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的失業“蹲族”:沒當上天之驕子,有錯嗎?

最近學了一個網絡流行詞:“蹲族”。

這些人受過高等教育,來自中產家庭,畢業後躲在大城市的陰暗犄角出租屋,過著吃、睡、打遊戲的隱居生活……

一、為了逃避現實,我選擇“家裡蹲”

這兩天看了一個關於“蹲族”的真實故事。

主人公名校畢業,宅在出租屋,2017 年,用一萬四千塊錢在廣州活了九個月。

入蹲之前,她在一家內容公司上班,也通過了試用期,那是一份待遇和氛圍都很好的工作,每天在公司呆滿8小時就算全勤,每週出一篇文章,偶爾參與策劃。

可漸漸地她發現,每週一次的創作讓人倍感焦慮,最後沒熬住,提了離職。

沒想到的是,逃避了一次痛苦,後面痛苦加倍。

當時的廣州並沒有什麼適合工作的地方,想去的行業不僅全國縮招,也不具備靠對工作經驗的年限要求,還得了三叉神經痛。

現實中的痛苦,靠虛擬世界的遊戲來麻痺,就這樣,漸漸地成為了蹲族一員……

以前我理解蹲族,就是日劇裡那些被喪文化侵襲的人。

蹲族在日本很常見,也被稱為蟄居族,早在2016年,在日本這樣的“家裡蹲”大約有100萬。

人群以男性為主,至少有一年未曾涉足社會,或是不曾表現出涉足社會的慾望,完全依靠父母照料起居。

這些宅男擁有聰明的大腦和較高的學歷。“我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只是我選擇不去做。”

就像電影《不求上進的玉子》,總有一幀畫面能找到我們宅在家裡的樣子。

北上广的失业“蹲族”:没当上天之骄子,有错吗?

電影的簡介上寫著:高分治癒喜劇。

看完卻沒人笑得出來。

也許你我不是蹲族,卻也會因為失業、裸辭宅在家裡,處於“蹲”的狀態。

只是我們既沒有女主那樣可以照顧她起居的老爸,更沒有心安理得不去上班的心態。

尤其不敢面對鄰居的靈魂拷問:“你是做什麼的?”

二、被迫蹲了一會才發現,站不起來了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看待無所事事的蹲族?

一名蹲過三年的答主貢獻了高贊答案:

剛畢業的前兩年淺蹲,幹雜活,頻換工作。最後一年深蹲,懶得出門,看到求職網站會發抖。

起初只是沒好好找工作,後來找不到好工作。

失去了應屆的身份,不再有校招的資格,也沒有相應工作的經驗。

唯一能做的是放低身段,“像電視裡那樣子從基層慢慢乾的公司與崗位。”

很快被現實暴擊:

實際上可能連個基層的機會都不會給你的,幾十人甚至幾百人競爭,非常現實,非常殘酷。

好在,他沒有放棄,拿出了大學裡“最後那點本事”,並起瘋狂健身,才走出了人生中“最崩潰的三年”。

北上广的失业“蹲族”:没当上天之骄子,有错吗?

顯然,不是每個人都像答主這樣幸運。困難面前,更多的人在下意識地逃避。

賈樟柯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能因為整個國家在跑步前進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我們圈子還是很窄,以至於誤讀了現實中的年輕人。

網絡上我們瞭解到的是遍地高學歷,年薪百萬,平均27歲當經理,忙到無暇談戀愛……

只有中年人在危機中掙扎,年輕人就算一無所有,起碼還有“年輕”,能吃自己的時間紅利。

忽略的是網絡外,一些畢業生剛出校園就被攔腰撞倒,恰恰是年輕讓他們不堪一擊。

而且與“主動當廢人”的日本蟄居族不同,他們只是機緣巧合,被迫蹲了一陣,或是遇到了一些困難,躲了一會。

等反應過來才發現:站不起來了。

王朔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曾經以為日子是過不完的,未來是完全不一樣的。

現在,我就呆在我自己的未來,我沒有發現自己有什麼真正的變化,我的夢想還像小時候一樣遙遠,唯一不同的是我已經不打算實現它了。

三、持續的打擊下,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

有人說,蹲族充分驗證了一句話:“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好舒服”。

但是這種舒服就像麻藥,總有過勁的時候。

看過一個“作家蹲”的例子,畢業後他參加了招聘會,不想去任何一家,想全職寫作,結果:

