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3+1+2,選物政地、物政生、物生地,有什麼優缺點?哪種容易高分?

喜洋洋136


選物理保專業,選另外兩科提分,這種思想是對的,也是我一直比較推崇的。對於題主的這幾個組合,顯然是處於這個考慮。

既然除了物理外的兩科都屬於提分的科目,我覺著應該考慮以下幾點:

一、政治、生物、地理哪科好學?

這個因人而異!因為有的學生擅長記憶,有的學生理性思維更好,所以難易都是相對的。就一般而言,政治是比較好學的學科,除了哲學難理解外,政治基本上不會出現聽不懂的情況,既然能聽懂,得分就不難,但是得高分不容易,即便是尖子生也不敢說有把握,所以成績好的,很少有選政治的。

地理和生物都是屬於“中性”學科,比物理化學和理解,比歷史和政治背誦少。對於成績好的學生來說,這兩科難度不大,而且比較有把握得分,所以,理科生很少有人去輔導生物的。對於成績不好的學生來說,地理又是文科中最難的學科,所以文科生中輔導地理的比歷史和政治的多。所以,對於理科成績較好的學生來說,可以考慮選擇生物和地理。

二、政治、生物、地理哪科容易賦高分?

新高考實行賦分制度,賦分的高低,受三個因素的影響:

1、你自己的實力:看你是在“分子”裡還是“分母”裡,如果是在分子,就不用太擔心,都會賦高分;如果在分母中,則恰恰相反。

2、你競爭對手的實力:賦分制度主要看排名,所以你的對手很重要。選擇政治的學生,水平肯定小於地理,地理一般又小於生物。因為選擇政史地組合的,還是傳統意義上成績更弱的,以前只有文理,沒辦法選擇政史地組合,現在給出了12種、20種組合,還選擇這個組合的學生,成績一般更弱。

3、全省的選課人數:人數越多的,越容易賦高分。比如選擇生物的有1000人,前1%的學生可以賦分90分以上,你們這些學生有10個人;但是如果有10000人選擇地理,前1%的學生就是100人可以賦分90分以上,不考慮題目等其他因素,顯然考入全省前10名比前100名要難得多。

三、這三個組合,分別適合什麼樣的學生

從總體而言,這三個組合都適合中等偏上水平的學生,尖子生喜歡理化生組合;成績差的被迫選擇政史地組合。

1、物政地:兩文一理的組合,學習難度不大,專業受限不明顯,適合中等生。

2、物政生:兩理一文的組合,和物政地差不多,也適合中等生。

3、物生地:學習難度比前兩個組合稍微加大,但是得分不一定低,生物和地理都比政治更客觀,更容易得高分,所以這個組合,適合成績偏上的學生。

希望能夠給你提供幫助,我是”贏在高三“,對新高考有較多研究,歡迎關注!


贏在高三


這三種組合各有特點,這三個組合都有物理專業覆蓋面比較廣。物、政、地和物、政、生的組合賦分可能會受限,物、生、地這種組合最容易拿高分。下面我來詳細的分析一下。

一、為什麼這個三個組合專業覆蓋面比較廣

因為這三個組合當中都有物理。選擇了物理專業,就相當於選擇了97%以上的專業覆蓋面。我們來看一下以往的專業覆蓋的各個組合。

只要有物理這一個學科,最低的還是97.4%的覆蓋率。所以說未來的專業還是很好選的。這是這三個組合的整體優勢。

二、為什麼說物、政、地和物、政、生的賦分會受限

我們看到這兩個組合都有政治這一門學科,政治屬於好學,確實很難拿高分的學科。高中政治沒有聽不懂的,聽課的時候也沒有認為很難的題。但是政治這一門學科卻很難拿到高分。

因為除了課本之外,每一年的政治還涉及到時事政治,很多學生沉迷於書本課堂,對於時事政治積累的較少,後續的學習也不是很深入,所以這一塊有的時候非常容易丟分。

政治裡面的哲學、政治部分、經濟生活,有的時候和學生生活相差很大,沒有過多的社會實踐,哲學部分比較空洞不好理解,學習起來比較吃力,所以這部分拿高分也很難。

政治的採分點,有的時候很難把握,很多時候容易造成答題,很多采分點卻一個,其他採分點非常容易忽視等現象。這些都造成了政治不容易得高分,相對於化學生物而言。

三、物、生、地這種組合相比較而言,容易拿高分

生物這門學科記憶性較多,計算也有,但是難度不大。地理傳統意義上是文科,但是確實理科的實力。要求有很強的分析能力,甚至計算能力。因為前面選擇了物理和生物,都是理科的思維,再加上地理,非常容易理順學習。

