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一個軍由幾個師團組成?

狼客王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軍隊先後有過兩種軍團編制出現。一種是戰略軍團編制,還有一種是戰役兵團編制。但侵華日軍多數實行的是後一種編制,也就是戰役兵團編制。

戰役兵團顧名思義就是大兵團,兵員多,裝備精良,作戰能力強。日軍的陸軍編制參照的是德國陸軍的編制,但個別時候也會根據戰場形勢對編制做一些調整。


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首先要佔領華北,日軍陸軍總部就把原先駐紮在華北的駐屯軍整編擴充為華北方面軍,日軍第一軍和第二軍歸它指揮。

這兩個軍下面分別管轄有三個師團,每個師團編制最初有三萬人兵力,其中第一軍還配備有兩個獨立山炮部隊,兩支機械化部隊,三個重炮野戰旅團。而第二軍沒有那麼多附屬部隊,只有一個重炮野戰旅團。

日軍侵華後期遭到了中國軍隊前所未有的抵抗,國軍在正面戰場顯示出了決一死戰的決心,大戰役接連爆發,戰場形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因此日軍仿照中國軍隊編制,一個師團成了13000人。但借鑑了美軍的先進經驗,確保在每個師團的每個團都有6門重型火炮,每個營都配備有四門大型火炮,每個連必須有一門迫擊炮或者步兵炮,每個排要有一挺重機槍,每個班必須有一挺輕機槍。

而在長沙大決戰中,日軍的編制又突然擴充到三萬人。 以此看來,日軍的編制是靈活運用的,並非一成不變。


日軍第11軍的編制變化,可以當做典型來參考。11軍是日軍侵華主力,是日軍的急先鋒,是正面戰場挑大樑的部隊,也是戰犯最多,對中國人民犯下罪行最多的部隊。

11軍是進攻武漢前組建的,第一任指揮官就是惡貫滿盈,雙手沾滿中國人鮮血的岡村寧次。第11軍最多時總兵力將近20萬,下轄6個師團,每個師團裝備有2萬匹馬500多門大口徑重炮,外加一個配備有渡河浮橋的工兵營,一個排的通訊兵和一個戰地救護團。

到了武漢會戰後,第11軍的規模再次擴大,達到7個師團,日軍11軍幾乎參加了所有對國軍的大型戰役,國軍名將張自忠就是在跟11軍的激戰中陣亡的。

1942年12月日軍第11軍的第四任指揮官冢田攻乘坐的飛機被國民黨48軍的的高射炮擊中,這個惡貫滿盈的法西斯分子終結了他罪惡的軍人生涯。1945年9月中旬,不可一世的第11軍正式向國軍投降。

11軍屬於典型的戰役兵團,而侵華日軍中的戰略兵團編制,只有關東軍一個。

關東軍下轄的步兵師團多達31個,還有11個坦克團,兩個航空軍,外加一個敢死隊旅。總兵力多達120萬。 關東軍於1919年組建,是侵華日軍王牌中的王牌,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動用的。所以關東軍始終駐守在中國東北,被稱為“戰略兵團”。

不過諷刺的是,1945年8月,這個始終沒有被動用的戰略兵團,擁兵百萬的日本關東軍,在幾十天之內被蘇聯紅軍給打穿,全軍覆沒。這個戰略兵團的滅亡也逼迫日本法西斯下了無條件投降的決心。


小約翰


直接給你分析一下整個二戰日軍的構成吧。都是大白話,簡單易懂。

第一,十七個甲種師團,日本陸軍二戰前就這17個師團,可以說是日本陸軍精髓了,二戰開始後當然不能這點人啊,於是徵兵擴軍,後面的就是乙種丙種師團了,但是並非說後面的師團就不如這17個,後面的師團也有戰績不錯的,甲種師團也有菜雞一般輸出的。

第二,師團地位,注意,師團大於旅團而且絕對大於整編師,實質上日本的師團本身就是軍級編制啊!

