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康熙什麼時候決定傳位給雍正四爺的?

黃益坦


看過《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老四胤禛通過多年的努力,幹掉了一個個競爭者,最終奪得了皇位。從老四胤禛的角度出發,確實歷經萬難,奪嫡之路可謂艱辛。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視角,從康熙帝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康熙帝根本就沒得選,全劇的隱藏線索註定只能雍正帝即位。

那麼康熙帝到底是什麼時候決定傳位給老四胤禛呢?

一、

我們首先要找出《雍正王朝》全劇的重點線索,表面上看,就是老四胤禛從一個皇子,到郡王,再到親王,最後到皇上的晉級之路。整個路程充滿著勾心鬥角,你死我活,打敗了一個個對手,最終站到了金字塔頂尖,卻又戛然而止,留下了多少故事,講給後人聽……

但實際上,《雍正王朝》並不是宮鬥劇,也不是全部講的權謀,它的真正主線卻跟錢有關:

開篇一開始康熙帝為什麼憂愁啊,為什麼把底下的眾位皇子大批一番?

“玄燁把國事交給太子……還有你們這些阿哥們協同辦理,現在弄成這個樣子,我們還誰都不知道!胤礽,你怎麼說?”

康熙帝所謂的弄成這個樣子,是指什麼樣子?

就是老八胤禩說的那個樣子:

“兒臣認為,當務之急無非是錢糧兩項……”

這就是全劇的主要矛盾,那就是看似輝煌的康熙帝國,實際上已經千瘡百孔,問題重重。國庫沒錢不是一天兩天了,只不過到南方鬧災了,康熙帝才猛然發現,原來太子胤礽監國這麼多年,國庫都給掏空了。

於是整個劇情都是圍繞著國庫沒錢展開的,這就是全劇的隱藏主線,記住哦,這不是支線,是主線!

由於出了這個問題,康熙帝才醒過味來,一開局的朝堂之上,就對底下的皇子進行了一波考驗,這場考驗的結果如下:

太子胤礽一問三不知,只是機械的講要賑災,要修河堤,可是康熙帝問怎麼賑災,怎麼修河堤時,他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

“皇阿瑪英明睿斷,自有主張!”

把鍋甩給了皇帝,讓康熙帝很是鬱悶,轉而問老八胤禩,老八胤禩先是拍了一通馬屁,又提出瞭解決方案:

“第一,應該立即降旨災區臨近省份,命他們即刻調糧運往災區,第二,立刻降旨戶部,從國庫撥出銀兩搶修河工。”

二、

但是方案是提出來了,但是並沒有實事求是,因為實際情況是臨近省份已經無糧可調,而且國庫根本沒錢!此時有一個細節描寫,由於當天是打雷下雨,只有老四胤禛的鞋底是溼的,其他皇子都是乾的,也表明實幹家跟空想家的區別。

隨後老四胤禛提出的方案才是最恰當的方案,先是馬上撥出僅有的銀兩在直隸一代買糧運往災區,並且派出欽差到南方籌款賑災,修河堤。

康熙帝隨後自言自語道:

“災患如此,皆因人事不修,人事不修,上天才降下災禍!”

說完這句話,他把頭歪向太子胤礽,瞪了足足有好幾秒,看得出,他對太子胤礽是有想法的。

由此,整部劇就定了基調,那就是國庫沒錢,而且人事不修,後面所有事件的發生,皆由這兩件事而起。

我們先說國庫沒錢:

治國其實跟養家在某種程度是沒有區別的,不管是治國還是養家,都離不開一個“錢”字。而決定錢多錢少的因素無外乎兩種途徑,一個是開源,一個是節流。

康熙帝當權時期,稅收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穩定的,此時各地鬧災,康熙帝又比較“仁愛”,更不可能提高稅收,那麼開源這條路暫時行不通。那麼從節流入手,不難發現,國庫的銀兩流向不太正常,竟然都被官員借走了?

用鄔思道的話講,借錢的人分為三類:

一類是不得已而借之,一類是居功自傲而借之,還有一類是貪得無厭而借之。

其實康熙帝是真的想追回欠款,但是擋在老四胤禛面前的對手也著實強大,不要以為一直是老四胤禛孤軍奮戰,其實康熙帝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

魏東亭為什麼會自殺?難道康熙帝不知道他的錢花到哪裡了嗎?

他當然知道,但是魏東亭這個攔路虎不除,後面追繳欠款根本無法進行,但是康熙帝又仁慈,沒有想到魏東亭真的會自殺,於是自掏腰包替那些老臣還款。由此,鄔思道分析的第二類人,敗下陣來,此時攔在老四胤禛面前的就剩下皇親國戚了……

康熙帝不適時宜的叫來太子胤礽,讓他管管下面的人,不要以為是管老四胤禛,其實是讓他管管老十胤誐:

“你是太子,底下人做的不對,你說說嘛。”

結果太子胤礽誤會了康熙帝,他給免了大家的欠款,延期繳納,就因為太子胤礽的行為,讓整個追繳工作功虧一簣,氣得康熙帝感慨一句:

“這就是我大清將來的皇帝嗎?”

三、

也正是由於國庫沒錢,康熙帝對錢看得很重,甚至都默許了太子胤礽買官賣官,但是從內心來講,他是鄙視太子的。

因為要還戶部欠款,太子胤礽的手下揹著他收了任季安的銀子,這就是掀起朝政動盪的張五哥“刑部冤案”事件。

後來的事情就是一件套一件,一步步走向了康熙帝所不希望看到的境地,這裡面又涉及到“人事不修”的因素,而導致這一切的根源歸根到底就是因為國庫沒錢。

我們回到剛才的話題,既然節流出現了問題,那麼就從開源入手唄?

老四胤禛之所以賑災成功,就是因為從鹽商手裡“勒索”到了錢,但凡國庫沒錢,要想開源,也就只有三種方式。這三種方式在《雍正王朝》中都有體現,但是不太明顯,但是在《大明王朝1566》中就相當明顯了:

分別是掠之於民,掠之於商,掠之於官!

《雍正王朝》裡,民窮,無法掠,先是老四胤禛對鹽商入手,後來開始從官員入手,等到了雍正帝即位後,連讀書人和旗人都不放過,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國庫沒錢的困境。

康熙帝說的很清楚:

“從鹽商身上弄那麼一點,一次可以,兩次行嗎?黃河、淮河今年治了,明年又決……治國的根本不在於此!”