有很多理科的學生,非常喜歡學習地理,但是由於前期的分科地理化到了文科,所以根本學不到現在這種新的3+1+2的模式,就給了學生這樣的機會。

到了時間證明理科的學生學習地理成績會更好,相對來說容易拿到高分。不過像政治那樣好學,不容易拿分。一般理科生學習地理都會拿到比較高的分數。

所以這三個組合相對來說,這一個組合是比較容易拿分的,同時物理、生物、地理這個組合選擇的人數也比較少,競爭不激烈,賦分也佔優勢。

四、選擇科目組合的時候,一定要考慮長遠,而不僅僅是為了上到一個學校

選擇科目組合的時候,很多家長只顧著眼前,如果能取得最好的分數,卻忘了未來的就業。造成了很多時候學生畢業就失業,甚至讀取了研究生之後,仍然找不到好工作。

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定院校和專業,然後根據這個目標,再去選組合。同時揚長避短,看看自己哪科是強項結合自己的興趣。綜合多方因素來選擇科目。

在近幾年指導家長報考的過程當中,特別是在考研和考公務員的大批學生就業當中,發現了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就業困難。2019年畢業生達到了874萬,比2018年增加了40萬,2020年畢業生會更多。而且很多專業不對口,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就業壓力逐年上升。

所以家長在報考志願,或者是在選取科目的時候,就要注重這個方向。一定要注重就業的問題。有的學生憑興趣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但是這個行業逐年下降,甚至行業遇冷,找不到好工作,都不是好的選擇。

綜上所述,分析了這三個組合的優缺點,並且也給出了建議物理、生物、地理最容易拿到高分。希望可以給到大家參考。一旦選擇好之後,就全力以赴的學習,不要猶豫不決,一改再改。高考最終決定的是成績,希望所有的考生經過自己的努力,都能被自己心儀的學校錄取!


雲夢談教育


選擇物理拓寬大學的可選專業,是一種很好的想法,我也是極力支持的。

那麼在題主給出的剩下三門科目:政治、地理、生物中,應該怎麼選擇呢?

我覺得應該分析以下幾點:

一、政治、地理、生物的相對學習難度

政治比較側重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對題意的準確分析。


就像語文一樣,政治不難及格,但是很難得高分。在每年的幾百萬文科考生中,都很少有人可以在政治拿到滿分,所以政治一直是文科生之前最頭疼的科目。

地理是偏向理性思維的學科。


地理更加側重計算和邏輯推理能力,比如天氣變冷了就想到寒潮,下雨了就想到鋒面雨、梅雨,凡事都要多想一步,而且需要背很多的地圖。


生物的知識點特別瑣碎,需要學生理解記憶的東西較多,但是整體的學習難度是最低的,

生物也是最容易拿到滿分的科目,每年高考生物的滿分率最高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總之,政治很難拿高分,地理和生物這兩種學科在各自的優勢下都比較容易拿高分。

二、政治、地理、生物的賦分制度

什麼是賦分制度?

簡單的說就是根據某一科目報考的人數,給該科目的考試成績轉化成相對應的分數。

選擇的人越少,賦分越高;

選擇的人越多,競爭壓力越大,賦分也就越低。

所以選擇科目,不僅要看自己的絕對成績,還要看自己在所有競爭對手中處於什麼位置。

比如選擇政治的有100人,高考成績的前1%可以賦分100,那麼你只需要超越99人。選擇地理的有1000人,也是高考成績的前1%可以賦分100,那麼你需要超越990個人。

