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兵敗莫斯科的原因是什麼?

日常點滴愛好者


莫斯科戰役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是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合圍戰,第二個是向莫斯科的最後突擊。第一個階段以德軍的大勝而告終,德軍總計殲滅或重創了蘇軍7集團軍,俘虜75萬人,這場合圍戰堪比此前的基輔會戰,德軍幾乎完全摧毀了蘇軍在莫斯科方向的防線,造成了480千米的巨大缺口。這一戰表明,蘇軍即便在經過兩個月的精心準備,依舊無法在正面阻止住德軍的突破,而且很難避開德軍的包圍,德軍在經歷了3個月的作戰後,野戰能力依舊出色,但是在第二階段戰局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德軍失敗的原因應該在這一階段去尋找。



和第一階段相比,第二階段的德軍除了在兵力兵器上有所損失外,並無變化,理論上來說德軍仍舊具備第一階段那樣的進攻能力,而蘇軍的處境顯然更糟,大量野戰集團軍的覆滅,使其防線出現了一段的真空期,不得不從後方各處蒐羅部隊去重建防線。德軍在這一階段的推進非常緩慢,幾乎沒能形成戰役級別的包圍,最多隻是正面擊退了蘇軍,影響德軍機動能力的無外乎三種因素:後勤、天氣、部隊戰鬥力,這三種因素的不利一起造成了德軍的失敗,其中後勤補給佔到決定性的因素。


我們首先來談下天氣問題,10月份的泥濘和11-12月份的寒冷確實給德軍帶來了巨大的阻礙,使德軍的機動能力大大降低,德軍仍舊是以輪式車輛為主的軍隊,所以在10月份的泥濘期對德軍影響很大,幾乎是喪失了機動力,所以德軍暫時停止了進攻,直到冬季快到來道路霜凍時才重新發起進攻。這一段的延誤意味著此前第一階段的勝利所帶來的戰略優勢和機會已經徹底喪失,德軍無法擴張這一勝利,蘇軍得以獲得喘息重新建立了新的防線。此後德軍的進攻也不再那麼凌厲迅速,他們可以突破蘇軍的防線但卻沒有力量進行迅速的擴張,反而是蘇軍預備隊經常能及時趕來阻止德軍的進攻,甚至擊退德軍。作戰不再是運動的,逐漸成為一場正面的陣地戰,這種作戰模式對武器彈藥的損耗都是運動戰的數倍,傷亡也會大大增加,這對德軍的後勤補給和後備兵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而1941年的德軍已經無力解決這些問題。


德軍早在突進到斯摩稜斯克一線時後勤補給問題就已經變得非常嚴峻,多虧將進攻重點轉向了兩翼才得空加強了中央方向上的後勤補給線,至少將鐵路線修到了斯摩稜斯克,現在德軍又向前推進了上百公里,而且這次中央集團軍群的實力又空前強大,對後勤補給的壓力也驟增,即便大大減少甚至放棄了食物、冬裝的運輸,全力輸送武器和彈藥也依舊不能滿足前線的需求,這已經預示出失敗的徵兆了。至於後備軍早已經沒有補充兵力,最後一次大規模補充在莫斯科戰役發起前,前線德軍每傷亡一個人,就降低一分戰鬥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莫斯科蘇軍一直在得到源源不斷的新銳部隊,不僅彌補了前線的損失,甚至在莫斯科近郊還組建了一條新的防線。

德軍對莫斯科的推進幾乎是用盡每一發炮彈,每一支預備隊,直到筋疲力盡後被迫轉入的防禦,防線的脆弱程度已經達到了極限,以致於蘇軍一開始的反攻便達成了突破,德軍沒有預備隊去封閉防線上的缺口,大規模的撤退也就不可避免了,德軍在擁有大量物資和補給中心和交通樞紐可以進行較長時間的堅持,表明他們仍舊具備很強的作戰能力,但他們無法在缺少彈藥的野戰陣地中堅守,後勤補給問題也就成為關鍵的問題。


戰略論


真正導致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正是其戰略指揮方面的失誤。而不是經常談及的兵力不足、後勤不利、天氣嚴寒等。

從戰爭爆發到1941年7月16日,德軍推進了800千米,攻佔斯摩稜斯克共用了23天,平均每天推進約33千米,速度之快,令人震驚。然而從莫斯科戰役開始的10月1日到12月5日蘇軍反攻前,67天時間內僅僅推進了346千米,平均每天只有5千米。與先前相比,德軍中央集群兵力約增加了27個師,所用時間增加近2倍,損失增加1倍,而推進距離卻不足一半,速度不及1/6。理論上,如果德軍能夠按照7月16日之前速度推進,即便扣除10月13日-12月5日蘇聯的秋季泥濘和冬季嚴寒,德軍在10月13日也應攻佔了莫斯科,並且可以到達莫斯科以東60餘千米的地區了。可見,德軍進攻莫斯科失敗主要原因就是在7月16日-10月1日這段時間,自然,它就是被德軍稱為最偉大勝利的基輔戰役,正是這個最大的勝利導致了德軍最大的失敗,併成為蘇德戰場開始決定德軍失敗的一個轉折點。

