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島歷來低調的“海洋大國”,為何一夜之間遷都到內陸山區?

提到緬甸這個國家,別說在11個東南亞國家中,就是在其所處的中南半島的5個國家中也沒多大“名氣”。然而,從國土面積和地理位置看,這個面積高達67萬平方公里、擁有2000多公里海岸線的臨海國家絕對稱得上一個“地區大國”。

中南半島歷來低調的“海洋大國”,為何一夜之間遷都到內陸山區?

作為東南亞第二大國、中南半島最大的國家,緬甸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老撾,西南瀕孟加拉灣,最南部一直延伸到安達曼海。就是這樣一個具備明顯地緣優勢的國家,緬甸在當今國際社會的存在感卻不強。讓我們簡單梳理一下這個古老國度的坎坷歷史,看看它為何一直如此低調?

古代歷史

緬甸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當時已有人類居住在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2000年前的公元1世紀左右,孟族來到錫唐河流域,公元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修建蒲甘城。1044年,阿奴律陀國王創建蒲甘王朝,建立起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

此後,緬甸又相繼經歷勃固、東籲和貢榜三個王朝,四個封建王朝的統治時間長達800年之久。值得一提的是,蒙古統治者忽必烈曾在1287年率軍攻打緬甸,元緬戰爭後,蒲甘王朝在蒙軍打擊下最終失去獨立而覆滅。

此外,在貢榜王朝統治期間,大清和緬甸也曾為爭奪邊界地區領土和資源而發生一場清緬戰爭,彼時正值清乾隆末期,逐漸式微的大清王朝無暇邊遠地區,雙方最後以簽訂合約收場。貢榜王朝統治後期,鑑於緬甸有企圖入侵泰國和吞併印度邊界地區的野心,當時佔有印度的大英帝國開始出手了。

中南半島歷來低調的“海洋大國”,為何一夜之間遷都到內陸山區?

1824年,英國和緬甸之間爆發了第一次英緬戰爭。二十多年後的1852年,兩國又爆發第二次英緬戰爭。兩場戰爭,英國人輕鬆獲得勝利,最後佔領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進入緬甸後,英國人將這裡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

1885年,英國索性發兵滅了緬甸,並於次年將其併入大英帝國下的印度,成為英屬印度一個省。至此,緬甸最後一個王朝滅亡,自顧不暇的清朝也只得與英國簽訂《中英緬甸條約》,正式承認英國對緬甸的支配權。

殖民歷史

殖民緬甸期間,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大量先進的蒸汽船航行在伊洛瓦底江面上。同時,鐵路和道路獲得興建,當地落後的教育也得到一定改善。然而,作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緬甸當然要承擔英國人安排的“人口流動”。因大量印度移民的湧入,導致緬甸勞工廉價和當地經濟受損,逐漸造成緬甸人對印度人的仇視。

中南半島歷來低調的“海洋大國”,為何一夜之間遷都到內陸山區?

1930年,緬甸發生大規模反印度人的暴動。與其他殖民地一樣,英國人為維護其統治地位不得不出面調解矛盾,然而卻收效甚微。1936年,英國人裝模作樣導演了一場緬甸全國大選,巴莫博士最終當選為英國控制下的緬甸政府首相。

彼時,歐洲局勢日漸吃緊,英國在遠東的殖民統治也面臨日本的威脅。1937年,英國人同意緬甸自治並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年4月,《印度政府法》開始實施,緬甸正式脫離英屬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的緬甸本部。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1941年12月底,中英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兩國軍事同盟形成。為了支援英軍在緬抗擊日本法西斯,同時也為了保衛西南大後方唯一的生命線滇緬公路,中國精心組建了赴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

作為中國與反法西斯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遠征軍入緬後與日軍進行了殊死搏殺,戰爭歷時三年多,中國共投入兵力40萬,傷亡近20萬人,為此付出了巨大犧牲。到1942年5月,日軍橫掃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英美等國軍隊,西方人被逐一趕出了“大東亞共榮圈”。

中南半島歷來低調的“海洋大國”,為何一夜之間遷都到內陸山區?

同期,在日本“趕走西方殖民者取得獨立”的蠱惑下,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與日本人一起參加了對英軍及中國遠征軍的戰鬥,最終,渴望獨立的緬甸人引領日軍全面佔領了緬甸。1943年8月,在日本扶植下,以巴莫為首的傀儡政府成立並宣佈緬甸從英國獨立,日本人承諾幫助緬甸發展國家經濟。

終獲獨立

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節節勝利,到1944年,日軍已是盡顯頹勢,與東南亞其他國家一樣,昂山開始倒向同盟國一方,很快,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立並揭起武裝抗日旗幟。1945年日本戰敗後,苦命的緬甸又回到英國的控制之下。

二戰後,深受重創的大英帝國已無力維持在世界各地的殖民統治。西方人退出後,緬甸迎來了夢想多年的獨立機會。1947年7月,緬甸臨時政府總理昂山將軍及6名內閣成員被暗殺。次年,在英屬印度獲得獨立的前夕,緬甸率先脫離英國半個多世紀的殖民統治而獨立,正式宣佈成立緬甸聯邦共和國。

獨立後的半個世紀裡,緬甸長期處在軍人獨裁統治下,國內政局不穩導致經濟發展幾乎陷入停頓甚至倒退。21世紀初,緬甸的經濟總體水平並沒有大幅的提高,反而比二戰前還低。據比較權威的估算,1936年緬甸GDP已達122億美元,當時人口為1570萬,人均年收入776美元。而到了2004年,緬甸國民人均年生產總值僅356美元,人均年收入自然比這個數字更低。

中南半島歷來低調的“海洋大國”,為何一夜之間遷都到內陸山區?

進入21世紀,緬甸依然是全球最貧困國家之一,因治理不當和腐敗導致的經濟嚴重蕭條還籠罩著這個古老的國家。

突然遷都

2005年11月,當時的緬甸軍政府做出一個令人詫異的決定,突然下令政府部門在11月6日一天內搬到中部山區城市內比都,同時正式向外界宣佈將此定為緬甸新首都。內比都與仰光位於同一經線,距仰光以北約400公里。

應該說,英國人當年替緬甸人做主定都仰光也是經過充分考慮的,這裡位於緬甸南部的伊洛瓦底江入海口,平緩的仰光山從北邊伸進市區,城市的東、南、西邊都是平原。仰光河與勃生堂河在此交匯形成三角洲,距離安達曼海僅數十公里,不僅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東南亞最大港口之一。

其實,緬甸軍政府早在數年前已開始籌劃遷都內比都,只是未對外公佈。在過去的一年間已開始大規模建設新都。緬甸為何突然把首都從濱海地區遷到內陸山區?一時間引發種種猜測。一般認為,主要是因為相對位於南部沿海的仰光,位置居中的內比都輻射力較強,有利於控制國內諸多勢力強大的少數民族。

此外,結合當時的國際背景,獨裁的緬甸軍政府對所謂民主國家的干涉不得不加以提防,作為前首都仰光與北方大城曼德勒之間的一個山區貿易城鎮,內比都具有較大戰略縱深,可防範外部勢力從海上的進侵。

中南半島歷來低調的“海洋大國”,為何一夜之間遷都到內陸山區?

持續半個多世紀的軍政府統治結束後,緬甸政府實行全面經濟改革,大量投資基建,與泰國合作建設水力發電廠、石化廠和煉油廠等項目,力圖將緬甸打造成東南亞乃至印度洋地區的新經濟中心。

對此,中國、韓國和印度也都表示有投資興趣。得益於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緬甸國民人均年生產總值也上升至14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