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高計劃”須依靠特色與創新驅動

“雙高計劃”引起職業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成為當前高職教育改革發展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但對於如何形成中國特色、怎樣建設高水平,許多高職院校還沒有樹立起新的發展理念,仍然沿用“爭項目、爭資源、爭投入”的傳統思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一計劃的實施。

“雙高計劃”在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和保障措施上都具有新時代的特徵,是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充分融合的,要採取明顯不同於示範校、骨幹校的建設思路。從《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和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來看,“高水平學校”至少應該做到創新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院校,首先應該是創新型學校。只有依靠創新驅動,高水平高職院校才能獲得業界認可。高水平建設拒絕一切形式主義行為,任何依靠新名詞偷換概念、利用新技術裝點門面的做法,都是對“雙高計劃”的誤解誤讀與誤判。

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也必須要走產教融合之路。單純依靠學校自身,既不可能實現中國特色,更不可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高職院校服務的產業應該是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合作企業應該是正在轉型或者已經轉型的現代企業。“雙高計劃”的主體應該是創新型高職院校與創新型企業的組合。兩個建設主體之間需要構成一種相生相伴的關係,實現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改革、同步發展。

此外,達到一流水平,靠的是綜合實力。高水平高職院校需要依靠高水平的專業、課程、教師、管理和成果來支撐,任何一個方面的缺失,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從整體上看,我國的高職院校還處於一種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狀態,專業結構“大而全、小而全”,師資隊伍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與管理相互分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浮於表面,都是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高水平學校”建設應該突破示範校建設中採用的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的思路,將專業結構、專業水平和教師結構、教學水平作為兩個關鍵要素,將學校管理文化作為發展的“慢變量”,重點解決深層次的突出問題。高職院校的均衡發展應該是全局中的均衡,需要有破有立。

任何改革都需要久久為功,而不是淺嘗輒止。高水平高職院校唯有實現充分發展,才能更好擔起育人使命。這是因為,高職教育的一部分對象是農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子女,這些人同樣需要高水平的優質教育。“雙高”就是在提供優質教育上樹立一個樣板,率先實現標準化和現代化。從當前的改革發展現狀來看,新的發展理念已經建立起來,但需要更加全面;各項改革舉措已經付諸行動,但需要不斷深化;一些培養模式已經形成,但不夠成熟;一些教學成果已經出現,但需要繼續完善。

傳統的高職發展模式具有“大水漫灌”“千人一灶”的特徵,過於強調“規定動作”,評價標準整齊劃一,建設成果缺乏差異性。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院校,必然是中國底色與學校特色的渾然天成之作,每所學校都應該具有鮮明的個性。實現個性化發展,關鍵是將國家戰略與學校戰略高度協調、規定動作與自選動作合理組合、產業研究與教學研究充分融合,在遵循高職教育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搞改革,在借鑑一切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求創新。新加坡、瑞士都是在借鑑德國經驗的基礎上,加入了本國特色才取得成功的。我國的“雙高”建設,則需要在借鑑別國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充分體現中國特色。

就高職院校而言,東西南北基礎不同,服務的產業特徵各異,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對“雙高計劃”而言,項目學校只有形成高度個性化和鮮明特色,才會產生廣泛的國際影響。

(作者系陝西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0年01月07日第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