1941年11月德軍第3坦克集群進攻莫斯科

先要闡明一點,基輔戰役有無必要性,與德軍戰略指揮與失誤是否有關?我的見解是這個戰役有其必要性,但戰役產生的更深層次原因恰恰是德軍戰前戰略指揮與指導的失誤。

讓我們先看看德軍進攻蘇聯的部署。

北方集團軍群:下轄第16、18集團軍和坦4集群,共26個師(裝甲師與摩托化師各3個),以及“挪威”集團軍(8個師)和配合作戰的芬蘭軍隊,任務攻佔列寧格勒並北上殲滅蘇軍北方戰區部隊

中央集團軍群:下轄第4、9集團軍,坦2、3集群,共48個師(裝甲師9個、摩托化師7個),任務是攻佔莫斯科並且東進至喀山

南方集團軍群:下轄第6、7、11集團軍,坦1集群,39個師(裝甲師5個、摩托化師4個),以及匈牙利第8軍、羅馬尼亞第3、4集團軍和意大利第8集團軍,任務是攻佔工業基地與糧倉烏克蘭並進攻斯大林格勒控制整個高加索

總預備隊:第2集團軍,28個師(裝甲師與摩托化師各2個)

從上可見,作為德軍主要進攻方向的中央集團軍群只有48個師,比次要戰區僅多了10多個師,兵力大致上是相等的,如同平均使用兵力,這使得主戰區可否取勝也成問題。而在裝甲兵分派上,同樣存在問題,儘管中央集團軍群擁有9個裝甲師,然而還不到整個東線裝甲師的一半,它無疑會嚴重削弱重要戰區德軍突擊實力而難以殲滅蘇軍主力。

再者,德軍最初的作戰計劃中只對中央集團軍群的坦2、3集群做了合圍的兵力部署,對另外兩個集團軍群卻置之不理;直到7月中旬才下令這兩個集團軍群也應對蘇軍採取合圍而不是趕出舊國界線。不過這2個集團軍群沒有進行大規模殲滅戰,這一切的一切又迫使德軍不得不發動基輔戰役。

1940年的朱可夫大將

1941年7月16日,德軍攻佔了距離莫斯科370千米的斯摩稜斯克,又在8月初在該城東部殲滅蘇軍50萬人。此時,蘇軍在莫斯科方向幾乎沒有防衛力量,直取莫斯科似乎不成問題。

事實上此時德軍已經開始暴露出危機。此時,中央集團軍群已經推進800千米,南方集團軍群推進最遠處雖然有600千米,但是其緊靠中央集團軍群右側的左翼部隊卻在蘇軍第5集團軍的阻擊下推進不到300千米,這使得中央集團軍群右翼暴露500千米,很容易遭到側翼攻擊。當然,此時該集團軍群的右翼蘇軍西南方面軍兵力僅有70萬人,且嚴重缺乏裝備,應該構不成嚴重威脅,但問題關鍵是此時中央集團軍群兵力明顯不足。

由於戰前兵力部署的平均化,使得在此關鍵時刻該集團軍群已經無力在維持戰線基礎上繼續進攻莫斯科!如果德軍執意要進攻,那麼中央集團軍群的右翼戰線將會達到900千米,左翼也將達到500千米以上,再加上至少200-300千米的突擊正面,整個戰線總長有1600千米,而此時即便加上總預備隊第2集團軍,中央集團軍群也不過60個師的兵力,而德軍已沒有後續預備隊。

事實上,在後來發生的莫斯科戰役中,德軍加上南北兩戰區增援的10多個師共達74個師但也僅能勉強維持1000千米戰線,如果這時德軍要進攻的話,需要110個師才能維持1600千米的戰線,這顯然不可能做到。同時,在中央集團軍群右翼除了西南方面軍(儘管兵力與兵器損失嚴重)外,還有南方方面軍等且又在組建新的方面軍。如果這時德軍放棄基輔附近蘇軍重兵集團於不顧,以60個師進攻莫斯科,不僅最終必將因為戰線太長而不得不掉頭清除這近1000千米的南翼戰線,而且恐怕不等德軍難以維持戰線之際,蘇軍早就實施側翼突擊了,這時中央集團軍群會面臨後路被斷危險,屆時德軍形勢將更為不利。

而且此時,儘管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殲滅了蘇軍第6、12集團軍進抵第聶伯河下游,對蘇軍西南方面軍側後構成威脅,然而由於戰線過長且兵力不足在8月14-15日遭到蘇軍反擊後不得不轉入防禦,無力迫使蘇軍後退。

所有這一切,使得德軍統帥部最後決策先南下再向莫斯科進攻。

1941年11月7日參加閱兵的T-34坦克

在基輔戰役近80天的時間裡,蘇軍得以從次要戰區以及內地抽調了大批部隊及軍事裝備,同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莫斯科的防禦。

構築維亞濟馬防線並在9月初開始構築莫扎伊斯克防線,並在9月下旬加快了步伐。在莫斯科戰役前,該防線永備火力點已經完成55%、土木火力點完成100%,防坦克壕完成85%,還設置了500千米以上鐵絲網。在維亞濟馬戰役結束後,又開始了莫斯科防禦工事的建築,設有3道防線,以半徑15-18千米環繞莫斯科;並在市區和近郊修築了325千米的防坦克壕、256千米的防步兵障礙、3700個火力點、3.75萬個球狀金屬網,完成的土方比第聶伯河水電站還多一倍。這樣,蘇軍接連完成了維亞濟馬、莫扎伊斯克、莫斯科防禦地幅和城防區等4道防線工程,使得蘇軍可以依託防線進行猛烈抵抗且逐步撤退保存實力,又避免了被德軍合圍的威脅。

