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襲擊後 伊朗與美國這對宿敵的相吸與相斥

導彈襲擊後,伊朗說你不還手就沒事兒,美國說我還行沒大礙。

對於“聖城旅”旅長蘇萊曼尼在巴格達遇襲身亡一事,伊朗的報復行動很快就從口頭變成了行動。射向美國駐伊拉克兩處基地的數十枚彈道導彈,把兩個多年來長期對峙的宿敵推向了戰爭邊緣,此時距離蘇萊曼尼的隆重葬禮僅數小時。此前美國單方面撤出伊核問題談判,已經讓中東形勢變得緊張,而這次美軍無人機針對蘇萊曼尼的“斬首行動”則是引發這一輪對抗的直接誘因。美軍無人機瞄準蘇萊曼尼的“地獄火”導彈,和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射向美軍基地的導彈,標誌著一個醒目的“首次”——近年來華盛頓和德黑蘭首次直接向對方目標發動打擊,而不是像過去許多年裡那樣通過各自代理人角力。導彈呼嘯和爆炸中,伊朗和美國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顯然是增加了。但是,戰爭真的會在美伊之間爆發麼?


導彈襲擊後 伊朗與美國這對宿敵的相吸與相斥

在做出向蘇萊曼尼發射致命火力的決策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日子並不好過,他正面臨著國會的彈劾案。這枚“地獄火”某種程度上可能被視為特朗普的“壓力緩衝器”——畢竟直接向老對手發動火力打擊會讓美國顯得很“美利堅”。某種程度上,美國這次襲擊蘇萊曼尼的行動透著謹慎的氣息:攻擊地點選在伊朗之外的伊拉克,動用無人機而不是有人作戰飛機或其他人員,攻擊目標只限於蘇萊曼尼及其隨員。不過可能令特朗普想不到的是,蘇萊曼尼在伊朗政治和軍事架構中的地位及其引發的反響比預想中要大得多。


導彈襲擊後 伊朗與美國這對宿敵的相吸與相斥

再來看伊朗的導彈還擊行動,密集的導彈連續發射雖然場面壯觀,但卻更像是一場有節制有條理的軍事反制行動,攻擊被嚴格限制在駐伊美軍基地範圍,除了伊拉克西部的阿薩德空軍基地(Ain al-Asad)和庫爾德地區的埃爾比勒基地(Irbil),不涉及其他目標。有伊拉克安全官員表示,至少有一枚導彈擊中了阿薩德基地內的一架飛機,爆炸引發了大火。但是目前還不清楚被擊中的是美軍飛機還是伊拉克飛機。基地內的傷亡狀況也未有確鑿消息。伊朗導彈在美軍基地落下不久,一位曾參加伊核問題談判的伊朗人士就在推特上貼出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旗幟照片,顯然是在回敬當初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舉動——擊殺蘇萊曼尼後,特朗普在推特上貼出了美國國旗以示慶祝。打擊完成後,伊朗適時宣佈“不謀求戰爭”,清晰此表明了行動立場,即只是針對美國行徑的報復,而不是全面開戰。伊朗革命衛隊向美國和該地區美國的盟國發出警告,不要對伊朗導彈襲擊行動進行報復。這其中的意味耐人尋味,警告對手不要報復,這一警告本身也暗含著這一回合較量已經結束,伊朗軍方會就此收手。警告中伊朗特別提示周邊國家,“為美國恐怖主義軍隊提供基地的美國盟國們,任何對伊朗發動侵略行徑的地點,都會成為伊朗打擊的目標”。


導彈襲擊後 伊朗與美國這對宿敵的相吸與相斥

遇襲的兩座美軍基地之一的阿薩德空軍基地對於美軍有著特別的意義。早在2003年美國主導的對伊拉克薩達姆侯賽因政權的軍事打時,阿薩德基地就被美軍使用,近年美軍使用該基地執行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的ISIS組織的打擊任務。據說基地駐紮有美軍及其盟國人員約1500人。2018年12月,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後首次視察該地區美軍,就是造訪這座巴格達以西160公里的阿薩德基地。那次訪問中特朗普沒有會見任何伊拉克官員,此舉就曾引發過關於美軍是否應長久駐紮伊拉克的敏感話題。