最開始的時候想靜下心來閱讀寫作。

一個月後變成了只閱讀不寫作。

兩個月後變成不閱讀不寫作。

到最後乾脆不想掩飾自己什麼都不想做的本質了。

北上广的失业“蹲族”:没当上天之骄子,有错吗?

不知不覺中,當他穿著短袖出門,才發現外面已經是冬天。

人一旦安逸慣了,就不再相信自己還有工作的能力,即使下了決心再找工作,大概率會碰壁。

因為你休息的時候,別人在奔跑,只要一年,新一批應屆畢業生就會按時走出校園。

於是在激烈的競爭中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受挫多了,不相信自己還會成功。

這是一種“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把狗關在籠子裡,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

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即使電擊前把籠門打開,狗也不再逃,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放棄掙扎,等待痛苦。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許多事情並不是真的無法擺脫,只是生活持續性地打擊下,讓人覺得這件事“做不到”,最終徹底放棄。

任憑外人如何勸導,都很難走出來。

北上广的失业“蹲族”:没当上天之骄子,有错吗?

而深挖年輕人總是職場受挫的原因,讓我想起《讀庫》主編張立憲的一段話:

我們在中學和大學所受的教育,和未來的職業要求和職業訓練往往相悖。

沒有人教過年輕人,該如何工作,該如何跟同事相處,甚至是該如何表達你的意思,以及聽懂別人的話。

這才使得他們在初入職場的時候,很難適應身份轉換。

所以說,一個年輕人,要拿出足夠的勇氣來洗白自己,把學生時代養成的一些觀念和習慣“幹掉”。

同時也要相信自己,眼前的障礙沒有想象中可怕,只要敢於面對。

北上广的失业“蹲族”:没当上天之骄子,有错吗?

四、不要在失去一切之後才懂得珍惜

仔細品味一下“蹲族”的定義,會發現“中產家庭”似乎合理化了他們的無所事事。

這個社會給了人們很多的選擇空間,即使不上班,也不至於被“餓死”。

但我們還是不要低估人生際遇的複雜。

昨天王思聰又上了熱搜,“名下2200萬元資產被凍結”。

前段時間就有人調侃,如果當初他把老王給的錢去買房,5億元在上海靜安區可買300套150平米的房子,買好房他周遊世界,10年後,房子價值45億。

但小王選擇了創業,十年後5億虧完,還被限制消費。

段子很搞笑,卻也讓人深思,他已經代表了最有資格“坐吃山空”的人,在家躺著就行,為什麼還選擇九死一生的創業。

這也許說明了一個很樸素的道理:

我們需要工作,這是一條被大眾驗證的路,雖然也會有波折,但另闢蹊徑明顯更困難。

最後,想鼓勵一下正陷在“人生卡頓”中的人去打破習得性的無助。

方法論可能俗了點,但很有用:

永不言敗,再嘗試一次。大多時候,我們拼盡全力,不過是為了成為一個優秀的普通人。

更要提醒那些還在上大學、尚有機會的人:珍惜時間,多長本事,早一點規劃人生。

不要等到歷經折騰與痛苦,再唏噓感嘆:

原來,我們離一無所有往往只有一次錯誤和意外的距離。

本文作者Jenny喬。北大學霸、常春藤海歸,美國紐約州執業律師,多平臺簽約作家。轉載自微信公眾號Jenny喬(id:Jenny-Qiao-Love)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原作者,影視截圖和視覺中國。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