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什麼不在蘇德大戰的時候御駕親征?

男嘉賓一號


蘇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戰場,是二戰中大型戰役頻發,投入軍人人數最多,傷亡最為慘重的戰場。

整個二戰中,軍人陣亡1800萬人,其中蘇聯陣亡900萬人,德軍在蘇聯戰場陣亡500萬人,僅僅蘇德戰場,就佔軍人傷亡總數的75%。戰爭史上的大型會戰,如基輔會戰、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哈爾科夫戰役、庫爾斯克戰役、柏林戰役,雙方投入的軍事力量都達到百萬規模以上。尤其是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投入200萬人,蘇軍投入300萬,最終德國人損失150萬人,蘇聯人損失200萬人,這種規模的戰役可謂是空前絕後了。

德軍在1942年7月份就攻入了斯大林格勒市區,從而開始了漫長的,近半年的街頭巷戰。雙方在每一個街道、每一棟房屋、每一個房間都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在影片《兵臨城下》,說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瓦西里跟著大部隊渡河去斯大林格勒,在過河的途中,德軍的飛機不斷地轟炸,一旦炸中了船隻,船上的士兵就基本全部被炸死。即便如此,還是有大批的船隻渡過了伏爾加河。上岸後,他們馬上就投入了戰鬥,很多人都沒有分到槍支就上了前線去衝鋒。

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有後面的督戰隊在督戰,一旦有人臨陣逃跑就會被督戰隊槍斃。然而面對全副武裝的德軍,這些人衝上去基本都是送死的,在德軍猛烈的火力下,衝上去的這群人很快就全部戰死。瓦西里也是躺在死人堆裡才躲過了一劫。可見斯大林格勒在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戰況是有多麼地慘烈。斯大林的那個著名的斯大林法案,將士兵當做消耗品,最終讓蘇聯以慘重的人員傷亡取得了勝利。

在這樣級別的戰鬥中,雙方的士兵已經殺紅了眼,彼此都對對方有著深仇大恨,所以戰鬥打起來就特別殘酷慘烈。德軍有一支部隊殺害了蘇聯女英雄卓婭,後來斯大林堅決不允許這支部隊投降,直到乾淨徹底地消滅了他們。

德國直到1944年開始執行全國動員,徵召16、17歲的娃娃兵上戰場,因為前線士兵的損耗觸目驚心,德國的人力資源已經枯竭了。可是始終得不到補充的德軍卻發現對面的蘇軍越打越多,經過調查才發現,蘇聯在新解放區大力征召男性入伍。這個調查結果讓德國當局大為惱火,隨後就制定了德軍的“焦土政策”。德國人在撤退後的土地上,帶走一切能夠帶走的東西,所有平民都要被驅趕到德軍控制的區域裡。言下之意,那些不願意遷移的老百姓,就將被德軍處理掉。這就是蘇聯和德國的軍人作戰過程中絲毫不留餘地的原因,因為血流的太多了,只能以一方徹底倒下乃至於滅亡才算結束。

戰爭打到這種狀態,國家元首的御駕親征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御駕親征一般是皇帝為了激勵士氣或宣揚國威而進行的軍事行動。在冷兵器時代,戰爭勝負的關鍵在於士氣。所謂“夫戰,勇氣也”。由於通訊技術落後,皇帝很難得到一線戰況的信息,哪支部隊英勇作戰,哪支部隊偷奸耍滑,都是要靠監軍的奏章才能看到。因此出現了很多打了艱苦的仗,功勞卻被別的部隊給撈走的現象。如果皇帝親臨戰場,就不會有人膽敢造假了。士兵們為了在皇帝眼前表現,無不奮勇當先,士氣值自然會刷的極高,對於戰事的勝利是有幫助的。如果戰爭打贏了,自然是皇帝英明神武,皇帝也由此刷到了威望值,這是一件好事。

