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失控人生:被錢支配的一生,註定要當個“貧困人口”

01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個非常火的詞叫做“

隱形貧困人口”。

90後的失控人生:被錢支配的一生,註定要當個“貧困人口”

據某招聘網站發佈的《2019年白領生活調研報告》顯示:

超過七成的白領無償加班;

超過6成的人午餐花費不超過20元;

超過5成的開支,白領們都花在了房租和房貸上;

超過4成的人是未婚且單身;

而僅有10%左右的白領認為他們情緒非常穩定;

現在的年輕人,看起來似乎真的變得越來越窮了。

然而,你是真的窮嗎?還是你太不滿足呢?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標準,人均收入少於3000元/年的才算得上真正的貧困,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在這個水準之上。

實際上,真正的窮人要比我們慘多了。

吃不飽、穿不暖、沒學上。這才是貧窮給予人真正的痛苦。

其實你可能沒有那麼窮 ,而是你可能感染上了“貧困病”。

90後的失控人生:被錢支配的一生,註定要當個“貧困人口”

02

有人提出過這麼一個有趣的觀點:與富人相比,花費大量精力在購買和投資上做選擇,是窮人之所以無法掙脫貧困的主要因素。

你想要省錢,於是雙十一花上一個月深入鑽研,叫人蓋樓砍價,不過省了幾十幾百。

你想要省錢,於是看到一件貴衣服不捨得買,買了一大堆質量差的便宜衣服穿一次就沒法看了。

你想要省錢,寧願花大把的時間求資源求網盤,也不願意花十塊錢衝個會員。

如果不幸中招以上症狀,那麼你也許已經患上了“貧困病”:因為錢不夠,買東西花很多時間糾結,結果生命也不值錢了。

90後的失控人生:被錢支配的一生,註定要當個“貧困人口”

不寬裕的經濟狀況讓我們盲目地做出很多選擇,而不停地選擇則會消耗一個人的意志力,造成“決策疲勞”

這種決策疲勞常常會扭曲一個人的判斷力,導致他們投入學習、工作以及其他行動中的意志力變少,自控力糟糕。

90後的失控人生:被錢支配的一生,註定要當個“貧困人口”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

稀缺心態】,是由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提出來的。

他發現,長期處在匱乏稀缺狀態下的人,都會慢慢被環境所改變,逐漸形成一種稀缺心態。

即【越缺什麼,越在乎什麼】。

如果從小就被灌輸“沒錢、窮”的觀念,我們很可能會形成強烈的金錢崇拜,渴望賺錢,卻捨不得花錢,將金錢看得勝於一切。

很多年輕人擺脫不了沒錢的困境,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窮,而是在於把錢看的太重要了。

90後的失控人生:被錢支配的一生,註定要當個“貧困人口”

03

曾經有一則採訪放羊娃的新聞,中央電視臺的記者採訪一個西北放羊的孩子:

“你每天干什麼?”

“放羊。”

“放羊是為了什麼?”

“掙錢。”

“掙了錢呢?”

“娶媳婦。”

“娶了媳婦呢?”

“生娃。”

“生了娃,讓他幹什麼?”

“放羊。”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笑,會不屑,然而這種情況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

為了減少開支放棄的深造機會,為了迴避風險選擇的小型投資,為了避免短期的消耗而放棄了長期的回報。

貧窮心態會限制一個年輕人的想象力,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它束縛住你的手腳,限制住你的思維,讓你壓根都沒有去實現夢想的勇氣。

這樣的日子久了,就會陷入迷茫和自我否定的循環中,因為“窮”而無法做出改變。

90後的失控人生:被錢支配的一生,註定要當個“貧困人口”

在風險決策中,我們常會面對這樣的選擇:是現在獲得較低收益、還是未來獲得較高收益。

人們的選擇會隨著“未來”的遠近,和收益增加的程度而改變:“未來”越遠,就得有更高的收益。

這種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對收益的滿意度折損的現象,叫做時間折扣率。

研究表明:對未來充滿不確定、害怕冒險的人,對未來收益的折扣率就大,更加不願意為未來投資,而願意冒險的人,則更可能受到大收益的誘惑而冒險,未來收益折扣率低。

擁有“貧窮心態”的人,由於長期形成的“本能”則會選擇當下的收益。

90後的失控人生:被錢支配的一生,註定要當個“貧困人口”

04

《鸚鵡螺》雜誌發表過一篇題為《為何貧困是一種疾病》( Why PovertyIs Like a Disease )的文章來分析貧困心理。

作者庫珀40歲,年薪超過70萬美元,擔任過投資銀行的經理,還是杜魯門國家安全項目的成員。

表面上看,他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是典型的成功人士。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總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不安全感,常常自我質疑,充滿焦慮,不敢要小孩,因為總覺得錢還沒有攢夠。

90後的失控人生:被錢支配的一生,註定要當個“貧困人口”

患有“貧困病”的人,會擔心和焦慮自己現有沒有賺到足夠的錢,擔心現有現有的收入會中斷或者出現意外,生活中充滿壓力感和不確定性。一旦收入減少就會感到消極、悲傷和絕望。

研究表明:收入水平較高的人,對於自己的生活相對滿意,但在具體的一個時刻一個時刻的幸福感中,他們只比其他人稍稍高出一點點。

他們比低收入人群更容易焦慮,且不太花時間在具體的享樂為主的活動上。更重要的是,收入帶來的生活滿足感似乎是片刻的、轉瞬即逝的。

所以有錢並不等同於幸福。

90後的失控人生:被錢支配的一生,註定要當個“貧困人口”

年輕時沒有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感染“貧窮”的病毒,陷入貧窮的思維當中去。

不要為了短期的沒錢而焦慮,轉變稀缺心態,從長遠的角度去規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人生願景和使命到底是什麼,以及該如何實現,這才是我們需要去做的。

要知道,真正的該關注的,不是錢,而是我們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