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皇帝是因為有個好兒子,老爹才把皇位傳給他的?

願心悠


負責任的說,一個都沒有,

皇孫一般來說都很年幼,一個小孩子,能有什麼優秀的?能看出未來什麼?

即使很優秀,在夭折率那麼高的古代,能保證皇孫活到成年?

康熙35個兒子,沒有活到成年的有15個,這種幾率,能保證皇孫活到成年?

即使能活到成年,能保證他能順利繼位?顯然也不一定吧?

這麼多不可抗拒的因素,怎麼會因為皇孫而選太子呢?

選太子可不是皇帝一個心血來潮就能決定的,你看看康熙雍正、明朝的皇帝、歷朝歷代選太子,多少人參與其中了?皇帝就憑喜歡皇孫,就能選太子?萬曆還看中了朱常洵呢,怎麼沒選上?何況皇孫?

有這閒工夫,還不如培養好太子,太子培養他的太子,這樣世代相傳有用的多,說句不好聽的,皇帝培養的兒子們,能力有什麼大區別?你以為你小老百姓培養兒子呢?

說康熙看中乾隆,明顯就是乾隆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的,乾隆當時才十歲,康熙也就見過他一次,一次就看中了?當他相親呢?

至於司馬炎的太子司馬衷,那就更不是因為他孫子了,想過沒有,司馬炎二十多個兒子,怎麼沒有皇子爭奪太子之位?怎麼沒有大臣提出質疑?


南朝居士


這話又是看了《大明風華》想扯朱瞻基吧?

朱棣也許喜歡這個孫子,但朱高熾卻未必喜歡這個兒子,而且他的死是可疑的。

明仁宗朱高熾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繼位,次年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就死了。他死前不到一個月把皇太子朱瞻基打發去南京,如果他當時身體已經有問題,這麼幹就是不想讓太子即位;如果他身體沒問題,那就是猝死。

按《明史》朱高熾是五月十三死的

五月……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於南京。辛巳,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是日,崩於飲安殿,年四十有八。

而身在南京的朱瞻基六月初三就回到北京。

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

按當時的通訊速度,幾乎是趕不及的,因此朱瞻基很可能事先有所準備,也就是說他知道老爹快死了。

當時朱高熾之弟漢王朱高煦封在山東樂安州,此人一直存著奪嫡的念頭,長期關注北京朝廷變化,照理應該比朱瞻基更早得到消息,他做了不少安排,但卻沒能截殺太子


真正鱷魚不哭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要算朱高熾了吧。明成祖朱棣靠造反奪了侄兒朱允文的皇位,而在整個造反過程中次子朱高煦表現的異常出彩,深得朱棣歡喜。以至於朱高煦兇悍不法妄想篡奪太子之位,他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朱高熾又是如何保住太子之位且登基稱帝的呢,這都虧了他生了一個好兒子朱儋基。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傳說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的父親洪武帝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徵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覺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後非常高興,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正是朱棣對賢孫的喜愛朱高熾也因此得以保全太子之位。不過朱高熾雖然不受父親喜愛,但是其卻非常有才能,雖在位短短一年,其政績卻有目共睹。《明史》贊曰:"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於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儘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松於峭壁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憑藉“父以子貴”登上帝位的皇帝,當然要數雍正了。

雍正的好運,來自於一次康熙的造訪。

有一天,康熙心血來潮,想去雍正的府上走走。

聽說父皇突然到訪,雍正又驚又喜,驚的是康熙從來沒有來過,喜的是雍正知道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

