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的倒閉,真是電商衝擊導致嗎,請大家理性回答討論?

zxc258zxc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邊的實體店關門換招牌的情況越來越多,很多都是經營幾個月就又換人了。實體店的倒閉,有電商衝擊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


國外同樣有網購平臺,但是實體店依然紅火,國情不同,國內實體店倒閉有著更為複雜的原因。


財智成功對這一問題進行過一番思考,認為實體店倒閉有如下五大原因:


一、房價連續多年大幅上漲,商鋪租金持續上漲

房價上漲二十年,各地房價普遍上漲四五倍以上,一線城市更是上漲十餘倍。伴隨房價上漲的就是商鋪租金了,哪怕三四線城市的一間小小商鋪一年租金就要三五萬元,稍大點的店鋪一年租金超過十萬也很正常。

面對越來越高的房租成本,實體店經營者往往只能選擇提高商品售價增加利潤,與網購平臺的商品價格相比越來越沒有吸引力。當實體店主開店交完房租後利潤微薄甚至虧損時,自然就會選擇關店。


二、商鋪增加過多過快,產能過剩明顯

城市隨著建設越來越大,新的樓盤不斷推出,樓盤底商大量進入市場,而新的商場越來越多。隨著網購越來越便利,線下零售需求萎縮趨勢明顯,但是實體店越來越多,這就是明顯的產能過剩。

本來就已經是萎縮的市場份額,每天都會有新的店鋪開業,大餅越攤越薄,實體店生意自然會變差。


三、經濟發展過程中一部分人更快富起來,多數人收入水平增長相對緩慢

在多數人看來阿里巴巴和京東的線上零售業務地位已經不可動搖時,拼多多短時間依靠低價快速崛起。低價商品之所以受到歡迎,根本原因還是中低收入人群過於龐大,市場需求極其旺盛。

房租快速上漲,使得實體店商品售價提高,而電子商務能夠全國比價,即使加上運費也比實體店便宜,那麼收入較低的群體自然就會選擇網購。越來越多的人都去網購了,實體店的生意,尤其是銷售適合網購的商品的店鋪生意自然會大受影響。

房價上漲同時抑制了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當家庭收入近半用於還房貸後,各項剛性支出又無法縮減,只能通過網購降低生活成本了。


四、與實體店相比,網購的優勢日益明顯

網購不僅僅是便宜,隨著市場越來越規範,假冒偽劣越來越少,品牌旗艦店專賣店影響力越來越大。物流系統的升級,也使得網購到貨時間明顯縮短,一般兩三天就能收到貨,只要不著急,網購省錢又省事。

一些實體店退貨很麻煩,售後態度很差,但是網購可以無條件退貨,很多還有退貨運費險,退貨成本非常低。即使遇到質量問題,跟店鋪客服說明,提交證據後,可以換貨或者補發新品,小問題也可以直接現金補償。不同的消費體驗,使得網購成為更好的選擇。


五、智能手機時代,一機在手,天下我有,逛街不如網上衝浪

智能手機和電腦的界限日益模糊,內容無限豐富。與逛街相比,手機的娛樂性更加突出。實體店商品有限,逛十家未必能找到一件喜歡的商品,但是網上半個小時就能看幾十家店鋪,看上百款商品,更容易挑到喜歡的商品。

手機越來越好玩,現代人也越來越宅。實體店的衰敗,就跟外賣的興起一樣,人們在把有限的時間更多用於手機衝浪上。


不排除未來實體店租金大幅下降,商品價格能夠與網上相比,售後服務也越來越好,那麼未來實體店也許還會重新興旺起來。


財智成功


我是做集成吊頂行業,創業有八年了,剛開始做別人的代理,後來自己組裝電器,後來自己註冊的商標開始生產自己的電器,剛開始的是向市場批發浴霸,然後和省會城市批發競爭,和那個批發商競爭進入了價格戰的時代,開始不生產好東西,這比價格誰的價格低?後來線下的浴霸已經降到100塊錢以內的批發價格,質量非常非常的差, 不是說價格低了,我不能坐,而是利潤太低了,然後我注意到淘寶和拼多多,網上賣的價格其實也比較高,也也還,有200多,最低的200多,搞得差不多能賣到四五百好一點的浴霸! 有了電商之後呢?我的批發生意,肯定也不好做,因為我都發現我跟裝修公司合作的客戶,他們的浴霸都是從網上買的,有30%左右,我是廠家的,我感覺我也可以去網上去賣,價格又比較有優勢,和線下批發的壓力可能會更大,實體生意是越來越不好乾,被迫的我們要向網上去賣東西,現在線下的實體店大多數只剩下了快餐的和正餐的,都是一些吃的東西,賣衣服啊,這些品牌東西的利潤和市場都在下降,做建材的這個一肯定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房交房量在減少,在加網上的這個衝擊做批發的也不好做,零售更不好做,我們只能積極的去面對。




