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看秦國和晉國演繹“秦晉之好”背後的故事

《燭之武退秦師》是大家所熟悉的中學課文,講述了 鄭國在亡國之際派出燭之武,利用秦國和晉國之間的矛盾,說服秦穆公退兵,化敵為友,幫助鄭國解了亡國之圍,也暴露出了秦國和晉國所謂“秦晉之好”背後的利益關係。

《燭之武退秦師》:看秦國和晉國演繹“秦晉之好”背後的故事

秦國、晉國地理位置

由於秦國地處西邊,地理上得原因一直阻礙著秦國與中原的交流和,所以秦穆公用聯姻的方式與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結下了盟友的關係,最後在與晉文公的政治聯姻中結下了“秦晉之好”。兩國作為同盟時時打了許多的勝戰,表面上是“秦晉之好”,其實也是各懷鬼胎。燭之武正是利用了這一點瓦解了秦晉聯盟,拯救了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看秦國和晉國演繹“秦晉之好”背後的故事

燭之武說服秦穆公

秦國和晉國聯合起攻打鄭國是在公元前630年,起因是因為在著名的城濮之戰中鄭國幫助了楚國,晉國以此為理由聯合秦國一起攻打鄭國。在秦楚聯軍攻打到鄭國都城新鄭,在這時無路可退的鄭國派出了燭之武到秦軍的軍營中游說秦穆公,為秦穆公分析了打敗鄭國以後秦國也只是為晉國做嫁衣,且得不到好處,只是白忙活一場。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其實晉國利用與秦國的“秦晉之好”讓秦國幫助晉國打了許多的戰,最後都是秦國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益,只有晉國吃得盆滿缽滿,才使得在燭之武分析下徹底改變了對晉國的看法。

公元前636年,王子姬帶叛亂,攻佔了東周的都城洛邑。一直想著軍事擴張的秦國和晉國強強聯合,在公元前635年就平定了王子姬帶的叛亂(作為春秋五霸的秦國和晉國聯合打退王子姬帶都是分分鐘的事)。但是在論功行賞時,周襄王將大片的土地都賞賜給了晉國,而同樣立功的秦國卻毫無所獲。

不得不說周襄王做的太沒有道義了,明明是兩國一起剿滅了叛軍,卻對於秦國的功勞視而不見,把功勞都加在了晉文公身上。作為帝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制衡,歷史上就有許多的帝王善於制衡之道,遊弋於權臣黨派之間,維持朝政的穩定,周襄王的做法不僅傷了秦穆公的心,也讓晉國一家獨大,讓已經分崩離析的周王慢慢的走向了滅亡。

在這件事上,作為盟友的晉文公卻沒有為秦國說好話,默默的吞下了周襄王的賞賜。晉文公還巧言將秦穆公辭謝後,自己獨自帶兵掃清了餘下的叛軍,氣憤的秦穆公卻毫無辦法,由於當時秦國的國力還不及晉國,秦穆公只能飲恨而去。

《燭之武退秦師》:看秦國和晉國演繹“秦晉之好”背後的故事

同樣的事情在城濮之戰中又發生了一次,雖然城濮之戰中秦國有派兵前去,但是並沒有參戰,沒有參戰是因為晉文公為了免除在與楚國決戰時秦國會偷襲晉國,故而於秦國和齊國結下了盟約,讓他們派兵到城濮“助戰”,沒有讓他們加入戰鬥的意思。但是在晉國勝利以後並沒給秦國好處,秦國又一次為晉國做了嫁衣。在城濮之戰後,晉國已經是中原霸主,秦國卻一無所獲。

國與國之間只能是利益關係,沒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晉國公的身上就能看出在絕對的利益面前,盟友的地位已經不重要,只有自己變得更強,他人才會畏懼和依附你。或許也是在於晉國的外交上秦穆公也悟出了同樣的道理,日後變得強大的秦國也應該有晉國的功勞。

攻打鄭國作為城濮之戰的延續,此時的秦穆公已經將晉國每次都把戰利品全部收入囊中的教訓記在了心裡。在燭之武的分析和挑撥下,也讓秦穆公知道若再不做出改變將來有可能就是盟友變成敵人,晉國在不需要他這位盟友時,就會吞併自己,既然盟友變成敵人是遲早得事,現在應該做出改變對於秦國應該還不算壞事。

隨後秦國便幫助鄭國守住了都城新鄭,晉國也由於失去了秦國這位盟友悻悻而去。

《燭之武退秦師》:看秦國和晉國演繹“秦晉之好”背後的故事

秦晉之好

總結:

“秦晉之好”其實就是一個政治聯姻,秦國想通過晉國達到入主中原的目的。而晉國需要秦國這位盟友免除後顧之憂,還能聯合軍力一起征戰。兩國之間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走向了同盟,在這樣的關係下,一旦利益沒有分配得得、當,那麼盟友的關係就會出現破裂,最後分崩離析。聰明的燭之武就是打破秦國和晉國之間的利益裂痕,讓秦國走到了晉國的對立面,也挽救了即將要被滅國的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