第三,總軍,日本整個二戰,有駐守本土的第一第二兩個總軍,關東軍駐守中國東北,南方軍駐守東南亞,中國派遣軍分為數個方面軍面對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由師團單位和聯合艦隊配合行動。謝謝就是日本的總軍級別單位。

第四,空軍,日本沒有空軍,有海軍航空兵和陸軍飛行部隊,空軍沒有獨立統帥的大型司令部。

第五,戰略集團,所謂的戰略集團,就是這支部隊能夠完全獨立的發動一場大戰役,日本手裡的戰略集團有聯合艦隊,南方軍,中國派遣軍,關東軍,第一第二兩個總軍這6個,但是請注意,實際上最後日本的本土決戰計劃並沒實施,所以第一第二總軍主要任務也就本土防禦,也沒發動過太多戰役,所以只有其他幾個在二戰中體現了戰略力量。

第六,中國派遣軍,最後的老大岡村寧次,注意,這個軍隊分為華中華北華南三個方面軍,每個方面軍其實都有一定戰略能力,能夠單獨發動戰役,而日本陸軍的師團獨立性較高,除了幾場大戰基本都是自主駐守,各種調防,很多師團一開始在東北隸屬關東軍,後來有的派回本土防衛直到戰敗有的去了太平洋守島,有的去了中原地區,總之師團調派很常見,隸屬單位也總換。

第七,日本想做吞天蟒,可以胃口真的沒那麼好。


歷史區的旅法師


這主要看這個軍的任務來確定。比如在抗戰時期的日軍第11軍,保持在7 師團到12個師團的實力,擁有1000多門大口徑大炮,還有大量裝甲力量,汽車和飛機,是具備很強戰略進攻能力的野戰軍團。

第11軍主要是對抗部署在湖南,湖北和江西的我國主力軍團,特別是我國主力雲集,擁有15個軍的第9戰區。而在浙江等地擔任守備任務的日軍第13軍實力就弱了很多。只有4個師團,1個旅團和8個獨立步兵大隊在山西擔任守備和反游擊戰任務的日軍第1軍,下屬1個師團,3個獨立混成旅團和2個獨立警備隊5.8萬人。

日軍在山東守備部隊第43軍,下屬1個師團,1個獨立旅團和幾個獨立警備隊,還有一些後勤單位一共7萬人。而在河南,剛剛參加了老河口等戰役的,日軍第12軍實力稍微強一些,有2個師團,2個旅團和4個獨立警備隊。還有在抗戰當中比較不出名駐守安徽,江蘇的日軍第6軍,下屬3個師團,1個獨立步兵旅團和1個獨立警備隊。

日軍在本土決戰主力第36軍,擁有8個師團,其中2個戰車師團,4個本土機動打擊師團,算是日本機動力和裝甲力量最強的一個野戰軍團了,但是大部分在南洋和日本本土的軍級單位,一般都是2-4個師團,1-4個旅團這樣的規模,當然也有駐紮在加里曼丹這樣只有2個旅團的第37軍,這種例子也不算多。


深度軍事


這個問題如果按照現實說來,其實不好回答的。

如果按照一般情況來說,師團的上級是軍,軍可以指揮師團,所以日軍每個軍應該配屬一個師團。

理論上,確實應該如此。但事實上,日本在二戰中的情況不是如此的,甚至某些軍的兵力上還可能比一些師團還窘迫。比如日軍第37軍,在1942年4月成立的時候,僅僅只管轄兩個獨立守備隊,如果按照編制來說,獨立守備隊大概類似於獨立混成旅團。

不僅在擁有部隊的實力上會遠遜於一些日軍的師團。甚至在人事方面上,這些軍司令官也是底氣不足的。第37軍司令官前田利為是預備役中將。在日軍當中,預備役就算是少將或者中將,也不一定權力很大的。據當時在東北日軍機關供職的中國人回憶,這些人可能還不如一個陸軍現役的中佐有權威。

如果說日軍的軍是固定單位,輕易不能撤銷的話,那師團就屬於臨時工了。而且師團的臨時調動之大,連日本人自己也想不到吧。

比如在華的第十一軍,在1941年年底,第十一軍有五個師團,分別是第三,弟六,第三十四,第三十九,第四十師團。可以說是中國派遣軍中使團數量最多的(如果不算方面軍直轄部隊的話)到了1945年年8月,第十一軍只剩下了一個第五十八師團。如果再多說一句的話,在45年的8月中旬以後,第十一軍其實不屬於中國派遣軍了,日本調第十一軍去東北作戰。

