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招:買茶,判斷茶餅是否有“受過潮”有技巧

在80、90年代,普洱餅茶運到香港後,被放進比較潮溼的環境儲存,以加速茶葉的轉化,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今天大家普遍認知的幹倉茶品,在當年幾乎只是少數的遺珠品。

幹倉思想的興起與被肯定,是90年代中期以後的事。

妙招:買茶,判斷茶餅是否有“受過潮”有技巧

茶餅“受潮”是如何界定的

根據存茶的經驗,茶餅製成後,如果一直存放在乾燥的環境中,轉化的速度很慢,反而如果在比較潮溼的環境中,轉化的速度會加速許多,而且相同的倉儲時間之下,後者茶湯也比較順口。只是倉儲必須控制得宜,在過度潮溼的環境當中放置過久,不但茶質遭到破壞,有的甚至會發黴損壞。

從理論上說,幹倉的茶品只有一種,就是出廠後到飲用前完全沒有在高於相對溼度約85%的環境裡儲存;除此以外,都應該被定義為“受過潮”,不應該再被說成純幹倉茶品。

妙招:買茶,判斷茶餅是否有“受過潮”有技巧

為何認為幹倉茶比溼倉茶好

普洱茶是屬於後發酵茶,在後發酵過程中有兩種現象,一是麴菌後發酵;一是無菌後發酵。要形成麴菌後發酵,必須要充足的水分或溼度。在普洱茶製作工序中的乾燥程序,如果沒有將普洱茶水分乾燥到一定的程度,或者將普洱茶貯存在溼氣很重的場所,都會引起麴菌生長,促成麴菌發酵。如果在乾燥程序中將茶中水分乾透,同時儲存在溼度低而未引起麴菌生長,是茶葉本身自己在繼續發酵,稱之為無菌後發酵

麴菌後發酵的普洱茶,俗稱“溼倉普洱”;無菌後發酵的普洱茶,俗稱“幹倉普洱”。幹倉普洱與溼倉普洱,有時是可以從茶餅形態表面就看出來的。但有些曾經在溼倉,後來改到幹倉貯存,往往從表面上是不容易分辨出來,但可以從沖泡後的葉底識別出來。另一方面,麴菌發酵的普洱茶經過了“黴變”,對普洱茶的真性有了極大影響,往往熟茶與溼倉茶,有極相似的“失真”品味,也有較輕度的,短時間麴菌後發酵茶,經過三五泡後,可以還原到幹倉普洱的特色。

妙招:買茶,判斷茶餅是否有“受過潮”有技巧

如何判斷茶餅“受過潮”

從實務角度上來看,有一些方式可以初步鑑定茶葉有沒有“受過潮”,不過最終還是要依靠品飲來鑑定

受潮的茶品有幾個現象:

1、條索容易因為受潮軟化擠壓而糊掉;

2、表面失去光澤,甚至部分條索轉成灰色;

3、茶葉受潮會分泌茶汁出來,芽頭因此會染色,染色的芽頭色澤比較不自然,可以透過比較看出;

4、餅身留有某種蛾幼蟲吐的白色絲狀物;

5、這種幼蟲咬食茶葉後會留下蛀孔;

6、茶葉表面會留有蟲屎,由於茶餅側面較松,所以蟲屎在側面的機會最大;

7、如果茶餅邊緣被咬蝕,泥鰍邊就會有脫落的情形;

8、內飛、內票、包裝紙會被蠹魚咬食,不過通常蠹魚不吃油墨,所以印刷字體的部分會留下來;

9、有些包裝紙會被茶漬不規則而大面積染色的情形;

10、剝開餅茶,中央部分出現綠色或黃色的黴斑;

妙招:買茶,判斷茶餅是否有“受過潮”有技巧

普洱茶餅如果沒有受過潮,茶葉條索清晰、茶麵油澤光亮,邊緣鬆脫情形不嚴重,內飛無大片茶漬染色,包裝紙完整。但茶餅僅僅具備這些條件,也不一定完全是沒有受過潮的,因為一些輕微受潮的茶品,依舊會有上述的表現,這時就必須依靠湯色以及實際品飲體驗來進行斟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