戰術上加強了反坦克訓練,提高部隊反坦克能力。蘇軍在正面將炮兵、反坦克武器集中於主要方向,又將高炮、火箭炮也用於對付德軍坦克,並利用掌握制空權的優勢將炮兵集中使用,打擊德坦克群,同時又向步兵供應了大量燃燒瓶、反坦克槍、反坦克手榴彈。這些措施使得德軍儘管取得維亞濟馬的勝利,但坦克損失高達740輛,這也是德軍第二次進攻為何不採取正面攻擊而是兩翼進攻包抄。

再者改進己方坦克部隊戰術,在莫斯科戰役中首次以新型坦克密集隊形向德軍發起衝擊,這點古德里安在回憶錄中也有提及,“俄軍現在總是用步兵從正面向我們進攻,然後再放出坦克,組成大編隊,從側面殺過來。。。我們的官兵對於這樣的苦戰都已經感到吃不消。。。”。

最後加強制空權爭奪,由於在11月份北非英軍的進攻,德軍將中央集團軍去主力第2航空隊司令部和第11飛行聯隊等調往地中海戰區,削弱了德軍的空軍力量。再加上蘇軍新銳空軍部隊的到來以及德軍距離戰場較遠,使得蘇軍第一次掌握了戰役制空權。德軍部隊推進經常遭到蘇軍飛機的轟炸和掃射,使其部隊屢遭蘇軍空軍壓制,而且坦克群和炮兵群蒙受較大損失。德軍無法對蘇軍發動的進攻進行較細緻偵察,蘇軍卻對德軍行動了如指掌,能夠在德軍進攻地域內配置強大火力反擊德軍。

莫斯科會戰防禦階段示意圖

歸根結底,德軍的失敗主要是蘇軍有了預先準備,尤其是加強了反坦克措施和野戰工事構築阻止了對方的急速推進。而蘇軍預先準備的時間來之於德軍對基輔戰役的拖延。他帶來了蘇軍混亂的停止,為蘇軍莫斯科防禦和反攻的組織準備、物質準備就緒到位,也使得德軍將面臨苦不堪言的秋季泥濘和冬季嚴寒。同時,基輔戰役的結束即意味著莫斯科戰役的開始,這又使得蘇軍知道了德軍的準確進攻方向。

德軍在基輔戰役後儘管傾全力進攻莫斯科,不過此時任何突然性與亂而取之的時機早已不復存在,德軍僅憑已受削弱且分散的裝甲部隊力圖突破蘇軍的堅固防禦,必敗無疑。此外,德軍在集中兵力的同時,又使得南方與北方集團軍群打擊力量削弱,而已受重創的蘇軍在當地戰區兵力得以恢復,又為後來打敗德軍對羅斯托夫與提赫文的進攻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基輔戰役導致了德軍1941年整個戰場的全線失敗,而這個戰役又是德軍戰略指揮與指導失誤釀成的苦果!

當然,上述並不是否定德軍進行基輔戰役的必要性。基輔戰役源於德軍戰前為對蘇軍南部戰區進行合圍部署,這必然導致了基輔戰役的不可避免。除了8月底蘇軍第5集團軍動車後德軍沒有立刻揮師莫斯科這一決策失誤以外,可以說德軍南下也是不得已的一步。因為這是德軍能夠開始莫斯科戰役的戰略基礎,但是由於決策的由於和德軍將領不願南下等造成基輔戰役長達80天的拖延。因此,德軍在基輔戰役後直接進攻莫斯科遭到失敗也是意料之中,這是德軍在莫斯科敗北的戰略基因也是主要原因。

應該值得指出的是,在基輔戰役後德軍統帥部對蘇軍在莫斯科的情況是有清楚認識的。德軍偵察機早就告訴德軍統帥部,蘇軍已經在莫斯科集結了大量兵力並修築了工事。從德軍將東線總兵力3/4、裝甲部隊的75%、摩托化部隊的72%和空軍的50%以上都集中到這一方向可以知道,德軍統帥部已經估計到進攻莫斯科的困難。泥濘和嚴寒即將到來,但就是這樣的情況,德軍為何還要不惜一切代價奪取莫斯科呢?這主要是德軍統帥部急於抓緊時間以便最終結束兩線作戰問題所致。

莫斯科上空蘇軍殲擊機群

莫斯科是蘇聯首都,是其最重要工業區和最重要交通樞紐。蘇軍控制的話,可以迅速將部隊、裝備和物資調往其他作戰方向,也可以穩定軍心民心。反之,如果德軍佔領,不僅可以阻斷蘇軍後援動搖軍民意志,也能將蘇軍以鐵路線分割成各個獨立群加以各個擊破。因此,德軍認為擊敗蘇軍,取得對蘇作戰最直接和最迅速的辦法就是攻佔莫斯科。不過,由於基輔戰役使得德軍的進攻不得不推遲到秋季泥濘季節和動機嚴寒時候。冬季結束後,繼之而來的又將是春季泥濘季節。如果德軍不想受季節影響,最佳時間應該在1942年5月夏季開始,但這意味著蘇軍將有8個月時間用於訓練和調集部隊,並補充裝備加強防禦,甚至反擊德軍。無疑,這對德軍是個致命威脅。況且德軍還擔心到了1942年英國也必然恢復了元氣,那是可能即將面臨兩線作戰。顯然,德軍只有在1942年夏季以前取得對蘇作戰決定性勝利才能避免這一不利情形發生。因此,德軍統帥部才選擇了這個打敗蘇聯最直接最迅速的途徑,並不顧一切、不惜重大代價堅持要在苦不堪言的泥濘跋涉中和百年不遇的嚴寒條件下奪佔莫斯科。

