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跳過兒子們,直接傳位給孫子朱允炆?

一壺老酒敬人生


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大明江山,並殫精竭力將其打理得井井有條,本想著把這大好河山交給嫡長子朱標,誰知道,那小子沒有福分消受這美好人生,先他而去。痛苦中的朱元璋最終選擇了讓皇孫朱允炆接了自己的班。

至於朱元璋的這個選擇,歷史上和諸多看客也都有些疑問:他為什麼就選擇了當時才21歲的隔代人,而沒有把皇位傳給和自己一樣有著豐富戰爭經驗和能力、年富力強的朱棣呢?讓我們來認真剖析一下。

朱允炆真的不是第一順位人

朱元璋開闢大明江山對於皇位傳承,他繼續遵循“嫡長子”即位的基本原則,同時確定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帝無子嗣,兄終弟及”的漸次補充規定。順著這條線,我們來梳理一下誰才是“法定”繼承人?

首先朱元璋的第一順位人應該是兒輩而非孫輩,朱元璋直接跳過兒輩直達孫輩這本就不符合規矩。因為朱標是犧牲在太子位上,一天皇帝爺沒當,朱允炆壓根就不在選擇之列;如果朱標是死在皇帝崗位上,朱允炆繼位那是天經地義,毫無爭議。

那麼誰才最有資格繼承呢?先看看馬皇后在朱元璋死後還有沒有嫡子,歷史上關於此事的記載有點亂,眾說紛紜,我們先來看看。

《明史》記載,馬皇后前後生五子:長子朱標,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明末清初史學家潘檉章在《國史考異》中說:太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第五個兒子周定王,是孝慈高皇后所生的;而明朝汪宗元在《南京太常寺志》中說:“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朱棣), 孫貴妃生周定王(朱橚)。”

上述無非兩個結論,其一就是馬皇后不能生育,一個兒子也沒有,那麼按照這個結論,就得遵循“無嫡立長”,長子朱標、次子朱樉、三子朱棡都不在世,朱棣就是庶長子了;其二,馬皇后有嫡,五個或兩個,不過巧合的是,朱棣都是首選。

綜上所述,朱元璋走時,無論嫡庶,朱棣在家族尊序上均為諸王之首,他應該是繼位第一人選,這也是為什麼他登基後將建文帝直接抹去,延續朱元璋洪武年號的原因了。

朱允炆繼位是朱元璋的暮年決策

朱棣明明就是擺在面前的接班人,可朱元璋為什麼沒有“錄用”,不按套路出牌,轉而把大餡餅給了孫子呢?

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逝,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悲痛萬分,已經監國理政的太子就這樣沒了,自己的算盤一下子亂子。他覺得對朱標有愧疚,同時又十分喜歡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惻隱之心加上朱允炆已經成年且頗有仁君之氣,所以朱允炆也就成了候選人之一。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朱棣打小就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軍事能力無可挑剔,但他也知道這小子狠毒甚至有些殘暴,他想有一個太子朱標一樣的仁義君王來治理天下。因為朱元璋明白,打江山的活他已經幹完了,接著就是要把國家治理好,繼位者得有學問、得有仁治天下的能力,而不是一個繼續打打殺殺、弄得民不聊生的暴君。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朱元璋的權威至高無上,他的心思和朱允炆的能力大家都能明白,所以也跟著投朱允炆的票。比如,朱元璋曾詢問劉三吾:

“皇長孫幼,立燕王為儲,如何?”劉三吾說:“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即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何地?”

就這樣朱元璋的決策在一言九鼎之上又追加了民意,所以朱允炆接班就成了鐵板釘釘的事情了。


古今說史


關於朱元璋傳位給孫子朱允炆,有這樣一個故事。

本來,朱元璋老早就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可他六十五歲的時候,朱標突然病死了。

那麼,往下立誰為太子好呢?