由此,老四胤禛跟康熙帝有一段深刻的對話,這段對話就是後來雍正帝即位後推行的三大改革有關,尤其是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這就涉及到康熙朝的稅收政策了,按照劇中的說法,改革前稅收主要是人頭稅,所謂的人頭稅,就是按照人頭收稅。這種稅收一開始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可是隨著國家穩定,貧富差距拉開,這種稅收的弊端就逐漸顯現,舉個例子:

我們大家每次看公佈的平均工資,都有一種淡淡的憂傷,不乏有人會這樣留言:

“我何止是拖了大家的後腿啊,簡直連腳後跟都碰不到……”

那麼如果大家交稅都是一樣的,貧困山區的人怎麼活?不能活那就只能賣兒賣女,賣地,而有實力買地的人都是有錢人,而且很多是士紳階層,還不用交稅。

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還不斷的吞併土地,不交稅的也越來越多,國庫當然沒錢啦!

四、

所以,在追繳戶部欠款之前,老四胤禛就跟康熙帝分析過稅收的利弊:

“這樣一來,土地年年兼併,貧富日益不均,而國家的稅收確是年年減少!”

難道康熙帝不知道嗎?

他當然知道,當時他就一拍大腿回覆了老四胤禛:

“你能看到這個弊端,說明你肯用心思,其實朕何嘗不清楚!”

只是幾次想丈量土地,結果報上來的都是假數據,京城的官員不借錢的反成了另類,由此老四胤禛才推出了“孤臣”一詞,這時候他們兩個把重點都放在了“臣”字上。

其實並不是康熙帝推行不下去,而是不願,康熙帝最在乎的就是他的名聲,包括後來廢太子,也是不止一次的問周邊的人:

“如果朕再次廢了太子,那麼千秋萬代之後,史書會怎麼評述?”

而推動這項改革,觸犯的就是當年更康熙帝一起打天下,一起坐天下的人,寒了這群人的心,與康熙帝的“仁德”不符,這也是他能德高望重,統治穩固的根基所在,動了這個根基,朝政不穩。

但是,康熙帝心中也十分明白,朝廷長此以往,必然會引發更大的災難,就像當初南方賑災一樣,如果賑災不利,數十萬災民瞬間就能變成數十萬義民,到時候洪水淹的就不是黃河兩岸了,而是紫禁城!

而自己底下的這些皇子,哪個能繼承遺願,大力推行改革呢?

老大自不必說,實在是愚蠢的像個豬,竟然說出替父殺弟的話來,對待自己的親弟弟尚且如此,還指望他能很好的對待百姓?老二太子也不行,雖然自己一遍遍給予機會,可是每次都讓自己失望,既不得民心,又不能籠絡百官,缺乏壯士扼腕的精神,是不可能推行的好新政的;老三更不行,他本身就是讀書人的代表,他的支持基礎也是讀書人,以後要革這類人的命,根基必然不穩;老八則走的精英路線,上臺依靠的也是這批人,以後改革也是需要這批人,動不了這批人,改革就是一句空話……

康熙帝說的很對:

“八阿哥胤禩處處學朕,可他處處學的不像,朕是以寬仁治國,他是以寬仁收買人心,朕對下面已經放縱過度,他卻比朕還要放縱!”

所以遍觀眾多皇子,真正有魄力,有毅力改革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老四胤禛:

老四胤禛號稱“冷麵王”,誰的面子都不給,前期江南賑災得罪一部分人,追繳戶部欠款又得罪一部分人,且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孤臣”,“孤臣”到“孤君”也就是一個身份轉換。

而他能推動改革的重要原因,就在於軍權牢牢握在手中,後來他成立軍機處,也是為了加強軍權控制。正是由於他的性格使然,惡人還需“惡人”治,就像主題曲唱的那樣:

“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說身後罵名滾滾來。”

所以,雍正帝上位,就是為了彌補康熙帝的過錯的,而康熙帝也確實有難言之隱,在他駕崩前就說了:

“朕相信,你一定能刷新吏治,匡補朕的過失!”

後來雍正帝確實是勵精圖治,拼命推動改革,雖然操之過急,不過也確實沒辦法,也正是他的嘔心瀝血,這才延續了大清的壽命,給乾隆帝留下了一片大好河山……

當然,由於推動改革過程中得罪了讀書人,這才留下了滾滾罵名,畢竟得到實惠的老百姓,大都不會寫字啊,而且沒有話語權,雍正帝也確實委屈!

由此,我們分析出,其實從一開始,就註定了老四胤禛會當皇帝,至於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可能是在弘曆得了金如意的時候,可能是老四胤禛提出“孤臣”時,可能是老四胤禛空手接白刃時,也可能是死鷹事件之時,至於到底是什麼時候,我想該劇一開播的時候就註定了他是皇帝!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在電視劇裡,雍正的繼位之路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康熙下定決心決定傳位給雍正,是老八在壽宴上送死鷹之後。在此之前,康熙還沒有下定決心。他仍然想繼續考察雍正和胤禵,看看他倆到底誰更合適一點。

但是送死鷹的事情讓康熙心力憔悴,身體一蹶不振,眼看就要燈幹油盡了。皇位的繼承問題不能再拖,必須立刻下決定。首先,康熙要找出死鷹是誰送的。

是十四爺嗎?肯定不是!因為康熙在第一次廢太子時,就被假的太子手諭忽悠過,冤枉了胤礽。後經張廷玉提醒,立刻頓悟。這次看到死鷹後,康熙非常的鎮定。肯定立刻想到了死鷹必不是老十四送的。

老十四經過歷練,已經長進了很多。康熙也評價他:“看起來,胤禵也會動心思了。”

如果不是胤禵送的,那有膽量幹出這種不忠不孝之事的人就只有老八了。問題是,康熙只是懷疑,沒有證據。

結果,康熙還沒有發話,老九和老十自己就先跳出來了。



現場那麼多人,那麼多阿哥,都跪在地上不敢吭聲,唯獨老九和老十跳起來了,嚷嚷的最厲害。

平時也沒有見這哥倆很孝順自己啊?