阿樂創業日記


我看了,百分之99都是瞎掰。我就直說了吧,物業費,供暖費,停車費,教育費,醫療費。。。吃吃喝喝逛街買東西誰都喜歡,問題是錢都交費了,老實在家收快遞吧,一群打工的奴隸只能在家待著省錢,是體會不到到外面逛的樂趣的。


頌娓娓


實體店倒閉的原因個人認為

1。房地產

近幾年新建小區配套商鋪

房價年年漲,店鋪價格為住宅價格3~5倍,以烏魯木齊房價1w來說,商鋪3w,房東以240w全款買下80平店面,50年產權,按照房租大於銀行利息來算,

第一種算法

50年銀行本息大概為1243萬。

存10個5年計50年

50年的本金+利息

=本金x(1+年利率x存期)^次數

=24000000ⅹ(1+3.575%x5)^10

=1,242.87742萬

1243/50=24.86

也就是說每年租金最少25萬才比存銀行強一點,25w你開什麼店都是一個死,極少能掙錢(銀行國企除外)。

第二種算法,240w存銀行一年按3.575%利息為8.58w。

一般房東租金也就是15w左右,即使這樣,飯館商店扣除各種成本大部分不如打工

老舊小區和10年以上的商鋪

以前都是30w不到就可以買100平的商鋪,周邊新房二手房都漲,周圍店租金都快10w了,房東為什麼不漲?又不認識租客,房東也要生活,不漲租喝西北風啊。租金一上,作為回報,賣的東西要漲價並減質。

2。電商

高房價下,實體店(服裝、餐飲、商超、娛樂)已經已漲價減質裁員來應對,被折騰的半死不活了。結果電商來了,保質廠價包郵,實體店30%~50%(房租最多)的成本,電商才10%~30%,可以無庫存無實物無商品開網店,客戶購買調(diao)貨,淘寶成本為物流,京東天貓5%銷售額的成本。

比成本比不過

同樣的店鋪,實體店租金最少10w起,網店0.1w起。

比服務比不過

同樣的商品,小件實體不送,網店最低到家附近。大件都送到家。

比售後比不過

退換貨網店無理由,實體店非質量問題不管

實體店倒閉,根本原因在於房地產,電商只是加塊關店速度而已。

手打,意見不同可以評論


Lzy劉中遠


實體店要謊要的太厲害,好比一件上衣100塊錢,他給你要一千,可恨的還有要五千的呢,你還個價吧,都不知道這麼還的,我親眼所見,一個小夥子買衣服,店家說1300。小夥子給他一口價150,老闆假裝賠錢,都不夠進價,等小夥子要走時,老闆表現的很不情願的說,賣給你吧!就當交個朋友,下回還來啊!


愛恨情仇48817336


大家好,我是小熊姐,一個實體小店主。前幾天發了關於實體店和電商的視頻,引起了大家的熱議,我對每一條評論都認真的回覆了,發現其中有部分粉絲誤解了我的意思,所以今天想再解釋一下,當然這隻代表我個人意見,大家也別太較真。

我之前在視頻中說過,無論是網店還是實體都只是一種經營手段,選擇權在顧客手中,只有把自身的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吸引屬於你的客戶群。

第一、網店的優勢在於成本低,售價便宜。所以保持價格優勢就會吸引那些追求性價比的顧客群。

第二、實體店購物的優勢在於真實體驗。大家現在都很流行儀式感,如果在保持相對合理利潤的情況下做好體驗與售後,就會吸引這部分顧客。

看到這裡有人會說我太理想化了,其實我都懂的,

現在實際情況是網店的各類引流成本也很高,低利潤搶了生意又不掙錢;部分網店以低價吸引顧客,甩賣好幾年前的庫存尾貨也不算是什麼行業機密,甚至有的更是以次充好,不求質量,看似賠錢,其實利潤翻翻,破壞了整個市場秩序。

而實體店的處境就更可憐了,高房租造成了高成本,再加上小商戶經營不善,換貨困難、庫存增加,要想保證一定的利潤,只能抬高售價,這時再受到網店低價的衝擊,形成了惡性循環,別說提升體驗與售後了,能生存下去都不容易。