可是戰場是生死存亡之地,不僅有大勝的可能,同樣還有大敗的可能。己方會因為皇帝御駕親征士氣高漲,敵方也會因此而躁動異常——誰都想擄掠敵國皇帝來獻功啊!所以歷史上的御駕親征,自然是有勝利的,不過也有很多是慘敗的。漢高祖的白登之圍,宋太宗的白溝河之戰,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都是御駕親征失敗的例子。外國的御駕親征失敗的例子也有不少,如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御駕親征摩洛哥陣亡,導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併。還有普法戰爭中,法皇拿破崙三世被俘虜,法軍戰敗投降,直接造就了法國的勁敵德意志帝國的誕生。

所以,御駕親征並不是解決戰事膠著難下的必選項,選擇了御駕親征,還可能掛的更快,輸的更徹底。

蘇德戰爭爆發時,戰爭的形態已經與近代完全不同了。德意志參謀本部的建立,使得戰爭的圖上作業得到了規範化,戰場的信息傳遞也能夠做到上通下達,皇帝御駕親征能夠解決的信息不暢的理由被排除了。蘇德戰場打成那個樣子,希特勒來或者不來,都已經無法干預士氣了。因為影響戰役勝利的關鍵因素,士氣自然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更為關鍵的則是後勤物資。

希特勒離前線最近的一次是哈爾科夫戰役之前,因為曼施坦因執意放棄哈爾科夫,希特勒前來說服他的元帥先生,從柏林狼穴親自來到烏克蘭西部的文尼察,與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將官們碰面,聽取他們的戰役彙報。希特勒聽到了戰場損失與補充的報告後,心情沉重,他喃喃地自語道:“我該到哪兒去給你補充援軍呢?”後來希特勒勉強答應從中央集團軍群裡抽調幾個師撥給曼施坦因。

結果,斯大林在中央集團軍群的方向上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克魯格元帥損失慘重,不僅不能抽調兵力,還親自飛回柏林要求補充兵力。曼施坦因得不到大本營的補充,最終有計劃地放棄了哈爾科夫突出部。即使如此,曼施坦因也讓蘇聯部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並得到了“防守大師”的稱號。

戰爭發展到近代,已經是職業化軍人的戰場。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戰神級別的政治家的業務水準,已經難以適應複雜多變的現代戰爭的需求了。況且現代御駕親征的風險太高,一旦出了簍子,損失可就大了去了。君不見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意大利空軍總司令巴爾博元帥,不都是在戰場上被擊落座駕而殞命的?


而知而行的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希特勒從沒有把自己真正當做軍官。

一戰期間,希特勒雖然獲得了2枚鐵十字勳章,但他只是下士,士官而已,不是軍官。

所以,讓希特勒實際指揮部隊,哪怕一個營、一個團,他並沒有這方面經驗。

因為帶兵這種東西含糊不得,必須一步一個腳印。

德國軍校畢業生,無論成績多麼優秀,對不起,還得進入部隊從見習少尉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往上爬。

作為見習少尉,通常是副排長或者代理排長的職務,積累經驗,一般需要1年時間轉正。

戰時會快一些,一般也就幾個月,但見習少尉這個步驟是省略不了的。

隨後,從少尉到中尉、上尉、少校,一點點往上走。

這樣培養出來的軍官,是可以直接帶兵的。

不過,如果是希特勒這種人,就不能御駕親征,因為他沒帶過兵。

沒帶過兵的人,根本不知道指揮應該是怎麼樣。

如果擅自帶兵作戰,就是當年土木堡明英宗的下場,胡鬧一通,導致軍隊瓦解,自己被活捉。

所以,希特勒並不干涉具體的指揮,他只是在上面確定戰略,具體的實施則是軍人們的事情。

比如法蘭西戰役,開始德國將軍們要求重複一戰的施裡芬計劃,強攻馬奇諾防線。

但希特勒認為這一定會導致同樣的下場,就是陷入持久戰,最後導致德軍崩潰。

所以,他要求將軍們考慮曼施坦因的奇襲計劃。

在希特勒反覆推動下,德國陸軍總司令部的將軍們,終於意識到曼施坦因計劃的優勢,最終採納,制定了鐮刀閃擊計劃,最終大勝。

然而,在蘇德戰爭,希特勒開始干涉一些具體的戰術變更。

比如莫斯科戰役之前,希特勒強行命令必須合圍基輔地區的70多萬蘇軍。

結果,蘇軍幾乎全軍覆沒,德軍贏得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殲滅戰,卻導致莫斯科會戰失去了戰機。