現在這麼積極,真是應了那句老話:『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老九和老十這麼積極,說明他們事先肯定就知道了。而他們又一向唯老八馬首是瞻。所以幕後黑手肯定是老八,這支死鷹必然是老八送的了。


此時老爺子仍然在沉思中。這麼多年都在捶打老八,希望他能有自知之明,可惜這個人就是痴迷不悟。老十四還太嫩了,他不是老八的對手。老三又太文弱了,不是老八的對手。只有老四還行。

老四雖然不結黨,但是老四的手腕強。此時也唯有老四可以制衡老八黨羽。因此,康熙決定傳位給雍正,其實就是在送死鷹之後。



這麼說,有三個理由:

首先,康熙始終都沒有放出老十三。

放出老十三就意味雍正的皇位十拿九穩了,可是康熙始終沒放。這說明老爺子之前,還沒有下決心。現在決心已定,想放也來不及了。只能先安排好後事,賣個人情給老四,讓他去放了。

其次,康熙安排的傳旨人並不可靠。

傳旨人是誰?朝三暮四的隆科多。老皇上在無人可用的前提下,想到了隆科多。這個人對康熙的忠誠沒得說,但他不是雍正的心腹。讓隆科多宣佈繼位人,可見康熙謀立之倉促,決心所下之遲。

第三,雍正也並非是沒有缺陷的人。

康熙很清楚老四的缺點,曾經就批評過他的辦事風格。遇事容易急,愛與別人較真,不會權宜變通。這種性格,做一個輔國匡民的孤臣可以,做皇帝就不太合適了。


康熙看的不準嗎?非也,康熙實際上看得非常準。雍正繼位後,立即下令清查藩庫虧空,完全就是不切實際。結果後來還鬧出了諾敏欺君事件,皇帝的顏面蕩然無存。在這個期間,沒有人敢站出來指點雍正。就是因為他的性格太容易急,稍不如心意就翻臉不認人。大臣其實都很怕雍正,也包括老十三。

但是雍正的這個缺點,跟老十四比起來,又稍微好一點。因為老十四比雍正的性格更急,極容易被高智商的人利用。簡單點說,雍正只是性格欠了點,智商沒問題。老十四是智商和性格雙欠。



至於康熙臨終前跟老四說的那番話,我覺得可以理解為:老四啊,我早就看好你了,之前的三上三下也是對你好,目的是歷練歷練你。現在傳位給你,你要是繼位了可要對我感恩戴德喲,不能搞政治清算這一套。

然後雍正繼位了,感激涕零於老爺子對自己的賞識。明明就是一個守成之君,硬是給加了一個“聖祖”的廟號。我甚至懷疑歷史上也是這麼一個情況。雍正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意外的獲得了皇位,對老爺子無比推崇,千古一帝就是這麼吹出來的。


至於之前雍正取得的那些政績,比如江南募捐賑災、清理戶部虧空、推舉太子復位,弘曆的大放異彩、推舉老十四當大將軍王。這些都只是雍正的成長過程——雍正在康熙心中重要性的變化過程。

江南賑災和清理虧空:雍正從眾阿哥中脫穎而出,讓康熙關注到了他;

舉薦太子復位和弘曆的出彩:康熙已經在心裡把雍正列為太子候選人;

舉薦老十四當大將軍王:二人一文一武,九子奪嫡變成了二選一。

送死鷹事件之後:礙於老八的勢力,十四阿哥冤枉出局,最終雍正勝出。

所以,電視劇中康熙決定讓雍正繼位,就是在送死鷹之後。


Mer86


我的答案是:《雍正王朝》中康熙是在熱河兵變時決定傳位給雍正的。

熱河事件之前太子與鄭春華的事就被康熙發現了,康熙已顯示出對太子的失望,四爺此時已經接手了很多得罪人的差事,其他兄弟都在爭權奪勢,唯獨雍正實實在在為康熙分憂,康熙已對雍正抱有希望但是他還下不了決心。

是否記得死鷹事件,那是老九模仿老十四的筆跡調包死鷹換隕石,熱河事件明面上是太子謀逆作亂,實際上背後推手是八爺。

熱河事件是老九模仿了老十三的筆跡調的兵,由於事出倉促康熙不得不囚禁太子,處分老十三。

此時跳出來一個大阿哥,要替代康熙動手殺太子胤仁,已獲得自己長子繼位,讓康熙很是憤怒,大阿哥竟然用魔咒來謀害太子胤仁,為了皇權而不顧及手足,簡直是喪心病狂,從此大阿哥徹底被否定了。

太子被廢,康熙要選繼位人,滿朝文武,上書選了八爺,可見八爺勢力之大,但是正是此舉,暴露了他謀害太子謀逆的行為,康熙對老八也失去信任,不僅不信任他而且開始打壓他。復立太子胤仁就說明了康熙是在牽制八爺。此時康熙對四爺和十四爺是最看好的,希望他們兄弟連手,畢竟是一母同胞,然而老十四是心胸狹隘,用來治兵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用來治國必然壞事,他同老十三一樣是性情中人。

康熙最終打壓了老八,把兵權給了老十四,囚禁了老十三,老十三是俠王,容易被陷害,康熙皇帝軟禁了他實際在保護他,希望通過十年,他能夠成熟起來,做雍正皇帝的得力助手,兵權給了老十四希望他將來能夠統領軍事輔佐雍正,兒太子的復立,就是為了打擊八爺爭取時間,太子二度被廢,則是必然。


巴巴里阿影視


既然題目是問《雍正王朝》裡的,那我們就只說《雍正王朝》裡的情節,康熙有傳位給雍正,大概有以下幾處細節可以發現了出來。

第一,在雍正要接追國庫欠款的時候,康熙要讓雍正做一個“孤臣”,而“孤”正是皇帝才使用的,那麼“孤”是從“孤臣”開始做起的,另外康熙拒絕讓老十三幫助雍正,就是要讓做一個真正的“孤臣”。

第二,熱河行宮的那場狩獵比試,康熙把那個應該屬於太子的明黃如意做為獎賞,最後給了雍正的兒子弘曆,這個就有點隔代傳位的意思了。

第三,老十三和老十四在殿前打架,老十四還因為康熙責罰佟國維和老八的事情,與康熙頂嘴,氣得康熙拔劍想要殺老十四,雍正用手來擋這個劍受了傷,不過,事後康熙竟然封雍正與老十四之母德妃為皇貴妃,並且讓弘曆進宮,他要親自培養。