雍正很會揣摩康熙的心思,決定趁這次機會,用兩個孩子來打親情牌。

於是,在康熙觀景吃點心的時候,雍正把兩個孩子領到了康熙的面前。

康熙本身就是個很有親和力的君王,這是已經是一個老人的康熙,看到兩個孫兒果然很開心,把他們叫到近前來問話。

這裡不得不說雍正的精明,康熙有90多個孫子孫女,真正見過的沒幾個,這就是帝王世家的無奈,普通的親情也是很奢侈的一個物件了。

兩個孩子裡,哥哥弘曆大方得體,應對如流,而弟弟弘晝則天生靦腆,躲在雍正身後不敢說話。

這一趟造訪,令康熙印象最深的便是弘曆這個小孫兒。

回到宮裡後,康熙就讓人去測弘曆和他生母的生辰八字。

測算的結果是弘曆的命格奇好,天生福相,康熙聞言大悅。

此後,弘曆便被康熙召進宮去,帶在自己的身邊。

康熙處理公文的時候,弘曆就經常在一邊給皇帝爺爺研磨,有時候陪著老人散散心。

這在皇孫中,弘曆是獨一份的殊榮,被康熙帶大。

後來,在定接班人的過程中,康熙一度無法抉擇,就有親近謀士建議,兒子選不出來,不如看看孫子吧。

此語一出,康熙茅塞頓開,於是,雍正成了下一任大清帝國的皇帝。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比較知名的因為孫子出色,因此傳位給他父親的有兩位,一位是明朝的明仁宗朱高熾,另一位是清朝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

明仁宗朱高熾

他獲得繼承人之位除了嫡長子的身份外,他的兒子朱瞻基也有著重要作用,這是正史上有專門記載的,他的父親明成祖朱棣喜歡二兒子朱高煦,又顧忌祖制要以嫡長子繼承,所以在選擇太子時有些猶豫不決,《明史》裡面記載,他為這個事詢問大學士解縉,得到的回答是:

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

這就是典型的因為孫子的優秀,而選擇了他的父親,而且朱棣在冊封朱高熾為太子後,還專門冊封朱瞻基為皇太孫,直接就指定了隔代的接班人,朱高熾在當太子的二十多年中,能堅持到繼位,朱瞻基的功勞是很大的,有他在朱棣和朱高熾中間做潤滑劑,朱高熾才能堅持到最後。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

雍正因為乾隆的優秀而被康熙給予繼承人之位,這個主要是小說和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描寫,實際上,康熙是先選擇的雍正,然後才幫他培養兒子,乾隆是在康熙六十年才入宮,被康熙專門教導,這個時候,康熙應該已經完全的確定了繼承人就是雍正。

只不過,因為政治上的考慮,他沒有公開,或許是為了保護這位繼承人,因為一宣佈誰是繼承人,那些沒有得到繼承人但又有實力的皇子是不會甘心的,就會用一切陰謀手段來推翻新太子,所以,康熙在不能明白宣佈,但又確定了雍正是繼承人的情況下,專門教導未來的乾隆,只是給一種隱晦的暗示,讓雍正放心,也讓其餘皇子存著一定的希望,不至於出亂子。

上述兩位比較著名的因兒子優秀獲得皇位的兩位皇帝中,明仁宗朱高熾是確有其事,而雍正皇帝的這種卻是傳聞,是小說家言,只不過因為康熙教導過乾隆的事實,被很多人相信而已。


孤寡老人講歷史


1. 最典型的是康熙傳位雍正的傳言。現在耳熟能詳的九子奪嫡歷史中有一項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就是雍正自己也說康熙喜歡乾隆這小子,才把帝位中轉下。但這未免粉飾太平,雍正的政治手腕還是強悍型的。但歷史上確實乾隆皇帝小時候得寵於康熙,這在乾隆晚年自己的說法裡得到驗證,參見記錄皇帝生活言行的《起居錄》。

2. 建文帝其實也是隔代相傳,可惜他爹死的早還是太子就掛了。不能算皇帝,但是朱元璋確實是隔代傳給朱允文。這點,毋庸置疑。

3. 接上一個,朱棣奪得皇位後晚年也遇到傳位的困惑。但因為他喜歡自己的孫子朱瞻基,加上大文豪解縉也對他說:您有個好孫子啊!他就乾脆隔代傳位,指明朱高熾到時要傳位給朱瞻基。(朱高熾本身就有戰功,可惜肥噠噠的難看,不太惹朱棣喜歡)。

4. 司馬炎建立晉朝後為立太子發愁。但是他喜歡司馬衷的兒子,覺得他的兒子像司馬懿,就沒聽大臣的換掉司馬衷。可是這個司馬衷在歷史上是個有名的傻皇帝,有大臣說災民餓的都吃不上飯了,他竟然問:那為什麼不吃肉粥呢?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八王之亂加上五胡亂華。晉王室跟著南渡。好不容易的統一局面開始了亂世。

