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女兒獨留家中:規則不是以大欺小,制定規則也要遵守規則

有百萬粉絲的育兒博主粥悅悅,分享了自己“心狠手辣”管教孩子的事兒,引起熱烈反響。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粥悅悅有3個孩子,全家要去珠海玩。出發前一天,她給三個孩子開會,要求孩子完成作業才能去珠海,否則就要自己留在家裡。

結果6歲的女兒沒完成作業,粥悅悅嚴格履行了約定,謝絕了鄰居和鐘點工阿姨的幫助,讓6歲的女兒獨自留在家裡。粥悅悅則通過攝像頭關注女兒的一舉一動,又給女兒佈置了新的作業,孩子雙倍完成作業,贏得了去珠海跟大家一起玩的機會。

在文章最後,粥悅悅感謝了自己對孩子“心狠手辣”的教育,實現了“一箭三雕”的好結果。

6歲女兒獨留家中:規則不是以大欺小,制定規則也要遵守規則

粥悅悅博文(1)

我也是一個6歲孩子的媽媽,卻沒有粥悅悅的魄力。即使我家是男孩子,我也沒有勇氣把他獨自留在家裡,讓他用開水泡粉絲當飯吃。粥悅悅之所以把她的經歷分享出來,是因為她覺得這事沒毛病,邏輯自洽,還取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

制定規則就要執行,否則就承擔後果,孩子們被媽媽的威嚴震懾到了,意識到珍惜時間的重要性。如果不是觸犯了把“6歲孩子單獨留在家裡”的底線,粥悅悅也不會收穫如此熱烈的關注。

換個角度,不談安全問題,如果孩子不是6歲,而是16歲孩子,粥悅悅的做法還有問題嗎?這就回歸到規則本身的問題上了。規則應該怎樣制定,不遵守規則該怎麼處理?

規則是行為和結果的組合。父母期望孩子做的,和孩子沒有達到期望該承受的結果,就構成了規則。

6歲女兒獨留家中:規則不是以大欺小,制定規則也要遵守規則

粥悅悅博文(2)

01 規則的首要因素:行動目標

想讓孩子養成的好習慣,好品格,都可以作為行動目標。比如,讓孩子按時高質量完成作業,讓孩子按要求練琴練字,讓孩子自己收拾房間,讓孩子講文明懂禮貌……諸如此類的行為品格都可以成為規則的一部分。

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按照父母對孩子的接納程度和控制程度,把父母的管教模式分成四類:權威型、專斷型、放縱型和忽視型。

權威型和專斷型父母,都是對孩子控制度較高的父母。權威型父母會接受孩子的情感,專斷型父母則很少顧慮孩子情感。放縱型和忽視型父母對孩子控制度都很低,放縱型父母會更多接納孩子,忽視型父母則啥都不在乎。

給孩子制定規則讓孩子遵守,是權威型父母和專斷型父母常做的事情。權威型父母會更多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制定規則時考慮孩子的實際需求,用愛和尊重影響孩子遵守規則。專斷型父母就是自說自話,只關注自己的期望,不會考慮孩子能不能達到,願不願意達到。

6歲女兒獨留家中:規則不是以大欺小,制定規則也要遵守規則

很顯然這四種模式裡,權威型是正向積極的管教模式。制定行動目標要結合孩子的意願和能力綜合考量,不能一廂情願地抱著“我是為你好”的想法,給孩子制定很多難以實現,讓孩子厭煩的任務。

02 規則的第二要素:後果承擔

行動和結果構成完整的規則。確定了行動目標就會產生兩種結果:實現目標,皆大歡喜,目標完不成,就涉及到後果的承擔問題。

後果的承擔有兩個層次:一是承擔未實現目標的自然後果,二是接受懲罰。

提到懲罰,我們都很熟,關小黑屋是懲罰,打屁股打手掌心是懲罰,像粥悅悅一樣把孩子獨自留在家裡也是懲罰。懲罰很有效,立竿見影,因為打屁股會疼,關小黑屋會害怕。

只是很多時候,孩子接受了懲罰,承擔了身體或心靈上的痛,卻不知道為什麼?她只知道沒做完作業,被獨自留在家裡很可怕,要聽話才會有日子過,她並不知道為啥要寫作業。

懲罰不是好辦法,那不懲罰,怎麼讓孩子遵守規則呢?其實還有一種更合理的結果承擔方式,就是自然後果。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而不是懲罰,更能讓孩子積極行動,實現父母的期望。