老十四做錯了事情,康熙反而晉封德妃,顯然不可能是因為老十四,而是因為雍正,抬高德妃的地位,自然也就抬高雍正的地位。

第四,康熙讓弘曆寫字,弘曆說太高夠不著,康熙竟然讓經歷騎在他的脖子上寫,雍正看了,大吃一驚,默默退出去,另外弘曆與康熙在雪地那邊玩,都可以看出康熙十分喜歡弘曆,典型的好聖孫的情況,那麼要傳位給弘曆,必然要先傳位給雍正。

第五,死鷹事件之後,張廷玉、王琰、馬齊、雍正等人者遭到了罷黜,其實這個是在保護他們,雍正自以為自己沒戲的時候,鄔思道向雍正指出,康熙之所以不徹查死鷹事件,就是為了求穩。

而穩對雍正有利,亂對老八和老十四有利,那麼康熙此時求穩,顯然是為了雍正,也就是這個時期才大概確定是由雍正繼位。

太子是在第一次被罷黜的時候就失去了資格,而老八是太子第一次被廢黜之後,眾官聯絡推舉老八的時候失去了資格。

而老十四,是在熱河行宮偽造太子手諭調兵,雖然當時沒有查,但事後肯定也必然會查出來,康熙後來讓老十四當大將軍王,其實是在分化老八和老十四。


歷史簡單說


在一廢太子以後,老十三和老十四在殿外打架,作為“八爺黨”的主幹老十四為老八鳴不平,氣的康熙拿劍要砍,一個老八跪著抱著康熙的雙腿,一個老四用手直接抓住康熙的劍刃,血流不止。

康熙怒氣漸消,在養心殿休息,而德妃烏雅氏帶著兩個兒子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來給皇帝請安謝罪。

當時康熙看了德妃烏雅氏兩個兒子,就封烏雅氏為皇貴妃。康熙這個舉動可謂意味深長,烏雅氏不明白,老四疑惑,老十四也疑惑。但是,康熙內心是雪亮的,加封烏雅氏就是因為老四胤禛。

其實,胤禛在以前辦差過程中就深得康熙讚賞,江南募捐,追討國庫欠款等等多項難辦之事都讓他完成,康熙對他的能力也是極為認可,而且,最為難得就是他不像老八那樣搞小圈子,試圖利用圈子的影響力來奪取皇位,康熙很是反感。

於是,康熙對眾皇子的態度都是不一樣,對老大胤褆的痛恨,對太子胤礽的失望,對老四胤禛的欣慰,對老八胤禩的厭惡,對老十三的疼愛,對老十四的反感。

故而,老八越是策劃八爺黨不停的搞小動作,他就離皇位越來越遠。唯一能夠大公無私辦好差事的就是老四胤禛。



毋庸置疑,《雍正王朝》中頭腦最為縝密和最富謀略之人自然是康熙。故而,康熙看人都是看的特別的準,他雖然明白老四能力最強,最有決斷力,但是老四身上還有很多不利的一面,必須要加以磨練。

二廢太子以後,康熙就沒有復立太子,而十三爺受到牽連,導致被圈禁十年之久,而老四就是孤身一人面對八爺黨的各種手段,正是如此,才讓老四越發成熟,面對問題不至於衝動,面對選擇不至於茫然,面對攻擊不至於動怒。康熙看到了胤禛的成熟,而在推薦老十四做“大將軍王”時又體現心胸和風度,這一切都讓康熙甚為欣慰。

在“死鷹事件”以後,八爺就徹底無緣繼承人,詛咒自己的父親,真可謂“自作孽不可活”,而後就是康熙安排老四的順利接班。當然,康熙的一系列動作又是深奧無比,特別是把四爺和張廷玉馬奇撤職,對八爺和十四爺都沒有處理,這其實都是最終為四爺繼位做好了鋪墊。

可見,康熙早就內心有打算,而只是用一些時間去考量老四,考量他的能力以及心胸,而老四也著實做到了。反而是八爺黨一直興風作浪,十四爺又異軍突起,讓局勢更加複雜,但是康熙就是任你驚濤駭浪,我自巋然不動。



胤禛用自己的實力和隱忍最終得到皇位,這其中不乏陰謀詭計,畢竟鄔先生是真正的陰謀詭計的行家,所以康熙每次出題,胤禛都能答對,因為他的軍師能夠揣摩到康熙的帝王心術。

自從康熙第一次被廢以後,康熙心中就應該有人選,他的內心必須要想一個問題,就是太子廢了以後,誰來做太子?

雖說讓朝廷官員來推選,但實際上他既然出題,就應該把答案准備好,不太可能只出題,讓別人給答案。

官員推舉的人選與他內心答案不符,故而他就復立太子,說白了就是隱藏內心的正確答案,讓太子成為擋箭牌。

而康熙內心的正確答案,誰都不敢問,也不能問,只能去猜!而此人是誰呢,自然是四爺胤禛。

只能說,康熙才是真正最有心計之人,其它的都是答題交卷之人,最終老四胤禛考了80分,老八胤禩考了20分,老十四胤禵考了30分。




忠肝義膽嶽老三


《雍正王朝》中,康熙最終決定傳位給雍正是什麼時候,我認為就是雍正推舉自己的一母同胞的弟弟胤禵為大將軍王,當康熙看到雍正所寫的奏摺時候,康熙一邊看著雍正的推薦奏章,同時,心裡也就確定,雍正就是自己的接班人。


這其中最直接的證據就在鄔思道這裡。

當西北叛亂爆發,傳爾丹六萬大軍全軍覆沒,康熙希望從皇子中選擇一位,晉封大將軍王,帶領大軍前去平叛。

最開始雍正是要準備舉薦十三爺為大將軍王,但是鄔思道認為不能舉薦十三爺,而是應該舉薦十四爺,不僅是為了保全朝廷的十萬大軍,更是是作為交換,將年羹堯安插到西北控制老十四的後援,同時鄔思道也提到了康熙繼位人的問題,這是要讓康熙看到雍正的胸懷,看到雍正懂得以大局為重。