說到底,日軍的軍這一級單位在師團擁有數量上會隨著戰局的變化,而數量在逐漸減少的或者增加(起碼在中國派遣軍中就非常常見)。而且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一些軍可能在抗戰時候,麾下就沒有存在師團。即使這個軍的資歷很老。

比如日軍以地名為軍名字的臺灣軍。臺灣軍比侵華日軍37年後的任何一個軍的資歷都老。1919年8月,臺灣守備隊編組成臺灣軍。但是出於地理環境的關係,在1936年的臺灣軍的部隊序列中沒有一個師團存在,甚至連旅團都沒有。

而且根據前文的內容來說,日軍在二戰期間開始組建軍的時候,大概是出於一種“師團長不好管理地方,軍司令官可以管理地方事務”的心理,在1942年後,開始瘋狂的擴充“軍隊”,例如1944年1月到3月設立的3個軍,第27軍,第28軍,第29軍。如果看這三個軍的經歷,就會發現,這三個軍,還不如師團的“命”好一些,第27軍在1945年的2月就撤銷了,第28軍還有三個師團(第二,第五十四,第五十五)作戰,第29軍的任務主要是管理地方事務的。雖然在後來,第27軍曾經管理的地方是有師團駐紮的,但日本人把這個軍撤銷了,可見這個軍的作用之小了。

除了以上提到的軍以外,日軍還有其他各種軍的單位,麾下的師團數量更是不一而同的。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二戰時,日本的軍隊編制是採取的舊德國的軍制,後來德軍改了,日本沒有改。日本的軍不是集團軍的意思,相當於戰區或戰役級兵團,其師團相當於集團軍。隨著戰場形勢的變化,每個軍的師團數量也不一樣。大體上有3-11個之間。

  1. 日本軍隊的編制體系分為師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分隊。

  2. 師團,相當於“集團軍”,是陸軍的最高編制。其又分為甲種師團(近30000餘人)、乙種師團(約25000餘人)、丙種師團(約15000餘人)、丁種師團(約10000餘人,其主要執行淪陷區的維穩和掃蕩任務,為守備部隊性質)。

  3. 旅團,相當於師,獨立混成旅團一般有7000人左右,而步兵旅團則是下屬2個步兵聯隊約4000餘人。

  4. 聯隊,相當於團,但是比“團”的規模更大,規模約4000人。日軍還有炮兵聯隊,約2000餘人,配備約40門野戰炮。

  5. 大隊,相當於營。大於營但又明顯比團少。其包括3-4個步槍中隊、一個運輸大隊、一個機槍中隊和一個迫擊炮小隊約1200人規模。

  6. 中隊,相當於“連”,由3個小隊,規模約200人左右。

  7. 小隊相當於“排”,由3個分隊,大約60人左右。

  8. 分隊是最小的戰術單位,類似於我們的“班”,大概有13人左右。

  9. 從二戰時日軍的編制來看,普遍比正常的建制要大一些。可謂是怪胎一個。

每個軍負責的區域作戰任務不同,編制的師團種類不同,其人數也是不同的。


東方貝雷


軍史愛好者若想專業的瞭解這一問題,不妨先來看一組準確的兵力數據 ,1941年12月,日寇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軍司令官軍銜基本為中將)為配合華南日軍第23軍入侵香港,擬定發起第三次進攻長沙的戰役,略過對面的薛嶽正在三湘大地部署“天爐戰法”不提,單看阿南第11軍此時所擁有的師團番號及兵力數量。



(阿南惟畿劇照)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軍大本營已開始著手對侵華日軍的各師團進行結構性調整,即將原轄四個聯隊的甲種師團全部調出一個聯隊,從而變成“三單位制”,抽出的聯隊用以充實二流師團或組建新師團,因此第11軍的各師團手忙腳亂改制中,只有駐紮宜昌的第13師團還未開始進行,戰役發起前各師團兵力明細如下。

