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丁元英和大師談經論道,丁元英用文言文說的道讓人著迷

《天道》丁元英和大師談經論道,丁元英用文言文說的道讓人著迷

電視劇《天道》有這樣一段話“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慾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槃。”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試解之。

《天道》丁元英和大師談經論道,丁元英用文言文說的道讓人著迷

修和悟都是達到寂空涅槃的方法和路徑。
什麼是寂空涅槃的境界,就是不昧因果的境界。

“昧”者,“日”“未”也,太陽沒有出來,光明未現,不明也。

不昧因果者,明因果者是也。

明因果者,知道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並且能加以運用。知道社會的發展以人的認識為轉移,知道社會的發展以人的認識轉化為生產力而轉移,知道人的認識以人的實踐為轉移。

明因果者,不迷信因果而運用因果,不去妄想脫離因果之事,不去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因為美好即虛妄,不會拒絕自己該受的苦難,因為苦難即美好。

不明因果,怎麼辦?一個方法是悟,一個方法是修。悟是理性的方法,修是感性的方法。

修是給自己立一個佛像,定一個目標,然後以信去求,不明因果卻相信因果,相信修的因能達到佛的果,用感性的力量以身去證。證得這個果位,就會超越這個信而明因果。

《天道》丁元英和大師談經論道,丁元英用文言文說的道讓人著迷

修證得道的邏輯依據是什麼?

修的道路不僅會被因果束縛,還被信仰束縛,“信”者,一念而已,一念既生,必有一滅。滅了之後,信仰不在,本性還在,因果還在,如果繼續修,一念之信又會生起,重回軌道,如果修到家,一念之信即起即滅,進而精進,進而明本性,明因果

這樣的道路丁元英沒有選擇,丁元英走的是“悟”這條道路,丁元英明瞭之後,對“修”做了以上正面觀照。正面觀照之後,所以才能在心中認識到大師,認識大師是構成拜訪大師的一個條件,在機緣之下方能形成拜訪大師的行為。

丁元英為什麼沒有走“修”這條路,因為丁元英不做無明之信,不走信仰之路,痞性太重。“痞”者,“病否”也,對正確的道路持否定的態度,從而不得入。

《天道》丁元英和大師談經論道,丁元英用文言文說的道讓人著迷

痞性的來源是什麼?

是反叛的性格,是批判的精神,是理性的光輝。

理性必然會對感性的方法做出批判。

現以理性對“修”做反面觀照。

修為成佛,在求。

首先得知道它在哪,如果在外面,能求得到嗎?求不到就不用求了,求得到,它還有可能逃走,想不讓它逃走,只能說明還是沒有得到,真正的得到不會患得患失,不患得患失,唯一的方法是把外面變成裡面,把外面變成裡面,這可能嗎?這不僅可能,而且是事實。

《天道》丁元英和大師談經論道,丁元英用文言文說的道讓人著迷

欄內是淨,欄外是土

什麼是裡面、外面,是心物二元嗎?心物本是一體,何來外面裡面,既然在本質上不存在外面裡面,那它本來就在,幹嘛又要“求”呢?可見“求”不是“內外”的問題。而是“真假”的問題。

心和物本身是真的,要了解這個真,如果靠“求”,首先這是思維懶惰的表現,其次這個“求”是這個“心”的妄想,這個“求”的對象是假的,而這個求的“心”是真的。以真的去求假的,這不是顛倒嗎?

“求”是顛倒的妄想之路,眾生之所以是眾生,就是因為眾生是妄想的、顛倒的,有了眾生所以顛倒了佛,顛倒了佛的世界。

真正的佛是不用立的,立起來的佛已然是顛倒的佛,顛倒的佛被顛倒的眾生所立,顛倒的佛是佛為顛倒的眾生不再顛倒而立的假相。

因此要打倒假相,打倒顛倒的佛。

《天道》丁元英和大師談經論道,丁元英用文言文說的道讓人著迷

“求”是一個路徑,一個方便的彎路,方便的彎路沒有盡頭,如果非要有個盡頭,這個盡頭就是開頭,是名以假度真。

所以在理性看來,就不能“求”了,要靠“悟”。

從本質上講,任何路徑都是假的,“求”是路徑是假的,“悟”就不是嗎?

“悟”如果不落在“知”上,而落在“求知”上,那麼“悟”也就變成了一條路,因為有所求。既有所求,必有無所得。所以“悟”落在“求知”上也就成了路徑,變成假的了。所以真正的“悟”要落在“知”上。

真正的“悟”是直通本心的。“悟”在於知,知什麼,知這個真經,這個究竟法門,進而明性。

最後知道了什麼?

《天道》丁元英和大師談經論道,丁元英用文言文說的道讓人著迷

最後並沒有知道了什麼,最後僅僅知道了自己要去知道,最後僅僅知道了一路來的不斷的否定,已至最後了無所得,沒有所謂的真經,沒有所謂的究竟法門,有的只是這個通過不斷否定而得到的沒有結果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不斷否定直至無所否定,例如對“生死”的認知,“非生,非死,即生即死”。

到這裡,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真經。

真經一路辯證而來,了,無所得。

以上是對《天道》一些粗淺的理解,讀者有何高見請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