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李東榮:普惠金融事業的認識問題

作者|李東榮「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1期

《中国金融》|李东荣:普惠金融事业的认识问题

我國在2015年發佈了首個國家級普惠金融戰略規劃《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這個規劃對2016年至2020年五年期間的普惠金融發展做了初步的規劃。在將近五年的時間裡,經過市場、政府、社會各方“一步一個腳印”持續共同的努力,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普惠金融的整體發展趨勢向好,取得了一些很明顯的進展。

一是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根據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的有關數據,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鄉鎮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和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分別為95.65%和99.20%,網點覆蓋率非常廣。二是薄弱金融可得性有效提升。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和涉農貸款餘額分別達到35.63萬億元和34.24萬億元。三是普惠金融服務質效明顯提高。全國人均擁有7.6個銀行賬戶、5.7張銀行卡。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使用電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超過了82%。同時,線上融資、網絡保險、轉期續貸等創新產品不斷豐富。四是金融基礎設施持續優化。目前,全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收錄了9.99億自然人、2757.5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相關信息,銀稅互動、銀商合作、信易貸等小微企業信息共享與融資對接機制深入推進。

五是消費者金融素養進一步加強。人民銀行公佈的2019年全國消費者金融素養指數為64.77分,比2017年提高1.06分。對標國際水平,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普惠金融指數,中國大部分指標均排在發展中國家前列。其中,正規儲蓄使用率、正規借貸使用率等核心指標處於G20國家中等水平,賬戶擁有率已優於G20國家平均值。

但同時也需要看到,關於普惠金融的一些問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都還有待解決。根據這些年的觀察、實踐和思考,筆者認為,下一步要把中國的普惠金融事業做好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

雖然有一系列數據都可以證明我國的金融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薄弱金融可得性有效提升,服務質效明顯提高,基礎設施持續優化,以及消費者的金融素養進一步加強,而且普惠金融的話題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中被熱議,似乎對普惠金融的認識應該都到位了。但從實踐來看,我們對普惠金融重要性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要意識到“話題被熱議”與真正從根本上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深遠意義之間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首先,

很多情況下,普惠金融還是被看做扶貧或慈善。如果認識上的問題不解決,普惠金融還是走不遠、走不實,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需要有清晰的認識,比如,普惠金融服務是不是到位?服務是不是恰當?政策環境是不是合適?生態環境是不是有利於它的成長?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其次是手段問題。在新的歷史環境下,我們做好普惠金融一定要緊緊依靠科技手段,解決好精準、及時、有效的問題,要做到既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成本,又能體現安全的手段,真正打通普惠金融“最後一公里”。應注重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跑數”與“跑街”相融合的方式,深入瞭解小微企業、初創企業、農戶等普惠金融客戶的需求特點以及當前金融服務的短板痛點,積極穩妥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在營銷獲客、風險定價、流程運營等方面的應用,有序創新全流程線上融資、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等業務模式,努力實現普惠金融服務在可得性、適當性和匹配性上的邊際改善。這些問題解決好了,作為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我們的普惠金融實踐應該在全世界都是有示範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