德軍統帥部應該明白,在德軍進攻無法避免時,蘇軍更希望德軍進攻有充分防禦準備的莫斯科。雖然德軍最終推進到距離莫斯科24千米的伊斯特拉,甚至於僅8千米的希姆基,用肉眼就能看到克里姆林宮尖頂。但是無論德軍是否推進到了莫斯科,這根本就是不可取的戰法。德軍即便不惜重大損失奪取了莫斯科,也將喪失自己的防守能力,而蘇軍依舊將會很快收復。不得不說,德軍在莫斯科的失敗是必然結果,而這一切就是它的錯誤戰略指揮與指導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海報-斯大林統帥下的強大紅軍


榮華之武器堂


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本人認為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蘇軍的英勇頑強抵抗,成功實現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決心。德軍自從踏上蘇聯國土開始,就遭到了蘇軍的頑強抵抗,特別是西南方面軍的猛烈抵抗,西方面軍從斯莫稜斯克戰役開始也組織了起有效的防禦,從而遲滯、甚至迫使德北方和南方集團軍群在列寧格勒和基輔轉入防禦,中央集團軍群因而被迫分兵幫助南北兩翼,以消除側翼威協。待“颱風”戰役發起後,德軍更是遭到前所未有的頑強抵抗,被蘇軍拖入不利天氣條件之下。二是蘇軍通過戰爭初期的考驗,一大批優秀指揮員如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科涅夫、華西列夫斯基、瓦圖京……湧現出來,使蘇軍的戰役指揮有了根本的改觀。特別是朱可夫在戰役指揮上的才能,在莫斯科會戰中發揮了巨大的、歷史性的積極作用。三是社會主義的舉國體制保證了國家高效的動員能力,在“一切為了前線”的口號下,使前線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兵員、物資補充,反觀德軍由於戰線的拉長,後勤補給難以為繼,在冬天竟無法保證前線必需的冬季作戰物資!四是德軍在“颱風戰役”中作戰指揮存在重大失誤,南北兩翼突擊集團相距過遠,從而被朱可夫成功擋在莫斯科遠接近地,使兩隻鐵鉗始終無法合攏,失去了突擊能力。五是蘇軍的情報工作優於德軍,佐爾格情報小組的貢獻,使蘇軍統帥部毅然決心抽調遠東精銳部隊參加莫斯科會戰。而反觀德軍竟然對如此大的戰略兵團的集結渾然不知,反而可笑地認為莫斯科可唾手可得。


手機用戶51841345359


78年前,也就是1941年,在蘇聯與波蘭的邊境上,德軍集結了190個師,共460萬人的兵力。不僅如此,還裝備了大量先進武器:4980架飛機、火炮47200門和坦克4300輛。

很明顯,德軍是準備進攻蘇聯。

6月22日凌晨,德軍部屬在邊境的三個集團軍向蘇聯發動了猛烈進攻,由此,持續將近一年的莫斯科保衛戰打響了!


不過戰爭的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蘇聯最終取得了勝利,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就此打破。

作為後世人,事後諸葛亮,我們都會一致認為這場戰爭肯定是蘇聯獲勝。可在當時,卻不然。在戰爭爆發的兩個星期後,斯大林才反應過來:希特勒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於是在7月3日發表了公開聲明:向納粹德國宣戰。

不過德軍依靠空軍的優勢,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蘇聯的西部地區淪陷了。僅僅兩天時間,德軍在地面上的陸軍部隊就向蘇聯境內推進了80公里。

可想而知,剛經歷過肅反運動的蘇聯怎麼能夠抵擋住德國的閃電戰?戰爭初期,蘇軍節節敗退,第一次明斯克戰役,德軍完勝,蘇軍大面積潰敗。

那麼在如此有利的情況下,為什麼第二年(1942年),德軍就兵敗莫斯科,難道真的是因為莫斯科的詛咒嗎?

當然不是,我覺得有以下兩點原因。

其一,希特勒在初期重大戰果下,輕敵了。換句話說,是飄了。他武斷地認為德軍會像捏死一隻螞蟻一樣拿下莫斯科。於是把主要目光轉向了工業發達的烏克蘭,這是蘇聯很重要的工業地區和石油補給區,拿下它,既讓蘇聯重創,又能給德國補充最缺乏的石油資源。

所以希特勒就讓古德里安的中央集團軍全力支援南方集團軍攻打烏克蘭首府基輔。戰果是很豐富,蘇軍傷亡慘重,70多萬蘇軍被吃掉整個蘇聯西南方面軍被打垮。

可是這也給莫斯科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這第二個原因就是天氣原因了。拿下烏克蘭後,希特勒又制定了“颱風”行動,他希望能夠在冬季來臨前到蘇聯紅場散步。



