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系列(六)1987美國“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華爾街上的紐約股票市場颳起了股票暴跌的風潮,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盤事件。道·瓊斯指數一天之內重挫了508.32點,跌幅達22.6%,創下自1941年以來單日跌幅最高紀錄。6.5小時之內,紐約股指損失5000億美元,其價值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8。這次股市暴跌震驚了整個金融世界,並在全世界股票市場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倫敦、法蘭克福、東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強烈衝擊,股票跌幅多達10%以上。股市暴跌狂潮在西方各國股民中引起巨大恐慌,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貧民,數以千計的人精神崩潰,跳樓自殺。這一天被金融界稱為“黑色星期一”,《紐約時報》稱其為“華爾街歷史上最壞的日子”。


股災前的美國經濟


20世紀50年代後期和整個60年代,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降低至很低水平。到80年代時,美國股市已經歷了50年的牛市,股票市值從1980年的24720億美元上升到1986年的59950億美元。自1982年起,股價走勢更是持續上揚,交易量也迅速增加,1987年日交易量達到18060萬股。股市異常繁榮,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實際經濟的增長速度,金融交易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世界貿易的發展速度。因為股市的高收益性,大量的估計遊資及私人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向股市,這些資金為追求短期利潤而在股市上從事投機交易,造成股市的虛假繁榮。


在這段長達50年的股市繁榮下,也留下了許多陰影。1973年至1975年,以美元為中心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國爆發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致使通貨膨脹率上升,失業率很高。加之當時美蘇開展軍備競賽,大大削弱了美國的經濟力量,使國際甚至是國內的市場佔有份額也不斷下降,外貿赤字和預算赤字不斷上升。隨著美國政府對金融市場管制的放鬆和對股票投資的減稅刺激,鉅額的國際遊資湧入美國股票市場,促進了股價持續高漲。在1987年頭9個月中,僅日本購買美國股票的新增投資就達約150億美元,股票價格已近崩潰。這些都意味著美國股市將經歷一場大的調整。


事實確實如此。從1987年8月以來,紐約股市即開始出現較大的波動,尤其是10月份的頭兩週股票價格不斷下降,在10月5日至9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就下跌了158.78點,接著第二週又下跌了235.48點,其中10月16日一天就下跌了100多點。人們已開始擔心,1929年的災難又即將來臨了嗎?”


“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華爾街籠罩在陰雲之中,在急促而沉悶的“當,當,當”鐘聲中,紐約股票交易所開始了新的一天。開市伊始,一種不祥的預感就襲上了喧囂的交易大廳內每個人的心頭: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開盤,就跌去67個點。轉眼間,賣盤湧起。在蜂擁而至的滾滾拋盤的打壓下,熒屏上盡數翻起綠盤,看不見半點紅浪。交易所內一片恐慌,期貨市場也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從上午9:30直到11點鐘,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直線下瀉,沒有人知道應該如何遏制繼續惡化的局勢。雖然也有人提議休市,但無人敢做決定。紐約股票交易所顧忌到華爾街在全球股市中的“風向標”作用,只得拼命堅持下去。


當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人士大量賣出指數期貨時,紐約股市也大量拋盤,而買家卻極為匱乏。開盤第一小時內市場上很難找到買家,約佔標準·普爾500指數指標股30%的95只藍籌股竟然尚未成交,而由於賣單大量堆積而買單不多,市場價格被迫一再下降以吸引買方。到10:30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30只指標股中有11只還沒有開盤交易,而在平時,通常開盤後不到5分鐘就會全部開始交易。由於許多股票沒有交易,當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無法真實反映市場實際價格,整個市場處於無序狀態。交易量不斷被刷新,計算機交易系統速度減慢,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準確數字根本無法計算。


由於股市與期市相互驅動,股價和期指跌落速度越來越快,交易量猛增。從11:00到11:50股市成交9300萬股,中午期指交易量相當於700萬股,而股市是900萬股。大機構在兩個市場上大量進行交易,將這場災難推向了頂點。


而紐約股票交易所計算機系統這一天也幾乎陷入癱瘓狀態。紐約股票交易所共有200臺微機,這套系統從未處理過如此巨大的交易。當股票交易數據湧進時,計算機幾乎無法處理。賣單蜂擁而至時,信息系統處理速度遠遠滯後。開盤後不到一個鐘頭,由於拋盤數量太大,計算機竟比實際交易速度慢了20分鐘;中午,計算機系統中的指定指令轉換系統(DOT)慢了約75分鐘。由於DOT系統容量不足,傳送到DOT系統的3.96億股的交易竟有1.2億股沒有執行。