6歲女兒獨留家中:規則不是以大欺小,制定規則也要遵守規則

自然後果,是讓孩子承擔合理的行為後果。比如,孩子把牛奶灑了。自然後果就是,把地板擦乾淨,把杯子收拾好洗乾淨。

03 規則的關鍵:讓孩子承受自然後果

讓孩子承受自然後果,就要讓孩子自己收拾殘局。什麼樣的後果算自然後果呢?自然後果要符合4R原則。

相關性(Related):行為和結果之間是相關的。比如說孩子在牆上畫畫,合理的行為結果就是讓他把牆擦乾淨,懲罰就是訓斥孩子一頓或者打孩子一頓。

尊重性(Respectful):讓孩子自然的承受行為的結果,不奚落,不羞辱孩子。牛奶灑了,有的媽媽會一邊收拾,一邊喋喋不休地教訓孩子,“跟你說了要小心,連牛奶都端不好,淨給媽媽惹事……”

如此數落孩子,給孩子施加無謂的壓力,會讓孩子心懷愧疚,心生叛逆。倒不如安靜地陪孩子收拾殘局,讓孩子自然承受結果,讓孩子體會到杯子端不穩的後果。

合理性(Reasonable):結果要合理,哪兒髒收拾哪,承受必然而不是懲罰性的結果。比如畫畫髒了一面牆,那就打掃著一面牆。不要給孩子施加懲罰性結果,讓孩子把所有的牆都清掃乾淨。

預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提前告訴孩子可能的後果。如果你在牆上畫畫,那你就要把這面牆刷乾淨,而且還要用你的零花錢買塗料。

6歲女兒獨留家中:規則不是以大欺小,制定規則也要遵守規則

自然後果針對的是行為本身產生的結果,或可能會產生的結果。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不要越俎代庖,替孩子承擔,或完全避免自然後果的發生。

比如跟孩子約定好,晚上9點半必須上床睡覺。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父母也沒必要不停催促孩子。只要遵守約定,9點半就熄燈,讓孩子承受作業完不成可能的後果,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奚落等。

自然後果是典型的“對事不對人”,結果是行為產生的,不會因為父母情緒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

小麗家孩子上一年級,孩子作業不合格,她就會讓孩子把作業多抄一遍。作業合不合格,也沒有明確標準,很多時候都是看小麗的心情。有時候小麗想讓孩子多做一遍複習,或她有別的事兒忙,就會讓孩子多做一遍。她心情好的時候,要求就會格外寬鬆。

次數多了,孩子摸清小麗的路數了。讓媽媽檢查作業之前就會拍拍媽媽馬屁,比如倒杯水,拿個水果,捶捶背啥的。小麗看孩子這麼乖,心情大好,就會放水讓孩子輕鬆過關。

小麗的做法就是“對人不對事”,本來孩子只需要為作業的質量負責,現在又加上了媽媽的情緒,扭曲了讓孩子認真做作業的初衷。

6歲女兒獨留家中:規則不是以大欺小,制定規則也要遵守規則

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父母必須給孩子制定規則,幫孩子養成好習慣。俗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孩子的衣食住行都要靠父母,父母在家裡就有了天然的控制權。一不小心父母就會濫用權威,以大欺小,用不對等的關係強迫孩子做一些事情,而孩子又完全沒有能力反抗。

在給孩子制定規則之前,我們應該先想一想,為啥要制定規則?制定規則,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管,還是讓孩子變得更好?大部分父母會說,肯定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但說是一回事兒,實際行動又是另一回事。

這也提醒我們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孩子的情感需求,制定合理的行為目標,讓孩子承擔合理結果。而不是濫用懲罰,讓孩子承擔跟行為不相干的結果。

在育兒的過程中積極聽取別人的意見,向專家大V學習,借鑑先進經驗是好事兒,但作為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場,睜大眼睛不要盲目照搬。世界上沒有絕對正確的人,也沒有任何一個方法適用所有的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堅持做父母的本性,尊重孩子的特點,再融合專家的專業意見,才能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