導彈襲擊後 伊朗與美國這對宿敵的相吸與相斥

針對伊朗可能做出的反應,美國的預判仍帶有舊思維色彩。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發出警告“在緊急交戰條件下,飛行在波斯灣地區的民用飛機可能會被誤判”,言外之意令人不寒而慄。那就是說,這裡要打仗,民用飛機離這裡遠點兒,否則可能會被當成軍用飛機攻擊!歷史上,波斯灣地區並非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FAA的警告中,禁止美國航空企業和美國飛行員在伊拉克、伊朗空域,以及波斯灣部分空域飛行。這一空域是東西航路的重要樞紐地帶,也是阿聯酋航空和迪拜國際機場(堪稱世界最繁忙機場)的大本營地區。2019年末,伊朗擊落美國無人機後FAA就發出了警告,隨後航空公司們紛紛規劃新航路以避開霍爾木茲海峽。這次連波斯灣都得讓開,這個彎子可是夠大。針對伊朗可能對波斯灣海上航運“下手”,美國海事局警告中東地區運營的船隻威脅等級提升。“伊朗對美國行動的反應尚不清楚,但伊朗有可能針對在這一地區的美國海運利益採取行動。”2019年美國指責伊朗發動了針對油輪的水雷攻擊行動,伊朗方面予以否認,儘管伊朗確實攔截了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油輪。霍爾木茲海峽就像是被繩索束緊的波斯灣出口,這個狹窄的海峽裡,通行著全球原油運輸量的整整兩成。美國海軍駐巴林的第5艦隊還表示將會“努力消除這一海域存在的航運威脅”。然而,伊朗根本沒有打航運和民航的主意,矛頭精準指向了駐伊拉克美軍基地。

導彈襲擊後 伊朗與美國這對宿敵的相吸與相斥

襲擊蘇萊曼尼之後僅2天,伊拉克國民議會就在5月通過決議,結束外國軍隊在伊拉克的駐紮。這一決議的通過很大程度受到了美軍襲擊行動的刺激,伊拉克政府將其視為對國家主權的公然侵犯。德國和加拿大倒是很“配合”,都公佈了從伊拉克部分撤軍的計劃,撤出的軍隊將暫時退往鄰國。

導彈襲擊後 伊朗與美國這對宿敵的相吸與相斥

伊朗報復行動的快速果敢以及乾淨利落,對於效果和範圍的有效控制,以及打擊後發出的聲明,讓美軍在應對問題上一時也有點兒含糊。美國國防部在發言中表現得比較矜持,“在我們評估形勢和考慮應對措施的同時,我們會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我們在該地區的人員、夥伴和盟友。”雖然美軍做出了應對準備,但採用何種手段,甚至是否採取軍事打擊行動,恐怕都得再議。特朗普的推文也相對溫和,對於這樣一次針對美軍的攻擊行動,其言辭中反倒是少了那種火藥味兒。對於美國而言,為一次並不算沉重的損失,把美伊緊張的關係升級為直接戰爭,在如今美俄和美中關係背景下,不是利好。倘若利用此次雙方的“武力表白”把美伊關係從準戰爭狀態降維到談判桌狀態,那雙方倒是都有得分的可能。美伊關係究竟向哪裡去?是否開啟美國與一個主權國家的戰爭模式?下一步,該特朗普走了。伊朗和美國這對宿敵,除了有纏綿悱惻的吸引力,也有各種牴牾相抗的排斥力。有限衝突和有限對抗,似乎是雙方共同的偏好。


導彈襲擊後 伊朗與美國這對宿敵的相吸與相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