下午13:09,一則可怕的消息傳到華爾街股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大衛·路德在華盛頓發表講話說:“在關鍵時刻,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一關鍵時刻會在什麼時候,我將與股票交易所討論暫時關閉交易所。”這則消息更加引起一陣恐慌。因為交易所一旦關閉,交易商們將來不及拋掉手中的股票,他們的股票將一文不值,成千上萬的美元將化為灰燼。於是,他們不得不迅速“傾銷股票”。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像著了魔似的狂瀉,到下午兩點,已經下挫250點,股票換手4億多股,計算機比實際交易速度落後了100分鐘。在此期間,證券交易委員會官員出面澄清:他們沒有討論有關關閉交易所的事情。然而為時已晚,災難已無法遏止。


下午14:05,道指上升350點,成功衝過2000點。但此次反彈僅延續了一瞬間功夫,期指市場的反應基本相同。14:30左右,股價走勢似乎有走好跡象,然後反彈受阻,新一輪下降趨勢再次形成。此時,距收盤僅剩一個多鐘頭,但就在這短暫而又漫長的一個多鐘頭裡,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再度下挫250點,換手2億股。直至下午16時收市跳水才被迫停止。


當天收盤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降了508.32點,由2246.72點狂跌到1738.470點,跌幅達22.6%,創下了一天最高紀錄。而股市其他指數,如NYSE綜合價格指數下跌19.2%,AMEX綜合指數下跌12.7%,NASDAQ綜合指數下跌11.35%。相當於法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5030億美元的股票市值在一天之內化為烏有。


當天,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掛牌的1600種股票中,只有52種股票上升,其餘全部下跌。其中1192種股票跌到52個星期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且許多具有代表性的藍籌股也在劫難逃。幾乎所有大公司的股票均狂跌30%左右,如通用電氣公司下跌33.1%,電報電話公司下跌29.5%,可口可樂公司下跌36.5%,西屋公司下跌45.8%,運通公司下跌38.8%,波音公司下跌29.9%。


這一天紐約股票交易所內陰雲密佈,氣氛極度緊張。價格變動極快,電話機不夠用,熒光屏上的價格跟不上市場實際價格。一個交易員說他的熒光屏上顯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降3.78點,而實際上這個數字是508點。平時一天的交易額為1億股左右,而這天為6億股。


金融危機系列(六)1987美國“黑色星期一”


由於計算機系統運行滯後,約有28%的指令未能執行,其中包括9200萬限價指令。許多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直到兩三天後才知道他們的股票沒有賣出。此外受股票價格變化的影響,美國政府債券市場也是一片混亂。而新聞機構由於計算機的影響,收盤5個半小時後才把股市的收盤價報道出去。


“一切都失去了控制”,《紐約時報》這樣報道。這一天損失慘重的投資者不計其數,世界首富薩姆·沃爾頓一天之內股票價值損失21億美元,世界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比爾·蓋茨損失39.45億美元,電腦大王王安僅在19日下午就損失了3100萬美元。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貧民,最苦的是那些靠自己多年積存的血汗錢投資股票的人們。受股價暴跌震動,股民的心理變得極為脆弱。因股市暴跌而不堪於債務中的許多人,精神徹底崩潰,自殺的消息不絕於耳。銀行破產,工廠關門,企業大量裁員,人心惶惶。


“雷霆救市”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全世界的金融交易聯繫在一起。然而金融一體化的步伐加快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由於全球金融一體化的發展,當某個股市發生暴跌時,其他股票市場也難以倖免。1987年美國股災對全球股市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黑色星期一”這一天,東京股票交易所的開盤鑼聲餘音未盡,股票價格便直線下跌。日經225指數下跌了620點,跌幅為14.9%;香港恆生指數下跌421點,跌幅為11.3%,也創下了一天下跌最高紀錄;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下跌169點,跌幅為12.4%;澳大利亞所有普通股價格指數下跌80點,跌幅為3.7%;FTSE30指數下跌183.7點,跌幅為10.1%,FTSE100指數下跌249.6點,跌至2053.3點,投資者損失達500億英鎊。


此外,巴黎、法蘭克福、斯德哥爾摩、米蘭、阿姆斯特丹等股市均有6%至11%不同程度的下跌,形成全世界範圍內的股市衝擊波。面對席捲全球的股市狂潮,各地政府震驚之餘,迅速採取一系列救市措施。香港股市當即停市4天,前聯邦德國宣佈降低證券回購率,七國集團會商如何向金融系統提供流動資金。