“太子一位虛懸,皇上又日漸蒼老,這大清的繼位人,才是他老人家最大的心事。這個繼位人皇上心裡早就有數了,可又一直不把他抖摟出來,為什麼?一是為了要保護他,以免重蹈廢太子的覆轍;二是要進一步觀察他,看他這個人是不是有人君的氣宇。

四爺,您如果真的有這個氣宇,這一次,一定要以朝廷的大局為重,力保十四爺出任大將軍,而不是去爭這個大將軍。”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是鄔思道最後一次就康熙選擇繼位人的問題向雍正出謀劃策,之後再有這樣精彩的分析就是康熙駕崩前,他們已經基本確認了雍正是康熙的繼位人後,對奪位的形式進行分析以及對具體計劃的部署了。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最為傳奇的地方就是他能夠通曉康熙內心的所思所想,為雍正的奪嫡之路出謀劃策,是雍正登基的最大功臣。但是對於觀眾而言,鄔思道的存在以及鄔思道的精彩分析,能夠非常直接的將複雜的劇情和其中各種陰謀陽謀解釋清楚,前後劇情得以呼應,不至於那麼晦暗難懂,因而鄔思道的這段話便成為了最重要也是最為直接的證據。


康熙之所以這個時候確認雍正為繼位人,就是要最終考核雍正對於兄弟們的態度,這也是康熙最不放心的。

“九子奪嫡”讓康熙的兒子們打做一團,關係勢同水火,一方上臺,另外一方難免會受到清算,這些都是康熙多不願意看到的,也不想讓發生的,他希望的是一個能有人君氣宇,有包容心的皇帝,這樣不僅能讓阿哥們人盡其用,有利於朝廷,也不至於兄弟鬩牆,骨肉自相殘殺。

而雍正也正如鄔思道所言,在康熙面前果斷舉薦了十四爺出任大將軍王,贏得了康熙的讚賞,也讓康熙對於雍正最終放心。因為康熙經過之前的考察,對於雍正其他方面都很滿意,唯獨不放心的就是他日後對於兄弟們的態度,所以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都不忘記提醒雍正:“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傷害他們。”這些都說明了康熙的擔心,也成為了康熙考察雍正,以及考察其他皇子的最後一道題目,有沒有人君的氣宇,能不能包容兄弟和臣下,而此時的雍正,交給了康熙最為滿意的答卷,康熙也就此最終決定將大位傳給雍正。


為什麼不是之前的某些劇情?因為之前的劇情都是鋪墊,都是康熙對於雍正的考察,並不是最終確定。

雍正前往江南辦差,追比戶部欠款,百官推舉新太子時堅持推舉廢太子胤礽,這些都讓康熙看到了雍正的辦事能力,以及雍正對於國家、對於朝廷,對於自己以及對於太子的忠心。但是這個時候,康熙是完完全全沒有傳位雍正的想法的,這個時候太子的地位非常穩固,康熙的選擇始終都是太子,對於雍正,康熙希望他做“孤臣”,是在為太子未來的道路鋪路,對於阿哥們,康熙的培養目標都是福全、傑書這樣的“賢王”。

而當眾燒燬《百官行述》則讓康熙對於雍正另眼相看,康熙的默許就是對他行事公允,不趁人之危的最好肯定,也是康熙所倡導的忠恕之道的體現,再加上太子胤礽繼續的隨心所欲,出事有欠分寸,也讓康熙對於雍正有了更多的信任和喜愛。

與此同時,康熙也在有意無意的為雍正鋪路。升格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為皇貴妃,就是為了提升雍正的出身,平衡與八爺黨勢力對比;封十四爺為大將軍王,為的是幫助雍正分裂八爺黨;把弘曆帶在身邊是為了親自調教下一代的核心骨幹;圈禁十三爺,也是為了能為雍正培養一位幫手;此外,對於四爺府上唯一出名的年羹堯,也是一路提拔,放在了重要位置上。

這樣,一邊是考察雍正,另一邊也是在為他鋪路,當然,康熙同時也在看著其他阿哥的表現,但是最終,在推舉大將軍王這件事情上,雍正舉薦十四阿哥為大將軍王,讓康熙非常的滿意,而康熙也最終決定將皇位傳給雍正。


雍親王府


康熙的心中的繼承人是這部劇中最大的“懸疑”,鄔思道對於雍正相當於張良對於劉邦,“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士,到康熙油盡燈枯安排後事的時候,才確定康熙真正傳位人是雍正。那麼以前他把握康熙帝王心術,給雍正的建議更多的是謀略,怎樣去讓雍正讓康熙更多的青睞。

康熙什麼時候選定雍正為繼承人,最有力的證據的臨終前單獨召見雍正,向他交代後事說的話。分析可知是太子二次被廢,十三阿哥被圈禁的時候。

康熙原寄希望於太子,然而其非人君之才。後分析了八阿哥學康熙假仁假義收買人心,讓他即位會拖垮大清江山。十四阿哥心胸狹隘,帶兵能力剛及格、沒有能力做好帝王。十三阿哥,指出了他們光明正大的俠王,義氣用事不適合做帝王。最關鍵一點是囚禁十三阿哥十年,怕他惹禍牽連雍正,這可怎麼辦?其實,就是點明瞭太子已經不抱希望了,不得不圈禁十三阿哥保護雍正,說明太子被廢和十三阿哥是同一事件,可以確定雍成為康熙心中繼承人。當然康熙還不放心,又用大將軍王的人選考驗了雍正的人君氣量,確定他可以善待自己的兄弟和臣民。

說說康熙的立儲的帝王心術!

第一,康熙喜歡儒家理論。提倡忠孝仁義,臣子忠於康熙,兒子孝順父親,民心是天下百姓之心,君主善待臣民。兒子們不可爭位,大臣不可參與立儲。

第二,康熙善於政治平衡。太子復立有對他的偏愛,也有看到兒子大臣為爭皇位,已經發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只有太子才可以實現各方平衡,不然立雍正為太子,是壓不住八阿哥一方勢力的。

第三,康熙思慮全面周到。擊破八爺黨,跟佟國維唱一出雙簧;二次廢太子,做一個大局引君入甕;傳位四阿哥,進行人事調整安排輔政大臣傳詔書……

第四,康熙謹慎選繼承人。施政寬鬆,吏制腐敗,接班人要成為孤臣,來匡正自己的過失。調離貶謫太子舊人,讓太子成光桿司令;當眾擊破八爺勢力,讓他徹底失去眾望;分化十四阿哥八爺,讓其脫離八爺集團;四阿哥冷麵王形象,最終通過孤臣考驗。

這部劇分析康熙帝王心術內涵豐富,作答所限制留給大家思考發揮!


