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上面所標註的中低風險是什麼意思?

高處不勝寒28171


如果我們僅僅是通過文字就去判斷一個理財產品的風險高低,那是非常不嚴謹的。因為不同的理財產品對於風險等級高低的描述都是不盡相同的,也就是說不同的金融機構的風險等級劃分都有可能是不一樣的,我們又怎麼可能用一個文字去判斷理財產品風險的高低呢?

比如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有五個等級,但是換到公募基金裡面可能就只有四個等級。同樣都是中低風險的描述,但是公募基金可能說的是債券類的基金,但債券類基金是包括純債基金和一二級債券基金的;而銀行的中低風險產品可能依然還是以固定收益為主,不包括權益類產品的投資。因為公募基金面對的客戶群體風險偏好更高,銀行的客戶群體的風險偏好更低。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不建議用文字去判斷一隻產品風險等級的原因,因為不同的金融機構會根據其客戶群體的風險偏好進行的產品的風險分類,也就是說標準都不一樣,用文字描述來判斷風險很有可能讓投資者承受意料之外的損失。

那我們應該怎麼判斷一隻理財產品的風險大小呢?我們首先應該瞭解國內主流的銀行和公募基金的產品風險評價體系,然後我們再給大家介紹識別風險的關鍵指標。

銀行理財產品風險評價體系

目前有比較完善的產品風險評價體系的就是客戶數量巨大的銀行以及產品相對比較豐富的公募基金,其他的金融機構要麼就是產品單一,要麼就是客戶群體單一,沒有風險等級分類的實際需求。因此通過了解銀行和公募基金的風險分類就有助於我們瞭解產品分類的底層邏輯。

根據銀行的產品風險分類,可以分為五個等級,主要是根據預期收益率的變化幅度來區分,而不是根據投向來區分。在資管新規出來以後,新發的產品就已經沒有保本產品了,因此只能通過預期收益率的變化幅度來對風險進行評價。

應該說R1到R3的產品都是相對比較安全的,其中R1和R2只能投資於貨幣或債券市場,而R3會將20%以內的資產通過投資於一些權益類資產或其他風險較高的資產去獲取更高的收益,但是這三種產品都有不低於80%的資產是投資於固定收益類資產的。而對於R4和R5等級的產品,則是相對比較高風險的產品。

比如其中一款R5等級的理財產品,就是採取FOF的模式投資於對沖類的各種金融產品,雖然是以追求穩定的絕對收益為投資目標,但是複雜的金融產品還是存在著較高的投資風險的。

相比風險等級在R3以下的理財產品,R4和R5則主要是通過投資於權益類、另類資產或者複雜金融衍生產品去追求更高的收益。雖然可以通過資產配置和投資策略對風險進行分散和控制,但是這個沒辦法消除資產本身所存在的風險特徵,只能降低整體的風險,這一點是需要投資者明確的。所以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的時候,首先應該通過產品說明書瞭解相對應的風險評級,其次要對投資範圍有一定的瞭解,並對預期收益實現的可能性有一定的認識。

公募基金的風險分類

公募基金體系的風險分類則是根據其資產投向和預期收益的高低來進行風險劃分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其產品的命名方式就可以看得出來,因為公募基金主要還是根據其資產投向進行分類的。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的規定,基金產品也可以分為五個等級,不同的風險等級對應不同的基金產品。但是這個分類方式相對比較粗糙,除了貨幣基金和短債基金以外,其他類型的基金風險特徵往往差別比較大,這個和銀行的內部分類相比精確性要更差。

舉個例子,貨幣基金由於只能投資於貨幣市場,因此風險特徵就相對比較穩定,這一點是沒有太多爭議的,但是債券基金其實風險特徵就可以差異比較大。因為債券基金又可以分為短債基金、純債基金、一級債基和二級債基。短債基金由於其類似與期限稍長的貨幣基金,因此風險特徵也相對比較穩定,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這裡重點看看另外三種債券基金。

從資產投向來看,由於增加了權益類資產或可轉債的投資比例,這一類債基的風險特徵其實是明顯高於純債債基和一級債基的。但是如果結合操作風格和風控理念來看,風格激進的二級債基的風險可以明顯高於其他兩類債券基金。

上圖同樣都是二級債基,但是兩者的收益率走勢圖卻有著明顯的差別,後者的走勢相對於前者而言更加穩健。而從近3年收益率回撤來看,前者的階段回撤曾經去到5.76%,而後者的階段回撤只有不到3.5%,前者的回撤幅度是後者的1.67倍。

需要提醒各位投資者的是,對於一些規模較小而且風控較差的純債基金,一旦碰到債券違約,即使是純債基金,虧損兩位數以上也可能是輕而易舉的。根據2018年長期純債的收益率排名,有4只純債債基虧損幅度超過了10%,最高虧損接近20%,這些無一例外都是純債基金,而且都是碰到重倉債券違約的情況。