在莫斯科會戰失敗,德軍被迫後撤時,希特勒堅持必須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試圖切斷蘇軍和高加索油田的聯絡,奪取南方的經濟區。


結果斯大林格勒並沒有戰勝,反而導致德軍無法集中力量再去攻打莫斯科。

至於發動阿登反擊戰,也是希特勒的注意。他認為給予美軍英軍一次猛烈打擊,就可以迫使他們私下和談。

然而,此次抽調了25萬德軍,很多是用於北方對付蘇軍的主力,導致東線更是難以支持。


然而,希特勒並沒有指揮過任何一次具體的戰鬥,只是在上面規劃規劃戰略。


薩沙


希特勒為什麼不在蘇德大戰的時候御駕親征?其原因有三:

其一,希特勒之所以蘇德戰爭開始就根本沒有打算御駕親征,是基於德國當時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十分強大,不足以需要他親自帶兵親征。蘇德戰爭開始,1941年,德國出動五百餘萬兵力,在飛機和大炮的掩護下,對蘇聯發起了攻擊。之所以敢挑戰蘇聯,是因為,當時德國整體實力已經遠超過了美國。首先,大半個歐洲已經成為德國佔領區。單從國土面積來看,德國和美國之間並不大。其次,在軍事領域,德國完全可以碾壓美國。當時,德國的陸、海、空三軍,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軍隊人數都超過了美國。一次出動五百餘萬人、上千架戰機、坦克,就算美國也難做到。還有,當時德國本國加上佔領區的人口總數也超過了美國。並且當時德國本國加上佔領區的經濟收入超過了千億美元,而美國的經濟收入聲只有九百多億美元。至於蘇聯比起美國來講實力就差多了,所以,當時希特勒根本就沒有把蘇聯放在眼裡。

其二,希特勒嚴重低估了蘇聯的實力和保家衛國的能力和決心。戰爭初期,在德國的強大攻勢面前,蘇聯抵抗不住,日敗退千里,被俘官兵數十萬,從當時的戰爭發展態勢無需希特勒本人親臨蘇德戰場前線。

其三,蘇德戰爭進入中期階段,

以美英等同盟國從歐洲到非洲等廣大戰場都對德國進行反擊作戰,遼闊戰場戰事吃緊,希特勒根本無暇顧及,更不可能親臨蘇德戰爭現場。

其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雙方拉據緊張時刻,德國軍隊內部的反戰情緒日趨激烈,並有不少軍官參與了多起暗殺希特勒的反叛行動,岀於安全考慮,希特勒輕易不得外出,只能大部分時間躲在堅固的地堡下面,在這種情勢下他根本沒有能去蘇德戰場的可能性了。

最後,戰爭進入後期階段,因美英和蘇聯倆戰線已將戰火燒到德國邊境甚至德國本土,為確保德國本土安全,提高士氣,加強軍事指揮能力,希特勒更加沒有親自可能去蘇德一線戰場實地了。以上就是希特勒為什麼不能在蘇德大戰的時候御駕親征的根本原因。





老劉


不好意思,肚子笑破了,希特勒御駕親征?他的戰鬥力也只是一箇中士而已,御駕親征是代替隆美爾還是代替保盧斯?

說實在的,希特勒其實有與常公一樣的毛病,總以為自己是戰爭天才,他不瞎指揮就不錯了,還特喜歡賭博式的發令,真要御駕親征,德軍恐怕死的比歷史上更慘,從巴巴羅薩到斯大林格勒,從西西里到諾曼底登陸,從阿登到巴拉頓湖,哪次沒有元首在搗亂?

