有云是產品、混合雲是解決方案。

此前業界大部分的混合雲方案,更多是私有云產品和公有云服務簡單相加後混著的雲,並不是真的混合雲解決方案。這就變成了一種 “混而不合”的雲,面對政企客戶的複雜業務,多層級多分支組織形態有些“力不從心”,企業實際上需要的混合雲是一種“化學融合”的雲,而不是物理層面,簡單迭加的雲。

另一個難題在於多雲環境下,管理粗放。如鄭葉來所說,“典型的現象有一抓就死,一放就亂,雲平臺很難在統一規範,統籌管理,分級運營,靈活使用,賬號和權限控制,安全合規要求等多個維度上滿足需要。”這是因為,多雲增加了業務靈活性的代價,必然是多雲和多集群環境變得更加複雜,管理難度不斷提升。如何在統一平臺下,進行統一的管理和運維,甚至是智能化運維,難度變得更大。

顯而易見,企業永遠無法通過別人成功的上雲模式,去複製公有云,或者私有云的路線,甚至混合雲也必須由自身的業務需求來決定。即便如今,企業已經將部分業務遷移上雲,它所存在的困難,問題,依然是如重重大山,難以跨越。

所以,企業要選擇的是適合自己的雲,才等於選到了走向數字化的捷徑。

政企智能升級首選的華為雲,是如何練成的?

為了破除這些存在於企業上雲路徑中的難題,鄭葉來認為:企業業務要持續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是用戶視角的“一朵雲”。

成為政企智能升級首選,華為雲有怎樣的“道與術”?

首先,什麼是用戶視角的管理?

實際上,用戶視角代表了大量複雜的不同層級的需求解讀。比如,政企客戶一般都有多級、多層、多域、多分支的複雜的組織結構,要適配這種業務管理需求,需要具備建立站在用戶視角的雲管理能力,才能降低管理成本和運作成本。例如,雲服務的申請、使用、權限和成本核算需要按照分公司和部門進行匹配,用戶能夠訪問授權的雲服務。可指定分公司和部門的雲服務費用上限,超出費用後不能再新申請資源,滿足政企客戶的安全合規要求,此外所有子公司的運維運營數據統一彙總分析,做到實現雲資源的全局管控。

如鄭葉來所說:針對政企客戶,統一管理規範、統一使用流程、統一數據治理、統一安全合規要求是非常核心重要的能力,這就是企業最需要的“一朵雲”的管理。

其次,全量服務及生態開箱即用,讓創新更高效。

從服務的角度,這朵雲需要能做到開箱即用,有一個統一的服務目錄,做到“一個服務門戶”。以華為云為例,基於華為雲服務和華為雲Stack的統一架構和“雲聯邦”技術,只需配置華為雲賬號,即可一鍵接入和一鍵使用200+全量華為雲服務,為企業形成一個整體的雲服務目錄。與此同時,通過統一服務目錄,除了提供基礎的計算、存儲、網絡等常用的基礎能力外,也可以快速提供AI服務、WeLink數字化辦公服務、DevOps開發雲服務服務、應用和數據集成服務等豐富的高級服務,讓用戶可以快速實現業務創新。

第三,超越傳統雲的概念,站在應用的角度推動創新。

通常意義的雲,就是數據中心,是計算,是存儲,是網絡。普通的雲服務商也主要採用銷售這些資源的商業模式。所以,在傳統方式下,企業只能通過軟件供應商單點搭建所需應用,公有云豐富的生態、應用無法快速獲取和聚合。

而華為雲則是通過混合雲Marketplace實現生態跨雲共享,企業可直接獲取華為云云市場的3500+生態應用,提供SaaS、鏡像、API等多類型應用幫助企業按需部署,大幅降低業務部署和上線週期。並且,企業還可以構建企業專屬的雲市場,通過多分支機構之間的實踐共享,繁榮企業應用生態,實現企業內部能力共享和同步。

“一朵雲”的道與術

站在用戶視角的“一朵雲”,其實就是華為雲在2019年總結出來的新理念。為什麼華為雲敢於提出“選擇不凡”?因為選擇了華為雲,就等於選擇了用戶視角的“一朵雲”,可以讓企業的數字化少走彎路。

例如,在華為雲的幫助下,中國人壽對原有的資源池(Openstack、VMWare、容器等)進行了整合,接入華為雲全量服務,構建了200+雲服務的金融雲平臺,並逐步整合華為雲50+生態應用到統一門戶中。該混合雲在管理上適配國壽集團多級組織架構,在統一平臺上也可對10+集團成員公司、36+壽險省分公司進行精細化管理。另外,國壽也在逐步推進對基礎設施、數據庫、OA辦公、雲桌面等全棧自主創新的改造。數據顯示,在鯤鵬環境下,中國人壽BI 1.5億條數據查詢效率提升了1倍,優秀地支撐了中國人壽的自主創新工作。

再比如,華為雲還針對國家稅務局中心+分支垂直管理的組織結構,結合稅務業務特點,幫助國稅構建了統一標準、統一管理、安全可控的稅務“一朵雲”,實現總局和省局的聯動,實現辦稅/管稅全國一張網,智慧辦稅,智能管稅。此舉,實現了總局雲和省級雲無縫對接,基於華為雲的人工智能技術,提供總局訓練和省局推理的能力,實現業務創新落地。並且,基於鯤鵬雲服務不僅滿足行業的監管要求,同時能夠支撐產業自主創新。加速稅務行業新一代基礎技術標準制定。

事實上,華為雲除了有用戶視角的“一朵雲”這樣的“道”,也不缺乏全面數字化能力這樣的“術”。

一方面,2020年將是雲+AI+5G發生聚變反應的元年,企業需要多元的算力來支撐不同業務形態和數據形態。華為雲提供“鯤鵬+昇騰”雲服務,覆蓋了基礎服務、應用服務、AI、數據庫等領域,為客戶多樣性業務提供算力支撐。另一方面,基於華為鯤鵬處理器多核,高併發能力,在雲原生應用場景,綜合性能提升80%。基於昇騰的雲服務性能提升2倍以上,為推理,訓練等AI需求提供更強算力。同時,華為雲通過一雲多池能力,可實現X86和鯤鵬混合部署,支撐企業業務平滑演進。

可以預見,數字化轉型仍然是企業當前通向智能世界的途徑之一,而“上雲”就是這個途徑中最通暢的一條路。因此,選擇倡導用戶視角的“一朵雲”,選擇華為雲,就是選擇不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