不過好在政府及時救市,1987年股災最終並沒有釀成重大的金融危機。大崩盤的當天,美國各界反應極為強烈,廣播、電視和報紙發表大量評論。白宮發表聲明說:“國家經濟運行狀態良好,就業率處於最高水平上,生產也不斷增加,貿易收支也在不斷改善。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最近發表講話說,沒有跡象表明通貨膨脹會進一步發生。”


10月19日晚上,美國總統里根立即召回在西德訪問的財政部長貝克和在外地的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嚴密關注事態的發展,一起商討對策;紐約股票交易所主席約翰·費蘭聲稱,但願這種情況不要繼續下去,其他有關的官員也紛紛發表講話穩定市場情緒。


星期二早上,銀行紛紛停止對專業經紀商和交易員提供信用,銀行擔心他們會破產而收不回貸款,而專業經紀商已沒有足夠的現金向交易所支付保證金以維持交易暢通的責任,因為他們在星期一為了阻止股票下跌而買進了過量的股票。專業經紀商因此而陷入了流動性困境,他們沒有現金參與星期二的交易。他們面臨的選擇是:要麼倒閉,要麼求助於另外一家公司兼併他們。一旦專業經紀商倒閉,紐約股票交易所就會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因為他會缺乏保證金清算交割正常進行的資金來源。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發表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講話,“為履行作為中央銀行的職責,聯邦儲備系統為支持經濟和金融體系正常運作,今天重申將保證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這句話實際上是支持銀行為股票交易商繼續發放貸款:聯邦儲備委員會立即向銀行系統注入資金已備不時之須。兩家主要商業銀行馬上宣佈降低優惠利率。化學銀行迅速增加4億美元的證券貸款。銀行家信託公司也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會保證客戶的資金需要。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承諾使那些在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略微恢復了信心。


金融危機系列(六)1987美國“黑色星期一”


里根總統和財政部長貝克分別表示,這次股市崩盤與美國健康的經濟是不相稱的,美國經濟非常穩定。隨後,美國的各大商業銀行紛紛降低利率。採取這些措施之後,10月20日,股票指數上升了102.27點,10月21日比上一日又回升了186.94點,但10月22日收盤價比21日又下降了77.42點。


大崩盤發生的那一週內,約有650家公司公開宣佈要在公開市場上回購本公司的股票。而在此之前,自1987年1月1日至10月16日,總共只有350家公司宣佈回購措施。其中的大部分公司在“黑色星期一”那天繼續維持回購行為。0月20日,紐約股票市場港開門不久,G.A.F買回700萬美元,約合該公司21%的股票。這一行動無疑給衰弱的華爾街注射了一支強心針,說明該公司的實際信用遠遠超過股票市場所反映出的股票牌價;到中午,又有4家公司相繼回購他們流通在外的股票;12時10分,華爾街一家著名的經紀公司梅里·林廳公司宣佈回購500萬美元的股票。接著美國幾家大公司也相繼效仿,福特、霍尼威爾公司等也採取了同樣的行動。


金融危機系列(六)1987美國“黑色星期一”

股災發生後,時任美國總統里根和財政部長貝克紛紛表示,這次股市崩盤與美國健康的經濟是不相稱的。隨後,美國的各大商業銀行紛紛降低利率,為市場投資者注入信心。


上市公司的這種大規模回購行動對股市產生了相當積極的作用。當天中午12:30分到下午13:00,道·瓊斯指數從1717點回升到1825點,到下午3:30,已上升到1915點。這一天共上升了176點,至此,股災宣告結束。


這場股災使美國經濟倍受打擊,極大地影響了投資和消費,進而影響並減少了國民收入。在美國,直接從事股票投資的人佔全國人口的1/4,這部分人基本上分佈在購買力最強的年齡層次。股市的暴跌使原來依靠股票紅利、股息和投資股票獲取利潤來安排生活的人深受打擊。


短短一年之內,美國的私人消費開支減少約500億美元,使五年多來以股市為推動力,以消費為主導的美國經濟出現了轉折點。股票暴跌給美國經濟帶來的潛在威脅集中在投資領域。美國企業界需要依靠外國資本擴大投資,政府也需要利用外資來彌補財政虧空。1987年上半年外資在華爾街購買了約2000億美元的股票,在此次風潮中元氣大傷,信心嚴重受挫。國內投資者也心有餘悸。許多企業因股價下跌不敢再發行新的股票,一些企業的擴大生產受到抑制。有人估計,到1988年,美國的企業投資減少約250億美元。