但是呢,如果放寬點概念,希特勒也不是沒有“御駕親征”。他曾經將辦公地移駐到波蘭境內的“狼穴”,以“直接督促和指揮前線各部隊作戰”。“狼穴”可以說就是為了希特勒御駕親征而準備的地點,只是現代戰爭已經不需要像過去的戰爭那樣,讓總指揮親臨一線了。

希特勒的“狼穴”因1941年的“巴巴羅薩計劃”而修築,1940年就開始建造,位處今波蘭肯特申以東15公里的山林裡(東普魯士拉斯騰堡);作為前沿指揮機構,它擁有一系列的暗堡、地堡、碉堡和部隊防線,層層設卡鐵網環繞,防禦的極為嚴密,在情報上也做到了絕密。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開始,蘇德戰爭爆發後2天,坐臥不安的希特勒即跑到了拉斯騰堡的這處秘密指揮部辦公,他稱這是“歐洲少有的可以讓我安心辦公的地方”,並且給此地取名“狼穴”(Wolfsschanze),實際上整個被戒嚴的森林都被稱為“狼穴”。

正是在這個“狼穴”,希特勒與手下的將領們策劃了一起起對蘇聯的進攻和防禦,希特勒本人非常喜歡狼穴,儘管這裡的防禦碉堡連窗戶都沒有,只有換氣扇。(因為保密工作做的好,狼穴從未被盟軍察覺,因此德軍鬆懈下來後修築了一些更舒適的木質房屋)

除了希特勒的元首總部外,還有戈林的空軍、希姆萊的黨衛軍,以及被希特勒稱為“俾斯麥第二”的馮·裡賓特洛甫的外交部指揮總部,連國防軍陸軍的最高司令部都在這裡,後來狼穴乾脆成了納粹德國的“第二政府駐地”。

可以說,在“狼穴”辦公的希特勒,距離東線前沿的距離已經足夠近,這裡是蘇德當年瓜分波蘭的地點,也是蘇聯曾經“新國境線”的邊緣,希特勒沒有端坐柏林,跑到這裡來,已經算御駕親征了。

導致希特勒離開“狼穴”的事件應該不少人都熟悉,即1944年的720事件,史陶芬伯格上校攜帶了手提箱炸彈進入會議室,將之放到了希特勒身邊,但這個手提箱被人無意拿到了會議桌外側,沒能炸死希特勒。這件事使得希特勒極為恐慌,也不再相信狼穴的安全,再加上蘇軍瘋狂的反攻,最終希特勒於1944年11月20日放棄了狼穴,結束了自己“御駕親征”的歷史。

之後“狼穴”於1945年1月23日開始拆除,德軍動用了8噸TNT進行爆破,但因為狼穴建造的過於“厚道”,直到1月25日撤退,他們也僅僅完成了表面的功能性破壞。蘇軍在1月27日佔領了人去樓空的狼堡,之後也放棄了對該地的使用,狼穴周圍遍佈地雷,到1955年,54000枚地雷才基本被清除,後世這裡被人當做了紀念史陶芬伯格刺殺希特勒的旅遊景點。

不過呢,希特勒的“御駕親征”簡直令德軍各前線部隊頭痛欲裂,將軍們既要服從元首的命令,又要對抗那些明擺著的亂命。更矛盾的是,希特勒還因為電文被盟軍監聽,產生了對周圍的不信任感,因此要求各部隊只允許瞭解自身作戰相關的情報,不準胡亂打聽不屬於自己作戰範圍的內容。這讓將軍們對戰略大勢一頭霧水,一不小心還得面臨蓋世太保的審訊。

上圖.世界名畫《我們仨》

就這樣,希特勒的“御駕親征”隨著第三帝國的潰敗而結束了。話說,當年最後時刻元首仍坐在柏林地堡裡發號施令到發飆,這算不算也是一次“親征”呢?