按照封建禮法,有兩個人合適,其一是二兒子朱樉,其一是孫子朱允炆。

但朱元璋對這兩個人選都不大滿意。

朱摤太殘暴,擾民。

朱允炆太仁慈,缺少帝王氣質。

朱元璋最中意的是四兒子朱棣。可是,立朱棣與禮制不符,也容易引起兄弟爭位。朱元璋猶豫不決,便找來夏煜和蔣獻商量。

夏煜建議說:"要不這樣,明天在朝庭上我奏請立燕王為太子,看看大臣們的態度,皇上再做決定。"

朱元璋同意了。

次日早朝,朱元璋提出立太子的問題,要大家發表意見。

群臣都知道朱元璋喜怒無常,輕易不敢開口。

夏煜開口說話,他先從各個方面盛讚燕王朱棣,最後提出立朱棣為太子。有十幾個大臣附合他。

涼國公藍玉表示反對。原來,朱棣掃清漠北殘元勢力,人們認為朱棣比籃玉強。藍玉不服氣。他提議立朱允炆為太子。

朝堂上,藍玉部下武將人數多,都響應他。

朱元璋看到這情形,感到立朱允炆有利於明朝的穩定,便當庭做出了決定:立朱允炆為太子。

事情就這樣定了。

後來,朱允炆登基,一切很順利,也得到了文武群臣的擁護。可是,他聽信齊泰黃子澄,在削藩一事上操之過急,激怒了燕王朱棣,也給了朱棣發兵的藉口,故發動了靖難之役。朱允炆被推翻,朱棣成了大明皇帝。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很簡單,因為朱元璋太清醒了,也太沒轍了。

老朱知道,馬上皇帝開疆拓土可以,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就很難做到了。

起碼他的兒子裡,沒有這樣的人。

朱棣奪位之後,成就了豐功偉業,但百姓的日子其實不好過!

所以老朱的兒子中,能衝鋒陷陣橫刀立馬的,一抓一大把,但能施仁政,安百姓,興白業的,只有溫和仁厚的長子朱標。

但朱標去世太早,也太急,朱元璋沒轍了。

放眼看去,兒子們不是如狼似虎,就是混混加窩囊廢。

屌絲逆襲的老朱,放心把江山交給誰呢?

只能看孫子輩兒了。

朱允文,朱標的兒子,長短大小正合適。就他吧。

否則,換你是老朱,你能咋辦?




辣評歷史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視察陝西回來後,因抑鬱而逝,八月葬孝陵東側,即明東陵,諡“懿文太子”。就在同年,朱元璋就立朱標長子(其實是次子,長子早夭)朱允炆為皇太孫,由此下一任接班人正式確立。

為何朱元璋跳過那些勇武的兒子,直接選擇了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皇長孫呢?原因有三:

一、符合禮法

明朝是嚴格執行嫡長子制度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按照制度,嫡長子去世後,第二順位的繼承人就是嫡長孫,其次才是嫡次子,至於庶出的還得往後排,有法可依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2、愛屋及烏

對於皇太子朱標,朱元璋是十分滿意的。老朱剛猛治國,殺戮無數,但他不想讓後代也這樣,繼承人理應是個仁君,而朱標完全具有仁君的潛質。早前朱標生病期間,朱允炆小心侍候,晝夜不離開一步。這樣持續了兩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可見朱允炆同樣很仁孝,這令朱元璋滿意。

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明史》

3、以正視聽

就在朱標去世的當年,朱元璋直接立皇長孫為皇太孫,也是給眾多兒子一個信號:誰也別打主意,好好的當藩王。這個時候,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晉恭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都很出色,為了穩住局面,朱元璋必須當斷則斷,如果次子成為皇太子,那麼難免其他皇子也會覬覦此位,只要皇太子死亡,而其後的歷史也證明,次子、三子都在洪武年間相繼去世,如果按照順序列太子,難免引起戰亂(其實最後也沒有避免)。

朱元璋在朱標去世後,加快了清洗功臣的步伐,就為了給自己的孫子留下一個穩定的江山,還讓這些叔叔們拱衛皇權,怕他們造反,給與的軍隊還不算多,真是機關算盡啊。可惜天命不在朱允炆,其實以朱棣的實力是無法撼動朱允炆的江山的,無奈出了內奸,那真的是沒辦法了。