甲種師團四個,分別為豐島房太郎第3師團(20171人)、北野憲造第4師團(12377人)、神田正種第6師團(20177人)、內山英太郎第13師團(26214人);乙種師團三個,分別是第34師團(14242人)、第39師團(13957人)和第40師團(14260人),也就是說,第11軍這一時期擁有七個師團。



(岡村寧次劇照)

該軍同時還下轄獨立混成第14、第18、第20旅團及若干獨立守備隊,總兵力20多萬人,因為第11軍是日寇在華唯一的野戰機動兵團,也是重要戰略方向上的重兵集團。

那麼,在1938年6月這個第11軍剛剛組建時下轄幾個師團呢?由首任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下的作戰序列是第6、第9、第101、第106共四個師團(另有個臭名昭著的波田支隊);而到了1944年夏季的“長衡會戰”時期,日軍大本營給華中鬼子大量增兵,橫山勇第11軍的師團數量達到十個,尚不計獨混旅團和野戰補充隊。



(園部和一郎劇照)

所以,關於日寇“軍”級建制(美軍稱其為集團軍)的師團數量,結論是非常明顯的:它沒有準確規定的下轄師團數量,而完全是根據作戰任務和控制區域進行具體設置及調整的,既然無一定之規,那麼只能粗略定義為兩個以上、十個以下。

比如阿南惟畿任內的同一時期,日寇“華北方面軍”駐山西的第1軍,也就是“李雲龍”等八路軍部隊面對的主要敵人,由司令官為巖松義雄中將指揮的作戰序列是:第41、第62、第69、第114共四個師團,以及若干獨混旅團,顯然該軍的師團數和兵力都略遜第11軍一籌。



(神田正種和豐島劇照)

我們耳熟能詳的日寇駐東北的“關東軍”,在1942年10月升格為“總軍”級別之前,雖然沒有數字番號,但仍然是個軍級單位。根據資料,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時,關東軍只下轄四個師團、兩個獨混旅團、兩個騎兵旅團,而並非後來下轄24個師團85萬人的龐然大物。

另有長期盤踞在我國內蒙地區的日寇“駐蒙軍”,歸華北方面軍指揮,兵力最多時也只轄有一個乙種師團和一個戰車師團,因為該地區抗日武裝力量有限(傅作義35軍)。



所以,硬性給二戰日寇的“軍”定出編制師團數,是有悖于軍事歷史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以及本土共組建了二十個數字序列的“軍”,加上關東軍(1942年之前)、駐蒙軍和機甲軍,共出現過二十三個軍級番號,而組建的師團數量卻多達上百個,僅侵略過中國土地的即達105個,也由此可見,各軍所轄的師團數肯定是不一致、不固定的。

(稻葉四郎劇照)


度度狼gg


對於經常看戰爭劇的朋友,對日本軍隊的編制肯定不陌生,例如聯隊和大隊等等。但是現在的很多影視劇都不怎麼負責任,經常出現錯誤的編制,或者等級很多的編制。其實,日本軍隊中級別最高的軍事單位是軍,比如最為強悍的11軍。那麼,日本軍隊的一個軍有多少兵力,當時面對一個軍,為何會那麼難對付。其實,日本軍隊的一個軍堪稱巨無霸。

日本在19世紀後期開始了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開始在各方面學習西方國家。作為國家的實力後盾,日本在軍事方面也是積極學習西方。當時,日本軍隊以法國為學習目標。不過日本軍隊也沒有完全照搬西方的軍事編制,日本的軍事編制就很有特點。日本軍隊的編制從上到下分為: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等等,其實,師團是日本最高的常用編制。按照日本軍隊的標準,日本軍隊的一個甲級師團由2萬多兵力。

日本軍隊起初只擁有17個常備師團,這些部隊都經過嚴格的訓練,而是裝備比較精良。這些師團在此之後,也都成為了甲級師團。但一個師團的戰鬥力再強,也只有2萬多人,那種大規模的戰役根本不夠。如果調動幾個師團參戰,那好幾個師團長究竟誰聽誰的,這也是一個問題。為了解決統一指揮的問題,同時統籌各路的部隊。在1938年,日本高層將各個師團劃入了軍。軍是新組建的軍事單位,每個軍的總體兵力也不一樣。

