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備道”制度,如果被堅持使用,也不會有宋明兩朝的悲劇


隋文帝實行科舉制度後,文官的選拔制度就建立起來了。再經過唐朝的完善到了宋朝達到了鼎盛,文官集團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一條龍集團,每年都有全國各地的縣學府學向朝廷輸送大量的文官儲備人才,文官集團的人數和勢力越來越龐大。而武將呢?隋唐時期主要是關隴軍事貴族壟斷武將集團,這樣也能讓武將集團有充足的後備人員,不至於出現斷檔,但是皇權為了奪回軍事控制權必須打破軍事貴族對武將選拔體系的壟斷,而皇權卻沒有及時的建立一套新的成熟武將選拔體系,導致武將集團出現斷檔,武將的地位在唐中期以後一落千丈,底層兵將為了自身的利益選擇擁立各藩鎮節度使割據自立,(唐朝的藩鎮很多都不是節度使一人說了算的,得聽從藩鎮兵將的利益訴求,實際上就是武人自治)。

“兵備道”制度,如果被堅持使用,也不會有宋明兩朝的悲劇

五代之亂時期軍人的地位達到頂峰,甚至廢立天子都是常事,這就觸及了皇權最敏感的神經,後來的宋朝正是看到五代的武將集團如此囂張才會不擇手段的壓制武將集團,在文官集團的選拔體系日益完善之時,武將集團一直沒有確定成體系的選拔制度,導致武將集團日益萎縮。自然是被文官集團壓制得死死的,正因為如此在靖康之變中文武兩個集團都損失慘重,但是文官的儲備人員遠遠超過武將,所以文官勢力迅速恢復並牢牢壓制著武將集團,直至滅亡。兵備道只是一種防治的手段,在古代高度集中權力的社會下,誰會反抗皇帝呢?所謂兵備道只是一種統兵的方法,不讓軍隊過於鬆懈,但並不是一定能打贏。宋代的范仲淹也是以文馭武,不過只是宋代沒有形成常制而已。

“兵備道”制度,如果被堅持使用,也不會有宋明兩朝的悲劇

范仲淹的軍事才能還是有的,名聲不彰是因為他的對夏戰略(靠塔防蠶食,靠後勤耗死對方)本來就難有赫赫之功,但卻是最有效最有保障的滅夏之法(我挫宋已經無數次證明了主動尋求戰略決戰肯定輸得一地雞毛)。按道理說早期宋朝文資(文官)轉武資(武選官),走基層軍事行政路線慢慢地出將入相的人還挺多,但是後來有出身的文官都感覺這樣太掉身價,不願意以文轉武(雖然有王韶章楶這種特例),結果武選官團隊慢慢就變成恩蔭官費拉和天子私人費拉把持,恩蔭官還好些,好歹有西北將門武德注入。

“兵備道”制度,如果被堅持使用,也不會有宋明兩朝的悲劇

​宋朝確定以文抑武的政策不是因為兩次北伐失敗,而是因為過去七十多年武將亂朝的教訓,從郭威時期開始就已經在注意提高文臣地位,壓制武將發展了,不管最終統一中國的是不是宋,以文抑武必然是接下來王朝的國策,這不是宋朝君主決定的,是當時的時代發展決定的。七十多年兵強馬壯者為天子的亂世,只有控制住武將的王朝才能統一,而統一之後的王朝也一定會繼續控制武將,這是必然,不會因為誰是統治者而改變,因為控制不住武將的那個王朝會被淘汰掉。其實遼、金、西夏、蒙古都是核心戰力超強,附庸戰力底下。遼國之所以被金國滅亡,根本就在於他軍隊核心的契丹騎兵腐化墮落了,附庸也根本指望不上,西夏、金、蒙古也都是因此滅亡的。至於宋就厲害了,他沒有核心戰力而是靠海量附庸來擊敗對手,但是面對精悍的異族就屢戰屢敗。

“兵備道”制度,如果被堅持使用,也不會有宋明兩朝的悲劇

武勳子弟嫖就是紈絝子弟,文人士子嫖就是風流倜儻。哪個群體都會出敗家的,可從輿論評價上就能知道文貴武賤乃是土木堡後幾百年至今的大勢。武勳爵位是可以世襲,但是不一定能有實職,戚繼光要施展抱負,一樣要貪汙受賄,向胡宗憲行賄投靠,明中後期武勳早已沒有了決定朝政的能力,權力都掌握在文臣手裡。文貴武賤,不過是皇家和武勳鬥不過文臣的結果而已!至於說勳貴坐享榮華不思進取,人家根本是無力施展抱負罷了。

還是那句話,哪個群體都會出敗家的,也會有上進的,換作是你,你有一個有錢的祖上,從小耳濡目染,你是會發奮努力,重現祖先的榮光呢還是混吃等死呢?我想多數武勳後代是想有一番作為的,家裡也能給他們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其才能也會高於寒門人家,可為什麼明中後期沒有武勳子弟幹出一番作為?還不是晉升之路早被文官集團封死了?查史料,明亡之時趕去城門口與闖賊交戰殉國的勳貴子弟不在少數,闔門自盡的勳貴家族也是一大把。武勳子弟的節操比“水太涼”的文壇泰斗錢謙益,高出去不知道多少層。

“兵備道”制度,如果被堅持使用,也不會有宋明兩朝的悲劇

兵備道畢竟不是職業軍官團,而是文官體系的一部分。過分強化兵備道的權利,並且兵備道本身屬於文官體系的一部分。最終還是對明朝的軍事實力有著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也許兵備道可以勝任某一場戰役,甚至某一場戰爭的軍事指揮功能。但是兵備道屬於文官體系這一先天不足,最終嚴重影響了明朝和平時期軍事體系的建設,明朝軍隊的武器裝備,中下級戰鬥骨幹的培養。甚至軍餉的發放,這種都被文官體系所傾軋,等明朝進入衰退期。

碰上女真人的時候,惡果就不斷出現。有個兵備道沒什麼作用,因為看是不是重文輕武要看底層的軍人有沒有向上晉升的空間,這個空間不一定要很大,但得有,不然,軍人就沒有盼頭,在社會中軍人的地位也不會提升,這樣就是重文輕武,為什麼明末的江北四鎮整建制的投降滿清,因為滿清那邊軍人向上通道比明朝大。就跟現在社會一樣,哪個大學生畢業後都想著去新興產業工作發展,有誰願意去那些夕陽產業呢?中國武將地位最高的時候就是唐和五代,以後得天下就是文官的,而文官為了把持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也會極力打壓武將,現在依然如此。當公務員和考軍校的人數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出差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