前期德軍倒是來勢洶洶,眼看勝利在望。可天公不作美,10月6日,竟下起了大雪。這對希特勒來說,情況大大不妙。希特勒壓根沒想到戰爭能夠持續了冬季,所以他也沒有給德軍準備了禦寒的裝備。

這對德軍來說,是致命的。

大雪其實並不是致命的,僅僅是下了一個星期。但雪後就不一樣了。首先是連綿不絕的秋雨和道路的泥濘不堪,讓德軍的裝甲部隊失去了優勢。但其實對蘇軍來說,這也不是個好的兆頭。

到了11月,蘇聯才真正進入了嚴寒的季節。零度以下的天氣讓道路凍結,德軍的裝甲車和坦克能夠運行,而此時德軍禦寒的補給也在路上。這樣一看,其實德軍還是有勝利的概率。

可就是這樣的情況,德軍還是大意了。我剛才說了,希特勒一直以為戰爭不會持續到冬天,也因此沒有給德軍準備大量的禦寒物資。即使後方送來補給,也需要時間。而反觀蘇軍,斯大林從西伯利亞特地調來了有著豐富的寒冷作戰經驗的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再加上在本土作戰,蘇軍優勢漸漸凸顯出來。

所以在德軍不斷往莫斯科進發的路上,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德軍逐漸疲憊。進入12月,德軍攻下莫斯科也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希特勒罷免了總司令,自己親自指揮。但太晚了!第二年,德軍大敗。

這場戰爭,說實在,看似是因為天氣的緣故,其實很大部分原因是希特勒的大意、武斷和準備不足,而導致的。所謂的莫斯科詛咒完全是子虛烏有!


青史回聲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入侵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

1: 小鬍子的軍隊可是經過了大規模的戰役之後,千辛萬苦,“九九八十一難”後抵達莫斯科外。在路上有死了無數的士兵。這時距離莫斯科還有350公里。但是夜間氣溫達到零下32攝氏度。

2: 戰線長,多個戰場也深陷其中,後期德軍的精銳部隊都打光。老美當時物資援助蘇聯!

3: 在當時,白天美軍,夜晚英軍對德國城市展開連番轟炸,德國平民死傷慘重,蘇聯戰場消耗了德國太多的兵力,英美則破壞了德國生產力。



4: 德國雙線作戰,低估了俄軍的戰鬥力,且在後勤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陷入了冬季苦戰,英國的支援和後面加入戰局,打垮了德國。

5: 蘇聯高層斯大林放權給作戰總指揮,而小鬍子🧔希特勒則沒有。

6: 希特勒覺得蘇聯不堪一擊,想用閃電戰打垮蘇聯,迅速發動了戰爭,根本沒考慮過冬的事情,反倒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但是,最後的結果,大家也知道,德軍最後在莫斯科,輝煌止步於此,在莫斯科一敗塗地……


以下二戰電影推薦🎬!

《白色虎式》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一名前蘇聯坦克兵決心摧毀德軍“白虎”坦克的故事。

《決戰要塞》:蘇德戰爭爆發,靠近波蘭邊境的白俄羅斯小城佈列斯特要塞最先遭受德軍炮火突襲,但守衛部隊於彈丸之地牽制了數十倍於自己的德軍兵力。

《進攻列寧格勒》::1941年的列寧格勒,俊俏的蘇聯女警察及其戰友們與德軍、間諜、奸細、竊賊的戰爭,美麗的英國女記者、前蘇聯白軍將軍之女的乖舛遭遇,,,

《斯大林格勒》,《敢死連》,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最後的鐵甲列車》


Ghoul內幕


德軍兵敗莫斯科,有人說是因為天氣,有人說是希特勒的失誤。

時間過去了七十幾年,現在反過來看這場莫斯科保衛戰。 到底是什麼原因致使德軍的失敗呢?


納粹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發起了對前蘇聯的入侵。通過閃電戰一舉擊敗前蘇聯軍隊以後,9月份集中兵力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進攻。

然而,勢如破竹的德軍於1942年4月,以傷亡人數達50萬人的代價,被蘇聯紅軍趕到了距離莫斯科100乃至350公里以外的地帶。自此結束莫斯科保衛戰。

德軍失敗原因,總結如下

第一:德軍戰線太長,後勤和人員補給難以跟上

對於這場德軍的遠征。

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們的失敗。並不是莫斯科嚴寒的冬季冷酷無情,而是蘇聯戰略縱深太長。