黑水布衣


苛政猛於虎,終明太祖一身智勇雙全大氣磅礴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深知功臣良將品行端泥。他誅殺功勳是為了撥剌安定身後事,致所以立朱標為太子是因為朱標是嫡岀長子乃馬皇后的寵子,太子仁孝賢明大義凜然,且有威望日隆必成大器,但天不甲年太子僅盛年而逝令太祖憂思難安。立太子子為皇太孫實乃誤國昏庸之舉,若早立燕王朱棣怎會有四年後的靖難之亂。可見護犢之心偏離天下大義,朱允文類與其父朱標,但有差之千里,優柔寡斷更多,無賢明仁德之明,被齊黃等眾大臣鼓惑削蕃弱侯必為天下眾宗氏蕃王而忌諱,因此一己之私護孫偏私形同於將甘柴放於烈火上待起驚天烈火。






94310417小云


公元1392年,朱元璋栽培多年的繼承人朱標病死,老朱十分傷心,隨後他便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直接忽略兒子們,將孫子朱允炆立為儲君,可以說是創下了歷史的先例,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朱元璋做出了這個決定呢?

出於對長子的彌補

朱標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承載了朱元璋全部的希望,如今他卻英年早逝,出於對朱標的思念和彌補,朱元璋決定從他的兒子中選出繼承人,而朱允炆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朱允炆自小聰明伶俐,深得爺爺的喜愛。在父親病逝之前,朱允炆又在病榻前悉心地照料朱標,可謂孝心十足。朱元璋也正是看中了這點,才決定將皇位傳給朱允炆。

天下人需要仁君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就大開殺戒,瘋狂剷除開國功臣,屠殺貪官汙吏,為的就是清除皇權的障礙,為後世子孫奠定萬世的基業。

到了晚年,朱元璋也明白屠殺並不是一個好的統治手段,天下更需要的是一位仁君,兒子們跟隨自己征戰沙場,崇尚武力,他們上位之後很可能又延續殘暴的統治;而朱允炆善良仁慈,必定可以善待百姓,使天下大治。

為了避免內亂

朱元璋迅速地將朱允炆確定為繼承人,主要也是為了避免大明王朝發生內亂。

太子朱標坐鎮東宮多年,朝中大臣們都支持太子,如果貿然改立其他兒子為儲君,不僅有違先前分封他們為藩王的旨意,還會遭到強烈的反對。此時順水推舟,立朱允炆為儲君,才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朱元璋選擇朱允炆為繼承人,本身也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朱允炆是小妾呂氏所生,也就是說,朱允炆是庶出的孫子,而朱棣是庶出的兒子,按輩份來說,朱棣更有資格繼承皇位,這隻能說是朱元璋偏心了。

朱元璋這樣的操作也給朱允炆帶來了後患。朱允炆在上位之後,因為自己庶出的身份,所以急於削藩,證明自己的正統性,這才惹怒了朱棣,導致後來發生了靖難之役。可惜了,歷史沒有如果。


逍遙侃歷史


朱元璋當皇帝的過程是比較富有傳奇色彩的,他是從社會最底層的人,通過起義逆襲成為皇帝的。

其實早在朱元璋之前,歷史上也有一個像朱元璋這樣差不多經歷的皇帝,他也是從社會底層,逆襲成皇帝的人。

這個人就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

可以說他們兩個的經歷都是差不多少的,所以,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後,他有很多制度都是在效仿的劉邦。

畢竟劉邦建立的大漢江山延續了四百多年,可以說自從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之後,能夠延續四百年的王朝還是不多的。

其它王朝頂多也就是延續三百多年。

不得不說漢朝能夠延續四百多年,確實是有可取之處的。

因此朱元璋要想劉邦學習學習,看看能不能使用劉邦的那一套制度,讓自己的大明江山也延續四百多年。

漢代的時候皇位的繼承人選是嫡長子,朱元璋也是把自己的接班人定位了嫡長子,可是,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他的嫡長子也就是朱標,竟然死在了他的前面。

白髮人送了黑髮人,這讓朱元璋痛心不已。

朱標死後,朱元璋也有動搖過,這個皇位到底是傳給兒子呢,還是傳給朱標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孫子。