物語影視


第84期總680期

日堯居k古史上期說道康熙皇帝駕崩前召見隆科多,下了兩道詔書,生與死都在其中!這期分析康熙帝什麼時候決定並表現出傳位皇四阿哥胤禛?

針對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清理戶部虧空及官員欠款,四阿哥胤禛接了這個差事,沒人接,可是雍親王府的“鄔思道”不是這麼看,鄔思道認為四阿哥胤禛應該接差。

【康熙帝欣賞胤禛做孤臣】

原因是在此沒人替皇帝分憂解難之時,特別是康熙皇帝這麼多兒子,竟然沒人出面,是在過不去,另外此刻辦這個差事,老皇帝康熙不會忘記,何況太子胤礽舉薦、八阿哥胤禩舉薦,無論他們什麼目的,是看笑話,還是打擂臺,都幹!

都說康熙盛世,黃河、淮河,今年清理了,明年還是絕口,遭罪的還是老百姓,比如戶部欠款,今天清理賬目,明天又借走了,必須要有制度,要有朝廷的章程。

好,做孤臣好!要做就做一個純粹的孤臣,所以;這次清理戶部虧空欠款,十三阿哥胤祥就不要摻和了,做一個真正的孤臣難吶!

【康熙帝把玉如意賜給弘曆】

那次康熙皇帝去熱河木蘭秋獮,這是一年一度的皇家園林狩獵,滿洲貴族及蒙古各部落王爺都參加的大型練兵活動,也是與蒙古各部落溝通感情的方式,格外熱鬧。

既然是木蘭秋獮,皇帝來了,蒙古各個部落是王爺不能白來,各自帶著禮物獻給康熙皇帝,還有給太子胤礽的禮物,因為他們要與下一代儲君打理好關係,也有禮物!

蒙古王爺送給太子胤礽一把精緻玉如意,此刻太子胤礽不在,康熙帝說;好,替太子胤礽收下,可是這位康熙帝不但沒給太子,竟在第二天公開把“玉如意”給了弘曆。

【太子兵變,胤禛控制胤礽】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南巡,這年康熙皇帝的五十九歲了,按照那個年代已經是花甲之年,也可能是康熙皇帝的最後一次南巡。

北京的十四阿哥胤禵傳來“密摺”,裡面就一封太子胤礽給江夏鎮任伯安的私信,康熙皇帝看了這封信後感覺到此事的嚴重,任伯安的小舅子劉八女及任伯安的等等任季安,那是用錢買賣人命的主,任伯安私自記錄官員劣跡的頑皮,太子胤礽要換那“百官行述”幹什麼?

太子胤礽迫於康熙帝的壓力及身邊黨羽的蠱惑,竟要揭竿而起,準備挾持康熙皇帝取而代之!這次康熙帝不客氣了,堅決要廢黜太子。

密諭“皇四阿哥胤禛”捉拿太子胤礽,召見隆科多將太子胤礽黨羽一體捕獲,可見此刻康熙帝對四阿哥胤禛的信任,把紫禁城交給了胤禛。

通過以上三件事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七年前後就對皇四阿哥胤禛進行了著重培養,很有可能是作為後備“儲君”的人選培養。

不過有清史學家認為是大學士“方苞”的一句“看聖孫”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縱觀康熙朝的兒子當中在太子胤礽被廢以後,皇位繼承人的人選只有兩個人:雍親王四阿哥胤禛與曾經擔任過大將軍王的十四阿哥胤禵最有可能是皇位的人選。

《雍正王朝》的詳細解剖還在後面,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帶你繼續解剖分析雍正朝!歡迎網友一起評論、互動、留言!


日堯居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康熙皇帝最終選擇把皇位傳給四阿哥胤禛,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根據電視劇的故事情節來看,康熙對四阿哥胤禛的最終認定應該是經歷了從欣賞到認可到認定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胤禛通過辦理幾件大事(難辦的差事)當中的表現,得到康熙的欣賞的階段。

首先,電視劇《雍正王朝》是從康熙四十六年開始的,但是康熙朝的號稱“九子奪嫡”的眾皇子的“儲君之位”的爭奪應該是早就開始了,而在康熙四十六年之前,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應該被認為是太子胤礽一黨的核心,眾皇子的奪嫡之爭的態勢應該是三股勢力之爭:大阿哥胤褆,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

但是,從康熙四十六年發大水,康熙召集上書房大臣以及六部大臣和諸皇子在乾清宮討論如何救災之時,四阿哥胤禛擅自到戶部清查國庫存銀以及災區周邊省份的存糧實數的這個舉動,說明這個並沒有被康熙看好的沒有給分派任何差事的“散軼皇子”,心中已經有了要“參與朝政”的心思,並且敏銳的找到了一個好機會。

四阿哥胤禛在朝堂上用國庫空虛無銀可撥並且災區周邊省份無糧可調的事實打了剛剛還在“侃侃而談”的八阿哥胤禩的臉——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八阿哥胤禩在康熙心目中的印象要比四阿哥胤禛好的多 ,康熙對八阿哥胤禩還是比較欣賞和信任的,讓胤禩屬理戶部這個重要的部門,足以說明康熙對八阿哥胤禩的栽培和歷練。

可以說,從胤禛的這一巴掌開始,八阿哥胤禩就開始走下坡路,昏招迭出的八阿哥胤禩在康熙面前逐漸失寵直至厭惡和排斥——其心可誅!這就是康熙對胤禩的最核心的評價。

直到太子第一次被廢之前,四阿哥胤禛在他的師爺鄔思道的指導和建義下,有所為(赴江南籌款賑災,這個事胤禛自己的主意),有所不為(查辦刑部大案),有知其不可為而為(追比國庫欠款),但總的一點就是在康熙面前充分的展現自己的三個方面:對江山社稷的盡心,對皇帝的忠心,對自己的皇阿瑪的孝心。