超越990個人顯然比超越90個人要難得多。

總之,應對賦分制度只需要遵循一個原則:“以相對成績為主,以絕對成績為輔,合理選擇,揚長避短”。

三、這三種科目組合的優缺點


1、物理+政治+地理。

優點:專業面廣,賦分高。政治和地理普遍賦分比較好,因為物理是二選一科目,會有很多學霸選擇物理,想賦到高分實在很難,政治和地理可以彌補物理成績的不足。

缺點:政治很難考到高分,地理學習難度略大。適合成績一般的學生。


2、物理+政治+生物。

優點:跟上一個選擇相比,專業面更廣,賦分略低一些,除此以外,生物的答案標準更加客觀,也更容易取得高分。

缺點:政治很難考到高分,整體賦分略低。適合成績偏下的學生。


3、物理+生物+地理

優點:絕對分數不受限制,如果自己成績優秀,這個組合很容易考到高分,拉開跟其他學生的分數差距。

缺點:對於學生成績要求較高,適合成績比較好的學生。

你對這個問題還有沒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我是松鼠課堂高老師,用心解答教育問題,歡迎關注和點贊!

高鋒老師


江蘇是最早執行高考改革方案的,我陪女兒曾經走過3+2+等級的模式,如今,再來看3+1+2自然也很容易給大家解釋明白。

題主基本上已經確定將3+1+2中的1設定為物理了,也就意味著是偏向理科的模式。雖然語數外三門不分文理,但是,物理和歷史的選擇其實是決定將來更多的是偏向理科還是偏向文科的模式的,因為高中不分文理,不代表大學招生不分文理,大學裡肯定是專業分科的。

按理說,如果選擇理科,對自己的成績又自信,那麼,物化生是最好的組合,題主既然沒有選擇物化生,可能是想避開那些理科學霸們,畢竟對於理科的學霸們來說,同時,對於那些985類特別是那些頂尖的高校來說,理科他們會毫無意外選擇物化生的組合,因為這三門才是理科類專業要學的基礎課。

不選化學,意味著避開了最強對手,但同時差不多也就放棄了衝擊頂尖學校的機會。畢竟在語數外和物理(或歷史)之外,剩下的科目是按照報考的人數的分數分配相應的等級,然後再轉化為相對應的分數來算的。

此話怎解?比如說同樣的化學和生物兩門課,省內有三萬人選擇了化學,五萬人選擇了生物,計分的時候不管你的絕對分數是多少,試卷的難易程度如何,而是按照相對分數折算人數比例。比如說A等為前15%,對應的分數區間為100分至86分,也就是說你這門課全省前1%,折算成分數即100分,前15%,折算成分數就是86分。這樣算來,最終決定你這門課的成績的因素是什麼呢?是報名參加這門課考試的人數和該門課報名者的科目強度。一則人數越多,競爭越烈;二則該門課參考者的水平越高競爭越激烈;三則跟你自己該門課的水平相關,你這門課學得越好,排位越靠前,折算的分數越高。總體來說跟考試卷的難題程度基本沒有多大關係,因為你難人家也難。如果你該門科學得特別好,還希望難一點,可以跟別人拉開梯度。

這個選擇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缺點?選科的時候,你並不知道別人怎麼選,尤其是涉及到全省,這中間的盲目度是比較高的,而且有的學校早分班有的晚分班(中間大概會有半年左右的差距),基本上等你知道大家的選科結果後再想改科目,估計可能性不大了。既然如此,那麼學生應該怎麼選?個人認為,學霸就是想上頂級學校的,理科就是物化生,文科就是史政地,旗幟鮮明,你就是要面對強手去競爭的,否則,頂級的高校憑什麼選你?除了學霸以外的學生呢,個人建議就選擇自己擅長的科目。不管是物政地、物政生還是物生地,你覺得哪門是自己擅長的,能夠在考試中最大發揮自己長處的組合,你就選擇哪個。誰也不知道哪門能得高分,因為分數是轉化來的,最終是不是得高分,要看這門課的報名情況,你自己的發揮怎樣,你的競爭對手實力怎樣。

最後,祝願每位選科的考生吃透新高考的精神,找到自己最擅長的科目,並在高考中發揮出最好的成績,同時又能避開最強的對手。


都看到這兒了,點個贊再走唄。我是蘇小妮,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並轉發分享!