最後,他還是決定傳給孫子,因為若是朱標不死的話,皇位本來就是屬於在他這一支血脈裡傳下去。

所以,這個根基是不能動搖的。

這就是為何朱元璋選擇自己的孫子繼承皇位,而不是選擇兒子的主要原因。

還有就是,朱元璋也效仿劉邦把自己的兒子封為了王,而且他們都可以豢養軍隊。在朱元璋看來,這些兒子也是可以幫助他的孫子朱允炆,守護他們家的大明江山的。

在朱元璋看來,他的所有的兒子,根本都不可能造反,也根本不可能想要自己當皇帝的。

畢竟劉邦的後代當中,有要想造反的,但是,都沒有一個能夠造反成功的。所以,他相信自己的兒子是不會幹這樣的傻事的。

再說了中央的軍隊真的是太過於強大了,地方諸侯王的軍隊,是不可能和中央相抵抗的。正是因為考慮到了這些因素,他還是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

這就是為何他把自己的皇位傳給孫子,而不是兒子的原因。


史學達人


朱元璋到了晚年,的確是老糊塗了,在糊塗的情況下,把皇位傳給朱允炆,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說朱元璋看中了朱允炆有才能,實在難以恭維這種說法,朱允炆的才能只停留在課本里,壓根就入不了朱元璋的法眼。

<strong>

01身經百戰的朱元璋,連朱棣都看不上,能看上朱允炆?

朱允炆作為皇太孫的時候,已經是1392年,距離朱元璋去世,僅僅只有6年時間。而太子朱標是在朱允炆作為皇太孫的同一年去世,可見朱元璋並沒有做多少考慮。

這一年朱元璋已經65歲高齡,因為太子朱標病逝,傷心過度,難免會做出一些糊塗事情來。如果說1380年,胡惟庸案子爆發,是朱元璋為了消滅宰相這個職位的話,那麼1393年藍玉案子的出現,就是朱元璋在為朱允炆清除障礙

那麼為什麼要清除掉藍玉這些功臣呢?只有一個原因,朱元璋認為朱允炆鎮不住他們。既然朱允炆鎮不住這些舊臣,朱元璋何必還非得讓朱允炆繼位呢?

恭閔惠皇帝諱允炆。太祖孫,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呂氏。帝生潁慧好學,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晝夜不暫離。更二年,太子薨,居喪毀瘠。 太祖撫之曰:“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為皇太孫。---《明史》

我認為朱元璋在後期也十分後悔當初的這個決定,他有這麼多兒子,哪一個不能繼承皇位呢?讓孫子繼位是無可厚非,可是孫子的能力擺在那裡,難道果真是要把大明王朝往火坑裡推嗎?

這些兒子裡,讓朱元璋最放心的,當然是燕王朱棣。因為朱棣的軍事能力很強悍,1396年的北伐就是朱棣作為主帥大敗北元。

所以說朱棣這樣的孩子做皇帝,才能讓朱元璋徹底放心。可惜朱元璋已經選擇了朱允炆,如果後來後悔換掉的話,會出現什麼狀況呢?

今後不管是哪位皇子上臺,朱允炆都不可能有好下場。出於對孫子的憐憫以及對死去長子的懷念,朱元璋也就將錯就錯了。既然錯了就要彌補錯誤,誅殺這些功臣,其實就是在彌補朱元璋當時選擇繼承人的錯誤。

02朱允炆日後的表現,也證明朱元璋的確錯了。

不是說朱允炆不能做皇帝,也不是說他沒有做皇帝的能力。在太平時候,朱允炆完全有能力做一個好皇帝。

可是明太祖朱元璋死了以後,明朝太平嗎?遠遠沒有達到太平的時候。明朝開國幾乎跟漢朝一模一樣,全國各地到處都是諸侯王。

這些諸侯王和各地方的官員混雜在一起治理地方,總歸是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因為朱元璋的私心,導致朱允炆註定是個不能太平的皇帝。

朱元璋希望自己的所有兒子都能夠成為地方上的土皇帝,至少都能夠享受皇帝的待遇。比如說賦稅、軍隊、百姓這些,諸侯王們都應該擁有。

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太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於孝陵。詔行三年喪。群臣請以日易月。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陰不言也。朝則麻冕裳,退則齊衰杖絰,食則饘粥,郊社宗廟如常禮。”遂命定儀以進。丙申,詔文臣五品以上及州縣官各舉所知,非其人者坐之。六月,省幷州縣,革冗員。兵部侍郎齊泰為本部尚書,翰林院修撰黃子澄為太常卿,同參軍國事。---《明史》