胤禛的表現很有效,幾個差事辦下來,胤禛就從貝勒變成了雍郡王進而到雍親王。康熙對胤禛的表現是讚賞有加的,但這個時候,康熙並沒有動過立胤禛為太子的念頭,一方面是康熙對太子胤礽儘管很不滿意,但還沒有到廢黜太子另立的地步。康熙是希望胤禛能夠成為太子胤礽的得力助手。這個時期,胤禛最大的收穫是成為了太子胤礽的“備胎之一”。

第二個階段是胤禛用“不爭是爭”的策略,贏得康熙的信任和認可的階段。

在太子第一次被廢之後,對太子之位覬覦已久的大阿哥感到了自己的機會來了,但是因為利慾薰心,這個大阿哥奪嫡的嘴臉實在是太難看,自己不識時務的向康熙建議殺了廢太子胤礽,遭到康熙的痛斥之後,大阿哥胤褆被三阿哥以“落井下石”的方式揭發其多年來對太子胤礽行魘鎮之事的“惡行”,康熙毫不猶豫的圈禁了這個“蠢豬”。奪嫡之爭少了一個競爭對手。

太子的另外一個對手,八阿哥胤禩在另外一件事上栽了跟頭,那就是康熙下旨公開推舉新太子的時候。這個時候,感到機會來了的就是八阿哥胤禩了,因為要論朝中人氣,八阿哥胤禩說自己排第二 沒那個皇子敢排第一。

人氣爆棚的八阿哥胤禩想當然的認為自己在這個“投票選太子”當中壓倒性的勝出幾乎是沒有什麼懸念。

但是,很多時候,“畫蛇添足”可能會耽誤大事,八阿哥胤禩借江湖術士為自己裝神弄鬼的造勢,以及私下裡和佟國維達成“利益聯盟”這兩件事,讓康熙在本來就因為八阿哥胤禩在查處刑部大案的表現非常厭惡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排斥和防範。

其實在對佟國維進行懲處之時,八阿哥胤禩基本上也就算是推出了康熙的選擇範圍,如果說原來八阿哥胤禩還算是太子胤礽“備胎之一”的話,第一次廢太子之後,特別是太子復位之後,八阿哥胤禩連備胎都算不上了。

而四阿哥胤禛在第一次太子被廢之後的表現,直接導致了康熙對四阿哥胤禛的認可。胤禛聽從了鄔思道的“不爭是爭”的奪嫡策略,他和十三阿哥胤祥分別上摺子保舉廢太子胤礽復位。

康熙對四阿哥胤禛的這個舉動是非常的滿意,他很高興的說道:對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的奏摺,朕給他們三個字:好,好,好!朕心甚慰!康熙對四阿哥胤禛最滿意的地方就是對太子之位沒有“覬覦之心”,同時對廢太子胤礽“有情有義”,加上在熱河狩獵之時,意外的發現了胤禛的那個膽大聰慧的四阿哥弘曆,康熙對胤禛已經不是“讚賞”那麼簡單了,他在心裡已經認可了胤禛,這個有能力,有膽識,有情義的“孤臣”,是有能力也有資格當這個皇帝,胤禛在康熙心裡的地位,就由備胎上升到“太子替補”。

最後導致康熙認定雍正就是繼承皇位的唯一人選的時候,是在康熙決心第二次廢黜太子之時。

如果說第一次廢太子之時,康熙覺得可以勝任太子之位的(至少比太子胤礽強一些)皇子挺多的,隨便選一個就是,但一旦當太子被廢,康熙發現,他看好的那幾位,其野心並不是當儲君那麼簡單,幾乎所有對太子之位有覬覦之心的皇子們,毫不意外的都有架空自己把持朝政的野心。在這個情況下,康熙選擇了復立太子。

但是,復位之後的太子的表現,其實更讓康熙煩心和懊惱,以至於不願意在京城每天面對這個鬧心的太子,康熙選擇了出去“散心”。而在京城主持朝政的太子胤礽開始了“花式胡作”,給包括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在內的諸位皇子合夥第二次扳倒太子的機會。

康熙第二次廢黜太子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且已經基本認定四阿哥胤禛就是繼承大位的人選。這一點從他廢黜太子的安排當中可以看的比較清楚,他把看管太子的重要任務交給了四阿哥胤禛,並且給胤禛在太子圖謀不軌的時候緝拿太子的權力。

康熙最終完全放心的把大位傳給胤禛的時候,是胤禛舉薦十四阿哥胤禵出任“撫遠大將軍”之後,康熙認定這個四阿哥是有著作為一國之君的博大的胸懷和膽識的。

在幾乎朝野上下都認定誰能當上那個“大將軍王(撫遠大將軍)”誰就是皇位繼承人的情況下,胤禛依然可以以江山社稷和康熙的關切為重,推薦了最合適的人選,並且趁機安查了自己的親信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控制手握重兵的“撫遠大將軍”,這讓康熙非常的放心,他認定四阿哥胤禛是一個以江山社稷為重,對已經顯現出來的吏治腐敗,稅負流失,朝政慵懶有著深刻認識和改革弊政,匡扶社稷,整肅吏治的具體措施的下一任皇帝的最佳人選。

對於康熙的選擇,胤禛其實在第二次太子被廢之時就有所體會,但是胤禛這個人,生性多疑,加上奪嫡之爭越來越激烈殘酷,他對自己是否能在康熙駕崩之後順利繼位沒有十分的把握,同時,康熙決定不再冊立太子而改為遺詔傳位的舉動,讓他是否能夠成功登基充滿了“不確定性”。

他的苦惱,還是由師爺鄔思道來排解,並且鄔思道在關鍵時刻給他提出了做好出現意外的準備,這個準備就是一旦出現不能順利登基的情況,就第一時間發動政變奪取皇位。

所以,對於康熙的決定,胤禛心裡早就清楚,同時他也比較清楚,在錯綜複雜的奪嫡之爭的局面下,他必須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事實上,胤禛和鄔思道的判斷是非常正確的,康熙的確是心裡已經默認胤禛來繼承大位,並且選擇了隆科多和張廷玉來辦理遺詔傳位事宜,同時,八阿哥胤禩也已經做出了一旦宣佈胤禛繼位就發動政變的計劃和相應的安排。