師團是常用軍事單位,因為每個等級的師團人數都有標準。但軍就不一樣了,作為臨時性的軍事單位,每個家擁有多少兵力都是不一定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同樣一個軍,有的軍只下轄4個師團,但有的軍甚至下轄7、8個師團。一個軍每個時期的兵力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最為強悍的第11軍。在1938年,11軍只下轄了3個師團。但是到了1941年,11軍已經下轄7個師團,外加一個獨立旅團。所以說,軍的兵力並不固定。

一般來說,日本軍隊一個軍的兵力在10到20萬之間。有的軍只有10萬餘人,也有的軍甚至接近20萬。比如第11軍,在鼎盛時期,擁有接近20萬的兵力。這是日本陸軍中最能打的野戰機動力量,統帥第11軍的日本將領後來都赫赫有名。對於這點歷史,相信各位並不陌生。但在強悍的11軍,在長沙也栽了大跟頭。由此可見,日本軍隊也並沒有什麼可怕的。

總體來說,日本軍隊的一個軍,比當時其他國家的一個軍要大得多。有的類似於現在的集團軍,屬於各兵種合併組成的部隊。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沒有出現圍殲一個軍或者一個師團的戰績。在廣西地區,曾經圍殲了第5師團的第21旅團。在萬家嶺,曾經包圍了第106師團,可是最終106師團突圍而出。當然,對於美國和蘇聯來說,能夠做到這一點。1945年8月,150多萬蘇聯軍隊參戰,直接分割包圍了60多萬日本軍隊。


繁華萬里


1938年10月的武漢會戰末期,為了切斷中國軍隊粵漢鐵路運輸樞紐,並加快武漢會戰進程,日軍大本營抽調了第5師團和臨時編制而成的第18、104特設師團組建成第21軍,總兵力共七萬餘人,由古莊幹郎大將任司令官。由於何應欽的第四戰區已抽調四個師支援武漢,廣州城防已經空虛,日軍第21軍兩個特設師團在海軍艦隊的掩護下在大亞灣登陸突襲廣州,廣東綏靖主任餘漢謀和省主席吳鐵城倉皇而逃,當時有“餘漢無謀、吳鐵失城”之謠。

九天之後廣州淪陷,隨著第5師團在海軍的配合下攻佔了虎門、佛山等地,10月底,古莊幹郎第21軍已經控制了大半個廣東。而武漢會戰期間雙方已經進入了膠著狀態,蔣介石並根本沒有料到日軍還能分出兵力南下廣東,還試圖從何應欽第四戰區再抽調兵力支援武漢,蔣介石被日軍擺了一道。廣州失陷後,中國軍隊最重要的粵漢鐵路支援路線被切斷,蔣介石吸取南京保衛戰教訓不再做孤城困守,決定撤出兵力放棄武漢,歷時四個多月的武漢會戰於10月底結束。

奇襲廣州的日軍古莊幹郎的第21軍是臨時組建的,最初由大本營抽調的第5師團和第18、104特設師團三個師團組成共七萬餘人,第21軍在武漢會戰結束後,由安藤利吉大將任司令官參加了桂南會戰,下轄第5師團、臺灣混成旅團和海軍陸戰隊,總兵力三萬餘人。由此可見,二戰日本的軍編制只是一種臨時編制,下轄的師團數也不固定,編制可大可小,一般由一至多個師團和多個混成旅團組成。

二戰中國抗戰正面戰場的主角第11軍就是為武漢會戰而組建的,由岡村寧次任首任司令官,最初下轄第6師團、第101師團、第106師團和一個混成旅團組成,武漢會戰爆發後,第11軍作為華中派遣軍正面主力進攻長江沿岸中國軍隊,臨時曾經了第9師團和第27師團,共六個師團和一個混成旅團,總兵力超過十五萬人。

而武漢會戰結束後,岡村寧次制定了以打擊黃埔系主力為主的戰略方針,第11軍兵力增至7個師團和多個獨立混成旅團,巔峰時期總兵力超過二十萬人。所以二戰日本“軍”級編制沒有固定師團,總兵力也沒有固定人數。而第11軍參加的隨棗會戰、南昌戰役、長沙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等投入兵力都超過了十萬人。

