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看秦国和晋国演绎“秦晋之好”背后的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是大家所熟悉的中学课文,讲述了 郑国在亡国之际派出烛之武,利用秦国和晋国之间的矛盾,说服秦穆公退兵,化敌为友,帮助郑国解了亡国之围,也暴露出了秦国和晋国所谓“秦晋之好”背后的利益关系。

《烛之武退秦师》:看秦国和晋国演绎“秦晋之好”背后的故事

秦国、晋国地理位置

由于秦国地处西边,地理上得原因一直阻碍着秦国与中原的交流和,所以秦穆公用联姻的方式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结下了盟友的关系,最后在与晋文公的政治联姻中结下了“秦晋之好”。两国作为同盟时时打了许多的胜战,表面上是“秦晋之好”,其实也是各怀鬼胎。烛之武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瓦解了秦晋联盟,拯救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看秦国和晋国演绎“秦晋之好”背后的故事

烛之武说服秦穆公

秦国和晋国联合起攻打郑国是在公元前630年,起因是因为在著名的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国,晋国以此为理由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在秦楚联军攻打到郑国都城新郑,在这时无路可退的郑国派出了烛之武到秦军的军营中游说秦穆公,为秦穆公分析了打败郑国以后秦国也只是为晋国做嫁衣,且得不到好处,只是白忙活一场。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其实晋国利用与秦国的“秦晋之好”让秦国帮助晋国打了许多的战,最后都是秦国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只有晋国吃得盆满钵满,才使得在烛之武分析下彻底改变了对晋国的看法。

公元前636年,王子姬带叛乱,攻占了东周的都城洛邑。一直想着军事扩张的秦国和晋国强强联合,在公元前635年就平定了王子姬带的叛乱(作为春秋五霸的秦国和晋国联合打退王子姬带都是分分钟的事)。但是在论功行赏时,周襄王将大片的土地都赏赐给了晋国,而同样立功的秦国却毫无所获。

不得不说周襄王做的太没有道义了,明明是两国一起剿灭了叛军,却对于秦国的功劳视而不见,把功劳都加在了晋文公身上。作为帝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制衡,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帝王善于制衡之道,游弋于权臣党派之间,维持朝政的稳定,周襄王的做法不仅伤了秦穆公的心,也让晋国一家独大,让已经分崩离析的周王慢慢的走向了灭亡。

在这件事上,作为盟友的晋文公却没有为秦国说好话,默默的吞下了周襄王的赏赐。晋文公还巧言将秦穆公辞谢后,自己独自带兵扫清了余下的叛军,气愤的秦穆公却毫无办法,由于当时秦国的国力还不及晋国,秦穆公只能饮恨而去。

《烛之武退秦师》:看秦国和晋国演绎“秦晋之好”背后的故事

同样的事情在城濮之战中又发生了一次,虽然城濮之战中秦国有派兵前去,但是并没有参战,没有参战是因为晋文公为了免除在与楚国决战时秦国会偷袭晋国,故而于秦国和齐国结下了盟约,让他们派兵到城濮“助战”,没有让他们加入战斗的意思。但是在晋国胜利以后并没给秦国好处,秦国又一次为晋国做了嫁衣。在城濮之战后,晋国已经是中原霸主,秦国却一无所获。

国与国之间只能是利益关系,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晋国公的身上就能看出在绝对的利益面前,盟友的地位已经不重要,只有自己变得更强,他人才会畏惧和依附你。或许也是在于晋国的外交上秦穆公也悟出了同样的道理,日后变得强大的秦国也应该有晋国的功劳。

攻打郑国作为城濮之战的延续,此时的秦穆公已经将晋国每次都把战利品全部收入囊中的教训记在了心里。在烛之武的分析和挑拨下,也让秦穆公知道若再不做出改变将来有可能就是盟友变成敌人,晋国在不需要他这位盟友时,就会吞并自己,既然盟友变成敌人是迟早得事,现在应该做出改变对于秦国应该还不算坏事。

随后秦国便帮助郑国守住了都城新郑,晋国也由于失去了秦国这位盟友悻悻而去。

《烛之武退秦师》:看秦国和晋国演绎“秦晋之好”背后的故事

秦晋之好

总结:

“秦晋之好”其实就是一个政治联姻,秦国想通过晋国达到入主中原的目的。而晋国需要秦国这位盟友免除后顾之忧,还能联合军力一起征战。两国之间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走向了同盟,在这样的关系下,一旦利益没有分配得得、当,那么盟友的关系就会出现破裂,最后分崩离析。聪明的烛之武就是打破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利益裂痕,让秦国走到了晋国的对立面,也挽救了即将要被灭国的郑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