蘇小妮


今年,又有8個省公佈了最新的高考方案,即將採用“3+1+2”模式,根據方案,3即三門主科,語文數學和外語;1是從物理和歷史中任選一門,2即從政法、地理、生物和化學這4門中,任選2門。也就是說,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不得不要面臨選擇科目的問題。

從這個“3+1+2”來看,課程選擇擁有至少12種選擇,怎麼選課成了很多學生非常頭疼的一件事。

從目前情況來看,在物理和歷史中選擇的話,高一學生既然決定選擇物理,未來可以報考的專業面要寬很多,相當於文理分科中的理科,選擇歷史相當於原來的文科。既然已經決定選擇物理這個大方向,那麼接下來幾門的選擇也非常重要。

第一、政治、化學、生物和地理的選擇

從這四門課程來看,僅從考試的角度來看,政治考試中主觀題目較多,考試中很多考生不太容易把握,得分點容易遺漏。而且偏文科類的科目,需要較強的記憶能力。

而生物地理和化學相對偏理科一些,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生物和理解力。這三門課程裡,相對而言,生物和地理較容易一些,只要肯下功夫,還是比較容易和高分,化學如果學得好的人,覺得也非常簡單,這個要看自己擅長什麼課程。

第二、要看未來專業報考

選擇物理,大學裡很多理工科專業已經可以報考了,但這是前提,卻不是唯一條件。很多大學招生時,是要看選課組合的。有物理這個前提,接下來要選擇的課程也非常關鍵。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比如說化學,大學專業裡跟化學相關的專業非常多,比如化學、化工、材料、生物、生物醫學、臨床醫學、環境類,等等,這些專業都是跟化學專業息息相關,如果不選擇化學這門課程,很多專業是不能報考的。

同樣,對於生物專業也是如此,一直以來,生物化學不分家,不選生物的話,這些專業也容易受限制。

當然,如果選擇政治專業的話,大學可報的專業範圍顯然要窄很多,特別是很多理工科專業不能報考,這邊學物理,那邊很多理工專業不能報,這就非常尷尬了。

第三、參考山東高考選課

山東省目前採用的“3+3”模式,但它的選課可以作為“3+1+2”,從目前山東選課和大學專業匹配情況來看,選擇物理化學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物理生物地理組合,未來可選的大學專業都是非常高的。

所以,個人建議,既然已經選擇了物理這個大的方向,建議最好後兩門選擇的課程可以偏理科一點,這樣學起來可能更順一些,不要一會兒文科,一會兒理科。首推物理生物地理組合,其次物理生物化學,最後是物理地理化學組合。

當然,這裡面任何一個組合如果遇到自己非常不感冒的課程,一定要回避掉,切不可為了一個組合而給自己平時學習出難題,選擇任何一個組合,確保能學好,考試能拿高分才是正道。

以上純屬個人建議,僅供參考。如果是你們,會怎麼選擇?歡迎交流。


教育有故事


在高考改革中,“3+1+2”模式的改革方式在筆者看來還是不錯的,能讓不少考生有機會合理地選擇自己的優勢科目,能在高考中更加實際的調整自己的應考模式,制定合理的應考模式。在目前高考改革中已經出臺的舉措來看,這項改革措施還是比較符合時宜,在眾多高考改革政策中屬於前列。

將物理和歷史作為二者選其一的科目,其實就是在理科和文科之間做出選擇,不過這二者的選擇也基本上決定了大學的專業選擇,往往選擇物理,在高考後的專業選擇上範圍會更廣,而選擇歷史,就基本決定大學報考時所能選擇的專業範圍還是比較少的。綜合如今的高等教育實踐及就業前景來講,筆者認為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還是應該以選擇物理為主,除非對理科類的專業沒有太大興趣,或者沒有能力學好。

近日有人提出,在“3+1+2”的高考模式下,選擇物政地、物政生、物生地3種組合的優缺點?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談談自己的認識。

在政治、生物、地理三科之間進行選擇,選擇哪兩個科目與物理進行組合,才能發揮出更大的優勢,才能在高考中獲得更高的分數,在高考報名中佔得先機。

其實,選擇這三個科目肯定要根據自己到底在哪兩個科目上更擅長,更容易獲得高分。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面對九個考試科目,多數學生往往只是對某部分科目比較擅長,或多或少的存在偏科現象,如果喜歡某科目,肯定就會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也能從中獲得更多的滿足感與獲得感。