混合型基金和指數型基金其實也是一樣,不同的投資策略和跟蹤指數,都會導致基金的風險特徵發生明顯變化。比如偏債混合基金和偏股混合基金的風險特徵肯定是有差別的,比如跟蹤上證50和跟蹤中證500的指數基金風險特徵肯定也是大相徑庭的,這些都是需要投資者去關注的。

總的來看,不同的金融機構會根據其客戶群體及運作模式進行產品的風險分級,但是這只是作為一個參考,不同的風險等級有不同的分類依據,投資者應該瞭解不同的風險分類背後的依據,才能對風險作出客觀的評價。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其風險等級分類的前提下,結合投資策略和資產投向進行分析。比如產品說明書上寫的是R2,但是產品的投資範圍如果有權益類資產,那你就得懷疑這是不是一個合規的產品了。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A亞特斯


中低風險是指這款理財產品的奉獻等級屬於中低型,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有著劃分的,分為R1,R2,R3,R4,R5這五個級別,每個級別對應的風險和收益都是不一樣的。


中低風險對應的是R2,也就是說本金可能無法保證,收益是浮動變化的,這樣的理財產品風險適中。


每一種理財都是有風險的

理財產品是具有風險的,只會風險的大小不一樣,包括銀行的存款,也是具備風險的,假如銀行倒閉了,那麼銀行存款的理財收益就沒有了,只能按照《存款保險條例》來進行賠償,挽回儲戶的部分資金損失。

而其他的理財產品也是具備風險的啊,比如貨幣基金,股票,信託等等。但是沒有冒著更搞的風險,怎麼可能得到更高的理財收益呢?所以有的時候承受更大的風險還是很值得的,但是承受的風險需要在自己的承受範圍之內,不能超過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理財鴨


銀行理財產品分為5個風險等級:


風險從小到大分別是: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投資者認為的低風險投資其實就是R1和R2兩種產品。


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說中低風險指的是2個:R1級風險很低,一般可以保證收益;R2級風險較低,一般是比較安全的非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


R3級以上就不能確保本金及收益了,購買此類產品波動性就更高了。比如寫著5.8%的預期收益,結算時可能只拿到4.8%收益。


大貓財經


理財產品標註的中低風險說明投資風險相關較小,一般風險評級為R1和R2。

具體的我們來看根據銀保監會的要求,會對理財產品風險進行評級,同時也會要求對客戶風險偏好進行測試,再客戶購買理財產品時必須有風險級別提示。

理財產品風險一般分為五個風險等級,R1-R5數字越大風險越高,同樣對應的收益性也就越大。

  • R1級 謹慎型 風險極低,一般可以保證收益

  • R2級 穩健型 風險較低,比較安全的非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一般都是固收類

  • R3級 平衡型 中等風險,從R3開始收益就不固定了,可能會損失本金,但收益率也有提升

  • R4級 進取型 中高風險

  • R5級 激進型 高風險

不同的風險等級,適合著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並且風險不同,收益率也不同。  而在理財中標識的為中低風險,也就是說對應穩健型投資者合適的投資理財產品,風險係數低,一般投資者能夠承受的風險,甚至說很低的風險。


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投資標的為:儲蓄、銀行理財、國債、國債逆回購、貨幣基金、大額存單等固收類產品,基本上對於本金的損失沒有,同時還存在一定幅度內的收益。


一般年化收益率依據不同期限收益不同,中短期的年化收益率能夠達到3%-4%之間(現階段),如果市場中比較缺乏資金,能夠超過5%的年化收益率也是可能。中長期限的年化收益率一般能高於4%,今年以來理財產品的收益一直處於低位運行,已經很少有產品能夠達到6%。(部分民營銀行智慧存款或結構性存款可到達)  

中低理財產品可以說是理財產品最為受歡迎,是理財界的扛把子產品。因為其存在不同的期限、理財年化收益率穩定,安全係數也很高,所以對於保守型不追求高收益的投資者比較適合,如果想要追求高收益的投資品種,顯然低風險理財產品就滿足不了需求了,需要根據風險承受能力重新進行理財規劃。


芽媽理財經


我們在銀行櫃檯,或者在手機銀行裡買理財產品時,都會要求你先做一個投資者風險測評。


測評結果就會分為這5個等級,按照投資者對風險的不同態度,依次是:保守型、謹慎型、穩健型、積極型和激進型。


對應的就是,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從低到高依次是:R1、R2、R3、R4、R5,這5個風險等級。


R1——保守型

R2——謹慎型

R3——穩健型

R4——積極型

R5——激進型

你是這裡面的哪一個等級,就只能買同樣等級以及風險更低的理財產品。



比如你的風險測評結果是穩健型,可以買R1、R2、R3這三個等級的產品,也就是你說的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


如果風險測評結果是積極型,就可以買R1、R2、R3、R4這四個等級的產品。


最後還要提醒下大家,在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認真看產品說明書,看不懂的就不要貿然去投。