從6月份開始的進攻,到9月份合圍莫斯科。德軍損失了相當一部分的作戰力量。而且來不及停下來調整補給。

根據希特勒的構想,德軍先佔領烏克蘭,獲得補給以後再進攻莫斯科,一樣可以在冬季前結束戰鬥。


然而,因為希特勒的失誤,在莫斯科等待德軍的,卻是一場煉獄。

德軍沒想到戰爭會進行到冬季,到了寒冷冬季到來時,德軍後勤物資嚴重不足。

沒有準備冬季作戰所需要的皮大衣等,造成了德軍前線官兵80%以上都是單衣,造成嚴重的傷亡。而德軍裝甲部隊在惡劣天氣下喪失了機動作戰能力。

第二:德軍勞師遠征,蘇聯紅軍則是保家衛國,情緒高漲

德軍侵入蘇聯以後,在前線到莫斯科的一路上,等待德軍的都是一片荒蕪。

蘇聯採取堅壁清野,不留任何東西的策略。

所以一路上德軍幾乎什麼都沒有收穫。


等到九月份進入雨季以後,道路泥濘,德軍進展緩慢。

與此同時,蘇聯紅軍爭分奪秒修建工事,進行動員。

著名的紅場閱兵激勵了無數熱血的戰士

到了戰爭慘烈的時候,很多蘇軍都是在紅場上閱兵以後,直接送往莫斯科城外作戰。

第三:蘇聯特工提供情報

蘇聯著名特工理查德·佐爾格在這場戰爭中功不可沒。

蘇聯之所以取得最後的勝利,在於戰略上的正確部署,而這一切,都與特工理查德·佐爾格提供的情報分不開。

他不但在戰前提供了德國將在6月22日發動巴巴羅薩計劃 ,而且在日本決定了東進還是南進的戰略問題後的幾小時後這個絕密情報就放在了斯大林的辦公桌上面。


斯大林之所以敢從遠東火速抽調幾十個師的生力軍到莫斯科,都是情報起的作用。

而幾十個師的力量改變了戰爭的進程,打碎了希特勒的意圖,導致了德軍的失敗。



對於這些,各位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評論,討論

我是

動動指頭關注一下

感謝


風月長少年


兔哥回答:二戰德國的失敗無疑是從進攻蘇聯開始的,其實當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行動實施時就已經決定了它失敗的下場。進攻蘇聯是希特勒戰略上最大的失策,在進攻蘇聯前希特勒雖然征服了法國等一些歐洲國家,但希特勒也損失了一定的軍事力量,而且,英國還在美國的幫助下和希特勒死磕,法國、南斯拉夫等等一些國家的抵抗組織依然在和希特勒打游擊,希特勒還在非洲戰場消耗著軍事力量,不僅如此,各戰領區也都需要有兵力的住守,牽涉太多。



希特勒在入侵蘇聯時看似兵力強大,其強大是建立在閃電戰的基礎上,而閃電戰就像是衝擊波,隨著距離的拓展波峰越來越弱,而且平原好使,遇到城市巷戰就不靈了。而蘇聯恰恰是這樣的國土,2億多的人口,廣茂的土地,冬季寒冷的氣候,憑德國那樣的能量所迸發出來的衝擊波顯然是填不滿蘇聯的國土。當德國的將領們踏上蘇聯的領土時就已經明白,媽呀,這也太大了,這得用多少兵力才能佔領蘇聯那,不用說打,就是開著坦克跑,等到達蘇聯的最東方也冬季到來了。而要維護如此漫長的戰場補給線,估計德國真正能用來打仗的兵力也無法和蘇聯對抗了。



希特勒進攻莫斯科的計劃從剛剛開始的閃擊戰打響了第一槍,就再也沒有機會停止下來,整個戰爭的步伐都是處於超負荷的節奏下進行,蘇聯的抵抗從未中斷過,這也導致了希特勒的進攻計劃常常是在顧此失彼的高強度下進行。總的來說德軍兵敗莫斯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德軍在進攻莫斯科時並非是處於一鼓作氣的強盛期,而是經歷了一系列的戰役後,並且是正在進行一些戰役,或是正準備進行一些戰役時間段內;我們不能片面的只看莫斯科戰役,必須從蘇德,以及德國在歐洲,非洲的戰場總體分析。就是蘇德兩國在莫斯科戰役開打前就已經在其它的地方進行了數次的大戰;(1)莫斯科戰役打響的時間是1941年9月30日,而在1941年的7月蘇德就進行了第一次斯摩稜斯克戰役,這次戰役雖然德軍獲勝,但卻有21個師被重創,並且被吸引住了16個師的兵力,蘇聯的收穫就是為莫斯科保衛戰贏得了時間。



(2)列寧格勒戰役;這次戰役德軍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損失兵員達84萬人,這還不算,並且德國的精銳北方集團被死死的釘在了蘇聯的西北戰場上,直到1944年戰役結束。(3)和莫斯科戰役幾乎同時打響的還有1941年10月份的塞瓦斯托波爾戰役;這個戰役雖然不能和其它打戰役相比,但德國也集中了35萬人的力量。這對於德軍進攻莫斯科戰役顯然有牽制作用。以上只是具有代表性的戰役,這些戰役都牽制住了德軍的大量的人員,裝備,而對於蘇聯而言,卻為保住莫斯科贏得了重要的時間,便於蘇聯部屬莫斯保衛戰。



(二)對蘇聯的氣候因素重視不夠;德軍進攻蘇聯時按照閃電戰的作戰思想,佔領莫斯科將很快達成,希特勒單純的認為,一旦德國入侵蘇聯,蘇聯人的戰鬥意志必將土崩瓦解,因此,在冬季到來之前將很快佔領莫斯科。從德國當時的能力來看,為德軍士兵準備過冬棉衣並不是一個困難的事情,顯然希特勒是大意了。即便是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佔領莫斯科的計劃,德國也應該為士兵準備過冬的棉衣呀?問題就出在了希特勒認為德國進攻蘇聯時,也就是戰爭勝利時,那時蘇聯民眾會歡迎德軍進入莫斯科。冬季的嚴寒確實是德軍失敗的一個因素,但不能說是主要的因素。拿破崙曾經佔領過莫斯科,而最後卻主動放棄莫斯科撤退法國。拿破崙本想住在莫斯科的房屋裡,然而一場大火燒遍了莫斯科,蘇聯人的目的很絕,就是不讓拿破崙的軍隊有住的地方,並且堅壁清野,拿破崙對蘇聯人的做法感到震驚,也認識到不可能擁有莫斯科。而希特勒顯然沒有認真總結拿破崙失敗的原因。