所以這就等於是把難題留給後人了,他自己把兒子們都安置好了,後人的事情他一點也不會去管的。

朱允炆上臺以後,面臨的第一件要事,那就是削藩。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沒有一個臣子敢說削藩的,可是朱元璋一死,這些人全都蹦出來了。

因為大家都讀歷史,只有朱元璋不讀歷史,他不知道諸侯王們造反是多麼危害國家的一件事。也沒有大臣敢跟朱元璋說明白這件事的利害關係。

所以事情全都拋給了朱允炆,明知道朱允炆能力不行,還把這麼大的一個問題拋給他,這又是老朱的一個失誤。朱允炆削藩的表現,實在是讓人覺得可怕,一系列愚蠢的政策,幾乎就是要把天下諸侯王都聯合起來對付朝廷。這一定是黃子澄這些把自己關在家裡讀書的人想出來的主意。

03朱元璋晚年殺戮太盛,側面證明了他逐漸糊塗了。

朱元璋的確嗜殺成性,可是在朱標死之前,他所有的殺戮,都是為了達到某種高層次的政治目的。比如說胡惟庸的案子,殺了3萬多人,這是什麼概念?沒有什麼變態的目的,恐怕不會有人願意這麼幹吧?

撤除宰相成為了朱元璋認為最對的一件事,宋朝的相權,幾乎架空了皇權,這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歷史已經發展到了這一步,君主立憲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了。

其實宋朝要是再延續下去,極有可能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可惜朱元璋一波3萬人的操作,將前面所有的努力付之東流,一夜回到了大漢王朝建國時的落後模樣。

不得不說,朱元璋撤除宰相,是有真知灼見的,這對維護皇權是有很大好處的。可問題是,沒了宰相豈不是要累死皇帝?朱元璋說我體力好,累就累點。

辛酉,命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申前約。壬戌,復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聽。甲子,遣使齊蠟書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

可是你的子孫也能跟你一樣牛嗎?當然不能,所以撤除宰相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一種選擇,明朝中後期那些首輔大臣,其實跟宰相沒什麼分別。

在朱標死了以後,朱元璋再殺人,可就有點過分了。幾乎是逢貪官就殺,有一個統計,朱元璋一輩子殺了15萬名貪官汙吏,其中一大半,就是在朱標死後殺掉的。

貪官的確可恨,可是殺了這麼多貪官,誰來做事呢?難道這15萬人裡面,就沒個輕重緩急的?由此可見,朱元璋晚年的確糊塗了,殺人殺出了慣性。那麼他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朱允炆,也就不奇怪了。

總結:嫡長子繼承製,釀成了多少政治危機?

明面上朱元璋選擇朱允炆,當然是有他的道理。朱允炆是朱標的兒子,朱標是嫡長子,朱元璋堅持嫡長子繼承製,所以才會選擇朱允炆。

可是朱元璋沒有想過,歷史上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到底出了多少麻煩事兒呢?最著名的當然就是玄武門事變。

  1. 李世民之所以要殺了哥哥李建成,就是因為李淵一味地堅持嫡長子繼承製。李世民分明比李建成更加優秀,為什麼就是不選他做皇帝呢?李世民心裡很不能理解,所以釀成了如此慘案。

  2. 劉邦晚年的時候,的確打算改立趙王劉如意做皇帝,可是經不住嫡長子繼承製的禁錮,最終在各方面壓力之下,選擇劉盈做皇帝。那麼西漢的下場呢?呂后專權,呂氏家族亂政,一時間老劉家差點被呂后給滅了種。

嫡長子繼承製的可行性真的還存在嗎?我們看清朝,他們就完全不認可嫡長子繼承製,從一開始到滅亡,基本上沒有哪個嫡長子繼承皇位的。所以清朝的皇族高層中,很少出現政變的情況。

朱元璋一味地堅持朱允炆做皇帝,那就是被嫡長子繼承製給禁錮了。其實他應該跳出來,好好看看自己的這些兒子。兒子登基,其他兒子們會不會互相殘殺,這要看登基之人的水平。可是孫子登基,兒子們一定會找孫子麻煩。


江湖小曉生


的確依照當時明朝的實際情況而言,朱元璋傳位給年幼的朱允炆,很容易引發諸王的不滿,必生一些不必要事端。當然事實也證明,朱元璋直接跳過兒子們傳位給朱允炆就國家層面而言,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既然如此朱元璋為何還執意要傳位於朱允炆呢?