萬能的老左


理財產品的產品說明書上會對產品的風險等級有明顯的標註,中低風險一般指的是一些債券型、信託型的理財產品,在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中,這兩類被劃分為PR1、PR2和PR3級,R1-R2對應的是一些債券型理財產品,R3一般指的是一些信託型理財產品,R4-R5主要就是一些掛鉤類型產品和外幣理財。

從資金的投向角度來看,R1-R3這三類產品的投向是有明顯區別的

R1-R2級(低風險):投資範圍基本上一樣,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債券、同業拆解以及信託計劃和其他金融資產,在R1和R2的理財產品中,低風險產品配置佔比更高,具有保障本金的作用,現在雖然沒有了保本理財,但是這兩類產品本金確實是沒什麼風險的。

R3級(中等風險):除了投資於債券、同業存放、信託計劃之外,還配置了一些掛鉤股票、外匯等高波動性的產品(一般配置比例低於30%),這類理財產品不保障本金安全,但是本金損失率還都比較低。

通常來講,對於一般的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大多接觸的還是R2以下的產品,最高會推薦一下R3級別的產品,R3以上已經不適合大部分人,需要一定的抗風險能力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理財經驗和專業知識。


不立而立


不請自來。筆者認為,所謂中低風險指的是理財產品所對應的風險等級。

理財中標識的為中低風險,也就是說對應R2謹慎型投資者合適的投資理財產品,風險係數比較低,是普通投資者能夠承受的風險。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投資標的為:儲蓄、銀行理財、國債、國債逆回購、貨幣基金、大額存單等固收類產品,對於本金的損失概率非常小(現在理財產品對外宣傳已經不能使用保本、安全)。


在購買理財的時候,銀行會根據你的實際情況做出風險判斷,得出購買等級的評價,比如你得出的是R3,你就可以購買R1、R2、R3級別的理財產品,千萬不要去購買R4級別理財產品,他的風險等級已經超過了你的承受範圍,購買此類產品有較大風險。


綜上所述,購買理財產品要在風險的承受範圍內,控制風險,享受收益。投資理財最忌諱的就是隻顧收益,不考慮風險,最後都會損失慘重。


小黑看財經


低風險,故名思意就是很低的風險,也就是說這個產品的安全性基本上來說是有保證的,出現虧損的概率極低,按照概率論來說,可以說這個幾率低於1%,投資這類產品,無需過於擔心本金的安全性。

風險分類

理財產品,按照其主要的投資標的不同,銀行將其風險劃分為五個級別,分別為:R1(低風險)、R2(中低風險)、R3(中等風險)、R4(中高風險)、R5(高風險),風險越高,相應的收益率越高,同樣帶來的本金則越不安全。

正常情況下,我們大部分普通人購買的產品均為R1-R2級別的產品,這類產品主要投資的方向為短期債券、同業存單、央行票據、逆回購等等,R3這類產品主要推薦的均為高淨值或高收入群體,R4-R5(這類產品投資掛鉤股票、基金及金融衍生品等,風險較高),銀行發行的數量都很少,以個位數計,比如郵儲銀行目前官網上R4-R5級別的產品就2款,這類產品主要銷售對象基本均為私人銀行客戶。

銀行對於理財產品的銷售及風險控制是很嚴格的,每個人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都必須做《風險測評表》,99%的人測評表給出的結論只能購買R2以內的產品,因此如果你不亂填測評表,那麼就不可能買到高風險的產品。此外,在購買產品時,《產品說明書》上均有關於所購產品的風險分類說明,只要細心、認真觀看,也不會去買到與自己所能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產品。總之,購買低風險的產品,投資的安全性無需過於擔心。


鯉行者


按照監管機構的要求,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風險評級一般為5級:

1,一級(R1):低風險

2,二級(R2):中低風險

3,三級(R3):中等風險

4,四級(R4):中高風險

5,五級(R5):高風險

一般情況下,二級以及二級以下的風險評級,適合穩健型投資者,收益浮動的範圍不大(視具體產品可能有所差別),可以選擇購買。


張妍XIAN


樓主您好,理財上面所標註的中低風險是什麼意思?對於這個問題那麼很簡單,因為投資理財確確實實會產生一定的風險,無論是中風險也好還是低風險也好,相對而言都是會有一定的風險的,那麼所謂的這個風險指的就是有可能會損失我們投資的本金,這樣的一個道理.

但是當你選擇一些比較風險低的產品,比如說一些定期理財產品,它的收益率可能是比較低的,但同時風險相對應的也是比較低的,幾乎投資這些中低風險的產品不會損失本金,基本上可以得到自己的預期收益的,只有去投資那些高風險的產品,比如說你買一些股票型的基金啊等等之類的,那麼可能所帶來的影響和風險就會損失自己的本金。

所以說對於這個投資理財承受能力比較差的一些人,尤其是自己屬於那種保守型穩定型投資的一些人員,那麼我個人建議去買中低風險的產品是比較妥當的,雖然說收益比較低,但是確實是能夠保證我們本金,這樣的一個前提,所以再去投資,那麼即便是獲得較低的收益也是可以接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