王司徒軍武百科



現代戰爭不是古代戰爭,古代戰爭御駕親征的目的,一是鼓舞士氣,讓所有將士們都知道,皇帝陛下親自來督戰,可以盡情表現,當場立功受賞;

二是因為資訊不發達,皇帝御駕親征,有利於應對戰場變化,過早做出決斷。而且御駕親征,表明了皇帝對戰爭的重視程度,有利於各部協調,特別是後勤保障;

三是表明國家意志和決心,讓對手知道,這是要滅你,早點投降或許可免一死。也讓自己人知道,此戰沒有退路,必須全力以赴。

但是到了二戰時期,雖然沒有像今天這麼先進,坐在指揮室就可以像親臨前線一樣盡覽天下事,不過也是可以隨時掌握戰場大勢和動態的。古代御駕親征的三大功效,希特勒坐在狼穴中一樣可以全部完成。

鼓舞士氣,有專門的心戰部門(納粹黨組織)在進行,後勤保障狀況、立功受獎、意志體現隨時可以通過電話、無線電掌握。

所以御駕親征是毫無意義的事情,而且作為國家最高元首,原本就是被對方斬首的對象,如果還深入敵國腹地,以二戰時期蘇聯的情報水平,恐怕希特勒進入蘇聯腹地後就會遭受毀滅性的斬首打擊。

那恐怕最後就落得個乘興而來,裹屍而歸的悲哀下場。


謝金澎


題主的御駕親征應該是包含了所有國家領導人,而不僅限於君王。

即使按照這個概念,世界歷史上最後一次“御駕親征”,就是1871年普法戰爭。結果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自率領的大軍被普軍包圍在色當要塞,被騙投降,直接宣告了法國的戰敗,由此可見“御駕親征”的危險性。

投降被俘後的拿破崙三世(左)




而在拿破崙三世之前,喜歡御駕親征的也就是拿破崙戰爭(1804-1815)時期那批帝王了,除了像元帥多過像皇帝的拿破崙長期御駕親征外,普魯士的國王、奧地利的皇帝、俄羅斯的沙皇、瑞典的國王等,都御駕親征過。

奧斯特里茨戰役又被稱為“三皇會戰”,因為法國皇帝、奧地利皇帝、俄羅斯沙皇都御駕親征

那麼,為什麼從1815-1871年的56年時間裡,君王們不喜歡御駕親征了呢?為什麼從1871至今的漫長歲月裡,再也沒有出現過御駕親征的國家領導人了呢?

因為已經沒必要了。過去玩御駕親征,歸根到底是由於通信手段限制,君王要知道前線的情況,最快也只能通過騎兵傳遞,時間太長,完全不可能實現臨戰指揮,更談不上控制軍隊了。所以那些自以為軍事指揮能力出色的君王,或者控制慾強的君王,就只能選擇御駕親征。

有線電報機,在普法戰爭時期已經非常成熟,連中國都已經開始採用

但隨著通信手段發生劃時代的變化,有線電報、無線電報相繼出現,前線軍情傳遞到後方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已經完全用不著國家領導人親臨前線,他們可以在相對安全的後方,控制和指揮軍隊貫徹其意志,而不需要像前輩那樣冒著巨大的危險上前線。

無線電報比有線電報傳輸距離更廣,更靈活



要知道御駕親征本身就意味著君王處於巨大的危險之中,君王出現危險,往往會影響到整個戰局乃至國家的命運。例如亞歷山大大帝在御駕親征途中英年早逝,導致其帝國一分為三;明英宗御駕親征瞎指揮導致明軍主力全軍覆滅,甚至差點造成明帝國的滅亡。

希特勒的“鷹巢”,他在這裡指揮入侵奧地利、波蘭和法國

希特勒在“狼穴”遇刺後的現場一片狼藉,戒備森嚴之處尚且如此,如果他御駕親征,反對派就更容易暗殺他了


到了二戰時期,希特勒既要面對盟國轟炸機的虎視眈眈,又要面對內部反對派的暗殺,所以他更多時候都是躲在更為安全的“狼穴”、“鷹巢”裡,通過先進的通信網絡遙控指揮,而不是冒著極大的風險去玩什麼御駕親征。而蘇聯的斯大林、英國的丘吉爾也同樣如此,就連最喜歡越級指揮的蔣介石也沒有玩御駕親征,畢竟他坐鎮指揮部就可以直接指揮到前線團一級單位,還御駕親征個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