如果三個科目之間的學習成績或者喜好程度都是差不多的,那麼我們就應該從高考現實來進行具體分析。在三個科目中,怎樣選擇組合更容易獲得高分。

從自身實力的角度來講,要從兩兩組合之中,綜合評價自身實力是否處於前列,也就是說是在“分子”中,還是在“分母”之中,如果在“分子”群體中,那就沒有必要太擔心,果斷選擇;如果自己的成績在“分母”群體中,那就要果斷放棄,絕對不能盲目選擇,最後無法從高考中勝出。

從競爭對手的實力來看,在任何高考制度下,我們都要考慮對手的實力,尤其是在這種選課高考制度下,更應該注重對手的實力。從傳統意義上來講,選擇文科的學生視力一般都要低於理科生,因此選擇政治的學生能力一般都要小於地理,選擇地理的學生能力一般小於生物,因此,我們在選擇時也可以適當考慮對手的實力,自己的能力到底是否能與同等條件下的學生進行競爭。

從科目發展的角度來講,政治科目雖然在學習起來並不難,單純需要理解的知識並不多,主要還是依靠記憶,但是在高考中其主觀題目比較多,想要的高分確實不容易;地理科目是介於文科與理科之間的科目,需要理解與記憶並存,在考試中也會存在較多的主觀題;生物科目應該是純理科性的,重點還是需要理解,在高考中相對於政治、地理更容易得高分。

對於物政地、物政生、物生地3種組合應該適合什麼樣的學生呢?

物政地:兩文一理的組合,從目前的學習難度來講並不大,主要還是依靠記憶,定然在未來專業報考中會受到很大的限制,適合中等水平的學生。

物政生:兩理一文的組合,這種組合同樣會有不小的限制,當然,這種限制相對於“物政地”來講相對於更寬泛,這種組合同樣適合中等生。

物生地:兩理一文的組合,但是這種組合的學習難度比前兩個組合要大不少,而且不少人曾經建議將地理列入理科範圍,當然在高考中這種組合的分數可能不會太低,因為三者的主觀題比較少,容易得到更高的分數,這種組合適合成績中等偏上的學生。

綜合來講,筆者認為在選擇物理大方向的前提下,建議應該將之後的兩門選擇偏理科,選擇物生地的模式。這樣在未來的大學專業選擇上會有更大的選擇空間,能有更好的發展空間。當然,在選擇高考模式時,還是要選擇自己擅長的科目,畢竟只有自己擅長的科目才更容易出高分,也能更容易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


東愛雨小公


我們河北省是物理歷史按原始分數。其他四門按等級賦分。這次期末考試。生物是賦分最高的。地理和化學不高,有的還減分。政治的賦分一般。(只說這次考試,每次考試難度不一樣,看看就好。)有些人真的是,選全文和全理怎麼了,你覺得每個學校都有好資源,足夠的老師嗎?!不是每個學校都是十二種組合的,你以為我們想選這個組合啊,都是沒有想的組合後才選的那個組合。是文科分高。這又不是我們想讓它低就能低的。能不能不瞭解就少說話。


鍾仁和泰民是竹馬呀


遼寧的考生嗎?最近遼寧省高考改革馬上就要開始了。確定選擇物理後,如果大學想學偏文一些可以選政治,但是個人覺得政治不是很好得分,如果政治是你比較擅長的可以考慮,生物比較好得分,計算題題型少,概念的題理解性的記憶比較有效果,比較好拿分,地理這一科,如果考慮將來就業,可以選擇地理,目前和地理專業有關的崗位招聘報考人數很少,學的人也少,總結所有還是得看你個人更喜歡和擅長哪個學科了


A豬豬俠i生活


其實我覺得還是應該看孩子更加喜歡哪一科擅長哪一科。畢竟,能學下去,能學會是最重要的。


柒言柒語


我看了一下週邊的家長,都在選地理生物,認為可以賦高分,實際情況是如果有20萬人選地理,就有4000人的成績在30分-40分,26000人41-50分,10萬人低於70分,先看看自己孩子能不能考過一半人,人多了容錯率就很低,做錯一題都可能掉一個等級,收益越高風險也越大,都以為學霸不選地理,選地理的20萬人中有多少學霸誰也不知道,孩子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他們自己清楚,家長們帶著功利的目的選科或許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