第一點、對朱標的愧疚要在朱允炆身上彌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朱標的早逝與朱元璋有直接關係。朱元璋歷來殺伐果斷,在馬皇后病逝更是大肆屠戮開國功臣,寬厚的朱標是不忍心總是一次又一次的勸諫朱元璋。但在朱元璋看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朱標,為了子孫後代能坐穩皇位而不受這些驕兵悍將的脅迫。寬厚仁慈的朱標並不理解朱元璋的所作所為。最終抑鬱成疾,早早的便病逝了,朱元璋後來也明白過來了,出於對朱標的愧疚,只能在孫兒朱允炆身上彌補回來。


第二點、就江山社稷穩固而言

如果是隻是因為對朱標的愧疚,還不能成為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的理由。朱標如果還活著可能就不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因為其身為嫡長子且性情仁厚,朱家的諸位兄弟沒有一個不服朱標的。但,朱標一死,剩餘的諸位皇子個個心存想法,朱元璋無論選擇哪一位兒子,都會造成他們兄弟間的不和。

另一方面,諸王各個手握兵權,其中屬燕王朱棣、寧王朱權最甚至,如此一來在自己死後大明江山必將被自己的兒子們攪的天翻地覆,為了杜絕這種狀況發生。朱元璋想的是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諸位皇子一個都沒得到,或許心裡都平衡一點,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個都得不到才是真正的公平,所以朱允炆就這樣以皇孫身份繼承大統。



但是朱元璋怎麼都沒想到,自己解決了兄弟相爭的局面,卻也帶來了“叔侄相爭”,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自己孫子朱允炆的皇位,朱元璋泉下有知又作何感想?


像素說


趣談答案:因為朱元璋實行的是立嫡立長原則,而在這個原則的基礎之下,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小想法。

明朝的皇子繼承順序

明朝的皇子繼承順序和清朝的皇子繼承順序很不一樣,不一樣點之一就是朱元璋為了減少內鬥,指明瞭誰來當皇帝,誰不能來當皇帝。我們做一個假設,如果朱元璋有一妻一妾,而且這個正妻生出一個大胖小子,那麼好,這個大胖小子就來當皇帝,其他的人表現再優秀也不能當皇帝。

同樣的道理,如果朱元璋有一妻一妾,而這個妾像生出了大胖小子,在之後,這個妻才生出大胖小子,也是由這個妻生出來的大胖小子來當皇帝,而那個妾生出來的大胖小子不能當皇帝。

如果皇帝的妻子沒有生出兒子來,只是生女兒,而皇帝的眾多小妾當中有一個人優先生出了大胖小子,那麼這個大胖小子來當皇帝,其他的人不能當皇帝。

囉裡囉嗦一大堆

這樣講有點麻煩,大家聽起來有些複雜,我們單純的拿這個歷史事件來說,那就是朱標能夠當皇帝,朱棣不能夠當皇帝。

而朱標已經死去了,那麼需要在朱標的兄弟中找出最年長的那一個人來當皇帝。

但是朱元璋並沒有這樣做,朱元璋是讓朱標的兒子來當皇帝,為什麼呢?

因為朱元璋已經默認朱標當過皇帝了,當著當著當死了,所以需要從朱標的孩子當中挑選出一個人來當皇帝。

這就是愛

我們總是說愛屋及烏和恨屋及烏,就能夠看得出來,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大兒子是非常的疼愛的。

疼愛到什麼地步呢,疼愛到為了自己的大胖兒子導致其他的孩子們都厭惡自己,朱元璋冒著很大的政治風險,因為這一系列的繼承製度是由朱元璋提出來的,而自己提出來的制度自己不遵守,就很容易落下口舌。

但無論如何,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大胖兒子,也是該拼的拼了,該做的做了,剩下的一切就只能看朱朱允炆的造化了。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