二戰日軍的“軍”只是一種臨時編制,而師團是最基本的編制單位,最初只有17個常備師團,七七事變爆發後增至24個師團,除了部署在國內和朝鮮的三個師團,都投入到了中國戰場。而為了進行武漢會戰及廣州作戰,以迫使國民政府屈服,武漢會戰前擴增至34個師團和多個混成旅團,總兵力超過了90萬人,日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幾乎傾國之力發動了武漢會戰後,國內經濟運轉已經有點“虛火”、吃不消,武漢會戰的結束也標誌著抗戰從此進入了相持階段。


賽門之略



從近衛師團(後擴編成近衛一師團、近衛二師團、近衛三師團)、第一師團至第十一師團、 第十二師團、第十四師團、第十六師團、第十九師團、第二十師團均為一等甲種17個裝備最精良師團。每個師團人數量均超過2.7萬人(成立時間為1888年-1915年,是日本永久性常備師團)。抗戰中期,隨著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的展開,日軍為適應不同戰鬥規模的需要,把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甲種師團又稱挽馬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輜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乙種師團又稱馱馬師團,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在甲種師團的標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大隊(個別不設騎兵)。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炮、輜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4400人。丙種師團,由混成旅團擴編,轄3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聯隊,一般有5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鬥人員約15500人。丁種師團,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只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大隊或中隊編制,約11000人。由於機動靈活,主要用於掃蕩八路軍的華北根據地。(日軍師團長戰爭前期為中將,後期為少將,日軍一個師團可同時對付我們的一個甚至是幾個軍)。此外,日軍在戰爭中建立了一種獨立混成旅團的建制,與師團一樣是獨立的戰略單位,一般有4個步兵大隊,大約有6000人。承擔輔助的戰略任務。


HMSVICTORY


軍一級在二戰時期的日軍中既做過戰略軍團單位也做過戰役級軍團,多數是戰役軍團。做戰略軍團基本上只有一個關東軍,戰役級軍團就比較繁多,並且是根據戰場態勢去組建。

全面抗戰爆發後,日本為奪取中國華北,將原來的華北駐屯軍擴大為華北方面軍,下轄第一軍、第二軍。

兩個軍分別轄有3個師團,第一軍另外還有2個戰車大隊、2個獨立山炮聯隊、3個野戰重炮聯隊,第二軍則只有1個野戰重炮旅團。到了徐州會戰時期,第一軍便就擴大到5個師團、第二軍縮編為2個師團了。

淞滬會戰爆發後,日軍為增強華東方向的兵力,組建了第10軍,同樣下轄3個師團。戰役一結束,隨即撤銷。

武漢會戰爆發後,日軍又組建第11軍,這個軍從此長期在華中方向作戰直到戰爭結束,兵力規模變化最能凸顯日軍戰時的作戰序列。一開始在武漢會戰中,作為一個戰役級軍團,第11軍也下轄3個師團另配屬一個規模和師團相當的支隊,後來又陸續補入兩個師團,總兵力達到5個師團1個支隊約17萬人。

武漢會戰結束後,駐武漢的第11軍獨自面對中國軍隊3個戰區上百萬兵力,因此兵力一再擴大。至1939年棗宜會戰後,第11軍已經下轄7個師團、3個獨立混成旅和若干坦克、炮兵部隊,總兵力達到20萬人,成為日軍中唯一一支機械化兵團。到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主要力量向南傾斜,在中國戰場基本上只是以保持現態勢發動一些局部攻勢,第11軍的兵力也隨之受到影響,第三次長沙會戰前,只有4個師團約10萬人左右,這樣的編制一直持續到1944年。

1944年,為了打通中國大陸南北交通線,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戰役。擔負湖南方向作戰的就是第11軍,編制得到空前擴大,師團數量達到10個!

綜上所述,軍一級編制在日軍中很難有明確的師團單位編成。在整個戰爭中,日軍組建的軍一級部隊番號有20多個,基本上是來去匆匆,很難有固定的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