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遊年年熱 革命精神代代傳

1929年,一盞馬燈的光亮中,鄧小平把革命火種帶到右江河畔。2019年,老區百色掀起一陣陣“紅色旅遊熱”,大批外地遊客前來參觀紅色旅遊景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隨著“紅色旅遊熱”持續升溫,百色起義紀念園、紅七軍軍部舊址等一批紅色旅遊景點,一躍成為本土網紅打卡點。近日,記者循著偉人足跡,踏遍紅色旅遊景點,再一次品讀紅色記憶。


  1929年10月22日,鄧小平與張雲逸率領教導總隊和特務營進抵百色,“昌平”號電船緩緩駛進百色港,工人赤衛隊在碼頭上巡邏迎接。張雲逸、葉季壯、陳豪人等人陪著鄧小平走上碼頭,穿過大街,進入粵東會館。次日,鄧小平等在這裡召開了部隊黨的領導成員會議,部署在右江地區的重要工作。會議作出了四項決定:要在部隊和群眾中公開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廣泛發動群眾;整頓、補充部隊,建立政治工作制度,組織士兵委員會;組織和武裝群眾,在有工作基礎的地方,通過地方黨組織將槍支發給各縣農軍,以便進行反霸鬥爭;繼續清洗部隊中的反革命分子等。這一次會議,也是百色起義準備工作的一個關鍵會議。

紅色旅遊年年熱 革命精神代代傳

▲百色解放街。周福寧 攝

近日,在粵東會館,右江區委黨史辦副主任吳文慶拿出一摞黑白複印老照片,向記者講述百色的滄桑過往。“百色當時是廣西的錢袋子,廣西當時一年的財政收入是3100萬銀元,煙土稅佔了150萬銀元,其中單獨從百色上繳的煙土稅就佔了一大半。”

紅色旅遊年年熱 革命精神代代傳

▲百色解放街。陸軍安 攝

時間轉盤再次撥回1929年,部隊黨的領導成員會議結束後,各項準備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期間,鄧小平、張雲逸等領導人多次到廣西省立第五中學(今百色中學),利用每週開會時間,給師生講述俄國十月革命的意義,宣講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等,啟發師生站在人民一邊,反對國民黨政府的黑暗統治,一批師生積極參加了起義前的宣傳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百色城還宣佈取消20多種苛捐雜稅,得到群眾的熱烈擁護。廣泛深入的宣傳,使革命的火種在工農群眾、青年學生的心中燃燒,革命的烈火在右江大地上越燒越旺。

  時至今日,記者站在大碼頭前,仍覺心潮澎湃。再回首,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人在百色發動武裝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今天,偉人的指路明燈,化成革命火種,旗幟的鮮紅注入百色大地,紅色血脈跳動延伸,星星之火不斷匯聚、閃耀,變成不可阻擋的革命洪流,在星火燎原中,革命力量蓬勃壯大、堅定向前……

  離開大碼頭,來到百色起義革命烈士紀念碑廣場,雄偉的百色起義革命烈士紀念碑在這裡傲然挺立。多年來,這座昭示著百色起義革命者頑強不屈的精神和力量的紀念碑,早已成為百色人心中的精神高地。

紅色旅遊年年熱 革命精神代代傳

▲百色起義紀念碑。周福寧 攝

記者來到百色起義紀念館廣場,看到一名滿頭銀髮的遊客,他穿著黑色馬甲,戴著棕色墨鏡,手中握著一臺相機,記錄當天的紅城百色。不久前,79歲的賈廷學報名參加紅色旅遊團,與300名來自陝西、山西、河南的團友來到紅城百色。站在鄧小平銅像前,老人顯得格外高興,拿出手機玩起了自拍。“現在我們的生活是革命先烈用他們的生命換來的,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把生活搞得越來越好。”賈廷學感慨地說。

紅色旅遊年年熱 革命精神代代傳

▲百色起義紀念館中軸線。周福寧 攝

紅色旅遊年年熱 革命精神代代傳

另一邊,來自南寧鐵路局的鄒江明和同事正在百色起義紀念館前作“重走小平路”主題研學旅行項目調查。調查研學單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研學內容,他們想通過紅色研學旅遊,讓青少年學生在4天3夜的研學之旅中,緬懷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感受鄧小平等革命家心連右江革命老區,情繫百色建設的偉大情懷。作為一名年輕的黨員,鄒江明感嘆,通過幾天的紅色研學旅遊線路調查,他對老一輩的革命英勇事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同時更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紅色旅遊年年熱 革命精神代代傳

紅色資源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近年來,我市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全力助推紅色旅遊產業,啟動了百色起義紀念園創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工作。對照AAAAA級景區標準,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推進。在硬件建設上,我市進一步完善景區景點基礎設施,提高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服務水平,逐步形成完整的紅色旅遊產業鏈,將紅色精品遊推向全國。


紅色旅遊年年熱 革命精神代代傳

▲百色半島公園。周福寧 攝

紅色旅遊年年熱 革命精神代代傳

紅色旅遊年年熱 革命精神代代傳

如今,歷久彌新的百色起義精神依然有著強大的動力,百色人民傳承著紅色的血脈,在新時代的大道上闊步前行。巍巍群山,潺潺流水,今天的右江河水依舊洶湧澎湃,顯現出紅城百色人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理念,讓百色起義精神光照千秋,代代相傳。


來源 | 右江日報(記者 符慶琰)

值班主任 |盧 澳

右江日報全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