5. 再往早了說的話也可以提一提周文王的故事。文王姬昌也是深受其祖父太歷喜愛,所以太歷就立了姬昌父親季歷為繼承人,老人家眼光好,文王和武王兩代人努力幹掉了商朝,開創八百年基業。


書痴世界


答,,眾所周知康熙帝是一位特別優秀的皇帝他少年時智擒鰲拜,平三蕃,收臺灣,兩度親征葛爾丹為清王朝前期的發展也為後來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礎,晚年時康熙帝非常喜歡他的孫子愛新覺羅弘曆不管是去熱河木蘭圍場打獵還是在承德避暑山莊接待新疆,蒙古,西藏的個族王爺還是喇嘛都會戴著弘曆一起讓他多見見世面多多的歷練,還有就是在弘曆十二歲的時候康熙帝就把他從王府中接到了宮裡親自培養他當時也是唯一一位由康熙帝親自扶養教導的皇孫,當時的很多大臣都覺得皇位是要傳給弘曆的但由於弘曆的父親雍正擋在中間,且雍正皇帝的表現和日常處理的朝政還算得體因此康熙只有把他對弘曆的愛和寄託放在了雍正身上在雍正駕崩后皇位也如實傳到了弘曆的手中!因此我覺得雍正的皇帝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康熙對弘曆的愛吧,雍正也因為有了這麼一位優秀的皇子,康熙把皇位傳給了他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農村之星


司馬衷,就是傳說中娶了醜女賈南風的那個西晉白痴皇帝晉惠帝。很多人都不理解史稱睿智而又子嗣繁多的晉武帝司馬炎怎麼會不顧江山社稷和祖宗基業,而出此混招,立唯一的傻兒子司馬衷為太子。這其中除了楊皇后姐妹不遺餘力的枕邊風,司馬炎自身成長的陰影外,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那就是愍懷太子司馬遹。由於之後的賈南風專政,這位太子被廢,慘死,世人漸漸忘記了他也是一枚與朱瞻基和乾隆一樣在其父親儲位之爭中,扮演了舉足輕重角色的籌碼。

《晉書》記載“太子時年五歲,牽帝裾入暗中。帝問其故,太子曰:「暮夜倉卒,宜備非常,不宜令照見人君也。」由是奇之。嘗從帝觀豕牢,言於帝曰:「豕甚肥,何不殺以享士,而使久費五穀?」帝嘉其意,即使烹之。因撫其背,謂廷尉傅祗曰:「此兒當興我家。」嘗對群臣稱太子似宣帝,於是令譽流於天下。”小小年紀,司馬遹就有安全意識,提醒晉武帝,“夜晚倉卒之間,應該防備非常變故,不應讓火光照見陛下。”晉武帝深以為然,並且對他大加讚賞。還有一次司馬遹陪同晉武帝考察豬圈,看著圓滾滾的大黑豬,他又對晉武帝建議說:“豬都這麼肥了,為什麼不殺掉來犒勞將士大臣們,卻讓它們在這裡白白浪費糧食呢?”,對此,晉武帝也很認同,不僅嘉獎了小司馬遹,還馬上安排人殺掉了那些豬,賞賜給了群臣。同時,《晉書》上還記錄了當時重要的一句皇帝語錄“撫其背,謂廷尉傅祗曰:「

此兒當興我家。」”晉武帝高興的撫摸著司馬遹的背,對廷尉傅祗說:“這孩子將來是會興旺我司馬家的呀!”而且晉武帝還經常當著群臣面,稱讚司馬遹像晉宣帝司馬懿,於是司馬遹的美名便流傳於天下了,這不得不說是對白痴太子進行了有效的助攻。