此外,股市下跌使投資者把債券看作更安全的投資場所,引起債券市場價格上升。10月20日上午,美國30年期的國債價格上升了12點。股市下跌對國際市場一般初級產品的價格和貴金屬的價格的影響也有所表現。紐約股市價格暴跌的當天,黃金價格即漲到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與此同時,在倫敦金屬交易所,銅、鋁、鉛、鋅等賤金屬的價格下跌。同時,股市下跌也對房地產價格產生重要影響。


股災爆發的原因分析


從1986年3月至1987年8月25日,道·瓊斯指數一路攀升,從1686點躍至2722.42點,投機明顯已經過熱。暴跌前美國股市市值高達10萬億美元,遠遠超過了支撐其活動的實際資本,致使買空賣空盛行,投機進入狂熱。進入9月,股價波動極為反常,從10月3日至9日的一週,道·瓊斯股票下跌了158.78點,跌幅達6%,從10月11日到16日的一週,該指數下跌235.48點,即跌了9.49%。對於股市顯現的不祥之兆,人們卻不予介意,將其視為一種技術性調整。


從總統里根到一般股民,人們的情緒都很樂觀。10月20日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上刊登的一幅漫畫真實形象地說明了當時人們的心態。畫面上有一頭“牛”倒地而斃,手拄利劍的鬥牛士面對突然死去的牛百思不解:“我們正炒得起勁,它怎麼突然死去了呢?”當時,無論是西方政府首腦還是普通百姓,對這場風暴的來臨毫無心理準備。


但也有極個別的人預料到大崩潰即將來臨及所必然導致的後果。早在1987年初,約翰·肯特思·加爾佈雷斯便在《大西洋》雜誌上撰文評論美國股市前景不妙,並將其與1929年事件進行了對比,談到了“當市場明顯無限下跌時……算總賬的日子終要到來。”並對當時的金融界予以了抨擊,斷言“華爾街最古老的準則將被重新發現:金融奇才只出現於崩潰之前。”


加爾佈雷斯在文章中還預言這次崩潰到來所造成的經濟後果將不會如1929年那麼嚴重。因為有些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福利體系的建立,農業收入的獲取主要不再依賴於農業經濟,工會支持的工資水平,對銀行存款的保險,政府為維持經濟活動而實施的範圍廣泛的凱恩斯措施——這一切都是發生1929年大恐慌時所不曾具備的——給經濟帶來了彈性,從而將使這場嚴重而持久的大蕭條的危害有所減輕。後來事情的發展果然驗證了加爾佈雷斯的預言。


不過,但是絕大多數人沒有預測到這次崩盤,對於這次股災的原因,時至今日也莫衷一是,很難找到一個具體的、決定性的原因來解釋這次崩盤,綜合多方分析,總結原因如下:


全球宏觀經濟形勢:


  其一,鉅額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1986年美國財政赤字高達2210億美元,貿易赤字高達1562億美元,均創赤字最高紀錄。需要吸收外來資金以彌補國內資金的不足,為了吸引外資,必須保持較高的利率水平,這對股票市場價格有直接的影響。


  其二,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經濟自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處於低速增長時期,生產型投資需求不足,剩餘資本大量湧入證券市場,導致金融投資猖獗,債務空前膨脹,形成難以持久的虛假繁榮。此次股市暴跌即是“泡沫經濟”的反映。


  其三,隨著美國霸權地位的衰落,西方經濟體系和整個世界經濟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國際匯率動盪,國際貿易嚴重失衡,國際債務危機不斷。這些因素都影響到國際資金和股票市場的穩定。


美國國內經濟形勢:


  第一,利率提高使得國庫券和其他債券的利率相應提高,投資者從股票市場轉移資金投資於債券,致使股價暴跌。長期債券利潤從87年開始的7.6%攀升至大約10%,這也導致投資者選擇投資債券獲得利潤。


  第二,貿易逆差過大,美元匯率下降,動搖了人們對美元和美國股市的信心。由於美國貿易逆差過大,導致財政部長貝克認為需要降低美元匯率,從而使得很多外國投資者擔心匯率降低,紛紛拋售以美元為主的資產。


  第三,海灣戰爭也對股票投資者產生影響,促使其從股市抽走資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