(三)希特勒戰場鋪的太廣,戰線拉的太長,每一個戰場都需要人員物資,而補給這些戰場已經使德軍無能為力了;戰爭即是打錢也是打後勤,希特勒從打開二戰就採取了多點開花的戰略,雖然佔領了一些國家,並且前期對蘇聯的進攻初期獲勝,然而,這些都需要經營才能穩固,要保持穩固就必然被牽涉大量的軍力,而蘇聯漫長的補給線卻極為薄弱,蘇聯的游擊隊無處不在,德軍的後勤補給非常困難,而蘇聯同樣進行了堅壁清野,一粒糧食也不留給希特勒。而希特勒在進攻蘇聯時採取的就是破壞政策,一棟棟房屋都被炸燬,而蘇聯彷彿也不在乎房屋被破壞。其實就像是對付拿破崙那一套,困死德軍,於是就出現了冬季的戰場上,德軍在城市戰中竟然沒有禦寒的房屋住,沒有一塊能夠禦寒的毛毯,被服,真是可悲呀!其實當年的拿破崙也是這樣一步步逼得退出莫斯科。而德軍的補給始終處於睏乏狀態,保盧斯在投降後,一個堂堂的元帥竟然衣著單薄,凍得瑟瑟發抖,可見士兵們的處境有多可憐。



(四)蘇聯人誓死不屈的抵抗;蘇聯人並沒有像希特勒想的那樣,反而是表現出了誓死不屈的抗爭精神。一棟房屋,一個街道的爭奪,蘇聯人習慣了嚴寒,也熟悉戰場環境,蘇聯屬於主場作戰,有民眾的支持。而德軍屬於入侵者,人人喊打的對象。蘇聯雖然前期損失巨大,但主要的軍工製造企業並沒有損失,戰爭爆發後,蘇聯遷移了大量的軍工製造企業,其搬遷力度之大是驚人的。這些企業全速工作,將大量的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送向戰場。蘇聯用整個國家對抗德國,而德國卻是一國對抗數國。僅是兵員這一項德國就不能和蘇聯比,蘇聯僅女軍人就動員了80萬之眾。正是在蘇聯不屈不撓的精神下,才最後戰勝了德國。



(五)孫子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希特勒的進攻蘇聯就是如此,閃電戰的指導思想也是這樣的範疇,莫斯科戰役更是如此,可惜,希特勒永遠也不懂這樣是兵法。德軍雖然強大,武器先進,然而一旦受阻,其耐性不足的缺點就暴露無遺,而蘇聯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很強的耐性,死纏爛打,即便是屢戰屢敗也要屢敗屢戰。這些打法對於德軍而言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而蘇聯的勝利恰恰就勝在了不按套路出牌。就像當年蘇聯人自己縱火燒燬莫斯科一樣,可惜拿破崙懂了,但太晚了。而希特勒卻又走了拿破崙已經實踐的路,不能不說是希特勒的最大敗筆,因此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兔哥42928


當年,德國在歐洲大的實力是不容小覷的,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由德國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仍是由德國掀起的。

那麼我們說,非正義的戰爭最終勢必會慘淡收場,一戰的德國如此,二戰的德國也必將遭受這樣的厄運。

如果說,攻打蘇聯是導致德國二戰戰敗的開始,那麼“德軍兵敗莫斯科”便是德國在蘇聯戰場失利的起始點。

那麼,我們來分析分析,德軍兵敗莫斯科,到底是由哪些不利因素所導致的呢?



1、閃電戰的失效:

眾所周知,德國橫掃歐洲的戰術便是所向披靡的“閃電戰”,這是德國三大王牌將軍之一“古德里安”所創,即以猛烈突進的策略,不給敵人任何喘息的機會,一次擊垮敵方。

但是到了蘇聯,這招失效了,1941年8月中旬,德軍來到斯摩稜斯克,此地是通往莫斯科的大門,距離莫斯科380公里。

就在德軍對斯摩稜斯克發動慣用的,並且十分有效,有殺傷力的閃電戰時,秋雨來了,蘇聯那成片成片的黃土路瞬間變的泥濘不堪,裝甲部隊近乎寸步難行。

也就是說,德軍還沒打到莫斯科城下,就受到了嚴重的挫折,這給了蘇軍一個適當反擊的機會,儘管反擊的效果十分有限,但卻給了莫斯科更多的準備時間。



2、希特勒拆解中央集團軍,而且連拆兩次:

