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时刻被进球很可惜,但这场U23亚洲杯首轮国奥虽败犹荣

如果中国U23男足对阵韩国的这场U23亚洲杯首战,在比赛第90分钟就结束全场的话,赛后的评论,其实应该这样写:

最后时刻被进球很可惜,但这场U23亚洲杯首轮国奥虽败犹荣

纵观全场,这批国奥队让人看到了经过教练合理改造后的希望,如果是对比希丁克时期的混乱状态,更是会让人对这些小伙子在这场比赛中表现出来的东西感到惊讶。

首先是战术上。面对在过去战绩一直是碾压自己的对手,这支事实上的国奥队并没有一味的保守防守。在这方面,教练郝伟再次证明自己是个不比洋帅差的好教练,根据球员的技术特点出发,而不拘泥于球员的习惯位置,是郝指导这场比赛布阵的最大亮点。

整个上半场,在张玉宁受伤下场之前,中国队的攻防重点就是拿住球之后,主动选择让张玉宁作为支点,这种情况下,在张玉宁身后的段刘愚和胡靖航都曾拿到射门机会,验证了战术的可行性。

而在杨立瑜替换张玉宁之后,受制于前场支点能力下降,场上的国奥进攻方式明显改变,杨立瑜和段刘愚、胡靖航(以及之后上场的周俊辰)开始尝试阵地战进攻方式的串联渗透。

要知道,这种进攻方式对彼此的默契程度要求很高,这批球员如果没有经过严格训练,是很难在场上有过多次面对对手的严密看防,仍能成功将进攻打出的场面出现。更难得可贵的是,在面对平局状态时,国奥选择的调整是增强进攻。

用周俊辰替换胡靖航,是国奥的首次主动换人,换人之后国奥的进攻继续延续此前的套路。从场面来看,国奥不仅能在阵地战中打出威胁,而且定位球也给对手造成威胁。

而在防守方面,今天的U23国足发挥得并不能算失败。不仅是后防线在盯人上没有出现明显的漏洞,在中路的集体回防和协防方面,国奥做得尤其精彩。这种情况下,对手更多的时候放弃了渗透,选择在中场附近直接打防线身后,目的正是要利用在技术上的单兵作战能力。因此,至少在战术运用和执行上,这场比赛的U23国足是成功的。

其次是技术上。难得可贵的是,今天这场比赛,国奥球员甚至在最后时刻,都敢于在中场附近拿球、带球,比如黄聪在比赛最后时刻的突破,一度逼迫对手选择犯规。但我们看惯了国足停球三米远之后,再看国奥球员能够在边路及时插上拿球之后,还能扣球内切,不免会有些陌生的感觉。

整场比赛,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国奥球员在技术运用上都不落下风,至少不像国足在大多数场次中表现得那么窘迫。当然,这和对手有关系,对手韩国U23的球员构成毕竟只是青年队。

但是,反过来说,我们的球员也是U23啊,那么,当张玉宁倚住防守球员背身停球后,给接应的队友舒服的做球;当陈彬彬在边路停球之后,选择摆脱防守球员再倒三角回传;当黄政宇在中场一连三次成功争顶,我们至少有信息去期待,这些年轻球员能够复制高洪波时代的国足风采。

最后是心态上。整场比赛,虽然控球率始终只有韩国队的一半左右,但在绝对机会的创造上,中国U23球员一点都不比韩国队少。赛后数据也显示,射门次数韩国和中国是16:13,但在射正方面,双方都是5次。

也就是说,面对这样一支在亚洲顶级的球队,国奥队选择扬长避短的方式可谓成功。而在限制对手的进攻之后,敢于在进攻中及时投入兵力,而不是像国足一直为人所诟病的攻防断裂,更是彰显国奥球员在心态上的大将之风。

总之,从90分钟的比赛内容看,这支中国国奥队的表现得像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的意思呢,就是在防守时不是仅有后卫在防守,而是对手要想通过中场,就不是那么容易;在进攻时又能是有层次的推进,不是一脚长传到前场,让前锋拔开腿拼命追。

而我们都知道,短时间内要想提高一名球员的技术是很难的,粘合一支球队成为一个整体,靠的是教练。

最后时刻被进球很可惜,但这场U23亚洲杯首轮国奥虽败犹荣

因此,从这场比赛看,郝伟指导的工作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可惜,比赛最后时刻失球,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