鄔思道的應急預案非常有用,胤禛在得到繼位的遺詔之後立刻用皇帝的金牌放出圈禁的十三阿哥胤祥,奪取了京畿防務的兵權,瓦解了八阿哥胤禩的政變。

胤禛歷經艱險,終於繼承大統。康熙的選擇的確英明,雍正就是一個“堅剛不可奪其志”的主子。


步武堂


在真實的歷史上,或是《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裡,在最開始胤禛都沒有被當做皇帝來培養,康熙皇帝派胤禛去籌款賑災時,胤禛還在是太子黨的人,康熙皇帝還在對太子胤礽寄予厚望,胤禩還在暗中培植黨羽,時不時的給胤礽使絆子。胤禛在這個時候,寵愛比不過胤礽,權勢比不過胤禩,所以這個時期,胤禛只能算是謹言慎行的混日子。

在《雍正王朝》裡最開始,胤禛和胤祥到江南去賑災,乾的還不錯,康熙皇帝也很滿意,胤禛開始引起康熙皇帝的注意,但不是作為未來君主培養,畢竟胤礽沒犯錯,他是將胤禛作為一個孤臣來培養,這怎麼說呢?胤禩等人也能辦事,但是老是拉幫結派,並且多是用自己的黨羽,對手下也多有縱容。胤禛在江南辦事,讓康熙皇帝覺得他很踏實,所以將他培養起來,以後既可以為自己分憂,之後胤礽登基之後,也可以更好的輔佐胤礽。而不讓胤祥參與,主要是因為康熙皇帝還是很關心胤祥的,另外由於胤祥的性格他也擔心追繳國庫欠款時,胤祥會拖胤禛的後腿。

胤禛接下了追繳國庫欠款這個苦差後,我們來看看其它皇子的表現,不只是官員們欠錢了,胤礽,胤祉,胤禩,他們都欠錢了,胤礽為了還欠國庫的錢賣官,雖然這不算什麼大事,李衛在歷史上,他的官也是買來的,但是太子賣官還錢這件事被胤禩知道了,胤禩又讓康熙皇帝知道的,康熙對胤礽的評價:“這就是我大清將來的皇帝嗎?”在這一局中,太子的形象分被扣了很多,讓胤禛辦這份差,康熙皇帝會讓他得罪很多人,最後胤禛基本上是完成了,康熙也沒給他封親王,還罰了一年俸,對他說一心一意為朝廷辦事的人,朝廷自然不會委屈他,所以胤禛追款這件事辦得康熙皇帝還是很滿意的。

後來胤礽失德被廢了,大阿哥胤禔開始覬覦王位,但他就是個心胸狹隘,無才無德,只有個舅舅當靠山的人,胤禩一黨也是在這時崛起的,而胤禛很聰明,不確定形勢時,和胤祉不斷的給胤礽求情,說好話。同時也不得罪胤禩等人,這樣就算以後太子真被廢了,康熙皇帝立其他皇子,安全過度問題也不大。但是不久胤禩誘供肖興國,出賣太子的事情讓康熙皇帝知道,康熙皇帝咬牙切齒的說:“其心可誅!其心可誅!”在這裡康熙皇帝對胤禩等人產生了提防,但是這並不表示胤禩已經出局。

在圍獵時,弘曆給胤禛加了不少分,也在這個時候,胤禛也成為了康熙皇帝的一個考察對象。後來康熙皇帝讓百官推薦太子人選時,胤禩過於急切想被立為太子,朝中眾多胤禩的黨羽便紛紛推舉胤禩,胤禩暗中培植的黨羽就這樣浮出了水面,這引起了康熙皇帝的警覺,自古皇帝最恨的就是結黨營私,所以康熙皇帝對胤禩一番斥責。胤禛在鄔先生的指導下,推薦皇儲仍然選擇了胤礽,這正和康熙皇帝的心意,其實這時康熙皇帝也明白,胤礽根本就不是當皇帝的料,他這麼做主要就是試探一下各位皇子,結果胤禩的野心一下就暴露出來了。

我們來分析一下鄔先生為什麼讓胤禛再次推舉廢太子胤礽,首先康熙皇帝的態度是不明確的,肯定不能選胤禩,這樣會讓康熙皇帝誤以為胤禛被老八拉攏,失去康熙皇帝對他慢慢建立的信任,胤禔心胸狹隘不適合當皇帝,胤祉一天和文人墨客混在一起,勢力還比不過自己,選他也搞不過胤禩,這等於押錯了寶,胤祥被圈禁,胤禵尚未露出鋒芒,領軍還行,治國能力不足。這樣轉一圈能選的好像就只有自己了,但是這樣勢必被眾皇子針對。選太子不是靠民意決定的,只有皇帝可以做出決斷,胤礽雖然被廢,但最初選他當太子的是康熙皇帝,選康熙皇帝曾經選定的太子,這個才是最安全的選擇,而胤禛在鄔先生指點下,選對了答案。


到現在,胤禔,胤祉,胤礽基本上都已經出局了,還剩下的玩家還有胤禛,胤禩。胤禵現在還在跟著胤禩混,胤禩還以為胤礽才是最大的競爭對手,胤禛開始穩紮穩打,把自己府上的李衛,年羹堯等人,慢慢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態度恭敬的拉攏隆科多,也開始提拔田文鏡等一些能踏實辦事的官吏,在其他皇子身邊安插眼線。雖然胤禛黨羽不多,但是但是大多都官居要職,胤禛在這時開始逐漸有了和胤禩較量的實力。胤禩在之前,只是讓康熙覺得,將王位託付給他不放心,但是在之後發生的斃鷹事件,胤禩派人送康熙皇帝兩隻上等的海東青,到了康熙皇帝手上時變成兩隻死鷹,康熙皇帝認為這是胤禩在詛咒自己,這件事直接導致了胤禩出局,但是胤禩馬上掉轉頭扶持胤禵參與奪嫡。

很多人認為康熙皇帝讓胤禵擔任大將軍王,這代表康熙皇帝決定傳位胤禵,其實征討策妄阿拉布坦時,康熙皇帝本打算御駕親征,但是力不從心,只能從皇子中選一個,其實人選也就只有胤禵一人,因為選胤禵才能確保其他皇子配合,而胤禵出去打仗,康熙皇帝如果駕崩了,胤禵肯定趕不回來。而胤禛在外有年羹堯,在內圈禁的胤祥也給他留著,也是在這個時候,康熙皇帝才真正決定將王位傳給胤禛的,胤禛繼位經歷了漫長的考驗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