每一場戰爭發動前,都會制定一個詳細的進軍路線,以及主打目標。希特勒打蘇聯制定的戰略方針統稱為“巴巴羅薩”計劃。

計劃中,德軍分三個集團軍,朝蘇聯三個方向進攻,即北路集團軍主攻列寧格勒,中路主攻莫斯科,南路主攻烏克蘭。

本來,一切都按照這個既定目標發展得很好。但是,有句話叫計劃趕不上變化,三路軍突入蘇聯境內後,都十分不順利。

那麼,希特勒必須面臨調整軍隊部署。在巴巴羅薩計劃中,拿下北方列寧格勒為重中之重,拿下蘇聯首都莫斯科為第二重要,拿下烏克蘭小麥為第三重要。



北路遇困後,希特勒當然以北方為主,那就必然會從另外兩路軍拆一部分援兵過去,雖然說南方目標第三,但從南方派兵戰線太遠了,那就只能從中路拆兵向北增援。

結果攻打莫斯科被迫暫停了下來。等列寧格勒被三方包圍後,見久攻不下,希特勒才下令以圍困和轟炸為主,然後把增援北路的兵調回到中路,攻打莫斯科才再次開始。

可是,接下來,希特勒又臨時變卦了,又一次喊停暫緩攻打莫斯科,對中路軍進行了第二次拆解,命古德里安迅速帶領他的裝甲機群奔向南路進軍。

當時古德里安分外窩火,因為古德里安下屬的一支部隊,已經到了距離莫斯科城只有25公里的距離,肉眼就能看到克里姆林宮上的鐮刀錘子旗了。



你可能會有疑惑?不是說南路在希特勒心目中是最不重要的嗎?為什麼這種緊要關頭,古德里安馬上都要下令轟炸莫斯科了,卻又要將他調去南方了呢?

用希特勒的原話,他教訓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時,說:你懂什麼?莫斯科只是個象徵意義,我們只有拿下烏克蘭的小麥,才不至於被餓死。

換而言之,此時,在希特勒心目中,莫斯科成了最不重要的了。

而導致這種思維的改變,原因其實很簡單,德軍戰線拉得太長,補給跟不上了,必須得采用以戰養戰的辦法。拿下烏克蘭的小麥,接著就進軍高加索,搶戰油田。



3、蘇聯重點為莫斯科,斯大林鼓舞人心的閱兵儀式:

在蘇聯人眼裡,尤其是斯大林眼裡,莫斯科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它是政治中心,國家心臟,莫斯科一旦丟了,那本就連連失利的蘇聯就更加毫無士氣可言了。

所以,蘇軍的兵力佈置正好與德軍相反,蘇軍在莫斯科的兵力是最多的。

最直接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其他戰場的援兵都是從莫斯科調去的,預備軍幾乎全在莫斯科,或者距離莫斯科最近的地方。

等希特勒也意識到這點,也認為必須要打垮這個調兵遣將的心臟莫斯科時,已經到了九月底。莫斯科早就做好了充分的迎戰準備。

斯大林更是胸有成竹的舉辦“十月革命”勝利24週年慶。這著實把希特勒氣了個夠嗆,我都打到你門口了,你還搞慶祝活動,又是閱兵,又是說我壞話的。

卻不知,正是斯大林這自信的表現,以及鼓舞人心的閱兵演講,才又一次提升蘇聯紅軍為國獻身,不懼犧牲的戰鬥精神。



4、當然還有蘇聯冬季的到來:

其實蘇聯的冬天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整個蘇聯都是冬天啊,可莫斯科戰役1942年1月份就宣告破產了,而其他地方卻打了幾年。

所以,還是說明,蘇聯重點保衛莫斯科,以至於幾個月就把德軍給打敗了。

綜上所述,德軍兵敗莫斯科的主要原因就是希特勒的舉棋不定,結果錯失了最佳的進攻時間,以及猜錯了蘇聯重點防禦目標就是莫斯科。

(如您有不同見解,或者補充,請在評論區留言哦,我是歷史迷“往事課堂”,願和每位歷史愛好者分享和探討那些前程往事……)


鐵匠聊文史


二戰大家知道,最厲害莫過於德國納粹了,幾乎統治了歐洲,只有英國在勉強抵抗,然而希特勒卻轉功蘇聯,最後以失敗告終。

那麼德國在歐洲無敵的神話什麼會在蘇聯敗北呢?

如果要說原因,那根本說不完,因為戰爭失敗的原因太多太多。就撿個人覺得重要的說一下吧!

首先是戰術上的乏力。德國一開始用閃電戰打的蘇聯毫無還手之力,一邊天上用飛機轟炸,地面用坦克掃蕩,開始是平坦時很順利,當蘇聯用“巷戰”對付德軍時,坦克和飛機就失去了作用。

然後就是補給的不足。德國的閃電戰,拼的就是速度,把對手打的措手不及,但是蘇聯的版圖太大,隨著德軍機甲部隊的快速前進,後面的補給隊伍慢慢的就跟不上,導致補給不足、不及時的情況。

最後就是蘇聯的天氣。德國在1941年6月進攻蘇聯,當時天氣不冷,所以德軍穿的衣服那是相當的涼爽,可惜閃電戰的失利,一直打到冬季,蘇聯的冬季那是極為的寒冷啊,很多德軍都是被活活凍死。

這次打蘇聯的失敗,然後就是蘇聯的反攻,直到佔領德國柏林,才宣佈歐洲戰場結束。

個人理解,不足之處請多指教!


第五篇formerly


基輔戰役雖然勝利了,但是使得德軍筋疲力盡,戰線拉的太長了步兵和後勤補給無法跟上裝甲集群的推進!還有蘇聯及時得到了遠東地區兩個集團軍為反攻提供了條件,僅此而已!至於其它的什麼天氣原因啦,要記住對進攻造成不便的同時也對防守造成諸多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