現在這種情況是多方面造成的,客觀存在的經濟環境和房租問題我不去論述,今天主要說說商品根源的製造廠家在做什麼。

我覺得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來形容實體店與電商的關係最為恰當,說白了兩種方式銷售的都是同一廠家的商品,對於廠家來說無論哪種方式的失敗都會對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我之前的視頻已經介紹過了,現在有些廠家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了,所以才會出現網上控價的模式,或者生產電商專供款來遏制雙方的惡性競爭,留出合理的利潤空間。我個人認為這種方式是對的,也是大勢所趨,每個行業都要有生態平衡,太多的惡性競爭只會導致市場秩序的崩盤。

說到這裡有消費者要說我無商不奸了,就是要多賺錢唄。呵呵,雖然我是個小店主,但是我也是消費者啊。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大部分的小店主都只是賺點辛苦錢,以低價進行惡性競價只會導致誠實銷售的店主退出市場,留下的都是什麼人大家應該都懂了,到那時才是我們消費者倒黴的時候。

最後我認為實體和電商應該形成良性競爭,你有你的優勢,我發揮我的特點,取長補短,讓消費者得到更優質的購物體驗才是王道,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有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

好了,今天就這樣了,我是小熊姐,如果大家已經開店或準備開店的請關注我,謝謝大家支持,再見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576, "file_sign": "29ef82eac5a16b0b433190b74f9c99f5\

小熊的創業生活記


我覺得,實體店和電商毫無關聯,不存在衝擊不衝擊的。實體店倒閉的最大原因應該是房租。

不管是電商還是實體店,都有做不下去倒閉的,不外乎有兩種,第一,無良商家。第二,壓貨過多,流動資金不足,被租金,工資等費用壓垮,其實,只要用心經營,都可以做好。

電商的確給人們提供了方便,但是實體店也是不可能被電商所替代的,人們只要出門,就離不開實體店。反而,電商卻會被實體店學習成為擴大經營的經營模式,到那個時候,所有商品線上被平臺審核,線下被工商,食藥局等部門檢查,檢驗,人們所購買的商品質量會大大提升。



EE呆小吖


今年冬天從美特斯邦威實體店買了一件加絨T恤,輕盈舒適柔軟不掉色,雙十二從唯品會一看,比實體店便宜將近20元,果斷下單,回來一看樣子一樣,就是說不出來哪裡不一樣,摸著略有不同。穿了兩天後,對比出來了,掉毛......所以,電商版與實體版確實不一樣,你以為的一樣只是你以為.......

實體店你可以隨便試,直到自己滿意!所以我還是喜歡實體購物。


暖溪涓涓


電商是世代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向前推進的過程,歷史發展,浩浩蕩蕩,誰都阻止不了其永往直前的方向⋯⋯

實體店真正的倒閉或某些行業逐步走向消亡,說到真實原因,會令許多百思難解。

一.大環境的變化,這一點不是局部區域,或是全球、全國各地的整體經濟環境發生變化。

二.行業的特徵,加上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衝擊,以及人類消費習慣、生活方式的轉變。這點確實涉及到互聯網,那是歷史的發展趨勢,任何人無法抗拒。

三。有的行業本身應該有其存在的實際價值意義和生命力,只是在有序或無序的競爭狀態中進行,優勝劣汰,亙古不變。

四.許多實體店倒閉,其實是毀於人性的弱點,毀於人類自身信仰的喪失。這一點可能許多人難以理解或置否。努力去研究一下那些百年企業,百年產品,其中自有精髓。

輪迴,當人類用極端貪慾本性思維去攫取自己的歡愉時,你進攻了別人,別人也在進攻你,你傷他人,就是在傷自己。

⋯⋯


Lk紅塵安達


實體店生意慘淡與電商肯定是有一定的關係的,實體店目標客戶就周圍小部分人,而電商可以足不出戶賣到全國甚至賣到國外。所以如果想要zhuan💰建議還是做電商吧,但是目前國內電商確實基本飽和,很多做某寶的店主都都在轉型做跨境電商,我就是其中一份子,做的亞馬遜跨境電商,同樣一個小勺子,在國內29圓,賣到歐洲是25英鎊,匯率7.8,摺合RMB195圓,利~潤在50%左右,一倒手就能zhuan將近100圓,懂了運營和選品一年zhuan個幾十萬還是完全可以的,不要不相信,這是事實。# # #跨境電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