如果以上還不足以說明司馬炎由於司馬遹而有意立司馬衷為太子的,那下面這個說法一定會讓你對此有所認識。據說晉武帝司馬炎在位的時候,當時有望氣占卜的方士反映廣陵那個地方有天子之氣。於是乎,晉武帝立即想到了司馬遹,馬上封他為廣陵王,食邑五萬戶。以劉寔為師,孟珩為友,楊準、馮蓀為文學。這簡直就是搶灘制高點呀,如果晉武帝無心司馬衷,仍存變更之心,怎麼會讓他的兒子去一個有天子之氣的地方做王爺,這不僅是昭示群臣百姓司馬衷的儲君之位,也是暗示所有相關人等,皇太孫司馬遹是當仁不讓的皇位繼承人。

太熙元年(290年),晉惠帝司馬衷即位,立司馬遹為皇太子。但是《晉書》又說他“及長,不好學,惟與左右嬉戲,不能尊敬保傅。”翻看史書,雖然司馬遹顯得頗為不堪,竟然熱衷於賣肉,集市買賣等,但是卻沒有行大奸大惡之事,只是有些玩世不恭,遊戲人生的感覺。或許這也是作為一個庶子,他為了降低迫害的自保手段吧,但是終究沒有逃脫厄運,早早的被廢,被迫害而死。實在是一件讓人唏噓的人物。


梓元


在皇家體系中我們常常說母以子貴,事實上也有父以子貴的例子存在。

1、晉武帝司馬炎經過父祖兩輩人的努力,建立起了大一統的王超,結束了三國動盪時代。前期勵精圖治,但是後期安於享樂,不事朝政了。在繼承人問題上翻了致命的錯誤。皇后有三子,長子夭折,次子司馬衷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第三子司馬柬史稱沉著聰明,膽識器量非凡,也深受司馬炎的寵愛。按照正常邏輯肯定會立第三子為太子,但是剛經過三國動亂時期,立長廢幼,容易引起國家動亂。又因為司馬衷的長子司馬通非常的聰明,深得晉武帝的喜愛。最終晉武帝還是把皇位傳給了他的白痴兒子。後面賈南風(司馬衷的皇后)亂政,八王之亂,異族入侵等等一系列的悲劇。這是一個失敗的案例。

2、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奪取他侄子的江山。他有三個嫡子分別是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按照慣例,老大朱高熾是當仁不讓的太子人選,但是由於他身體實在太胖,行動多有不便。明成祖對他很不滿意,相反老二朱高煦英明神武,作戰勇敢還在戰場上救過自己的命,總之朱高煦非常像朱棣,骨子裡像,朱棣也成動過換太子的心思。但他有個好兒子就是朱瞻基,朱棣猶豫不決時問身邊的大臣解縉,解縉一句“好聖孫”終於打消了明成祖最後的疑慮。雖然朱高熾只當了一年的皇帝,但是他於民休養生息,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當時國情的政策,朱高熾和朱瞻基一同開創了“仁宣之治”。這是成功的選擇

3、雍正,九子奪嫡,這個大家應該知道的多一點。在陳道民主演的康熙王朝中康熙在千叟宴中曾說過,這裡有一個繼世之君,更有一個隔世之君。在雍正王朝電視劇裡也都能看出乾隆很小的時候就深得康熙的喜愛。康熙曾讓人查過乾隆的八字。言說此子天生富貴之命。後面乾隆明明可以打破自己爺爺康熙保持的最長在位記錄而提前讓位於嘉慶,也可以看出來當初這爺孫倆的關係是實實在在的親密。所以說雍正即位很定也有這一部分乾隆的原因。


雨落天成6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要算朱高熾了吧。明成祖朱棣靠造反奪了侄兒朱允文的皇位,而在整個造反過程中次子朱高煦表現的異常出彩,深得朱棣歡喜。以至於朱高煦兇悍不法妄想篡奪太子之位,他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朱高熾又是如何保住太子之位且登基稱帝的呢,這都虧了他生了一個好兒子朱儋基。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傳說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的父親洪武帝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徵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覺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後非常高興,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正是朱棣對賢孫的喜愛朱高熾也因此得以保全太子之位。不過朱高熾雖然不受父親喜愛,但是其卻非常有才能,雖在位短短一年,其政績卻有目共睹。《明史》贊曰:"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於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儘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